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普通的一天
        9.18 ——国难日,我受朋友委托却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接待了国际友人考察团(有美国、法国、波兰等国家的学者)。牛津大学盛博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科大卫教授、陕师大侯勇坚教授等一行十人来澄考察古建筑以及二十世纪后半期水土保持区域环境变迁状况、土地开发史等。
       离开学校后和英语很少接触。在基层工作的二十多年里,大众精辟母语都学不完,哪里还需要用得上一句英语!孩子上小学时的英语我辅导过,外出旅游在丽江遭遇过外国友人问路——大概看我戴的眼镜的原因,我的无知和糟糕的听力只能说“I beg your  pardon?”“can  i  help  you ?”最后无法有效交流只能两手一摊“sorry,I do not  know!”;最后一次说英语是和领导下乡在收费站碰见了两个骑自行车旅游的外国小伙子,领导兴趣突然来临也有考考我这个‘大学生’的原因,让我下车弄清他们的国籍和目的地。我硬着头皮费尽洪荒之力,迅速发动所有脑细胞才搜索出一点简单的交流语句:“
Welcome to Chengcheng”、“can  i  help  you ?”、“where are you from?”、“where are you going?”原来英国的小伙子骑自行车经108国道要去北京,可惜他们走偏了道,我绞尽脑汁也没有能力告诉他们实情,连比带划他俩只是傻笑也引起了收费站人员的指手画脚,无奈的以一句“good luck to you!”落荒而逃! 要有所准备,我特意打开网页温习了一些日常交流的简单英语,其实都是徒劳的;这些学者个个都是中国通,只要是不夹杂当地土话的普通话都听得懂;波兰的学者递给我美国的骆驼牌香烟,我掏出特意准备的面子烟——中华回敬他,他竟然说:“领导烟!”搞的周围的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
       他们一行首先对城隍庙的乐楼和精进寺塔进行了实地查看。由于导游只是按部就班对目前建筑的现状进行了背诵式的讲解,而且对这个建筑群的变迁史(应该是破坏史)根本就没有概念,他们当中的建筑史学家很是叹息,对如何更好的保护性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我更是一头雾水,整天生活在这个小城早就熟视无睹,也不能说出更多的东西!但我给他们提起古乐楼前曾经有过小涝池(也称小西湖),香港、美国的学者很感兴趣,也很叹息为了修路而毁掉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道有多少先人智慧的结晶被后来的执政者因个人喜好而毁掉,或者因经济的发展而人为的毁掉,甚至没有留下一点遗迹。千百年前他们花费巨资修建的建筑群的时代背景和目的、意义现在人应该是理解不了的,不仅是统治、安抚的需要,我想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感召——希望的寄托和灵魂的慰籍!
        澄城县地处渭北高原沟壑区,
沟坡地众多,千百年来干旱少雨,即使遇到好雨水也因田地的坡度而自然流失,所以粮食产量很低,自然生存环境恶劣!在与大自然的长期相处中,为了不饿肚子更好的生存,为了地里能多产点粮食,寺前镇吴家坡村的村民自发的组织到了一起,利用冬季农闲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梯田改造活动——椽帮埝,也就是利用打墙的技术垒高埝头(梯田的边沿),把梯田的坡度减缓,达到土地平整甚至内洼外高的效果,以便留住有限的雨水增加墒情使农作物丰收。由于当时的土地是人民公社的公有制,生产方式是集体生产,保障了有效的组织调集了生产力——大多数青壮年劳力进行了有规模的有效劳动。这种改造梯田的活动被一级一级上报重视,并且作为经验向西北五省推广,各地前来学习的络绎不绝;甚至1964年11月甘肃省委水土保持工作现场会在此召开。从土方的来源,拌土的水分比例,椽的使用……吴家坡人做了示范性的演示!这些外国学者不远万里来荒僻小村对上世纪中叶的水土保持做法很是感兴趣,不仅实地观看历史的印痕,更重要的走访了当年的参与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组织形态,尤其是对当时的政治气候非常有兴趣,不停的询问、提问让我们感到有些可笑的问题!比如这项活动是谁的注意?响应了谁的号召?怎么推动?当时的地权属于谁?不论他是什么级别的汉学家,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融入进建国后轰轰烈烈的各种政治生产活动,单凭历史资料对他们来讲是很难理解和想象的!尤其是人定胜天的政治狂热气氛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仅土地革命(1927——1937)、解放后的短暂土改政策地权的变更就让他们稀里糊涂、一头雾水的抓狂。其实复杂的问题要简单看,大多数人所有的活动仅仅为了吃饱饭而已,没有那么复杂;朝代的更替也是大多数人生不如死,为了吃饱饭生存活命,一个个陈胜、吴广就出现了。千百年来政治距离农民非常遥远,不论朝代如何更替只有一个不变的历史规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只是‘苦’程度和涵义有所不同而已!考察团里有一个江西籍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历史系助教,绝对是当年她省状元级的高考学子,她也对那段改造自然的活动发自内心的迷茫,我有些不解!那段历史不长,但绝对是刻骨铭心的,能提振人气的正能量很多,但国人很少提及有点集体失忆。先人的血汗形成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应该代代相传,而不是人为的造成断代和荒漠现象;一个民族的底气来自于自身的文化根源,凡是先人经历的都是当时的文化符号,我们应该有勇气去总结和继承;人为的忘却只能证明目光的短浅和心胸的狭隘,更甚的话应该是自身底气不足!记得有次学术报告会当会学者讲:历史一般不研究近50年的事情,这就是一个对历史负责还是对历史学负责的课题!历史学家也是人,他们也要吃饭,研究的成果因各种原因不能面世也是废纸!!好在那段历史有人没有忘记。
       和外国人聊天总体感觉很随意和轻松的,他们的言语凸显个性。美国学者对总统的大选非常关心,对希拉里和特普朗的上台观点泾渭分明 ,分析的头头是道!他对希拉里的竞选成功非常热盼,言语里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中国有句名言:
民为贵,社稷次之。也算我对美国的大选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和法国学者主要了解了房价的问题,她给我说:巴黎和北京一样,房价也很贵,普通老百姓也买不起!说起出国旅游,他们建议我除了澳洲都可以去看看,不论是景色还是文化都很美!
        这些外国人对饮食的结构很在意。电话里就得知要吃玉米、红薯、豆类等,我做了准备。桌子上来了盘豌豆糕,他们都赞不绝口,连称好吃!问我是什么做的,只能说到是一种豆类;好在有wifi,搜出图片他们恍然大悟,告诉我:他们只会把豆荚煮熟了吃。我好不得意,庆幸我生长在这片伟大的土地,感谢先人的智慧,整天有好多美味缠身! 
         谈到信仰问题,美国学者Tommy的说法值得思考:可能人人都需要信仰,但信仰不一定是宗教!
         大半辈子了还没有走出过国境。前几年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办理了护照和港澳通行证却被组织保管了,等攒足了盘缠一定出去看看,感受一下不一样的风景。


          网上都是椽帮堰。关于‘椽帮堰’还是‘椽帮埝’?我查了一下字典。堰,作为动词主要是堵、挡的意思;
田边用以分界或防止水土流失的土埂。而埝,用土筑成的小堤或副堤,土埂。二者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堰更多的传递给人一种平地而起的意思;在我们当地埝则是沟壑里有落差的梯地的边沿。而且垒堰需要两边用椽,和打土墙一样;而垒埝只需要一边用椽。所以区分堰和埝主要看:一是否平地而起,二是否两边用椽!我个人认为我们当地治理水土流失的梯田都是——椽帮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土保持(二):世界水土保持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术语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他山之石 | 国外水土保持的先进经验——土木在线
贾蕊 陆迁:土地流转促进黄土高原区农户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吗?(精简版)
二次葬俗之我见
[郢都故事·特稿] 一座城市的过去、未来与我们的梦想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