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国元帅刘伯承:是军神是儒将,家风优良,创办军校,乃古名将风

朱德曾这样评价刘伯承:“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这一句对刘伯承的评价,笔者认为毫不夸张,正是刘伯承元帅的真实写照。

图|朱德元帅

1860年,刘伯承的爷爷刘正富带着一家老小逃荒到了四川省赵家场张家坝,至于刘家祖籍在哪,众说纷纭。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出生。父母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会成为未来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其中一人。

刘伯承出生的时候,曾祖父刚去世两个月,因此父母给他取名为孝生,字明昭。刘家家庭兴旺,人口较多。虽然流落到张家坝,但是刘伯承的爷爷刘正富会的谋生手艺挺多,又十分勤劳能干,因此刘家很快就在当地站稳了脚跟。

值得一提的是,刘伯承的爷爷刘正富吹得一手好唢呐,为了养家糊口,街坊邻居谁家有婚丧嫁娶,都会请爷爷去吹。这个职业放现在来讲,都有点落人口舌,更何况是在封建旧社会。

因此总有些人在背后议论刘伯承的爷爷,称他为“优人”,刘伯承和刘伯承的父亲为“优人之后”。好在爷爷勤劳致富,幼年的刘伯承过得还算富足。刘伯承的父亲是一个读书人士,立志要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因为自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且刘伯承又是家里的长子,所以父亲十分看重儿子的学业。刘伯承五岁起,父亲就时常在母亲耳边唠叨:“娃不小了,该上学堂了。”母亲听了也十分认同,认为应该送刘伯承早些读书写字。

于是刘伯承就被送到了当地的私塾,开始读四书五经,学三纲五常,念唐诗百首。不过旧社会的“仁义道德”没有教会刘伯承乖巧听话,他也不是一个老实巴交、只知道摇头晃脑读书的书呆子。

刘伯承从小机灵聪明,顽皮贪玩,并不喜欢在私塾里规规矩矩地读书写字,老是偷溜出去打鸟爬树,在山间一玩就玩到傍晚才回家。不过后来有一件事,完全改变了刘伯承贪玩不爱学习的毛病,使他一下子发愤图强,热爱读书学习,并且养成了勤学善思的好习惯。

图|旧社会的私塾

那天,刘伯承从学堂回到家,扔下书包就往外跑。母亲看他这个样子,气不打一处来,连忙喊下他:“孝生,慢着,把你今天学到的书背一遍。”刘伯承哪里还有心思背书,再说自己压根没背过书。于是灵机一动,反正妈妈也不认识字,随便乱背好了。刘伯承眨了眨眼睛,开始摇晃着脑袋,“一本正经”地背了起来。

刘伯承背着背着都快蒙混过关了,这时,他的父亲从外面回来了。父亲一听儿子背的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气得胡子都歪了,一进门就大声斥责道:“好啊,孝生,你欺负你妈不识字,在这瞎背一气!我告诉你,我没有南庄田,没有北庄地,只有一管笔、一锭墨留给你。你要是不用功读书,以后看你怎么过日子!”父亲说完被气得忍不住咳嗽起来。

听到父亲对儿子的训斥,母亲这才知道自己上了当。想到儿子竟顽劣至此,连自己的母亲都骗,忍不住伤心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道:“谁叫我小时候家里穷,读不起书,连自己的儿子都骗我不识字,真是令我十分伤心啊……”

母亲的哭声和父亲的斥责,让小小的刘伯承内心十分震动。他感觉自己做得实在过分,父亲身体不好,家里省吃俭用供自己念书,母亲也对自己抱有很大的期望,自己还欺骗她。想到这,刘伯承觉得自己不能再贪玩了,当下向父亲保证,自己再也不逃学了,一定好好读书。

自此,刘伯承便开始天天早起,认真读书,就连放学到家,也要依偎在母亲的身旁,借着煤油灯熬夜苦读。他开始崇尚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精神,一有时间就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刘伯承读书从来不浅尝辄止,每次读完书,书上都是批注,圈圈画画。他的同学还开玩笑说:“刘伯承这哪是看书,分明就是啃书。”

对于同学们的玩笑,刘伯承认真回答道:“看书不能像水过鸭子背一样,不能光在上面漂,要像扎猛子一样,深钻进去,才能求得真正的学问。”十二岁时,刘伯承受父亲的影响,报名参加了科举考试。父亲早年在参加县试时受挫,仍对中举有着很深的执念。因此就陪着自己的儿子,一起报了名,走进了晚清的最后一场科举考试。

其实就算中举,在即将覆灭的清朝,也无法获得官职,仕途通畅。谁知刘伯承和父亲却因为是“优人之后”,被双双赶出了考场,封建迷信毒害人。经过这件事情后,刘伯承的父亲积郁成疾,身体每况愈下,终于一病不起,长期卧病在床。

图|少年刘伯承

1906年,刘伯承的父亲病逝。父亲离世,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就落在了刘伯承身上。没有了父亲的支持,刘伯承也失去了读书的资金,只能辍学回家养家糊口。回到乡下,刘伯承只能下田务农,当起了农民,没日没夜地劳累耕作,才能支撑家庭。

在这段日子里,刘伯承接触到了真正底层百姓的艰苦生活,见多了人间疾苦,也尝遍了社会的苦楚。他自小就有读书报国的心愿,但身处于飘摇动荡,饥民暴动,战火四起的年代,仅依靠读书,怕是不能救民于水火之中,要想改变国家现状,就必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刘伯承也找到了真正的出路,毅然选择背井离乡去当兵。在得知长子要当兵后,母亲百般不愿,乡里乡亲也极力劝说他。“'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你要是想挣钱,可以在家做点生意,何苦去吃那行伍饭?”街坊邻居如此劝道。

可是刘伯承心中怀有鸿鹄之志,去意已决,便谢绝了乡里人的好意,安抚好自己的母亲,随后一把剪子剪掉了自己的长辫,到达县城参加了反对清政府的学生军,这年他十九岁。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当时,重庆蜀军政府建立了一所陆军将校学堂。刘伯承在得知此消息后,欣喜若狂。一心求学的他,报名参加了这所学堂的入学考试,准备去重庆应考。

1912年,成功入学的刘伯承在将校学堂学习了近十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积极学习各类近代军事理论,并且熟读中国的古代兵书,接触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民主思想,了解到了以前从没有了解过的大道理,还十分清楚当下的革命进程、全国形势。

从小就养成读书好习惯的刘伯承,自踏上军旅学堂的那一刻,就展现了与别人不一样的读书习惯。别人吃完饭散步,他在看书;别人结伴出去玩,他在看书;别人熄灯睡觉了,他还在看书。刘伯承保持着自己勤读书少贪玩的良好作风,对于学校里的不良风气丝毫不染,被同学们称为军中“菩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干那些事情好没意思,还不如看书学点东西。”

1912年底,刘伯承在学堂学习结束,随后被分配到了川军部队。而当时,袁世凯已经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登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之位。那时候重庆混杂着一些土匪兵团,打着拥护袁世凯的旗号,在当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图|袁世凯

为了保护重庆的中华民国政府,救助黎民百姓免遭苦难,刚入伍的刘伯承奉命率领一支队伍对江边的土匪恶霸发起了攻击,这便是刘伯承带兵打仗的首战。

第一次参战的刘伯承,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一马当先,拿着机枪一顿扫射,几名土匪应声倒地。他心里认为,对方的部队又不是什么正规军,装备也不及自己队伍好,都是些杂七杂八的武器,根本不堪一击。

没有谁是天生的军事指挥家,也没有谁是天生的元帅,刘伯承也不例外。在第一场指挥战中,他不顾身后的队伍,一股脑儿地往前冲,结果被敌人抓住机会,猛击后方队伍,刘伯承不得不败下阵来。失败乃成功之母,善于总结战后经验,不断提升自己,才是刘伯承的过人之处,也是他成为战场上“军神”的法宝。

此后,在刘伯承参军打仗的十余年间,他愈战愈勇,参加讨袁之役,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随后又返回川军拉起护国队伍。在军阀混战中,刘伯承拼死厮杀,在川军中名声逐渐响亮起来。在一次战役中,刘伯承被子弹打瞎了眼睛,动手术时为了保护自己的脑神经,竟然要求当时为他做手术的医生不要给他打麻药。

听到这样的要求,医生大为震惊,连连拒绝:“不行,不行,如果不麻醉的话,我不敢做这样的手术,万一发生意外了怎么办?”刘伯承听后,态度诚恳地对医生说:“大夫,您放心,不管有什么意外,都不要您负责,我们中国人是讲诚信的。”医生见刘伯承如此坚决,作出退让:“刘先生,如果你坚持不麻醉,会疼得受不了的,采用局部麻醉也可以的。”

刘伯承再次摇头:“不用,一点都不用,不管怎么疼得厉害,我都能忍受住。”在刘伯承的一再坚持下,医生拿起手术刀,在刘伯承的眼睛上动起手术来。在刘伯承的眼眶中,医生聚精会神地割去腐肉,挖掉破碎的眼球,缝好断裂的血管……

在手术过程中,刘伯承忍着钻心的疼痛,凭借超出常人的毅力,愣是咬紧牙关,一声不吭,汗水浸透了刘伯承的衣裳。

手术结束后,医生问刘伯承感觉如何,刘伯承扯着疲惫的笑容,对他说:“区区七十几刀,算不了什么。”医生听到他的回答,吓了一跳:“你怎么知道我动了几刀?”刘伯承回答道:“你每割一刀,我就数一次,没错的。

图|刘伯承

医生听罢,更为吃惊,感叹道:“真是了不起!您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您简直不像个人,而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您也不是个军人,您是'军神’!中国能有你这样的军人,是中国军人的骄傲!”后来,刘伯承的右眼被安上了一个假眼球。

经过这次手术治疗,让医生对刘伯承十分敬佩,称他为“军神”,二人也成为了好朋友,时有联系。刘伯承右眼致残后,用一只眼睛驰骋沙场,在四川界内,“刘瞎子”、“独眼将军”的称号也在军民中传扬开了。

在军阀中沉浮十几年的刘伯承,见到了太多种人生道路。有的人做了军阀而不知悔改;有的人做了军阀能拔出泥潭,从而找到新的革命道路;有的人即便做了国民党人,又变成了新的军阀。而刘伯承即便在川军中身居高位,一度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军官,却仍心无归属,找不到国家的出路,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一次,刘伯承走在路上,忽然听见一个老人吓唬正在哭的孩子:“你再哭!再哭让刘瞎子把你抓走!”那小孩一听到刘瞎子要抓走他,立马就停止了哭泣。

见到这一场景,刘伯承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自己“刘瞎子”的威名居然用来吓唬小孩子,百姓就当真这么怕他吗?就这么一件小事,却让刘伯承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波动。他不愿意在一日日的混战中波及百姓,让百姓把自己视为那些喊打喊杀的军老爷。

1923年,刘伯承率部与北洋军阀的队伍激战,一路屡战屡胜,最终夺回成都,守住了龙泉驿。数日奔波,刘伯承仍亲自到龙泉驿查看地形,在山坡上一时疏忽,一颗子弹毫无预兆地射了过来,打穿了他的右腿,打中了右腿动脉血管,顿时血流不止。

为了抢救右腿,刘伯承辗转多地,最终到达成都进行抢救。到达成都时,刘伯承右腿伤口已经严重感染,充血十分严重,整个右腿又红又肿。在治疗的过程中,刘伯承的腿几乎要到了截肢的地步,但刘伯承不顾疼痛,坚持做牵引,后在老中医的调养下,奇迹复原了。

在成都休养的这段日子,刘伯承结识了吴玉章,经过吴玉章的介绍,他又认识了杨闇(àn)公。刘伯承与杨闇公相见恨晚,一时间引为知己,几乎天天见面。

图|杨闇公先生

杨闇公欣赏刘伯承的军事才能,称他为天才,颇有见地。刘伯承也十分喜欢和杨闇公畅谈当前时局,议论中国前景,探讨救国策略。在杨闇公的影响下,刘伯承接触到了共产主义,了解到了中国新的发展未来——社会主义。他陆续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仔细对比研究,深入思考中国革命的格局以及自己将来要走的道路。

在政治道路的选择上,刘伯承十分谨慎小心。经过两三年的认真思索和研究后,在吴玉章和杨闇公的介绍下,刘伯承于1926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党的刘伯承积极学习共产理论和军事理论,凭着勤学善思的好学精神,逐渐有了“儒将”的雅号。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伯承在党的安排下,远赴苏联留学。这时刘伯承已经三十五岁了。打仗归打仗,读书归读书,刘伯承打仗打得是好,书也读得不错,可是进入苏联学习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俄文学会。

三十五岁“高龄”的刘伯承,记忆力和理解力都不如十几岁的年轻人,更何况是对外语的学习,更费脑子,可以说相当困难。在去往苏联的轮船上,刘伯承一直念叨着自己的俄文名字:“阿法纳西耶夫”,生怕自己到学校报到时念不出自己的俄文名字。

结果去学校报到时,点名的人点他的名字,刘伯承愣是没有听出来,惹得众人哄堂大笑。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三十五岁的刘伯承,是第一批赴俄学习军事理论的军事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一个,33个俄文字母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大关。

为了迈过外语这道大关,刘伯承使出了浑身解数。早晚都背单词,为了背单词,他左手心写满了单词,走路都在背单词。

图|刘伯承

刘伯承在苏联学习,享受的是高级将领待遇,可以凭着军官证去食堂吃饭消费等。然而为了更好地学习俄语,他找到了学校里一个干活的俄国勤杂工,跟他说,可以拿自己的军官证去吃饭买东西,但是必须每天拿出一个小时来教他口语。

半年后,在刘伯承的努力下,俄语突飞猛进,口语也说得十分顺畅。当时教他的老师一脸吃惊地说:“我不信你半年可以学成这样,你是不是找了一个俄国老婆?”刘伯承听后,笑笑不说话。跨过语言的大关,刘伯承学习军事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更为游刃有余。

一年后,他转到了苏联最高军事学校进行学习。回国后,更是直接成为了我军的第一位翻译科长。刘伯承掌握俄语后,系统研究罗马战史、拿破仑战史和苏军的条例条规,掌握了许多现代军事化的理论和知识,为他建国后创办军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伯承参战无数,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过程。在加入共产党后,更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了自己的初心。在解放战争中,他展现出了自己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先后取得陇海、巨野、豫北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

刘伯承与邓小平千里挺进大别山,插进了敌人的腹部地区,创建了我军根据地。他还率领部队与陈毅的野战军相互配合,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推动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建国后,刘伯承于1955年被选为了新中国开国元帅之一。虽然身居高位,已然功成名就,但他依旧保持着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为国为民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兢兢业业,从不懈怠。

本着“治军先治校”的理念原则,他主动请缨创办军校,为我国的军事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推动了我国军事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图|刘伯承

刘伯承也依旧维持着自己好学的作风,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直至晚年七八十岁高龄,仍在研究学问,还想着给党做一个参谋。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自己的子女也是严格要求。子女每次给他买什么好的,吃什么好的,都会被他教育。他最是看不惯那些官僚之风,形式之风。他总是提醒自己的儿女:艰苦奋斗是我党本色

刘伯承子女八人,有四人被授予少将军衔,在国家的不同部队为国尽忠。大家可能会认为这是受到刘伯承元帅的庇佑,自然能有个好前景。但是从他孩子幼时起,刘伯承就告诉他们:“你们不能依靠我刘伯承的牌子过日子,凡事都得靠自己。”可见刘伯承的优良家风。

在工作中尽心尽责的刘伯承,更是把工作学习高于一切作为自己教育子女的要求。刘伯承虽然担任要职,位高权重,但以身作则,告诫子女要为人谦逊。在刘伯承的影响和教育下,他的儿女各有千秋,在各自领域为国尽忠,继承父亲的衣钵继续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

刘伯承元帅的一生,仁在心怀天下,救民水火;信在保持初心,坚持本色;智在勤学善思,运筹帷幄;勇在敢作敢为,骁勇无畏;严在以严治军,以严教子。刘伯承是我国难得一遇的将领。人生在世,能学得刘伯承元帅精神品格一二,必定大有所成,一生裨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说刘伯承是最具大智慧的元帅?在建国后的第二年(1950年)
曾经的开国元帅,建国后却不再担任要职,94岁高龄离世
开国十大元帅们的父亲们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培养出了我们共和国的缔造
伟大的开国将帅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曾受过多少次伤? 
毛主席对四位开国元帅的评价,称林彪是个“娃娃”,刘伯承是条龙
当红小生刘思博:妹妹奚望离婚,他与父母一样难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