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63年,毛泽东指示汪东兴:在内蒙古训练骑兵,沿黄河随我去昆仑

前言

毛泽东是湖南人,年少时期长期活动于长江流域,建国后还多次游长江,和长江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但不为人知的是,毛泽东对黄河也有深厚的感情,他在陕北生活了十几年,背靠黄河,躲过了七灾八难,才最终取得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对黄河的情感,是喝黄河水,吃黄土地的小米、南瓜,住窑洞培养出来的。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东征,抵达黄河那边,一场大雪降临,毛泽东在马背上吟诵了《沁园春·雪》,其中“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正是描写的黄河壮阔景象。

1947年,毛泽东率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更是多次转移到黄河岸边,进行考察和调研。建国后,毛泽东也很重视对黄河的治理,1952年专门考察黄河地上悬河的部分。

1959年,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说:“我要沿黄河河口而上,一路往昆仑山去!”毛泽东这话可并非说说而已,1963年,他只是汪东兴在内蒙训练骑兵,准备带着这支骑兵骑马去考察黄河,去昆仑山追寻黄河的源头。

毛泽东为何如此眷恋黄河呢?他和黄河之间究竟有怎样的故事?最终毛泽东又为何没能实现沿黄河去昆仑的愿望呢?

周恩来嘱咐李银桥:“小李同志,你跟主席去看黄河,要特别留意看一下去黄河渡口的道路。”

1947年10月,毛泽东转战陕北的计划基本完成,他带着党中央抵达黄河西岸的神泉堡暂时驻扎下来。一天中午,江青趁着毛泽东心情好,正巧周恩来和任弼时也在,就说:“老板,现在形势好了,我想去河东的临县去接李讷过来,你不是也很想她了么?”

周恩来说:“我看可以嘛!主席,我派人和江青同志一起去,就在临县的双塔村,很近嘛。李讷过来,大家都会很高兴的。”

毛泽东和李讷

任弼时也赞同道:“早该把孩子接过河来了!主席,让江青同志快去接吧!”

毛泽东却说:“这件事迟两日再定,我想去县城看看黄河呢!”

周恩来笑了笑说:“好的,我通知一下葭县县长,请他们有个思想准备。”

毛泽东建议说:“不要通知他们了吧!我带几个人只是去看看么,不要兴师动众,不要打扰地方政府的人为好。”

周恩来坚持说:“人家县长是父母官哩,总应该通知一下,这也是我们尊重地方政府的表现嘛!”

毛泽东点头说:“那就这么办!下午就去!”

下午出发前,周恩来叫来李银桥嘱咐:“小李同志,你跟主席去看黄河,要特别留意看一下去黄河渡口的道路。”

毛泽东和周恩来

李银桥点点,郑重答应:“是!请周副主席放心,我一定看准道儿!”

下午,毛泽东高高兴兴地走在了葭县县城的街道上,李银桥和五六个警卫人员跟着他。虽然是个小县城,但街上人不少,街边零零散散开着一些小店铺,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也算热闹。

走过了大半条街,迎面遇到了前来迎接的县长几人。两拨人一汇合,人多了就引起了百姓的注意,毛泽东很快被认了出来,好多人喊:“毛主席万岁!”

李银桥第一次听这么多人喊“毛主席万岁”,他怕人多挤到毛泽东,紧紧的护卫在毛泽东身边。拥挤中,李银桥护卫着毛泽东穿过好几个小胡同,终于到了县城东门外古老的城门下。

葭县县城的城楼矗立在一处小山坡上,登上城楼,视野非常好。毛泽东环视四周,望着脚下滚滚的黄河,陷入沉思。金秋的季节,岸边的枣树红了一大片,榆树的叶子也都黄了,红艳艳、黄橙橙的一片格外美丽。

葭县

面对这样的美景,毛泽东不禁吟诵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李银桥一直记着周恩来的嘱咐,站在城楼上细细观察。

站在毛泽东身后的县长指着山下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说:“从黄河上葭县县城,只有这一条小路可通。”毛泽东、李银桥等人的目光朝着县长所指看去,果然见一条小道弯弯曲曲延伸到黄河边。

县长接着说:“主席,黄河水患不少,我们县的老百姓差不多年年都要受害。这城楼修的这么高,也是老一辈子人为了防御黄河发水才建在这山上的。”

毛泽东凝视着黄河水说:“自古道,黄河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话固然有它的一些依据,但不全面。人站得低了,便只见洪水,不见河流;发水了,受灾了,便只见它的害处,想不到他的伟大。”

毛泽东

毛泽东见县长和警卫都听得认真,便继续说:“有些人对黄河的害处言之过多,是因为不能站在高处看黄河。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不要说五千年,只论现在,没有黄河,恐怕我们在延安还待不了那么久;抗日战争,黄河为我们挡住了日本帝国主义。即使它有害,只这一条,也该减轻罪过。”

毛泽东一边说,一边双手叉腰:“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们还要利用黄河浇地、发电,为人民造福。到那时,人民对黄河的评价就要改变了。”

县长听得连连点头,毛泽东眼界开阔,一番话也给所有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毛泽东与黄河船工对话

第二天天气依旧非常好,毛泽东决定送江青过黄河,去接河对岸的女儿李讷过来。毛泽东和江青走在前面,李银桥等警卫人员跟在后面。

毛泽东和江青

众人沿着昨天在城楼上望见的小道,向着黄河岸边走,看着不远的路程,却走了很久。金秋的阳光打在河面上,河水波光粼粼的,一条小木船晃晃悠悠的从河中向着岸边移动。

领头的船夫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极为显眼,他赤裸着臂膀,奋力地摇动笨重的船桨。这一段黄河河道内水情负责,能看到不少小小的漩涡,行船极为艰难,船夫摇动船桨的样子,看着很振奋精神。

毛泽东指着船上的人,大声对岸边的人说:“看么,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是啊,我们的民族精神,和黄河水顽强拼搏、奋勇抗争的精神。木船越靠近岸边,众人看得越清楚,远望看着小,实际上这船挺大,船上一共有4个船夫,看着都是年轻的面容,但面上明显饱经风霜。

在黄河上跑船,每天风吹日晒,皮肤都变成了古铜色。船靠岸后,船夫都跳下船,赤着脚朝人群走过来。毛泽东早已迎上去,热情和船夫们握手:“你们好啊,能在黄河上使船很了不起哩!”

黄河摆渡人

船夫都很憨厚,笑呵呵地说:“从小跟大人在船上,习惯了,没什么......”

毛泽东继续夸赞说:“你们都是黄河的儿子,是真正的英雄!”

一个船夫回首看了一眼黄河,收回目光才说:“十来岁我们就在黄河里扑腾了,我们都是在黄河边上长大的,知道它的脾气!”

说着话,河岸边突然刮来一阵风,还扬起岸边的沙尘,毛泽东见几个船工都光着膀子,赶忙说:“都快回船上去穿衣服么,不要伤风了!”

几个汉子似乎是习惯了,拍拍身上的沙尘,豪放地笑着说:“没关系,不要紧的,光膀子习惯了,穿上衣服干活反而不方便。”

毛泽东就笑了,叫江青赶快上船去,船夫准备推船离岸的时候,毛泽东再次握住一位船夫的手说:“劳累你们了!将来我们要过黄河,还请你们给摆渡好么?”

毛泽东在陕北

直到这时,这位粗壮汉子才认认真真打量了毛泽东的面容,忽然高兴地喊起来:“毛主席!呀,你就是毛主席!”

已经上了船的汉子听见喊声,又跳下船来,激动地重新和毛泽东握手,眼睛里都闪烁着泪花:“毛主席,我们天天盼着见到你呢!”“毛主席,我们天天等着你来呢!”“只要你说一声,我们一定安全地送你过河。”

毛泽东连声道谢:“谢谢,谢谢同志们!”

又说了几句话,船夫就推船离岸,在船上还不断挥手向毛泽东致意,直到远远看不清身影。1948年开春,毛泽东向东渡过黄河的时候,还和李银桥说想试试游黄河,可惜那时候河中有冰凌,再加上众人都劝毛泽东,毛泽东就没有下水。

从黄河东岸登岸后,毛泽东望着黄河对众人说:“我们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可见毛泽东对黄河是充满敬畏的。

毛泽东

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悬河”部分

1952年10月月末,毛泽东带了李银桥和阎长林等人,离开北京乘坐火车到河南巡视黄河。河南境内的黄河,是有名的地上悬河部分,是独属于黄河的奇观,也是多年来治理黄河的难题。

10月30日下午,毛泽东到达河南开封的边缘,直奔开封黄河大堤东坝头。这天风有些大,将毛泽东风衣的下摆吹得不断翻飞。

众人徒步走在石坝和大堤上,毛泽东问身后的治黄委员会副主任王化云:“像这样的石坝和大堤,你们修了多少?”

王化云回答:“全河修堤1800公里,修坝近500道。过去的坝子都有加固,比之前结实多了。”

毛泽东接着问:“黄河六年内没有决口泛滥了,今后再继续把堤坝加固修好,是否还会决口呢?”

黄河地上悬河部分

王化云答:“这不是治本的办法,如果遇到特大洪水,还有相当大的危险。”

毛泽东笑了,说:“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能涨上天么?”

王化云解释说:“不修大水库,光靠堤坝挡不住。”

又走了一段路,毛泽东一行人遇上了开封防修段的工人们,毛泽东和他们一一握手,并关切的询问生活工作情况。

回到火车上后,毛泽东又对王化云感慨:“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

王化云将这句话认认真真地记在了小本子上。

或者抵达开封火车站后,毛泽东一行人换乘小轿车,去了柳园。柳园的地势非常特殊,大堤南面的村庄、树木、农田都处于低点,尤其一排高大的杨树,树顶比大堤还低。

悬河示意图

毛泽东看了有些担心,问:“这是什么地方,这里的河面,比开封城里高不高?”

陪同的很那省委书记吴芝圃说:“这里是柳园口,斜对面是陈桥,就是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地方,现在这里是渡口。”

王化云则说:“这里的水面比开封城里高出三四米,发洪水时更高。”

毛泽东感叹:“这就是悬河啊!”

毛泽东注意到,郑州黄河边,和陕西黄河边的泥土似乎完全不同,他弯腰抓起一把泥沙看了看,边走边问:“这些泥沙都是什么地方来的?”

王化云回答说:“都是从西北黄土高原上冲下来的。”

毛泽东接着问:“有多少?”

王化云回答说:“据陕县的水文观测站测试,平均一年通过该地冲刷到下游的泥沙就有12.8万吨。”

吴芝圃接着这个话题说:“大量泥沙淤积,就是造成黄河改道泛滥的根源。”

毛泽东和人民群众

回到专列的车厢中,毛泽东依旧思考着黄河悬河的事情,他嘱咐吴芝圃和王化云两人说:“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样我们才都能睡个好觉。”

两人回答说:“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遵照您的指示,治理好黄河!”

毛泽东有些欲言又止,毕竟他自己不是水利方面的专家,不愿意过多干涉黄河的治理,担心自己的意见反而帮倒忙,想了想还是没有再多说什么。

10月31日,毛泽东又登上了郑州邙山小顶山,一方面看看邙山水库的情况,一方面也看看黄河的水势。之后毛泽东又察看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并亲手摇开了大闸。

对于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毛泽东非常看好,回到专列上还感叹:“变害为利,这是最好的办法。”这就是建国后,毛泽东第一次考察黄河了。后来几年,只要毛泽东去河南,就会询问当地治理黄河的情况。

毛泽东登上了郑州邙山小顶山

1955年,毛泽东还专门参观了治理黄河的展览。

毛泽东萌生探寻黄河源头的念头,并准备付诸行动

1956年,毛泽东人生中第一次游了长江,而且后来多次下水游了长江,似乎征服了长江这条中国第一长河。但毛泽东却一直没有机会游一次黄河,一方面黄河的水质差、泥沙多,一方面,毛泽东对黄河更有敬畏之心。

中国人在征服长江、黄河两条大河方面,似乎黄河总是更坎坷一些,黄河这条河的怪事也更多。1959年,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正式提出:“我要沿着黄河河口而上,一路往昆仑上去!”

毛泽东这番设想震惊了会议上的所有人,不过大多数人认为毛泽东只是说说,并不会去实施行动。1961年3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这次会议上又提出了想视察黄河和长江。

毛泽东看黄河展览

甚至毛泽东还做了规划:去视察黄河和长江,不坐火车,也不坐汽车,骑马最合适,什么地方都能去。从黄河的河口出发,沿着河道溯流而上,到黄河的发源地去。翻过昆仑山,就又可以沿着长江的发源地,顺流而下,形成一条线路。

1963年,毛泽东这次直接付诸行动,直接指示汪东兴,在内蒙古训练一批骑兵大队。毛泽东就准备带着这支骑兵大队,去考察黄河,沿着黄河一路到昆仑山去。

而1963年,毛泽东已经70岁,算是高龄了,尽管这时他身体情况还不错,但骑马去考察黄河的心愿还是很难实现了。1966年,毛泽东叫身边的一位护士唱了《黄水谣》和《保卫黄河》两首歌,可见心中还惦记着考察黄河的事情。

毛泽东和汪东兴

小护士和毛泽东开玩笑说:“主席,您这是不到黄河不死心。”毛泽东却认真地说:“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这条河与我共患难过,可惜我没能治好它的千疮百孔,没能让黄河造福人民。我是欠了黄河的情啊!”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再没有提起巡察黄河的事情,那支曾经组织的骑兵队伍也解散了。但毛泽东的黄河情缘却被无数人记住了,而且探索黄河的道路一直未曾停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2年,毛主席视察济南,问山东省干部:张曜怕婆子你们知道不?
毛泽东的开封之行
毛泽东:一定要“确保黄河的安全”
毛泽东:不办好黄河的事情,我睡不着觉
1947年,毛泽东去寺庙游玩,寺僧劝他:其他皆可,唯独黄河不可游
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去一户农家讨水喝,农妇:斯大林没同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