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岁潘达于和她的旷世宝鼎|潘氏宗亲网
在苏州最繁华的观前街南侧,有一座连接着古城区两大主干道人民路和干将路的立交桥乐桥。紧挨着乐桥的还有一条名叫“幽兰”的僻静巷子,通往一处闹中取静的别墅小区——乐怡苑。很少有人知道,苏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潘氏家族余脉现在就居住在这里。

  两年前,上海博物馆花70万元在苏州给潘达于老人买了套乐怡苑的房子,从那时起,她就“叶落归根”,和孙子潘裕达一起生活在这里。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这位曾经的名门闺秀已是白发苍苍的百岁老人,本周,她用一口吴侬软语将自己和旷世双鼎的传奇娓娓道来——

 藏鼎:海内三宝 潘家有二

  潘氏家族是苏州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在清代中晚期的百余年间,潘家共有35人金榜题名,其中有1名状元、2名探花,在官场中有4人是从正二品以上的显贵政客,各地的中下级官吏更是数不胜数。

  潘达于的高祖父潘世恩,是乾隆五十八年的状元,一生做官50年,在清道光年间当了近20年的宰相。潘祖荫是潘世恩的孙子,光绪年间官至军机大臣,同时他又是著名的金石、书画、古籍版本收藏家,有专藏珍本书籍的“滂喜斋”和专藏青铜器的“攀古楼”,大盂鼎和大克鼎就是其青铜器藏品中的翘楚。

  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而大盂鼎和大克鼎更是国之重器,是中国最辉煌的古代艺术珍品。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大方,工艺精湛,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大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腹内壁有铭文290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状况的宝贵资料。此二鼎和毛公鼎并称为“海内三宝”。

  大盂鼎是清朝道光初年在陕西岐山礼村出土,最初被岐山富绅宋金鉴购得,后来辗转到清大臣左宗棠的手里。清咸丰十年三月,左宗棠因遭人劾奏,在政治上陷于“罪且不测”的困境。同朝为官的潘祖荫三次“上疏营救”,积极为其解脱罪名,此后又积极向咸丰帝“密荐其能”,被皇帝采纳,使左宗棠在官场上得以东山再起,成为“同治中兴”的一代名臣。因为这一段生死情谊,这两位朝中大臣成为了朝外密友,官复要职的左宗棠为报答潘祖荫的鼎力相助,将自己珍藏的大盂鼎赠送给了比他更钟爱青铜器的潘祖荫,成就了华夏收藏史上的一段佳话。

  大克鼎1890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几经转手后被潘祖荫用重金购得。潘祖荫的攀古楼收藏了百余件青铜器珍品,但他对大克鼎情有独钟,专门请人刻了一枚“宝藏第一”纪念印章。当时朝中官员纷纷向潘大人索求大克鼎铭文拓本,但除了极少数至亲好友外,能得到原拓本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只能以得到翻拓本聊以自慰。

  有了双鼎,潘祖荫成为了海内外青铜器收藏家中数一数二的人物。潘家后人曾刻“天下三宝有其二”章印来纪念两尊礼器给潘家宗室带来的无上荣耀。

  接鼎:嫁入名门 执掌潘家

  “我们那种老式人家,攀亲是攀得蛮早的,小时候一起玩时就定下了。”潘达于回忆说。当时位于南石子街的潘家大院和大儒巷丁家是前门对着后门的近邻,又都是大户人家,于是结下了亲事。

  潘达于出生在苏州,原来姓丁。丁家当时也是苏州的大户人家,潘达于的父亲丁春之曾任清代山西知府,辛亥革命以后投身实业,成为苏州最早一批民族资本家的代表。

  1923年,年方十八的潘达于嫁给潘承镜,成为了潘祖荫和潘祖年“两房合一孙”的孙媳妇。不料结婚三个月,丈夫潘承镜就去世了。

  这在潘家也是一件怪事:潘祖荫无后,而他的弟弟潘祖年把两个儿子过继给潘祖荫后也都早夭,只剩下两个女儿,家中还是无人继承香火。于是,“老三房”的后代潘承镜过继过来,成为潘祖荫和潘祖年两家的孙子。然而,仿佛是潘祖荫的命中没有后代,潘承镜过继给潘祖荫后,和潘达于新婚不久就亡故了,还是没有留下子息。

  当年潘祖荫在京去世后,遗留下来大批收藏文物。他的弟弟潘祖年秘密赴京押运回故乡,存放在苏州南石子街的潘家旧宅中。这批文物数量之巨实属罕见,仅青铜器就堆放了满满一大房间,另有一大间专放古籍版本和字画卷轴。

  潘承镜死后第二年,潘祖年也去世了,刚过门不久的潘达于就挑起了掌管门户、守护家财的重任。

  护鼎:谨守护持 绝不示人

  家传文物数量之众、价值之大,让年轻的潘达于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她恪守祖训:“谨守护持、绝不示人。”

  然而,潘家有宝众人皆知,特别是那两尊旷世宝鼎,更是海内外很多收藏人士所梦寐以求的。最先打起二鼎主意的是清末权臣陆军尚书端方。早年间,端方豪夺巧取,从金石家陈介祺手中夺得“三宝”中的毛公鼎,这次他又故伎重演,对潘家人百般纠缠,想要借走两尊宝鼎。好在正值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垮台,端方成了断头鬼,潘家宝鼎才得以存留。

[Page]

  此后,有一位酷爱中国青铜器的美国人漂洋过海,一路打探到了潘家。他提出以600万两黄金外加一幢洋楼来换取盂克二鼎,但被潘达于一口回绝。

  抗日战争时期,潘达于深感时局动荡,宝物难保,决定把两只宝鼎深埋在潘家大院一处很不起眼的老屋里。她叫人秘密挖好几米深的长方形地坑,把盂克二鼎和其他一些珍贵文物一起封存地下,地上再仔细伪装,外人很难发现地下宝藏的秘密。潘达于还找来可靠的摄影师,将家藏的青铜器逐一拍照,共有380张底片,为以后的文物研究工作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不久日军攻陷苏州,果如所料,日本人几次三番前来潘家,威逼他们交出两只宝鼎。在这一个多月的周旋中,日本人每天都要闯入潘家搜寻,最多一天竟然有7次之多。百般无奈,潘达于只能带着家人离开苏州去上海避难。随后日军洗劫了潘家,所幸的是两尊深埋地下的宝鼎安然躲过浩劫。

  捐鼎:贮藏得所 克保永久

  新中国成立之后,潘达于亲见国家兴盛,政府对文物保护十分重视,便萌生了把双鼎捐给国家的念头。1951年,已经迁居上海的潘达于得知上海正在筹建大型博物馆,便给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写了信:“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则宜贮藏所得,克保永久。”坦陈自己愿意捐出家传宝鼎。

  1951年10月9日,上海市文管会举行潘氏捐赠盂克二鼎授奖典礼,并颁发了由中央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签发的褒奖状:

  “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

  在捐鼎捐献仪式上,潘达于这个身材娇小、面庞清秀的江南女子说了句:“我是代表潘家捐献的,所以改姓了潘。”从此,潘达于的名字就与大克鼎、大盂鼎紧紧相联。

  献鼎后,政府还发给潘达于一笔数目不小的奖金,但潘达于没有收下,又给上海文管会写了封信:

  “查上项古物归诸人民,供历史上之研究,正欣国宝之得所,乃蒙政府赐给奖状举行典礼,已深感荣幸,今又蒙颁给奖金,万不敢再受隆施,恳请收还成命,无任盼祈之至。”

  其实,虽然潘家先代曾是钟鸣鼎食的富族,但到了潘达于这一代家道中落,捐鼎时潘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执掌潘家的潘达于知道这两尊鼎的价值连城,但她从没拿藏品去“换生活”。那时潘达于和女儿潘家华在上海相依生活,女儿在学校教书,每月70元收入,而潘达于则走进了里弄生产组,当了名普通劳动者。

  在捐出盂、克二鼎后的几年里,潘达于又数次捐出了家族中收藏的大量珍贵文物。细细点数潘达于家里的收条,仅上海博物馆一地收藏的文物就达400件之多,价值惊人。

  怀鼎:一扇花窗 两袖清风

  早年丧夫,潘达于一生没有生育,女儿潘家华是潘达于的姐姐丁燮柔和姐夫潘博山过继给她的,此前还过继了一个儿子潘家懋。如今,潘达于已是满头银发的百岁老人了,家里五代同堂,大多落户在上海、苏州两地。曾经的名门望族已成为寻常百姓人家,家中出的最多的不再是状元举人,而是教书育人的师者了。

  这两年,随女儿久居上海的潘达于老人越来越思念老家苏州。但原来潘达于居住的南石子街潘家旧宅,已经成为苏州一家国营企业的招待所。上海博物馆细心体察到了老人“叶落归根”的情感,就花钱帮老人在苏州市中心地段新买一套房子,由她的孙子潘裕达陪伴老人。

  去年,上海博物馆为潘达于提前庆贺了百岁寿诞。洋洋洒洒的寿宴摆在上海博物馆气派的大厅里,苏州、上海两地潘氏亲友百余人汇聚一堂,和国内众多收藏名家一起,为老人祝寿。寿宴上,上博正式把苏州的这套房子作为寿礼,赠送给了潘达于。

  走入潘达于老人在苏州的居室,一股书香门第惯有的清雅气息迎面而来,走道墙面上挂着六七幅字画,客厅立柜里摆放着若干瓷瓶、玉器。潘达于老人笑意盈盈地说道:“这些都勿值铜钿啦。”原来,祖传收藏珍品悉数捐出,如今潘家摆设的不过都是些廉价的装饰品。

  “老祖宗传下来的,不可以马虎给别人,自己又看不住,还是捐给国家。”回想当年的捐赠义举,潘达于老人说得非常质朴。

  潘达于是见过大世面的,她知道现在家中墙上的装饰品都不值钱,却会天天细心供奉着悬挂在厅堂中央的那扇花窗。孙子潘裕达介绍说,花窗是搬进这新家时去订做的,不是什么古董,但订做花窗时,潘家人叮嘱工匠把花窗正中原本设计的花鸟雕刻换成了古鼎的图案。潘达于每天都要在这扇雕刻有古鼎的花窗前,点上一炷清香,也许在老人心中,这历经千辛万苦守护下来的二鼎无论摆放何处,都已经融进了她的生命,难以割舍了。

[Page]

  今年潘达于正好100周岁,依然那样善良、勤劳、俭朴,生活起居从来不用他人操心。在苏州家中,她每天喜欢把屋里仔仔细细打扫一遍,然后走进厨房和保姆一起剥豆拣菜。只有她那隽秀的字迹、淡雅的气质,还隐约散发着名门闺秀的芬芳。

  岁月匆匆,但往事并不如烟,潘达于就像那至尊宝鼎上镌刻的稀世铭文一样,值得细细地、永久地去品味。本报记者 陈晔 本报通讯员 周立平


潘达于和孙子潘裕达在苏州的家中。陈晔摄


大克鼎。


大盂鼎。


苏州南石子街潘家旧宅,如今已成招待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型国宝大盂鼎和大克鼎背后的故事
现代奇女(50)潘达于
八雅轩丨【八雅收藏】两件国宝重器和一位江南女子的真实故事
大克鼎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 · 大盂鼎
青铜国宝:大盂鼎和大克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