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伯承为何位列开国元帅第4名?盘点刘帅不为人知的历史贡献

刘伯承元帅在开国十大元帅中排行第4,仅次于朱、彭、林。在近半个世纪的戎马生涯中,他经历的风雨无数,“身经百战”都远不足以形容他的传奇和功绩,本文兹列举刘伯承元帅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极大贡献,作为对这位传奇元帅的追缅和致敬。

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7月,周总理前往南昌主持南昌起义的具体事宜,为了保证此次起义在军事指挥上的顺畅,起义部队成立了以周总理、叶挺、恽代英、朱老总和刘伯承为成员的“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并推举川中名将刘伯承担参谋长。

军事参谋团为南昌起义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下辖“总指挥”和“前敌总指挥”两个部门,分别由贺龙和叶挺担任总指挥。

刘伯承出色地指挥了番台子战役,确保了起义军占领南昌,随后又指挥会昌战役,一举击溃了敌人的围堵,为起义军打通了南下的道路。

南昌起义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此战作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在历史上的意义和功绩却是不可磨灭的。

起义失败后,刘伯承奉命前往苏联留学,先后就读于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在这里,他的军事思想逐渐成型。

1930年,刘伯承学成归国,担任军事委员会参谋长、长江局军委书记兼参谋长等职,协助周总理处理军委工作。一年多后,他被派往中央苏区工作,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和红军学校校长,并参与指挥了第三、四、五次反“围剿”。

由于进入中央苏区较晚,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很多人都忽视了刘伯承在这一时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曾任中原军区参谋处代参谋长、驻朝大使馆参赞的柴成文少将认为,刘伯承元帅最大的功绩之一就是他进入中央苏区后,着手建立了红军司令部的参谋系统,为红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这项工作,就不会有后来的解放军。

刘伯承来到苏区后,曾翻译多篇苏军教材和理论文章,撰写大量文章,致力于把现代化的参谋系统、司令部系统引入红军,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红军不能停在一个由诸葛亮惠东羽扇来指挥作战的作战,我们要建立参谋系统,来适应军队将来的发展和作战。

他还身体力行,为红军培养了大量的参谋人才和基层指挥员,也为红军带来了训练部队和建设部队的科学方法,使得红军走上了正规的军事道路。

当时,毛主席在第二次苏维埃大会上发言说,红军建立了完整的编制,在组织上力量变强了,战士们的军事技术也比过去时期大大进步了。

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刘伯承等一批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军人的加入,这些贡献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却细水长流,影响深远,可谓人民军队最早走向正规化的尝试。

在长征,刘伯承的身影屡屡出现于一些历史性的关键时刻:突破乌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二进遵义、抢渡金沙江、大凉山结盟、强渡大渡河,与张国焘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是抗日战争史上具有全局性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八路军、新四军面对日军时,应采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针对当时很多同志不顾敌我力量悬殊,坚持我军应该与日寇正面对垒的错误看法,刘伯承较早地提出了“我们目前要以游击战为主,不放弃有利时机的运动战,避免与日军展开阵地作战”的思想。

洛川会议的决议,正是在刘伯承和129师政委张浩同志写给中央的报告的基础上,经过毛主席修改而来的,这篇名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问题》的文章后来被收入《毛选》,被张震将军认为是毛主席在抗战中最重要的两篇军事文章之一,另外一篇是《论持久战》。

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刘伯承根据这一精神,率领129师指战员五战五捷,连连开花,夜袭阳明堡、神头岭伏击战、七亘村伏击战……创造了抗战史上的数个经典战役,尤其是神头岭一仗,真可谓出神入化,当时的日本报纸将此战称为“一流的游击战术”,“是由被中国人称为'神机军师’的刘伯承指挥的”。

刘伯承坚持“游击战”,认为应该避免和日军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这是后来他和彭老总在一些战役战斗指挥上发生不同意见的原因。

在刘邓首长的指挥下,129师在抗战期间共歼灭日伪42万,部队发展到30万,一度成为全国最耀眼的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

还在重庆谈判期间,刘伯承就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就在山西上党地区,和国军阎锡山部发生了抗战胜利后的首次正面武装冲突,这是解放战争的第一枪。

此战中,刘伯承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部队,在历时32天的时间里,歼敌3.5万人,缴获枪炮武器武器,使阎锡山失去了他当时兵力的1/3。此战之后,阎锡山失去了进攻八路军的能力,为日后山西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此后,刘伯承又指挥部队取得了陇海、定陶、巨野、鄄城、滑县、巨金鱼、豫皖边、豫北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

晋冀鲁豫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挺进大别山,为了完成中央“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构想,刘邓首长率领12万部队在黄泛区砸烂笨重的武器辎重,关闭电台40天,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气魄,一直插到了敌人的心脏。

郭汝瑰晚年指出,如果没有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就不可能4年完成,这个战略部署帮助我军跳过了战略防御的后半段,以及整个战略相持阶段,直接转入战略进攻,即直接省去了解放战争的一个半阶段,堪称军事史上最伟大的手笔。

毛主席曾估计挺进大别山的三种可能:1,付了代价,没站住脚,被迫返回;2,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被逼到大别山周围打游击;3,付了代价,站住了脚,恢复了大别山根据地。

后来,毛主席对刘伯承说:“你完成的比我第3种估计得还要好。”这是对刘伯承和中野在解放战争中卓越贡献的高度肯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野比中野强大,为何陈毅的元帅排名低于刘伯承?而且低两位?
刘伯承的八千里路云和月
四大野战军主帅,为什么二野的刘伯承,没在志愿军选帅当中呢
被低估的“军神”刘伯承
小议沧海横流中的十大元帅之四:刘伯承——儒将和悍将并称的军神
职业老参谋:他干了一辈子参谋长,辅佐过五位开国元帅,授上将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