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焚书坑儒的前前后后:始皇帝若有在天之灵,必定大呼冤枉

在六国统一后的咸阳宫宴会上,淳于越就行政划分倡议分封诸侯。李斯上书嬴政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淳于越所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哉?……”

至于如何禁止,又说:“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者,以吏为师。”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秦焚书场面

先从丞相李斯的视角去看,淳于越等 “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人所学必源于书本,因此,从禁书至焚书应为除恶务尽的必选项了。

说起焚书自然有标准

A,非秦史官所记者,即六国之史记,并且为多讥讽秦者。

B、《诗》《书》、百家语类。尤其《诗》《书》,乃是顽固势力以古非今的靠山。烧之等于推倒了靠山。

万里长城

从里耶出土的秦简明确记录,对书籍“宜甄”而“焚”,并非有一烧一,多多益善。没被选中的自然是留存帝国做统一管理。也包括在明令烧毁的在列书籍,最起码在秦宫中都有完整备份。

朱熹也曾说:秦时焚书也仅仅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

对于秦的这种做法清散文大家刘大魁解释为“其所以若此者,将以愚民,而固不欲以自愚也。”

小编认为,未必,或许这是秦帝国为未来做长远考虑的策略。

始皇帝

如果民间私藏禁书而且拒不上交者,如何处理呢?“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也就是说,黥面之刑(刺字)伺候和修边墙(苦力活)的处罚。搁到目前,这个后果算得上严重了。但对严酷的秦法而言就这些个刑罚,太毛毛雨了。并且,这样的处罚还是藏书被官府逮到的情况下,如果没被逮到,自然也没什么刑罚了。

很明显,当时焚书绝非首要目的。始皇帝、李斯心里门儿清:焚尽普天之下藏书谈何容易!“焚”就是一种震慑罢了。

秦始皇

但是,“偶语”《诗》《书》的刑罚,远比“私藏”要重。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有敢聚一起议论《诗》《书》处死刑且示众;

对于公然“以古非今”更严重了,直接灭 “族”!

“以古非今者,族”—— 有敢借过去而诋毁现在的,满门抄斩!

可以肯定的是,年轻的秦帝国是禁止民众议论时政的,但也禁止讨论古代政治。一句话:禁止议论政治!庶人不议,然后天下自然有道,或许这是禁令背后的逻辑。

李斯01

再说回焚书,无论出于何目的,也都是不可取的。但能肯定的是并非六国所有书籍皆一网打尽,其实都有流传。

《史记·六国年表》说:“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

王充在《论衡·书解篇》说:“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

这两条记载表明,至少在汉代,古籍中的精华部分——诗书诸子,还是完整地保存下来了。

重要的是,采取了“宜甄”而“焚”的措施。即所有的古代典籍秦廷皆有备份。如果大秦不灭,不难想象这些古代典籍都会自然地保存下来。

李斯02

再说回先杀入咸阳的项羽,乃一视诗书如粪土的武夫。入咸阳城后, 先是屠城,然后掳走金钱、妇女,末了付之一炬,秦宫熊熊大火三月不熄。可怜这些珍贵藏书,化为青烟尘埃。包括前三代之法制,先贤圣人微言……

因此,刘大魁在《焚书辨》指出:书之焚,非李斯之罪,实项羽之罪也

另外,单就秦国焚书而言,实际损失或许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凄惨。

项羽

《汉书·艺文志》所载677种著作,其中约有524种,即77%,现在已不复存在。这说明,汉以后至印刷术流行前的一段时间,文献被损毁数量,可能大于秦代的焚书之灾。因此,可以预判,即使没有帝国焚书之策、没有项大侠秦宫三月大火之难,能传下的周代之前的简牍也未必会远多于现存之数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历史翻案:秦始皇焚书时留有完整备份
秦之文化
历史沧桑,百姓只有染红帝国江山的命_冯相军
「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其实对儒学推崇备至?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何单独放过《春秋》?|文史宴
前四史札记:从上古到三国(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