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年潇贺古道,穿行湘桂之间,闪烁着历史的光芒!(下)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在湘桂之间,遗存着一条穿越南岭的千年古道,她的名字就叫做“潇贺古道”。潇贺古道是一条历史之路,沿途散落着很多精美的古村落和历史古迹;潇贺古道也是一条民族之路,这一带是中国瑶族的大本营;潇贺古道还是一条风景之路,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诸多奇山秀水。

    一看古城,二看古村、三看古桥、四看古道,全程赏奇山秀水,品风土人情,这是我对游览潇贺古道的小结,之前重点介绍了潇贺古道沿线的古城和古村,本篇主要介绍潇贺古道沿线遗存的一些古桥和古道。

潇贺古道——古桥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名古桥爱好者,在广东已经寻访了上百座古桥,而对于潇贺古道这样古桥数量较多,形式丰富的区域,哪怕是专为古桥来一趟,也是十分值得的。

中国廊桥众多,目前尚存上千座古廊桥,主要分布在六大廊桥带,潇贺古道所在的湘南桂北就是廊桥比较集中的一个区域,其中有27座明清廊桥被打包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川瑶族风雨桥群”。此行匆匆忙忙之间,我得以打卡其中22座,更是创下了一天寻访18座风雨桥的记录,除了风雨桥,潇贺古道上还有其他各种形式的古桥,不少形制古朴,外观优美。

道县午田风雨桥

潇贺古道上的道县午田风雨桥,据说是湖南省目前发现的建造年代最早的石砌双拱风雨桥。光绪三年(1877年)《道州志》记载:“州西南二十五里午田村前为永明官路,宋淳祐间居民朱明远倡建,上覆以屋,清雍正间州乡进士唐雍记。”也就是说这座风雨桥始建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

800年过去了,这座古桥依然还在,虽然经过了多次的重修,但它依然造福着当地村民,人们和他们的祖先一样,走过这座桥去劳作,在这座桥上歇息交流。

江永县勾蓝瑶寨风雨桥

勾蓝瑶寨有三座优美的风雨桥,培元桥位于村口,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如今也被列入了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勾蓝瑶寨的桥头风雨桥有400年以上的历史,是村中最古老的一座风雨桥,桥下有井,形成了“水上有桥,桥下有井,井旁有人家”的瑶寨景观。

三门街风雨桥现存主体建筑为民国,其实潇贺古道上风雨桥的作用,歇息、避雨和交流的作用更甚于交通,很多桥下不过是一条小沟,一根独木桥就能解决过河问题,但还是建了一座风雨桥,更大的作用是供人休憩。

江永县朝天风雨桥

位于江永县岩寺营村的朝天风雨桥,虽然离广西只有数百米之遥,但与广西富川的风雨桥相比,显得破败而缺乏修缮,而富川的风雨桥,全部得到了修缮,而且每座桥上都有监控设施。

朝天风雨桥和午田风雨桥一样,是潇贺古道上的重要遗存,至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古老和沧桑在这座数百年的风雨桥上一览无遗。

富川瑶族风雨桥群

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富川瑶族风雨桥群”共有27座明清风雨桥,分布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的朝东镇(15座)、城北镇(8座)、麦岭镇(3座)和石家乡(1座),当然富川现存的风雨桥还不止这27座,但这27座是代表,是精华,其中绝大部分有精准的百度地图定位,非常便于寻访,另外每一座风雨桥旁边都有一根绿色的杠子,上面装有摄像头,风雨桥里面也装有摄像头,虽然有点煞风景,但保护措施做得不错。

兴隆风雨桥,位于朝东镇岔山村,这是离湖南最近的一座风雨桥,始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桥亭设两层,歇山屋顶,桥头两端建马头墙入口。桥总长22.34米、宽6.20米,桥亭高约7.15米。

双溪风雨桥位于朝东镇东水村,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桥墩(台)使用料石砌筑,桥总长20.72米、宽4.40米,桥亭高约5.74米。

环涧风雨桥,位于朝东镇长塘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一座小巧的风雨桥,桥总长9.76米、宽3.89米,桥亭高约7.06米。

青龙风雨桥,位于朝东镇,横跨油沐村与沐笼村之间的黄沙河上,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由单孔石桥、桥廊、桥亭、阁楼组成,全长35.09米,是富川瑶族风雨桥中的代表之一。

廻澜风雨桥,位于朝东镇,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与青龙风雨桥相距不到1公里,两桥并成为阴阳桥,由三孔石桥、桥廊、桥亭、楼阁组成,全长37.54米。是27座国保风雨桥中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

集贤风雨桥,位于朝东油沐沐笼村,横跨于油沐沐笼村中部的小溪上,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桥墩使用料石砌筑,桥总长16.93米、宽3.87米。

毓秀风雨桥,位于朝东镇油沐沐笼村,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与集贤风雨桥相距数百米,桥墩使用料石砌筑,桥总长17.53米、宽4.40米。

社尾岗风雨桥,位于朝东镇油沐岗湾村,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是一座小巧的风雨桥,桥总长6.06米、宽3.14米,导航位置不太准确,到了村里问问村民。

锦桥风雨桥,位于朝东镇福溪村外,横跨于福溪村田野间的小溪上,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歇山屋顶,桥头两端建马头墙入口。桥总长21.7米、宽4.60米,桥亭高约6.28米。

钟灵风雨桥,位于朝东镇福溪村内,横跨于福溪村中部的小溪上,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桥总长10.3米、宽4.34米,桥亭高约7.78米,是村民聚会的主要场所,很多人在桥内打纸牌,也是27座国保风雨桥中始建年代最晚的一座。

龙归风雨桥,位于朝东镇龙归村,横跨于龙归村田野间的小溪上,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桥总长14.3米、宽5.62米,桥亭高约6.32米。

儒子东门风雨桥,位于朝东镇儒子村,横跨于儒子村中部的小溪上,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桥总长9.23米、宽3.72米,桥亭高约3.39米。村中还有一座儒子西门风雨桥,由于没有定位,时间也比较赶,没去寻访。

东辕风雨桥,位于朝东镇白面寨村,坐落于白面寨村田野间,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桥总长15.4米、宽5.44米。旁边就是白面寨金丝楠木林,里面有一棵金丝楠木王,值得一看,环境非常好。

石漕迴龙风雨桥,位于城北镇石曹母村,横跨于石曹母村旁的山间小溪上,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桥总长20.36米、宽4.70米,桥亭高约7.98米。这座风雨桥周边环境不错,十分上镜。

永济福风雨桥,位于城北镇巍丰大村,横跨于巍丰大村旁的小溪上,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桥总长12.26米、宽4.60米,桥亭高约7.07米。桥外有一道青石板的潇贺古道遗存。

下井风雨桥,位于城北镇下井村,横跨于下井村田野间的小溪上,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桥总长16.23米、宽5.41米,桥亭高约4.94米。这座田野间的风雨桥,地图定位非常准确。

阳寿风雨桥,位于城北镇两源村,横跨于两源村中部的小溪上,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桥总长9.93米、宽3.38米,桥亭高约4.78米。定位不太准,到村里后问问村民。

福寿风雨桥,位于城北镇凤溪村,横跨于凤溪村旁的小溪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桥总长17.35米、宽5.66米,桥亭高约5.19米。凤溪村有三座明代风雨桥,这座位于山上的古寨旁,位置最高。

朝阳风雨桥,位于城北镇凤溪村,横跨于凤溪村里的小溪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桥总长16.26米、宽3.9米,桥亭高约5.85米。这座桥位于新村通往古寨的上坡路上,汽车可以从桥内穿行,是村民的主要聚会点。

凤溪新桥风雨桥,位于城北镇凤溪村,横跨于凤溪村中的小溪上,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桥总长8.86米、宽4.47米。新桥风雨桥稍晚于村中另外两座风雨桥,藏在村里的民居夹缝中,没有定位,不问人的话很难找到。

鸬鹚塘澜通风雨桥,位于城麦岭镇宝剑村,横跨于宝剑村乡道的小溪上,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桥总长27.15米、宽4.31米,桥亭高约6.19米。桥型漂亮,两侧有古道遗存,导航可到宝剑街,远远能看到风雨桥。

高桥风雨桥,位于麦岭镇高桥村,横跨于麦岭河支流上,始建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24柱抬梁式构架榫卯结合形成三层檐,11.3米的大梁尤为瞩目。可导航高桥村,我凭着寻桥的经验,直接找到了这座风雨桥。

以上都是潇贺古道上的风雨桥,其实除了风雨桥,潇贺古道上还有各种各样精美的古桥,有石拱桥、有石梁桥,还有独特的榫卯结构石梁桥。

洪江桥,潇贺古道上的一座单拱石桥,位于道县南郊,是潇贺古道的起点部分,如今遗落在荒野之中,几乎无人问津,不远处有条铁路,坐在火车上的游客大概无人知道,他们经过的这个地方,千年之前已是交通要道,商旅行人踏上这座桥,开启穿越南岭之旅。

潇贺古道上有一种比较独特的榫卯结构石梁桥,现存大概不少于10座,这是我国古桥梁建筑从木结构过渡到石结构的珍贵历史遗存,而榫卯结构石梁桥的中心就是江永县回岗村。

什么叫做榫卯结构,看看这座古石桥的结构就知道了,回岗村有一段古道,还有两座据说早至宋代的榫卯石桥,分别叫做汉缕桥寺上桥

寺上桥就是汉缕桥上游的百米处,古老的石桥已经塌掉一块石板,旁边有一旧一新两道水槽,乡野之间的古桥鲜为人知,却是历史最好的印证。

江永县上甘棠村的步瀛桥和文昌阁,堪称这座湖南知名古村的标志性景点,步瀛桥位于潇贺古道之上,也是尚存的较大型石拱桥之一。

游览上甘棠村,基本上没人会错过步瀛桥,担忧很多人会错过另一端的寿隆桥,这座藏在乡野间的榫卯结构石梁桥,有两个出众之处,一是湖南省目前发现最早的宋代石桥,二是榫卯结构石桥的代表之作。

潇贺古道——古道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绝大部分古道已经不存,但在湘桂之间的崇山峻岭间,仍然残存着不少青石古道,这些古道在古村中,在风雨桥头,在田野里,在公路旁,世事变迁,古道依旧。

潇贺古道上最有代表性的一处古道我觉得还是上甘棠村这一段,上甘棠村是古时谢沐县县治所在地,也是往来湘桂的重要交通驿站,这一段古道的崖壁上留有历代摩崖石刻,虽然不长,但极有代表性。

牛塘峡青石古道,位于江永县岩寺营村螺丝井附近的公路旁,要不是特意去寻找,走过路过极有可能会错过。

这是一段位于水潭中的青石古道,难得的历史遗存,要不是这块国保碑矗立在旁边,大概没有多少人会知道,数百年来,这里是一条穿行湘桂之间的要道。

离牛塘峡青石古道不远处的岩寺营村中,还有一块“岔山古道”的国保碑,这里是湖南岩寺营村通往广西岔山村的一段古道。

大部分古道已经不存,朝天风雨桥前的一段古道依然完整,大概依然是几百年前的样子。

进入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广西富川朝东镇岔山村,整条古道穿村而过,保存十分完整,热闹时节,这里商旅往来,摩肩擦踵,是古道上最繁华的村镇之一。

岔山是潇贺古道上的重要古隘口,据富川县志记载:“湖南宝庆人(今邵阳市)喜从岔山隘口入桂,多从商,物多为油、盐,也有善工者,为当地建房”。如今古隘口得以恢复,再现数百年前的样貌。

最难得的是古隘口左边有一块指路“当箭碑”,上面写着“左走X山林,右走岩寺营”,这大概也是潇贺古道上发现的不可多得的道路指示文物。

同样位于朝东镇的福溪村,虽然不如岔山村热闹,但也是一座潇贺古道穿村而过的古村落,这里的古道更加规整,看起来比岔山村的要平整不少。

除了古村落外,在很多风雨桥两旁,还有残存的潇贺古道,这是位于福溪村锦桥风雨桥外的一段青石古道,弯弯曲曲地盘旋于田野之中。

这是城北镇巍丰大村永济福风雨桥前的一段古道,只容一人通过,穿过大片的田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城北镇石狮村黄家的川岩,这里被称作“潇贺古道第一岩”,古道旁的岩洞不少,但可以通车的恐怕只有这座。

这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岩洞,穿岩而过的,除了一条小河之外,居然还有一条公路,而公路不仅可以通行人,还能通汽车。

这处大型溶洞长约280米,高约80米,宽约50米,历史上就是潇贺古道必经之路,离川岩北上二十多公里的地方,就是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的谢沐县,谢沐县有一个谢沐关,连接谢沐关的古道就经过川岩与下游的古冯乘县、富川县相连,现在离川岩前面不远的石狮山路段还存有鹅卵石铺的古道路面。

川岩洞口还有不少历代的摩崖石刻,这方河中巨石上的石刻,就叫做“修礅砌路碑”,记载着光绪四年的一次修路行为。

    潇贺古道犹如南岭山脉的一颗遗珠,2000多年来从军事要道到商旅通道,她沟通着湘桂两地人民往来,陆路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水系,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


    时过境迁,历史的车轮已经将这条千年古道抛弃在了都庞岭和萌渚岭之间,国道538和道贺高速,已经将过去需要数天才能走完的路程,缩短到了几个小时。潇贺古道的交通作用已经不明显,但这里古迹遗存众多,自然风光独特,风土人情淳朴,这样一条始终闪烁着历史光芒的古道,你喜欢吗?

温馨提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雨桥的瑶乡富川 | 潇贺古道在田间,山有毓秀水有灵
寻访千年潇贺古道
讲真,这可能是富川县今年国庆假期最全的景点攻略了!
富川瑶族风雨桥群 【广西富川】
富川风雨桥
贺州日报新闻:凤溪古道风雨桥 千年穿越咫尺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