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读杜甫《春夜喜雨》有感

读杜甫的《春夜喜雨》,读者们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一首经典流传的诗歌,一幅充满生机的夜雨风景图,可我却在其中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潜移默化。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而在杜甫的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在睡梦中,一点一滴地入侵人民的心灵。这不正是教育教学的过程吗?在上课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传授学生知识,用行为感染学生,用学习氛围熏陶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慢慢的蜕变、成长。

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时,我想到的是:犹如被大雪覆盖的小草,好像知道万物即将复苏,大地将要披上绿装。于是,春天的到来使他们从地上探出头来。而我们的孩子好像也被知识的浓香包裹着,在开学铃声的呼唤中,走进了校园。此时的孩子,朝气蓬勃,如初升的太阳。他们知道,该学习了!

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我不禁茅塞顿开。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学高为师”。然而,读到这,回想起做老师的点点滴滴,也随着在教师岗位上游走的时间越长,我发现:不是的,“学高”不一定就可以为师。拥有再高的学历学问,但却无法引起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共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教授他们学习的方法,给他们带来榜样作用,这无疑就是纸上谈兵。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教师为人师表,身正方能为范。身正就要诚实正直,言行一致,语言文明,仪表大方,态度和蔼可亲,教态高雅洒脱。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习性会不自觉的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行为直接对学生起了一个示范。就像吴非老师在《致青年教师》这本书的《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指所说: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青年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书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份责任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在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一般的细节。孩子们的生活是单一,他们除了在家就是在学校。与之相处的人除了父母就是教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就成为了学生模仿的目标。

记得刚踏上讲台,在黑板上书写“山”字时。本以为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板书,却不成想,学生却记得清清楚楚。不是记黑板上的字有多好,而是老师书写“山”字的笔画。让学生上黑板默写时,一个一个天真的脸庞上洋溢着自豪的微笑,仿佛自豪和老师写的字笔顺一样。看着黑板上四个小脑袋瓜,我的心仿佛被千斤铁锤狠狠的撞了几下。因为,我写错了。原以为,板书写错,但是讲解生字时不出错就可以了。没成想,一些孩子已经学的很像了。为了纠正、也为了弥补我的过错。我一次一次强调,一次一次练习。我看着那一双双崇拜的眼睛慢慢地失去了光彩,那等待表扬的小脑袋瓜慢慢地耷拉下来时,我后悔了。从那以后,我改变、我学习、我积累。一步一步让自己重新走进孩子的视野,让他们的眼睛里重新挂上我的影子。这条路是疲惫的、是烦闷的,但我却甘之如饴。因为我知道,我的学生们也和我一样,正在慢慢地成长中。时至今日,再度想起时,内心不由得感慨:教育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你认为学生怎么一直学不会时,不要心急。给点时间他,给点耐心他,你会发现:在你不经意的陪伴与教育中,他会了。

读“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时,我的脑海不是黑夜中隐隐约约看着小舟上的灯光在孤独的闪烁,不是“黑”与“明”相互映衬。而是,老师们在办公室对于如何教育学生中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夜晚,当校园回归寂静时,那些黑夜的灯光正在慢慢地点亮。老师正在用他们的方法为孩子们树立属于他们的学习榜样。认真的老师,认真的学生;认真的上课,认真的听课;认真的提问,用心的回答、用心的思考。这是每一个老师最喜欢见到的课堂了。

读“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时,我的嘴角不禁露出月牙。夜晚的雨把花瓣唤醒,装饰了锦官城的大街小巷。难道这不是我们老师毕生想达到的“桃李满堂”吗?郑燮说:“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这难道不是对教师职业的再说明吗?老师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地把知识、道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得以成长、得以成熟,而达到百花盛开的景象。

“教育无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思索至此,我深深理解了,我现在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守住自己的“道”
为什么很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做举一反三呢?
于漪:学生一教就懂,还要老师干什么?
做优秀教师必读的100条哲理 2
书 写
从几篇文章看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