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干祖望参苓白术慢咽汤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配方组成】太子参10g,茯苓10g,白术6g,白扁豆10g,山药10g,桔梗6g,马勃3g,玄参10g,金银花10g,甘草3go

【作用与功效】健脾渗湿。

【适应证】慢性咽炎,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间隙间黏膜变性肥厚,轻度弥漫性充血。

【干氏临证心得】如治石某,男,43岁。1983年5月30日初诊。咽痛3年,时轻时重,或觉干燥,但不思饮。或感有痰附于喉壁间,却难咯出。饮食如故,大便微溏,曾诊断为慢性咽炎,多方医治,获益平平。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间隙间黏膜变性肥厚,轻度弥漫性充血。舌薄腻,质嫩胖。脉平。医案:咽喉者,水谷之道路,脾胃之门户。

中土一衰,内湿自生,湿郁化热,上扰清道,乃作咽中诸症,治取健脾渗湿一法。

太子参10g,茯苓10g,白术6g,白扁豆10g,山药10g,桔梗6g,马勃3g,玄参10g,金银花10g,甘草3g,5剂,煎服上方连进14剂,顿觉舒服异常。以后以此方为基础,约治2个月而告痊。

还治张某,女,39岁。1991年7月12日初诊。中国台湾人。咽部干痛,波及环唇起燥,有时两目也感干而痒,左重右轻,已历3年。在疲乏及天气骤变时或多言之后倍形严重。干时思饮以润,水求温者。痒甚则干咳,有痰液能咯。

鼻腔右侧时难通气,在平卧时重些,左耳有时憋气或钝痛。

检查:咽后壁轻度污红,咽峡小血管树枝样显露。舌薄苔,脉弦而细。医案:绛帐传经,势必多言,盲多则损气,气损则伤津,津伤则干,于是柔痒致咳,痰潴喉头。

考津伤有三:在肺在肾在脾,今也饮而求温水,有痰,古训“有声无痰在肺,有痰无声在脾”。气候骤变难以适应者,脾虚连锁卫虚;鼻塞而难通者,气虚清阳难举,因之加重者,阴盛而阳气更衰,等等。主在脾经,当采李东垣手法,似最惬当。

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白扁豆10g,山药10g,石斛10g,麦冬10g,沙参10g,桔梗6g,甘草3g,7剂煎服。

同样,曾治杨某,女,43岁。1991年9月11日初诊。

病咽喉者已七八年之久。6年前两度言而无声,经本科治愈。

刻下主症为咽喉奇干,甚至有撕裂感。口水下咽不利,水亦难润,呈进行性发展。皮肤也有干燥感及痒感。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少津。舌薄苔,脉细。

医案:喉需液养,咽赖津濡。咽而奇干,津液之失养可知,同时肌肤干燥而痒,亦为营血失其灌溉而然。津血同源,同荣共辱,病似两宗,证也一源。取培土生金,金旺生水,水源一充,津血向荣矣。

太子参10g,茯苓10g,山药10g,当归10g,白扁豆10g沙参10g,麦冬10g,玉竹10g,绿豆10g,黄精10g,7剂煎服。

二诊,1992年4月8日诊。去年进药35剂,诸症俱除。

刻下咽又有干感。裂痛感已消失,饮水可润。偶有痒感,一痒即咳,咳而无痰。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舌薄苔,边有齿痕,脉细。

医案:多年慢喉痹,宗《内经》“喉咽干燥,病在脾土”

处治,以四君作核心,增液汤作辅翼。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沙参10g,麦冬10g,玄参10g,黄柏3g,知母10g,玉竹10g,甘草3g,7剂煎服。

三诊,1992年4月24日诊。咽部干燥善饮,作痒不显,幸咳也不多。咽部异物感存在。检查:咽壁稍润。舌薄苔,脉平。

医案:津枯液竭,失养于咽,取六君加增液作标本兼顾之计。太子参10g,茯苓10g,山药10g,百合10g,白扁豆10g,麦冬10g,沙参10g,地黄10g,天花粉10g,玄参10g,芦根30g,7剂煎服。

还有几例,可以说明此方的治疗意义。如治马某,女,31岁。1992年6月23日初诊。平素不断感冒,今天为感冒初瘥,咽干依然不润,狂饮喜温。黏痰特多,能咯,胸膺痞闷,有咳嗽及轻度异物感。检查:咽后壁大片黏膜萎缩,干枯。舌薄苔,脉细。医案:频频感冒,以卫气失其藩蓠之固;咽壁奇干,缘于脾虚难化精微。痰多液少,乃脾阳失振乏力制止,津液浊化为痰。胸闷泛恶为脾气难升,胃气不降而然。

纵然病恙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病在脾土也。故宗旨裁方。

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白扁豆10g,山药10g,百合10g,苦杏仁10g,天竺黄10g,浙贝母10g,甘草3g,7剂煎服。

二诊,1992年7月7日诊。药进14剂,干燥稍稍好些,求饮也少些,痰量亦减少,胸闷消失。尚有频频叹息,喉头异物感残留。喉不痒而作咳者如前。晨起时口中有异味。检查:咽后壁黏膜萎缩较前有所滋润。舌薄少荅,脉细。医案:进步姗姗,但该病而获此效,尚属满意。慢性病求愈殊无费长房缩地之术,效方不更。原方加射干3g,7剂煎服。

陆某,男,42岁。1991年12月31日初诊。3年以来,咽部有痛感,今年8月咽痛激增,咽头不舒,痰多,作干较甚,善饮不计温冷,稍有烧灼感。频频急性发作,急发与稳定期的界限很模糊。近几天服用中药已缓解一些。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部分黏膜萎缩。舌薄苔,脉平偏细。

医案:绛帐传经,谆谆之训更倍多于常人。前医取药,人情合理而效亦桴随。效不更方,古有常训。但在健脾方面,似可予以偏重,俾既顾荣枝茂叶而进一步灌溉根柢。

党参10g,白术6g,白扁豆10g,山药10g,藏青果10g,玄参10g,天竺黄6g,沙参10g,茯苓10g,甘草3g,7剂煎服。

蒋某,男,25岁。1991年10月21日初诊。1年前以感冒受凉而后遗咽炎。干燥并不求饮,伴以难用言语表达的不舒服,有时有异物感。清嗓,胸闷失畅,叹息始安片刻。怕冷,容易感冒,入冬鼻塞。检查:扁桃腺(双)Ⅱ度,咽峡充血,右颌下区扪到指头大淋巴结1个。舌薄苔,舌体瘦但有齿痕,脉细。

医案:张元素所谓“满坐皆君子,小人自无容身之地”

宗此而裁方。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白扁豆10g,山药10g,党参10g,金银花10g,百合10g,枳壳6g,甘草3g,7剂煎服。

二诊,1991年11月5日诊。药进14剂,基本上无所进步,怕冷好些。齿酸楚。检查:咽峡充血已无,扁桃腺Ⅱ度。

齿叩痛。舌薄苔,脉平。医案:正气一充,诸邪逊色,咽部效益似不明显,但内科症状似较占先,原旨再进。如扁桃腺巍然不动者,可考虑摘除。异功散主之。

“咽喉干燥,病在土脾”,也有阶段的不同。如治杜某,男,34岁。1991年7月26日初诊。病起1个月前感冒之后,从此即痰多,有时有附丽难咯之感,稍感疼痛及干燥感,不耐多言。检查:咽峡慢性轻度充血而红艳,小血管扩张,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舌薄苔,舌体胖边缘有齿痕,脉细。

医案:病固仅仅1个月之久,但发轫之初,正当涝霉水湿之际,邪被湿困,难泄难清。病至后期,酷暑无情,汞柱临高难降,炎炎之火,烁此内伏湿邪,哪得人能康健及咽病告失?证属实火及伏邪交织而致。对伏邪用疏;对离火用清。

桑叶6g,薄荷5g,金银花10g,黄芩3g,菊花10g,连翘6g,白茅根10g,天竺黄6g,芦根30g,桔梗6g,甘草3g,西瓜翠衣30g,7剂煎服。

二诊,1991年8月6日诊。药进14剂,痰量减少,疼

痛减轻,豁痰亦爽。唯干燥仍然,而且不耐多言。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变化不大。但充血消失,暴露的小血管轻淡一些。舌少苔,胖意仍有,脉细。

医案:一疏一清于先,今也邪将云去,轻清轻养紧随,既扫残邪而资康复。太子参10g,茯苓10g,地黄10g,玄参10g,绿豆10g,百合10g,麦冬10g,沙参10g,芦根30g,甘草3g,7剂煎服。

三诊,1991年8月30日诊。一度多言诸症陡然加重。

刻下主症,咽左有些疼痛与堵塞,虽然明显减轻而尚有干燥,异物感始终存在,不多言。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极度增生,小血管暴露。舌薄,脉细。医案:宗气之不充,故而不耐多语;精微之难化,当然咽喉失舒。所谓药者正是矫正诸弊。

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白扁豆10g,黄芪10g,山药10g,麦冬10g,玄参10g,白茅根10g,甘草3g,7剂煎服。

四诊,1991年9月13日诊。咽痛基本上已没有,干燥日趋滋润,异物感残存一些,但在多言之后可增加。检查:咽部充血及小血管暴露已全部消失,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尚未平复。舌薄苔,脉细。医案:始取除邪,终崇益气,慢性咽炎已登瘥门。不过临秋开学,春风育人,必然多言多语,只能自控节劳。至于裁方,步踵原法。如能认真进药,覆杯在即。

黄芪10g,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百合10g,山药10g,石斛10g,麦冬10g,知母10g,甘草3g,7剂煎服。

石某,女,38岁。1991年1月15日初诊。自扁桃体摘除后,经常嘶哑,经治之后,已两年未发作。刻下初冬又以寒冷之袭,而喉头奇冷,匝颈不温,疼痛女口刀刺,嘶哑,咳嗽,痰一般而清。下肢寒冷,大便最近干结,鼻咽口咽部作干,求饮喜热,腰部也胀且下坠,多汗。以上症状过去也有,但不如现在明显。检查:咽后壁干枯,黏膜有萎缩感;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声带肥厚,欠清白。舌薄苔,脉大。

医案:气怯于中,寒袭于外,同时正以中虚寒贼而伴以感冒。温养扶正事属亟须,但刻下则先宜清撤浮邪,盖“标”

证急于“本”证。

防风6g,荆芥6g,前胡3g,柴胡3g,苦杏仁10g,独活6g,桂枝3g,浙贝母10g,甘草3g,生姜2片,5剂煎服。

二诊,1991年11月19日诊。奇冷缓解,咳嗽仍然,颃颡之干稍润,发音转亮朗,但不耐多言。汗已少,有疲乏感。

检查:咽后壁如上诊,感到滋润一些。声带肥厚,稍有几处轻度充血,运动好,闭合好。舌薄苔,脉细。医案:治标以获效而终止;治本已时届而开端。取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白扁豆10g,山药10g,苦杏仁10g,陈皮6g,仙鹤草10g,百合10g,甘草3g,7剂煎服。

三诊,1991年12月3日诊。奇冷稍解,在活动时仍然多汗。颃颡干涩已在下午方作。多言之后即导致痒与咳。发音已正常,但下午差些,疲乏未能振作,多瞌睡,下肢冷加重。检查:咽后壁仍然黏膜萎缩,不充血。声带仍感肥厚、充血仅仅左侧尚有残留,闭合好。两室带活跃。舌薄滑腻苔,边有齿痕,脉细。医案:藜之质,荏弱之躯,气怯而阳衰,中虚而坤德难厚。幸药不嫌补,性不拒温,总有图强之日。

黄芪10g,党参10g,白术6g,绿豆10g,茯苓10g,山药10g,赤芍6g,淫羊藿10g,仙茅6g,百合10g,甘草3g,7剂煎服。

四诊,1991年12月10日诊。药进7剂,奇冷渐温,下肢亦温些。汗出一症仍然。颃颡干涩,有所改善。但依然还要出现瞌睡,较前改善。精神稍有振作。检查:咽后壁黏膜稍稍滋润一些。舌薄白苔,质胖嫩淡红,脉细。

医案:取用温补,诸恙俱获效益,或谓咽头干燥,滋阴之不暇,用温求润,是否为抱薪之救火?非也。干出津枯,津从精微化生而来。脾不生化,津从何来?所以滋阴为浇枝润叶,培土乃灌根溉柢,原方踵进。

黄芩10g,党参10g,白术6g,白扁豆10g,茯苓10g,山药10g,仙茅6g,淫羊藿10g,百合10g,甘草3g,7剂煎服。

五诊,1991年12月27日诊。药进33剂,自发性冷感

已好些,但一遇寒冷背部又失舒下坠,两膝冷。颃颡干燥得进一步缓解,痰在晨起有些,出汗仅在活动之下有些。检查:发言正常,咽后壁萎缩正在恢复、红润中。舌薄苔,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脉细。

医案:治途平坦,效果亦较满意,例应加重温阳之品,惜乎咽干而又不敢提颖。再宗前旨,力求进展而稳健。

黄芪10g,党参10g,白术6g,白扁豆10g,茯苓10g,山药10g,麦冬10g,紫河车10g,仙茅6g,甘草3g,7剂煎服。以上两案,也是中土衰怯,但区别在挟有外邪,所以当务之急是祛邪而不是补脾。这是遵守“急标缓本”的规则。

如果不祛其邪而一味蛮补,留邪之祸,不堪设想。

谢某,男,80岁。1991年7月13日初诊。咽病半月,主为疼痛,至今稍有减轻,虽伴干燥,而不严重。求饮以润,水喜温。偶有痒感,幸不致咳,有痰而量少,能外咯。伴有颈椎综合征及轻度萎缩性胃炎。检查:咽后壁及软腭部小血管严重怒张暴露,其色红艳,两侧索轻度肥大。鼻咽部后端似有萎缩感。舌前半无苔,后半厚腻,脉细濡。

医案:高龄杖朝耋耄,阴津之内槁可知。匝月泽国梅天,湿浊之重亦不言而喻。内则津枯生燥,燥甚化热;外则阴霾困束,伏热难宣,蛰邪难撤而咽痛当然。久久难愈,正以内火之旺。哥窑纹(注:中医术语,指小血管扩张而言)红而且多,疼而且干,同时外湿充斥,故证兼虚实。治当养阴清火,但碍于湿,如予理湿必伤于津。矛盾枘凿之处,只能化湿而不伤津,养阴而不助湿之中以求。

藿香10g,佩兰10g,车前草10g,川木通3g,白茅根10g,荷叶10g,绿豆10g,灯心草3g,桔梗6g,金银花10g,六一散12g(荷叶包刺洞),5剂煎服。

二诊,1991年7月17日诊。药进5剂,咽干及痛俱已

减轻,在此期间未作过痒,咳亦告息。检查:咽后壁严重的小血管扩张暴露明显改善,充血消退,两侧索在隐约中,后半舌苔在化,前半由无苔而转有苔。脉左平右细。

医案:取轻清轻养,淡渗保津中取得疗效,尚称满意。

两番裁方,稍稍倾向于养。

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10g,六曲10g,白扁豆10g,川木通3g,竹叶10g,山楂10g,绿豆10g,六一散12g(荷叶包刺孔),5剂煎服。

三诊,1991年7月22日诊。又进5剂,疼痛已接近消

失,干燥之感基本得润,咳亦不复重来,腹已知饥。检查:咽后壁小血管已不明显,充血全部消失。舌厚苔全化,微有薄苔,脉细。

医案:诸般不适,药进告除。以时临酷暑,例应扫尽残邪,所谓“去疾务尽”之意。此外每当进餐之际,经常清涕滂沱,良以人到高年。今取药不宜过补、过敛,只能轻描淡写求之。

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10g,山药10g,白扁豆10g,玄参10g,山楂10g,六曲10g,绿豆10g,川木通3g,六一散12g,10剂煎服。此案也是脾土衰弱,但夹有湿热,故而以理湿为治标手法。但年高八十,燥湿药不敢取用,以防伤津,所以取用淡渗一法。

【解读赏析】慢性咽炎,又叫喉痹,虚火喉痹,阴虚喉痹,阳虚喉痹,格阳喉痹,帘珠喉痹,主要是咽部黏膜慢性充血,黏膜下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后壁呈颗粒状隆起,黏膜腺管口堵塞,可发生感染,以致淋巴颗粒更加红肿,黏液腺的渗出物封闭其中,形成囊状白点,位于淋巴颗粒的顶邗,破裂外溢为黄白色渗出物。咽部黏液腺分泌物增加,黏稠,咽腭弓之后可见增厚之咽侧索。甚至悬雍垂肿胀、下垂。

多在脏腑阴阳气血虚损的基础上发生,一般病程较长。临床所见,以阴虚为多,阳虚相对少见,亦有在阴虚或阳虚的基础上兼挟“痰凝”或“瘀血”而表现为虚中挟实者,辨证时须仔细区分。

辨分肺肾阴虚。证候:咽部干痛不适,灼热感,异物感,或咽痒干咳,痰少而黏,症状朝轻暮重,可伴有午后潮热、两颧潮红、虚烦失眠、大便干燥、腰膝酸软等症,检查咽部黏膜暗红、干燥,舌质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本证以咽部干痛,灼热感、黏膜暗红、朝轻暮重、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证要点。病机:肺肾阴液亏损,咽喉失于濡养,故咽干痛或异物感;阴虚则火旺,虚火上扰,则咽喉有灼热感、两颧潮红;虚火炼津成痰,燥痰黏于咽喉,则咽痒干咳、痰少而黏;上午阳气盛,下午阴气盛,阴虚则症状朝轻暮重,午后潮热。

阴液不足则大便干燥,虚火扰心则虚烦失眠;肾虚则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辨分脾肾阳虚。

证候:咽喉微痛,哽哽不适,或干焮不思饮,饮则喜热汤,咽内不红不肿或略带淡白色,语声低微,精神不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纳谷不香,手足不温,腰酸腿软,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

本证以咽部不适、咽干而不思饮、咽内不红不肿、精神不振、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等为辨证要点,可见于长期过用苦寒药物的患者。真阳亏损,阴寒内盛,致阴盛格阳、浮阳上越,则有咽喉微痛不适或咽干等“上热”的假象,因其本质为阴寒内盛,非津液不足,故虽觉咽干而不思饮,饮则喜热汤,语声低微、精神不振、小便清长、手足不温皆阳气不足之象;纳呆、便溏为脾虚;腰酸腿软为肾虚: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为阳虚之征。

辨分痰火郁结。证候:咽部异物感、痰黏着感、焮热感,或微痛,易恶心作呕,痰黏稠带黄,口臭,检查咽部色暗红,黏膜肥厚,咽后壁滤泡增多甚至融合成块,咽侧索肥厚,舌质偏红或有瘀斑瘀点,荅黄厚,脉细滑数。辨析本证多在阴虚的基础上发生,缠绵难愈,以咽部种种不适感,易恶心作呕、咽后壁滤泡增多、黏膜肥厚等为辨证要点,即所谓“帘珠喉痹”。

病机:阴虚喉痹长期不愈,虚火久蒸,灼津成痰,加之久病,心情不舒,肝气郁结,气滞痰凝,痰、火、瘀互结,则咽部肥厚、颗粒状滤泡增多,导致种种咽部不适感;痰阻则易恶心作呕;痰火互结则咯痰黏稠带黄、口臭;舌、脉为阴虚、痰火郁结之象。咽燥者,滓不能濡之故。按照常规,多投养阴之剂。濡润咽喉之法多端,不能全赖养阴一技,犹如花卉,若枝叶枯槁,园丁一味浇水,却不知泥土过黏,根柢反为腐烂。此时只有疏土渗水,沐浴阳光,乃为上策。

《素问·阴阳类论》云“咽喉干燥,病在土脾”,此之谓也。因之治疗慢性咽炎,重视辨证,既不废养阴,又善于培土健脾一法。参苓白术散为健脾利湿方剂,多用于调理肠胃功能,或益气安胎。此案突破《和剂局方》之规,将其施之、

于慢性咽炎。此患者虽见咽喉干燥,但不欲饮水,反有便溏、苔腻,可知咽干之来非火非燥,实因湿停于内;阻滞津液不能上承的缘故。若能使脾气健旺,转输精微,上济咽喉,则干燥自除。

古人治疗咽喉疾患,向忌二术(白术、苍术),若予以滋阴生津一法,反而使脾胃受伐。而且此病气虚者不少,只要是脾虚内湿,则不必顾虑其犯禁(指“二术不入喉门”而言),,

以燥药治“燥”病,未为不可。运用此法此方的辨证要点,不必全身衰弱、六脉皆虚,只须口干而不思饮,即使求饮而喜热水,咽肿不红艳,即可取用。当然,能结合全身辨证,则更为准确。

干祖望先生运用的本方,基本上是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可健脾益气,和胃渗湿。多用于调理肠胃功能,或益气安胎。一般见气怯神疲,大便溏薄或干而不爽等,舌苔白腻,脉濡细。咽后壁淋巴滤泡团块状增生、充血(晦暗型),两侧索肥大者,辨证既不废养阴,又善于培土健脾。

方中太子参、白术、山药补益肺脾之气,茯苓、薏苡仁健脾化痰,桔梗清肺又兼有载药上浮之力;白扁豆、砂仁健脾理气;甘草和中,生津利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一张古方,治早晨痰多,白天乏力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久咳顽咳配方、医案、经典案例
转贴:干祖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咽炎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一张方子,补脾虚,清肺痰,治咳嗽
脾虚了,天天肠鸣腹泻不消化,十几年的旧疾能治好吗?试试这个经验
晕~~快找苓桂术甘汤!(伤寒治水要方临床验案合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