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类题对策】高考语文备考之散文阅读的六类考题及对策

考语文备考之散文阅读的六类考题及对策

一直以来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都是小说阅读,这使散文在今后的考查中就值得高度关注。《考试大纲》从“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探究(F)”四个能力层级对散文阅读做了十点具体要求。但由于试卷中仅命制三道小题这些考点只能轮流考查并呈现出很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具体说来高考散文阅读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命题。

【真题示例】

许多时候我们早已不去回想当每一个人来到地球上时只是一个赤裸的婴儿除了躯体和灵魂上苍没有让人类带来什么身外之物。等到有一天人去了去的时候仍是来时的样子空空如也。

后来我们不再是婴儿那份记忆也遥远得如同前生。回首看一看我们普普通通地活了半生周围已引出了多少牵绊伸手所及又有多少带不去的东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

许多人说身体形式都不重要境由心造一念之间可以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这是不错的可是在我们那么复杂拥挤的环境里你的心灵看见过花吗?只一朵你看见过吗?我问你的只是一朵简单的非洲菊你看见过吗?我甚至不问你玫瑰。

不了我们不再谈沙和花朵简单的东西是最不易看见的那么我们只看看复杂的吧!

连这个我也不想提笔写了。

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崇拜神童没有童年的儿童才进得了那窄门。人类往往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别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较因而觉得受挫。我们一直粗糙地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去了。我们一生复杂一生追求总觉得幸福遥不可及。不知那朵花那粒小小的沙子便在你的窗台上。你那么忙当然看不见了。对于复杂的生活人们怨天怨地却不肯简化。

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们往往找到一个美丽的代名词叫作“深刻”。简单的人社会也有一个形容词说他们是笨的。

恰好我又远离了家国。到大西洋的海岛上来过一个笨人的日子就如过去许多年的日子一样。在这儿没有大鱼大肉没有争名夺利没有过分的情没有载不动的愁没有口舌是非更没有解不开的结。

也许有其他的笨人比我笨得复杂的会说:你是幸运的不是每个人都有一片大西洋的岛屿。唉你要来吗?你忘了自己窗台上的那朵花了。怎么老是看不见呢?你不带花来这儿仍是什么也没有的。你又何必来?你的花不在这里在你的窗台上在你心里不在大西洋啊!

一个生命不止是有了太阳、空气、水便能安然地生存那只是最基本的。求生的欲望其实很单纯可是我们是人类是一种贪得无厌的生物在解决了饥饿之后我们要求进步有了物质的享受之后又要求精神的提升我们追求幸福、快乐、和谐、富有、健康甚至永生。我们不肯节制不懂收敛泛滥情感复杂生活起居。到头来“成功”只是“拥有”的代名词。我们变得沉重因为担负得太多不敢放下。

其实快乐只是国王的新衣只有聪明的人才看得见。童话里不是每个人都看见了那件新衣只除了一个说真话的小孩子。我们不再怀念稻米单纯的丰美也不认识蔬菜的清香。我们不知四肢是用来活动的也不明白穿衣服只是使我们免于受冻。灵魂在这一切的拘束下不再明净。感官退化到只有五种。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感应到其他的人已经麻木的自然现象其他的人不但不信反而觉得好笑。

这里对于一个简单的笨人是合适的。对不简单的笨人就不好了。我只是返璞归真感到的也只是早晨醒来时没有那么深的计算和迷茫。我不吃油腻的东西我不过饱这使我的身体清洁。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的睡眠安恬。我不穿高跟鞋折磨我的脚这使我的步子更加悠闲安稳。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用心地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想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选自《三毛全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2段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活得久了身边就会产生很多牵绊这些东西虽带不走但也不可或缺因为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

B.人们崇拜神童作者却认为进得了那窄门的都是没有童年的儿童可见作者对待神童是心怀怜悯的她不赞同现在对人的评价方式。

C.文章末尾两段连用排比这样写不仅使作者自己的简单生活具体化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深化了主题。

D.作者行文善用比喻说明道理文中把快乐比作“国王的新衣”是想告诉我们只有如童话里那个诚实的小孩一样心无尘埃才能再无迷茫。

【解析】 从全文作者所推崇的简单的生活态度上看我们身边引出的牵绊是要去除的东西“缺了它们日子便不完整”是作者对普通人的生活写照。

【答案】 A

2.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①作者认为你自己本身就拥有“花”只是因为比作者“复杂”心灵对美丽生活视而不见。②对于羡慕大西洋岛屿的你假如不带着简单的心灵即使来到这里也见不到你想看见的。

3.文章的标题是《简单》作者却用大量笔墨描述复杂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 ①在内容上作者写现代的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环境里粗糙地活着努力使自己深刻是为了批判这些无视“美”的生活态度。②在结构上形成对比拿复杂的生活状态与作者简单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拿贪得无厌的拥有与能少则少的放下进行对比。③在艺术效果上突出主旨作者对“复杂”的否定越多“简单”的提倡也就越发明显这与题目《简单》并不背离。

一、含意理解类试题

【提问模式】

(一)考查对重要概念或词语含义的理解。如:

1.: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2.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义。

4.通读原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

(二)考查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如:

1.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2.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4.“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三)考查对标题含意的理解。如:

1.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答题模式】

分析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结合上下文甚至全文解释概念或词语、句子、标题含意(表层义、深层义)+(若有要求)说明作用(从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

【典例分析】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分析】文章的标题是“窗子以外”“窗子”一词贯穿全文。联系全文相关语句可知文中的“窗子”一语双关:既可以指现实世界中有形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等又可以指使自我与外部世界隔离的、无处不在的无形的窗子。答题时这两个方面的含意都要答出。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解题对策】

(1)确定该词语或句子的所处位置或地位看它是否为中心词或关键词、中心句或关键句涉及哪些内容(景、事、物、人)是描写性句子还是叙事性句子是抒情性句子还是议论性句子确定答案范围。

(2)看该词语或句子有没有使用表达技巧(常用修辞或其他表现手法)有则解析其作用。

(3)结合文意与阅读标注解读该词语的表层义与深层义(所考查的词语一般都有几层含义)分析句子则应抓住句子的中心词、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前后题。

(4)点出作者情感、观点或蕴含的道理。

二、作用分析类试题

【提问模式】

1.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3.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

4.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5.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7.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8.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9.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10.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答题模式】

从具体内容、篇章结构、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入手答题。

【典例分析】

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答题时先要找到“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这一段文字再看看它具体写了什么内容然后从结构上看这一段与上下文及标题的关联。题干涉及的内容在倒数第6段该段写作者迷路时的惊慌及看到人家时的安定以此来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安全感;段中“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与标题中的“屋檐”呼应同时引出下面的议论。

【答案】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②结构上呼应标题中的“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解题对策】

(1)确认指定句段或其他内容在行文中的位置。

(2)联系上下文乃至全文具体分析某种写法、某个句段或指定内容的作用。一般要考虑这几个方面: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三要考虑它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四要考虑它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或情感的关系;五要考虑它的表达效果。

(3)了解一些特殊句段或常见段的作用。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

三、要点概括类试题

【提问模式】

1.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

2.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3.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4.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

5.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6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7.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8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

9.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0.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答题模式】

定位筛选→概括整合→分点表述。

【典例分析】

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

【分析】本题就是典型的要点概括题。文章一开始作者即写道“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对全文内容进行简要概括。第②段重点写罗曼·罗兰对音乐的热爱③段和第⑤段重点写他的音乐成就、文学才能④段重点写他对真理的寻求及他“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归纳这些内容可得出两点:一是成就即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二是人格即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这就是此题的答案。

【答案】①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②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解题对策】

(1)根据题干要求回到文中找到答题区域找到相关信息段。

(2)理清答题部分内容的层次(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画出重点词句。

(3)概括整合(直接概括、归纳概括)。

(4)组织答案(紧扣题干要求要点全面条理清楚准确表达)。

四、技巧(手法)赏析类试题

【提问模式】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5.赏析第⑧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

8.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9.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

10.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

【答题模式】

辨明技巧(手法)→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说明表达效果(作用)。

【典例分析】

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

【分析】本题就是一道典型的修辞手法赏析题。作品用了详尽的笔触从“我”这一听众的角度来描写鼓声主要运用了排比、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回答本题时除了要答出具体的修辞手法外还要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分析使用修辞手法描绘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答案】①用排比的手法表现鼓声的节奏和声音由缓转急、不断强化的过程;②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鼓手技艺的高超极大地渲染鼓声非凡的感染力;③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我”的感情激动和失落的变化以此突出鼓声对“我”的影响。

【解题对策】

(1)从表达方式角度思考。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

(2)从选材、组材角度思考。要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要看主次详略材料的典型、真实、新颖、有力;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深化主题、点明题旨等等。

(3)从表现手法角度思考。要看运用的一些表达技巧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以及运用它们所起的作用;了解一些常用技巧如各种修辞手法、人称的作用。

(4)从结构安排角度思考。要看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运用了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制造了波澜;是否做到了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5)从修辞手法角度思考。文中或指定内容运用何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在人(物)描写、意境创造、情感表达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五、语言品味类试题

【提问模式】

1.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4.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5.以第~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6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段画线句。

7.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8.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

概括手法或特色→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说明表达效果。

【典例分析】

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对语言风格类专业术语的积累和理解其次要把握答题思路即明确特点—文中实例—具体解说。

【答案】①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

②优美抒情。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

③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

④简洁细腻。如“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答出两点或类似意思并分析得当即可)

【解题对策】

(1)词语的锤炼。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句式的选择。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的运用。

(3)手法的运用。①修辞格的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②表达方式的运用。叙述、议论、描写(多角度描写、色彩方面、动静方面、点面结合、细描和白描等)。

(4)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亦庄亦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六、探究类试题

(一)意蕴、启示、感悟类

【提问模式】

1.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2.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3.文中的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4.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

5.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6.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答题模式】

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或指定内容→结合文本、联系个人或社会实际提炼意蕴、启示或感悟→以简洁的语言分条表述(要求答几点就答几点)。

【典例分析】

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启示、感悟类探究题。题目要求结合罗曼·罗兰的经历与“英雄”的影响联系现实进行探究这就需要紧扣文本。文中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他们带给了他不同的影响: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罗兰正是在这些“英雄”的影响下再加上自己数十年不懈的努力才成了杰出的文学家。罗兰的经历可以带给我们多方面的现实启示:如何学习“英雄”如何选择“英雄”如何成为“英雄”等等。答题时要先表明观点再结合选文、联系现实进行阐述。

【答案】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③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历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

()探讨创作背景、意图类

【提问模式】

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答题模式】

从作者层面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动机、人生态度、审美趣味、创作背景等探究;从文本层面根据文章的选材写作的重心结构的安排议论、抒情语句来探究其创作意图。

【典例分析】

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分析】作者写一位人物除了对该人物提出看法和评价外往往还会借此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考与看法。这就是写作意图。本文从“耕作的诗人”这一角度对托尔斯泰的创作与生活进行概括并与“庸常写作者”加以对比从而揭示了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肯定与赞美。同时作者还表达了自己对创作和人生的看法即无论是创作还是人生我们都应该如托尔斯泰那样扎根大地融入民众。而作者的这一思考与看法又是基于对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其他作家的批评和对当今中国文坛的不满。在此基础上考生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的耕作图长久地吸引了作者他认为托尔斯泰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2)揭示文学创作与体验生活的关系批判当下纤弱、虚假、远离生活的创作风气。(3)耕作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4)高度礼赞了托尔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创造精神。对他的写作态度和方式表示赞美。

(三)个性化阅读类

【提问模式】

1.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

2.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3.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4.有人认为第⑤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

5.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

6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

【答题模式】

第一步有的放矢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步联系文本或实际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第三步总结自己的观点。

【典例分析】

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分析】这是一道个性化阅读题答案相对开放。无论认可哪一个标题都要联系文本从内容(强调重点、手法、情感)和结构(上下文、结尾开头)等方面回答。认为“枣香醉人”好则从“枣香”是线索结构全文渲染主题运用比喻写爷爷、奶奶对“我”的影响入手答题。认为“根”好则从“根”运用比喻点明主题——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以及对“我”的影响入手答题。

【答案】示例一:枣香醉人。“枣”是情感寄托物;“枣香醉人”实际是亲情“醉”人有助于表现文章主题;文章以“醉枣”起“醉枣”结首尾呼应。

示例二:根。“根”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所在。“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老房、老树、老人构成“我”的生命之根和精神依托。

模拟训练

千年丝路归去来

①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地剔透的天没有任何白云蓝瓦瓦地将大地罩了个严严实实地也是尽力地延展在尽头迫不得已而与天交于一线。这无垠的沙地与戈壁本没有路一个脚印踏过来一阵风便什么也不再留下。

②这样的一方天地一直在沉睡。终于公元前138年等来了一位27岁的年轻人他与和他年纪相仿的君主“一拍即合”为了击退匈奴决心打通西域。这位正值盛年的侍从官从汉武帝刘彻的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再拜君主一表心系朝廷的忠心二表定当竭力完成任务的决心。前路漫漫这位名叫张骞的侍从官带领着身后的100多名随行人员转身骑上骏马面向西域进发。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

③马匹走在沙丘上四周悄无声息。久居长安城从未见过如此阔大的景致他惊叹于大自然的壮美心底同时也有些寒意漠漠平沙有一种令人畏惧的肃穆。天似穹庐笼盖四方沙地。人与马被晚霞映得通红犹如披着一件神圣的袈裟。

④张骞用一生丈量出一条蜿蜒的路这条路将时间与空间融为一体。再大的风也抵挡不住历史的进程丝绸之路应运而生长安和罗马形形色色的人一队又一队带着中亚的骏马、印度的医药、西亚的金银器、美洲的棉花和番薯……在这贫瘠的地上留下了文明的印记。

⑤张骞来过后这里便设有玉石障五代是天门关明代又称嘉峪关。站在关上天地尽是金黄城楼的砖与戈壁沙漠连在一起分不清彼此仿佛这嘉峪关是大自然一手造就的。古老的风似从城墙上吹起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⑥一阶阶走下千古关隘觉得这已经被风干的历史此刻都活了起来。我能听到驼铃声、熙攘的人声和着羌笛和胡笳点缀着这条路与自然融为一体。随着人群来到关隘里的一个小楼之前这座红色木制的关帝庙与这个土黄色的世界格格不入。敦煌这一带本就是佛教盛行之地那莫高窟、榆林窟吸引了一代代工匠前来修葺也吸引了中外虔诚的信徒来此拜谒。

⑦可偏偏为什么在这丝路之上出现了这样一座庙?殿内供奉着关公手持青龙偃月刀赤面长髯带着一种与莫高窟瑰丽色调完全不同的美感。这座庙告诉后人古代在这里戍守边关的人是山西人。因为关帝来自山西运城。

⑧运城与嘉峪关家乡与边邑1600多公里唯有信仰能跨越这段距离。这样的信仰又在有形的丝绸古路之上架设起一条无形的精神之路。人们虽然殊途但最终会同归于内心深处的那份安宁。这份安宁可以抵挡走在大漠中时那深深的不安感。丝路古道将急切的军令和温暖的家书由内陆传向边疆或者从边疆传回内陆。

⑨我开始想象古时戍守边关的人的生活:扎营、练兵、打仗闲暇时注视着远方若有若无的地平线和家乡的方向。“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在那个闭塞的地方唯一的乐趣可能就是闲暇时去戏台子转一转吧听听边塞的曲艺。在那锵锵的、撼动天地的锣鼓声中或许可以听到秦腔运城离着陕西很近所以秦腔也能被认作是乡音了。听到了心中又不禁翻腾起不尽的乡思。一台戏终了还可以在戏台周围打听打听各路的讯息运气好还会收到家人的口信。

⑩1516年这明代的重要隘口被满速儿汗攻破大西洋上船只的黑烟也渐渐代替了丝路上的驼铃。清朝末年这处要塞被荒废众人东迁官道与民道一同成了百姓的弃子。一百年后一把火也将那古物烧成断壁残垣。这段历史画上了句号。中原的史官把卷帙一片片翻过此处的西风裹着沙也一层一层地将这条昔日繁华的古道淹没。

此后中原大地一如这沉默的古道一般强盛不再自信不再被列强践踏被帝国瓜分。

时间转到今日我来到此地又是喧闹的情景了游客熙攘。这样一条用丝绸点缀的路已然复活。同时复兴和崛起的还有整个民族。(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6月29日14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雄浑的笔调描绘了戈壁滩苍茫的景色和恶劣的环境也从侧面表现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伟大。

B.作者游览嘉峪关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任笔端在现实与想象间来回穿梭连缀出一幅幅壮丽的关外图景。

C.第③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把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事件描绘得庄严又神圣。

D.第⑨段描写了古时戍守边关者孤独单调的生活渲染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有家不能回的哀怨之情。

【解析】 “有家不能回的哀怨之情”无中生有。

【答案】 D

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①与前文形成对比。前文作者写了丝绸之路的衰落本段写丝绸之路的复兴。②照应标题。本段中的“这样一条用丝绸点缀的路已然复活”照应标题中的“去”和“来”。③深化主题。“一带一路”的建设象征着古丝绸之路的复兴如今中华民族崛起中国已经踏上复兴之路。

3.文中对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事件评价极高“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请结合全文阐述你的理解。

【答案】 ①这句话是说张骞从汉廷转身出使西域是汉朝击退匈奴、开辟强盛王朝的新纪元的开端。②将张骞出使西域比作“新纪元的序曲”形象地揭示了他开辟丝绸之路这一壮举深远的历史意义。③表达了作者对丝绸之路密切了汉族与沿途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伟大意义的赞颂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散文的特征、分类、表现手法、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归纳
散文阅读学案(上)
06-10现代文
词句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