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著阅读《红楼梦》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访妙玉乞红梅

(清)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伢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山路梅花

(宋)冯山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14.关于这两首诗的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诗作为一首叙事诗,通过宝玉的视角叙写了一次踏雪寻梅的经历,以“大土”“嫦娥”虚写妙玉,表现了其高洁的情怀。

B.冯诗写山路梅花,不添香着色,不写疏影横斜,却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梅花带来的春意,生意盎然,饶有情趣,实属旅途即兴之佳作。

C.冯诗思路清晰:先写停车揭帷去赏梅,次写下车后折梅觉春意,后写折梅后产生旅途不时想见梅花绽放的期望,最后写发自内心的赞美。

D.两首诗描写梅花各有侧重。曹诗紧扣诗题,侧重写宝玉向妙玉乞取红梅花的过程;而冯诗侧重写自己的感受,透漏出一丝怜惜和感伤之意。

15.在《红楼梦》中,《访妙玉乞红梅》是贾宝玉所作。在宝玉念出第一句时,“黛玉摇头笑道:'起的平平。’”宝玉念出第二句时,“黛玉湘云都点头笑道:“有些意思了。’”请分析第二句为何“有意思”。

答案】14.D(无怜惜和感伤之意)

15.“寻春问腊”意为在冬天寻找春色,虽不着梅字,但冬天惟有梅花盛开,实也指红梅,这样写梅,可谓妙法。“蓬菜”原为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此处乃栊翠庵之代词,着实贴切,又为以下的铺写敞开了大门,使全诗结构谨然,因此“有些意思”。 

二、阅读下面两首判曲,完成下面小题。

终身误

·曹雪芹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喜冤家

·曹雪芹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

觑着那,侯门艳质如蒲柳;

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13. 下列对两首判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终身误》《喜冤家》是对黛玉、宝钗、迎春三位女子命运预示的判曲,《红楼梦》借助判词与判曲,以现实主义手法勾勒“金陵十二钗”形象总纲。

B. 《终身误》以“山中高士”喻宝钗之贤,以“晶莹雪”喻宝钗之冷,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立体的宝钗形象:高洁中见淡漠,端庄处显无情。

C. 《喜冤家》引用“中山狼”的典故来喻指孙绍祖,又化用“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暗示迎春婚后的不幸遭遇,“喜”为虚妄,“恨”为实情。

D. 《终身误》以宝玉口吻自诉,《喜冤家》以迎春亡魂口吻控诉,两首判曲基调哀怨,满含愤懑,揭示了封建礼教下包办婚姻的“吃人”本质。

14. 宝钗聪慧,在婚姻中却终究难得一人心;迎春良善,在婚后却被丈夫凌虐至死。试分析两首判曲在慨叹两位女子不幸命运时所运用手法的异同。

13. A【解析】A.“以现实主义手法勾勒”错,《红楼梦》以浪漫手法勾勒“金陵十二钗”形象总纲,非“现实主义”。

14. 相同点:(1)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曹雪芹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终身误》《喜冤家》中的黛玉、宝钗、迎春三位女子命运进行预判,借助判曲,以浪漫主义手法对三个人物的形象进行勾勒。(2)都运用了典故。《终身误》中“举案齐眉”运用梁鸿孟光的典故,《喜冤家》中“中山狼……”一句运用“中山狼”的典故。(3)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宝钗、迎春二人本身性格值得称颂,本应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结局均不幸,性格的美好与命运的不幸形成对比,凸显人物命运的不幸。不同点:《终身误》运用第三人称,通过宝玉之口表现了与宝钗相处时的冰冷感受,说明宝钗在婚姻中终究难得一人心。《喜冤家》运用第一人称,通过迎春之口直接表达自己的悲惨命运。

【解析】相同点:

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终身误》中的“金玉良缘”是在讲贾宝玉与薛宝钗之间的姻缘,而“木石前盟”是指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凄美爱情。《喜冤家》以贾迎春亡魂口吻对孙绍祖作血泪控诉:先诉其不念当初、忘恩负义;再诉其淫荡成性,直把公府千金作践得魂散香消。曹雪芹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终身误》《喜冤家》中的黛玉、宝钗、迎春三位女子命运进行预判,借助判曲,以浪漫主义手法对三个人物的形象进行勾勒。

都运用了典故。《终身误》中“举案齐眉”运用梁鸿孟光的典故,说明既然封建包办婚姻使宝玉不能与自己所爱的黛玉结合,那么新妇宝钗纵使变成了孟光那样举案齐眉的贤妇,也不可能抚慰平息他痛苦不满的心情。《喜冤家》中“中山狼……”一句运用“中山狼”的典故,是说迎春丈夫有如忘恩负义、不讲情面的豺狼野兽。诗歌引用“中山狼”典故,其含义暗指迎春丈夫孙绍祖有如狼一样恩将仇报。

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宝钗聪慧,在婚姻中却终究难得一人心;迎春良善,在婚后却被丈夫凌虐至死。宝钗、迎春二人本身性格值得称颂,本应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结局均不幸,性格的美好与命运的不幸形成对比,凸显人物命运的不幸。

不同点:

《终身误》运用第三人称,主要描写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态度,写贾宝玉婚后仍不忘怀死去的林黛玉,写薛宝钗徒有“金玉良姻”的虚名而实际上则终身寂寞。通过宝玉之口表现了与宝钗相处时的冰冷感受,说明宝钗在婚姻中终究难得一人心。

《喜冤家》运用第一人称,通过迎春之口直接表达自己的悲惨命运,迎春婚嫁后一年就被丈夫孙绍祖作贱而死去,迎春的婚姻是不幸的,其结局是悲惨的,从而揭露了迎春婚姻的悲剧。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描写了贾府制灯谜、猜灯谜的场面。阅读下面其中的四个灯谜,完成后面的题目。

灯谜(一)

能使妖魔胆尽摧,

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

回首相看已化灰。

灯谜(二)

阶下儿童仰面时,

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向东风怨别离。

灯谜(三)

天运人功理不穷,

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

只为阴阳数不同。

灯谜(四)

前身色相总无成,

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

性中自有大光明。

21.请分别列出上述灯谜的制作者。(4分)

22.制灯谜、猜灯谜场面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21.元春探春迎春惜春(4分。每个1分)

22.①表现了贾府中不同人物的学识和才华;②暗示了人物的命运走向;③以乐景写哀情,增添了悲剧氛围,深化全书主旨。(4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第48-49回,因薛蟠外出香菱被带进大观园,跟林黛玉学习写诗。黛玉让她以“昨夜的月”为描写对象练习。她先后写了三首,下面是第一首与第三首。

(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13.香菱即甄士隐的女儿________(填人名)。

14.下列说法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香菱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B.上面两首诗都是近体诗。

C.“玉镜”“冰盘”都是借代,指月亮。

D.两首诗体现出作者对色彩感觉敏锐。

15.黛玉评论前一首“措辞不雅”,众人评论后一首“新巧有意趣”,请具体说说后一首哪些地方优于前一首。

答案】

13.甄英莲

14.C“'玉镜’'冰盘’都是借代”错误,这里把月亮比喻为玉制的镜子,冰做的盘子,以显示其光清冷皎洁,亮而圆的特点。是比喻的修辞。

15.第一首语言俗套、直白;内容单薄,只是反复描写“月亮很亮”,没有表达什么感情,立意较浅。

第三首语言委婉含蓄,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有关;内容上,借月怀人,寄情于景,以“寒”为骨(诗眼),表达了凄凉幽怨的感情,有身世之慨;立意开阔深沉,由个人之思联想到普天之下游子思妇之愁。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 题。

临江仙·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做的一首柳絮词,该词因不落俗套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

B.上片“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为下片抒写柳絮的心愿做了铺垫。

C.词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D.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

16.《红楼梦》中写到,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你是否赞同史湘云的看法,请简述理由。(6 分)

答案】15.D(“开朗豪放”不对,应是“聪慧世故”)

16.赞同。理由:“卷得均匀”,用拟人的手法(1分),生动地再现了风吹柳絮的情形:“均匀”既表现了春风的徐缓,(1分)又表现了柳絮的舞姿柔美,缀急有度;(2分)风吹柳絮的情形如轻盈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1分)答不赞同的,只要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六、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1~12题。

满纸荒唐言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咏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纸荒唐言》是作者的高明预见,每个人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红楼梦》。

B.《满纸荒唐言》的作者借《红楼梦》给世人消愁解闷,同时寄托了内心的感慨。

C.《咏菊》的颔联描写黛玉临霜作诗、对月吟咏的情景,富有美感。

D.《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

12.曹雪芹借《咏菊》中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4分)

答案】

11.B“《红楼梦》给世人消愁解闷”有误,作者把自己的一生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作品看似荒唐,却是一个葬送旧时代的悲剧故事。

12.①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听到了曹雪芹的心声,这两首诗是二者之间激起的回响和共鸣,都表达了诗人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②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满纸荒唐言》出现在小说第一回,曹雪芹直接抒情,开篇明义,概述整部小说的大意。结语是一个反问句,表明了此书谁能读懂的感叹。《咏菊》是林黛玉咏物抒情,借菊的品质抒自己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情怀。(每点2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究《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的塑造
完整详细的《红楼梦》诗词曲赋对联(呕心沥血整理,我太难了)
试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灯谜诗》赏析之二
【原创】《红楼梦》第74回赏析:百态人物之【迎春】(中)
《红楼梦》之薛宝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