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著阅读】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之分析思想内涵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分析思想内涵

1.西汉刘向《说苑》中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Q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但精神胜利法依然存在,甚至在今天成为了一些人选择躺平、不去努力奋斗、不再渴望成功的借口。请结合你阅读过的《阿Q正传》,从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出发,谈谈你对这种心态的看法。100字左右。

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小题。

1)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从上面语录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3.《平凡的世界》自始至终都闪耀着人性之美。请从亲情、爱情、友情三个角度分别列举一个人,分析他们的人性美。

4.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阅读经典》这部关于经典文学作品的论文集中,对经典做出了多个定义:

①经典是这样的书籍,它给予已经阅读过或钟爱它们的人们以一种如获珍宝的体会;同时对于保留机会等到阅读的最佳时机来临的读者而言,经典所蕴含的丰富体会也丝毫不减;

②经典就是你常常听人们说“我正在重读……的那些书,而决不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

③经典之书,对其读者所述,永无止尽。

你在阅读《乡土中国》《红楼梦》时,对这两部经典作品是否也有卡尔维诺阅读经典时的某种感受?请结合任意一部作品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在阅读经典时的丰富感受。(不少于200字)

5.根据章句①②概括忠信的本质,根据章句③④概括”“的关系。

①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

②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

③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

④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⑤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6.以下对《红楼梦》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刻画了种种人情世态。

B.《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指贾府或和贾府有关系的十二个女性主子,其中年龄最小,辈分也最小的是惜春。

C.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她贪婪、凶狠、狡诈,设计害死贾瑞,因此王熙风身上没有丝毫人性之美。

D.在《红楼梦》中曾多次写到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其目的不过是为了给作品增添神秘气息,吸引读者兴趣。

7.下列对《论语》中几句涉及的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孔子认为仁德是人们内心对道德的追求,而礼、乐是外在的表现,因而没有仁德的人就会违背礼、乐的要求而做出僭越的行为。

B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

孔子认为人没有仁德就会迷失自我,不能拥有平和的心态以及矢志不移的志向,所以他们不可以长久地处于贫困或安乐的境地。

C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孔子认为人不能在饮食上违背仁德,尤其是在仓促之间和颠沛流离之时更要在饮食这样的小事上坚守人生准则,保持做人节操。

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孔子认为只有心怀仁德的人才会用一颗公允、无私的心去观察他人,明辨是非与善恶,公平、公正、客观地喜爱人,或厌恶人。

8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指在亲属、地缘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产生的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这种格局能放能收,且随自己所处的时空变化而变化,具有伸缩性特点。请联系《红楼梦》中贾母八旬寿庆和贾母去世丧礼两处情节,从贾府前后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变化两个角度,结合相关情节,谈一谈你对差序格局伸缩性特点的认识。不超过100个字。

9.按要求选择。

张冠生先生在《探寻一个好社会》一书中说到:知人善任的费先生,请来《红楼梦》中人,演出了'差序格局’的典型场景——__________。

适合填入横线处的一项是(     

A.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风面面俱到,通过热情待客的表白,炫耀她管家奶奶的地位和权威。

B.秦可卿的丧礼仪式繁复,蕴含了传统社会的丧葬习俗,体现了传统社会浓厚的宗法意识。

C.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

D.第七十四回中,借助抄检者和被抄检者不同的表现,展现了荣宁二府之间以及主仆之间的矛盾,在这之后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逐渐走向衰落的境地。

10.请根据《乡土中国》的相关章节内容具体解释礼治秩序这一概念,并比较其与法治秩序的不同之处。

11.根据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相关章节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就不同于现代,乡土社会是“________”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而法律与其不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政治权力的执行,而礼靠的是无形的传统。人们只需学而时习之地享受积累出的经验。

2)以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种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便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________

3)说人类行为有动机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________;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法理社会。

12.《红楼梦》曾在第23回和第27回先后两次描写到林黛玉葬花。黛玉葬花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寓意?

13.下列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教育者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知识传授。

B.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人的才智有高有低,教育者应当依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水平因材施教。

C.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要开展启发式教学,学生不懂不会就要不断启发指导,直到学会为止。

D.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对于教育对象,不应因其贵贱、贫富等不同而区别对待,应一视同仁。

14.孔子是中国第一位真正的老师,概括下列句子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学而》

4)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5)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论语·先进》)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

15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四句判词概括了_____________一生的遭遇和命运,其中两地生孤木是指___________

16.从礼治秩序”“长老统治”“差序格局中选择两个概念来分析下列材料中的现象。

白嘉轩继承了族长之位后,率领村民修复祠堂,把白鹿原上的圣人朱先生为白鹿村人拟的过日子的章法宣布为共同遵守的乡约,并且把乡约刻在青石板碑上,镶在祠堂正门的两边,召集族人中十六岁以上男子每日诵读学习,劝诫族人见善必行,闻过必改,克己修身,齐平其家,和睦乡里。

17.阅读下面两则《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①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材料二:子贡问:“师②与商③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①狷:性情耿介,不肯同流合污。师:颛孙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商: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两则语录都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结合其中一则简要说明。

18.《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阅读时不要把各章节割裂开,而要把《论语》当作整本书来读。请谈谈下面这两句共同体现出了怎样的主张,并举例说说这一主张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有何作用。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9.孔子如何对弟子解释?请依据划线的句子简要说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1】。”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2】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3】无怨,在家【4】无怨。”(《颜渊》)

注释:【1】讱:说话缓慢谨慎。【2】使民:役使百姓。【3】邦:诸侯的封国。【4】家:卿大夫的封地。

20.阅读小说《红楼梦》中的三段描写,根据选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荣禧堂)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盒。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

(秋爽斋)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怡红院)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

A.贾府家具多使用名贵木材,充分表现其生活的奢华、富有。

B.荣禧堂作为正堂屋,其家具陈设要更加高贵、气派、威严。

C.秋爽斋的布置典雅、大气,表现出主人的性格和文化修养。

D.怡红院中四壁布满各种吉祥图案,是为了追求喜庆的气氛。

21.下列对《老人与海》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也知道大马林鱼是保不住的,而最终没有放弃与鲨鱼的搏斗,这表现出一种斗争到底、绝不服输的硬汉精神。

B.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老人梦见狮子,狮子既是老人内心力量的源泉,也是老人雄心不泯、对命运永不妥协的证明。

C.老人之所以失败,一是走得太远,二是孤军奋战。这表明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人类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自然。

D.在小说结尾,马诺林在老人勇斗大鱼及群鲨的精神感召下,回到老人身旁,决心以老人为榜样,要再和他一起出海。

2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请你结合下列两则论语,谈谈你对贫而乐的理解。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林黛玉正心里盘算这事,忽见宝玉问他,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

《红楼梦》中潇湘馆名称有着怎样的内涵?

2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篇》)

材料二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论语·宪问篇》)

两则材料中孔子的言行似有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2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乱也。(《兼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兼爱》)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君子之为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比较分析兼爱仁爱的不同点。

26.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请结合对以上选文的理解,分别阐述文中三个的含义。

27.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注}哉?人焉廋哉?”(《为政》)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注】廋:隐藏,藏匿。

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孔子对察人的看法。

28.阅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思考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也逐渐在缩小,乡土性也逐渐淡化了,乡土观念日渐式微,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你对振兴乡村,有哪些好的建议?请分享出来。

2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材料二: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以上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请简要概括,每则不超过10个字。

参考答案:

1躺平的心态其实就是不敢正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而是用不渴望成功来自我陶醉,在虚幻的精神世界之中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这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什么两样。长此以往,只会让自己远离社会,远离人群,消极一生,老来后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要确知阿Q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胜利法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世界之中的自我安慰方法。

再分析躺平、不去努力奋斗、不再渴望成功心态与之相似的地方,指出二者的共同点,都是生活的失败者,都是消极的失败的人生。最后要明确这种心态要不得,贻害无穷,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没有益处。

2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 谦逊;好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以及思想的分析能力。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束脩是过去学生拜老师,给老师的礼物。就是教诲。夫子对于学生承诺,只要你能够带着恭敬心来学习,我就一定会好好教。可见其有教无类。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夫子诲人不倦,这个不倦正显示出他的仁爱心、他的慈悲心。他自己一生都在学习、改过、教人,可见其诲人不倦。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第一句是讲开始求学的时候,学如不及,那种奋然、那种迫切感,发愤图强的样子。下一句是讲在勤学之后已有所得,那么有得之后要常常温习,就好像我们有了一件东西怕失去,常常看管,这是犹恐失之的意思。可见孔子谦逊、好学。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述而》)

2)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述而》)

3)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泰伯》)

3.亲情:孙玉厚一家人的深厚亲情是令人动容的,他们一家人并不富有却格外温情。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了儿女的生活四处借钱,恨不得卖血卖命,把自己的一辈子都贡献给了这个家。在这个贫穷但不贫瘠的大家庭里,每一个人都总是为了他人着想而委屈牺牲自己,洋溢着最深沉的骨肉亲情。

爱情:路遥着重描写了少平和晓霞的浪漫爱情,他们从互相仰慕到相互扶持,期间经历了不少的波折。意志坚强的少平和善良乐观的晓霞,在苦难的生活中奋发向上、自信自强,成为了彼此的精神依靠和灵魂伴侣。

友情:金波与少平的友情毫无疑问是最感动人心的。金波心地善良、重情重义,与家境并不是很好的少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无话不说,肝胆相照,敢为彼此两肋插刀的情感,足以证明了二人之间友情的分量。少平与金波亲如兄弟,两家人深厚的情谊已经超越了平常友情的高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平凡的世界》是诠释了人道主义文学思想的不可多得的作品。

人间的情感不外乎亲情、友情、爱情。三者之中,又以亲情最为珍贵,最为长久。《平凡的世界》中说道:人活着,这种亲人之间的感情多么重要,即使人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艰辛,只要有这种感情存在,也会感到一种温暖的慰藉。假如没有这种感情,我们活在这世界上会有多么悲哀啊……”孙玉厚一家人的深厚亲情是令人动容的,他们一家人并不富有却格外温情。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了儿女的生活四处借钱,恨不得卖血卖命,把自己的一辈子都贡献给了这个家。在这个贫穷但不贫瘠的大家庭里,每一个人都总是为了他人着想而委屈牺牲自己,洋溢着最深沉的骨肉亲情。还有田福军一家人的感情,田福军的老丈人徐国强失去了老伴之后,儿女各自忙于事业无暇顾及,于是只有把寄托放在动物身上。当陪伴他的动物去世之后,一下子就变得抑郁了。还好有善解人意的孙女晓霞为老人打开了郁结已久的心结。所以在孙女意外去世之后,老人再也经受不住打击了,从此一病不起。这是爷孙之间最真挚的亲情,也是人性之间的相守相依,点滴之间,都透露着亲情的美好。

友情,是在人的生命中发生得较早的感情,有些友情在儿时便生根发芽,维系一生。真正的友情无关乎身份地位,是在危难之时会为你雪中送炭的感情。金波与少平的友情毫无疑问是最感动人心的。金波心地善良、重情重义,与家境并不是很好的少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无话不说,肝胆相照,敢为彼此两肋插刀的情感,足以证明了二人之间友情的分量。少平与金波亲如兄弟,两家人深厚的情谊已经超越了平常友情的高度。

爱情是千古以来贯穿人类始终的主题。它浪漫甜蜜、感天动地、轰轰烈烈。没有哪种感情比爱情更引人入胜。作者将这些美好的爱情和他们所生活的环境联系在一起,从而使爱情的主题显得更加深刻。孙少安和润叶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就在二人郎情妾意、你侬我侬的时候,却在家人的逼迫下分手。门当户对的观念、家境门第的悬殊使得二人纯真的恋情无果告终,留下的只有曾经拥有的回忆。小说中最符合传统观念的爱情,莫过于孙少安与贺秀莲之间的爱情。不是最爱,却是最适合自己的。双方的结合,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是相濡以沫的朴实婚姻。除了这一对,路遥还着重描写了少平和晓霞的浪漫爱情,他们从互相仰慕到相互扶持,期间经历了不少的波折。意志坚强的少平和善良乐观的晓霞,在苦难的生活中奋发向上、自信自强,成为了彼此的精神依靠和灵魂伴侣。除此之外,路遥还描写了金波与藏女的浪漫脱俗的爱情,润生与红梅超脱世俗的爱情,润叶和向前曲折艰苦的爱情。路遥通过对小说中这几对爱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歌颂了人性的美好善良。

亲情、友情、爱情,人类亘古不变的三大感情。路遥用细腻的笔法、平实的描述、真挚的感情,娓娓道来人性的美。

4.每次读《红楼》,都为宝玉感叹不已。那《红楼梦》上落定的尘埃,属于一个王朝,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统治集团——贾史王薛,封建正统,争名夺利,媚上欺下。为贾宝玉发一声感叹,空气急转,将那尘埃掀起,翻转组合成另一种风景,鬼斧神工、天地都运一般,是叛逆,却是进步。除去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面庞,最是那叛逆思想,草莽不孝的背后是对封建王朝仕宦道路的厌恶——厌恶它的黑暗,厌恶它的争名角利,还有那徇情枉法、贪赃暴虐的私欲,被逼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却仍出家做了和尚,就是最好的证明。贾宝玉有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宝玉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我想这所谓的男人便是那仕宦之奴吧!但见了女儿便清爽。女儿清爽远在何方?在没有贪婪、败坏的自由天真的大观园内,贾宝玉又抨击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尊重、怜惜,大观园——女儿国。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题干要求任选《乡土中国》《红楼梦》中的一本,写阅读名著的丰富感受。

首先要明白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论述,经典是初读如同重温、重读又好像初读那样特别能引人共鸣的书。经典是什么时候读都能给人经验,都能让人感到独特,都能让人感到新颖和有意外收获的书。然后结合具体的名著阐述经典给人带来的感受。

可以先总体表达阅读的感受,再结合名著中具体内容表述带给自己的收获,最后总结,进一步抒发喜爱之情。比如读《红楼梦》可以让人如醉如痴,心性空灵,诗情画意等,再结合某几个才女的诗句或经历,谈具体感受,黛玉的灵动脱俗,宝钗的温婉大方,王熙凤的八面玲珑……《秋窗风雨夕》的文采,《临江仙》的野心,《聪明累》的悲凉……最后可以简单谈给自己的人生启迪。成文时注意语言的文采。

5忠信的本质:把忠信跟交友、改过放在一起说,并认为以忠信为主就可以提高品德,可见,这里的忠信是一种道德品格。

”“关系:不为义挺身而出,那是没有勇的;不管什么人,若不讲而逞都会带来祸害。可见,要追求的目标,要建立在的基础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可知,孔子是把讲求忠信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友和改正错误联系起来阐述,可见,忠信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引领价值;从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可知,孔子认为忠信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有提升作用。可见,章句①②揭示了忠信的本质是一种道德品格。

见义不为,无勇也可知,不能见勇为,就是怯懦,就不是真正的勇敢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可知,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把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否则就会做错事。可见,要追求的目标,而要建立在追求的基础之上。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应该亲近忠诚和讲信义的人,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子罕》)

②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颜渊》)

③孔子说:“见到合乎正义的事而不做,那是没有勇气。”(《为政》)

④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阳货》)

⑤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能被夺去。”(《子罕》)

6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B.“年龄最小,辈分也最小的是惜春错误,应是王熙凤的女儿巧姐。

C.“没有丝毫人性之美错误,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面对突然来访的刘姥姥,王熙凤没有摆贵族豪门的谱,说话非常大气和善 俗话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后来还请刘姥姥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如临死前对巧姐的思念,又见出其慈母之爱,这些都能体现王熙凤的人性之美。

D.“其目的不过是为了给作品增添神秘气息,吸引读者兴趣错误,这两个人物在甄士隐、甄英莲、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贾瑞、王熙凤等人的故事中多次间接或直接出现,发挥了关键而又重要的作用,一是,即导引、开启之用,二是,即点化、提醒之用,三是,即渡人、拯救之用,四是,即推动、襄助之用,五是,即了结、归结之用。

故选A

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句子的能力。

C.“孔子认为人不能在饮食上违背仁德错误,终食之间指的是吃一顿饭的时间,不是在饮食这样的小事上。句意:君子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急遽紧迫之时一定要实行仁德,颠沛流离之际一定要实行仁德。

故选C

8.示例:

贾母寿庆时,贾府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处于鼎盛,皇亲国戚、各级官吏都来拜寿,关系网络庞大复杂。贾母去世时,贾府衰败没落,仆役难以差使,丧礼冷清寒酸。两处情节比较正体现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神缩性特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在《乡士中国》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指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贾母的八十大寿,南安太妃和北静王妃都来拜寿。贾母的生日是八月初三,但从七月二十八日开始的一连八天,贾府都是连开大宴。寿礼,从七月上旬就络绎不绝的有人送来。贾政报了丁忧,礼部奏闻。主上深仁厚泽,念及世代功勋,又系元妃祖母,赏银一千两,谕礼部主祭。家人们各处报丧。众亲友虽知贾家势败,今见圣恩隆重,都来探丧。择了吉时成殓,停灵正寝。贾母最后的葬礼,如果不是朝廷的恩威,朝中的大臣大都不会吊祭,朝中大臣来吊唁,大都是不得不来的,而不是看在和贾府以前的交情才来的。

贾母死后,贾政身边的清客都离他而去了。贾府一旦失势,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人际关系也就疏远了。王熙凤也失去了在贾府的绝对威信,在贾母的丧礼上,只有可怜的六七十个人可以支配。贾母死后的第三天,王熙凤依然没有把贾府梳理的井井有条,依然是一团糟,下人大多都不听她的号令,凤姐只得在那里照料了一会子,又惦记着派人,赶着出来叫了旺儿家的传齐了家人女人们,一一分派了。众人都答应着不动。贾母寿庆时的热闹与贾母去世时丧礼的冷清寒酸形成对比,两处情节的对比正体现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神缩性特点。

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阅读思想观点和语言连贯的能力。

语境提到差序格局,所以要结合对费孝通差序格局的理解来分析《红楼梦》相关情节。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指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A.是说人物性格。

B.是说传统社会的宗法意识。

C.体现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具有伸缩能力的特点,符合费孝通差序格局的论述。

D.是说从各色人物的反映,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特点。

故选C

10礼治秩序是一种乡土社会公认为合于礼式的由传统习惯教化而养成的主动遵守的行为规范。

礼治秩序法治秩序的不同点:(1)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治是靠国家有形存在的政治权力来推行的,而维持礼治秩序的是无形的传统习惯;(2)从个人而言前者靠的是内在传统习惯的教化,是约定俗成主动遵守,后者靠外在的权力,是被动的遵守;(3)另外二者存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礼治秩序只存在于乡土社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概念: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得出礼治秩序的属概念为行为规范,特点为社会公认合式”“合于礼”“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得出礼治秩序的特点为外在”“教化”“传统习惯”“主动”“乡土特色

综合以上信息得出礼治秩序的概念为:礼治秩序是一种乡土社会公认为合式的由传统习惯教化而养成的主动遵守的行为规范。

不同点: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得出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的不同点(1)(3)。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得出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的不同点为前者靠内在”“教化是主动的,后者靠外在的权力,是被动的(2)。

11 礼治     差序格局     礼俗社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内容,了解作者思想观点的能力。

1)《乡土中国》说,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里说的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是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的,甚至有些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来,还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说,礼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与法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是靠传统来维持的。

再结合文段中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而法律与其不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政治权力的执行,而礼靠的是无形的传统可知此处应填礼治

2)差序格局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影响力越大,波纹越远,影响力就越广。这个网络很像蜘蛛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中国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性质,每一个人都有一张根据亲属关系织出来的网。不仅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故此处应填差序格局

3)礼俗社会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从社会秩序维持的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相对于法理社会而言。原文为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的性质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的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根据文段中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以及这根据就是法理社会可推知此处应填礼俗社会

12.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因宝玉要把落花丢进水里,黛玉怕它们流到臭水沟,所以葬花。第二次是因误会宝玉,借葬花以抒发对自己命运的哀叹。葬花使纯洁的花远离污浊,展现她的高洁人格;葬花预示着她的美好如花的爱情终将被风刀霜剑所埋葬。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整体把握能力。   

落花,是黛玉一生不幸遭遇的概括。第23回黛玉葬花,目的是挽救落花,怕它们被冲入臭水沟而被玷污,黛玉为绛珠仙草转世,与花同源,且自古以花象征女子,她想保护落花的洁白之身,展现她的高洁人格。第27回黛玉葬花是因为吃醋而感慨身世和爱情,她吟诵的《葬花吟》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是借葬花感慨自己的身世飘零,葬花也预示着她的美好如花的爱情终将被风刀霜剑所埋葬。

1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相关内容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C.“学生不懂不会就要不断启发指导大意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可见选项表述曲解文意,并非倡导不断启发,孔子既讲了教学方法,也讲了学习方法。主要是讲教育者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受教育者开启活泼的心灵、生动的智慧,能够独立思考。他反对填鸭式的机械教学做法。

故选C

14 启发式教学原则(或:举一反三的思想,适时施教的原则);     学思结合的思想;     勤学好问的思想;     知行合一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1)主要是讲教育者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受教育者开启活泼的心灵、生动的智慧,能够独立思考。这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他反对填鸭式的机械教学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是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的。可以填:启发式教学原则(或:举一反三的思想,适时施教的原则)。

2)主要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可以填:学思结合的思想。

3)主要讲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可以填:勤学好问的思想。

4)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强调的是知行合一的思想。

5)面对同一个问题,孔子回答不同,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让他谦退,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参考译文:

1)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孔子说:“聪明且好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4)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5)子路问孔子:“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冉有也来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15 香菱     夏金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是金陵十二钗副册中对香菱的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写的是莲根荷花同长在一根茎上,一样芳香。荷花也称莲花,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莲。

平生遭际实堪伤这一句说的是她的悲惨际遇,从小就失散了家人,又两易其主,遇上了一个土霸王薜蟠,其中种种遭遇令人扼腕叹惜不已。

自从两地生孤木这一句中的两地生孤木暗带一个字,意指夏金桂,自从夏金桂嫁给薜蟠,香菱就整天无宁日,生活苦不堪言。

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

16.乡土社会是依靠礼治维持秩序的社会;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合乎的行为才是对的;礼治不靠外在权力推行,而是通过教化使人畏惧,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克己。请朱先生拟乡约、刻乡约、召集人诵习乡约符合礼治秩序的特点。

长老统治即长老权利建立在教化权力之上,长老有绝对权力,白嘉轩继承了族长之位后,率领村民修复祠堂刻乡约、号召诵习乡约就是在行使长老(族长)权力,就是乡土社会的长老统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之理解著作观点并运用的能力。

白鹿原上的'圣人朱先生为白鹿村人拟出了'一个过日子的章法宣布为共同遵守的'乡约’”,《乡约》是白鹿原的圣人所拟定的,并规定了处罚的方式,因此在乡土中国中是依靠礼治来维持社会秩序的;

根据原文族长将《乡约》带回去贴到祠堂上,并刻在青石上,召集男子学习等,说明了通过这些方法是希望族人能认可《乡约》,遵守《乡约》,因此说明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根据《乡约》号召族人见善必行,闻过必改,克己修身,齐平其家,和睦乡里,说明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人服礼是主动的。

《乡土中国》认为乡土社会依赖长老统治,原文说,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白鹿原》中白嘉轩继承了族长之位,他的身份具有绝对权威,体现的正是这种长老统治。

17.示例一:两则语录都反映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是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既不过头也不会不足的态度。狂者,率性而为,锐意向前,表性情耿介,不胡作非为。狂者太过,“狷者不及。孔子称为中行之人是最理想的,但也是最难得到的。如果得不到中行之人和他相处、共事,就退而和其次,和那些勇于进取,或有所不为的人相处、共事,这正是孔子正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体现。

示例二:两则语录都反映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是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既不过头也不会不足的态度。子贡向孔子询问有些过头的子张是否比做事有些不足的子夏更强一些,孔子认为,超过与赶不上都是不好的,这种过犹不及的态度正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体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一中孔子认为,能够中行的人是理想中的合乎中庸之道的人。然而现实中这种人太少了,如果有者和者,就算不错了。狂者好高骛远,就不会自甘堕落,而会去积极进取,如果践道笃行也会有所成就;狷者清高自守,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能做到恢弘通达亦会有所成就。中行之士不可求,只好退而求其次。

材料二中过犹不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中庸之道。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注解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苛难,故常过于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过和不及,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孔子教育学生要行中庸之道,认为过度与不足同样不好。

材料一译文:

孔子说:“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们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洁身自好的人交往!勇于向前的人努力进取,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去做坏事!激进的人勇于进取,耿介的人不做坏事。”

材料二译文:

子贡问道:“颛孙师(即子张)与卜商(即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分,卜商有些赶不上。”子贡说:“这么说颛孙师更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

18.这两句共同体现的主张是,在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要心平气和地面对。比如我们在国际交往中有时会被误解,此时要多与他国交流沟通,了解对方的政策意图,用和平而非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可以说,孔子的这一主张,有利于促进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交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思想内涵和作用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第一句的句意,孔子说: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可以解释为了解。不被人了解的可能是才华、能力等,生活中确实有些人不被赏识,得不到提拔重用,孔子告诉我们面对这种境况时也不必郁闷,也不必生气上火,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心平气和,一如既往。这样的表现是合乎君子的修养的。

第二句的句意,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是孔子对我们的告诫,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怕,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误会了别人。还可以解释为理解。自己做了好事,有了正确的主张,明明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不赞成、不支持、不褒扬,有时还会招致些误会、曲解甚至诽谤、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生气,不抱怨,不恼怒,不颓废,不放弃,继续行善积德,探求真理,丝毫不在意自身的毁誉。这样的修养、德行,当然符合君子的品行。

孔子不仅告诉我们别人怎么看自己,我如何对待。还告诉我们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问题可能出在沟通不够。要主动多沟通、多交流,当然还要注意方法恰当。不被理解的时候,或许需要做些解释、疏通的工作,有时则需要耐心的等待,时间会证明一切。

君子不被人了解,能够泰然处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这是一个君子内在的修养。别人不了解你,是他的问题,你不了解别人,是你自己的问题。

19① “意味着爱护他人。② “意味着做起来不容易,说话更要谨慎。③ “意味着出门办事应当像接待贵宾一样,役使百姓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认真谨慎;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第一段意思是: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护他人。由此可概括:意味着爱护他人。

第二段意思是: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显得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由此可概括:意味着做起来不容易,说话更要谨慎。

第三段意思是: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由此可概括:意味着出门办事应当像接待贵宾一样,役使百姓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认真谨慎;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参考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护他人。”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显得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

20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D.“是为了追求喜庆的气氛错。流云百蝠寓意对主人的祝福,岁寒三友寓意主人的人格追求。可见选项说法过于片面浅显。

故选D

2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C.老人杀死了许多鲨鱼,拖回大马林鱼的骨架,他是胜利者,并未真正失败。小说歌颂了硬汉精神,即勇敢面对失败、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

故选C

22贫而乐,通俗地说就是安贫乐道、甘贫如饴。虽身处贫困但不会为了摆脱贫困而无所不用其极。衣食住行不求奢华,吃饱穿暖即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更在于诗和远方,人生最高的境界不是物质的优渥,而是精神的丰足,在有限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愉悦和满足,坚守信仰,修养德行,乐在其中。三个字充分表达了孔子教育弟子抑制物质欲望,追求真理精神的基本主张。人要抑制自己物质欲望求,重视精神世界的追求,满足于现有的位置,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知,我们要通过正当渠道去追求快乐;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知,我们要学会安贫乐道。

总而言之,贫而乐,就是一个人在经济贫乏的时候,也能达观安然快乐的生活,这样社会上无论贫和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安定了。贫而乐,即人穷志不穷,这应当是穷人的行为准则,经济上的贫困虽然不利,但是,不要忘了古来忠烈士,多出贫贱门的历史事实。穷人有权利思富,有理由变富,可是由穷变富也要运用正当手段。贫富只是一种生活状态,悲观快乐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努力与否决定今后的生活,豁达与否决定人的心境。一个人也许很贫穷,但可以活得快乐,活得精彩,活得充实。贫而乐,告诉我们无论什么环境,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我们都应该保有人的尊严和气节,坚守自己的平常心。不为贫苦而自卑轻视自己,能安于贫困享受快乐。

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

(《论语·学而》)

①孔子说:“富裕和尊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能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是不会去摆脱它们的。”

(《论语·里仁》)

②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论语·述而》)

23.黛玉诗号潇湘妃子,潇湘馆的翠竹象征着黛玉的不屈不挠、淡雅清高的性格;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暗示黛玉以泪还恩的悲惨命运。(意对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整体把握能力。

1)黛玉诗曰潇湘妃子,潇湘馆谐音为消香馆,预示黛玉的悲惨结局。潇湘妃子。是古代传说中舜妃娥皇、女英哭夫,而自投湘水,死后成湘水女神之称。

2)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林黛玉的性格交融、叠印。真可谓竿竿翠竹映潇湘,竹成了林黛玉绝妙的象征。

3)翠竹竿竿青欲滴,修长,仿若林黛玉纤巧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竹不与群芳为伍,永远清秀质朴,与林黛玉不事浓妆艳抹及清高孤傲的性格相契合。

4)竹秋斗风霜,冬傲冰雪的不屈风貌,与黛玉的叛逆性格相契合。斑竹一枝千滴泪,竹又映衬着潇湘妃子对爱情的执着与以泪洗面的悲剧命运。

24材料二中,孔子提到邦无道时应言辞谦逊谨慎,与材料一中知其不可”“不敢不告似有矛盾。但孔子认为,邦无道时,虽应言辞谦虚,但仍要行为正直,这与材料一中孔子对的坚持和捍卫是共通的,都强调对原则的坚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找出似有矛盾所在,然后分析两则材料强调的观点是相同的。

1)材料二孔子说邦无道,危行言孙,即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但在材料二中孔子反复强调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明知自己去报告不会有结果,但仍去报告鲁国国君和三个执掌实权的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言语上没有小心谨慎。这两句话之间看起来是矛盾的。

2)材料二所说邦无道,危行言孙,除了说言语应谦逊谨慎,行为也要正直。材料一中孔子认为自己既然身为大夫,对于国家的大事就不能不管,所以不敢不告也,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正是危行的具体表现,这也体现了他对周礼的执着。从这一点上说,两则材料中孔子的言行其实质是相同的。

译文:

材料一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在家斋戒沐浴后去朝见鲁哀公,告诉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向季孙、仲孙、孟孙三人报告吧!”

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不敢不来报告。可君主却对我说'去向那三人报告’。”

孔子到季孙、叔孙、孟孙三人那里去报告,他们不同意讨伐。孔子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不敢不报告。”

(《论语·宪问篇》)

材料二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

(《论语·宪问篇》)

25爱的基础:兼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仁爱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的。

爱的关系: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仁爱则不一定,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

爱的含量:兼爱是无差等的,均衡的;仁爱是有差等的,不均衡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从爱的基础上看: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可知,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使损害君主受损失以自利。兼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知,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仁爱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的。

从爱的关系上看: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可知,墨子认为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就不会有不孝的,即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知,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也就是说仁爱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

从爱的含量上看: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可知,如果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就不会做出不孝的事呢,不会有不慈爱的;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就不会做出不慈的事。兼爱是无差等的,均衡的。

君子之为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知,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仁爱是有差等的,不均衡的。

参考译文:

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使损害君主受损失以自利,这就是所谓祸乱。

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26.第指颜回追求提升内在修养之乐。

指孔子遵道秉义之乐。

指孔子好学进取、追求仁道之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从颜回不以贫苦生活为忧可知,他看重的是内在修养的提升,故第指颜回追求提升内在修养之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吃粗粮喝水,把手臂当作做枕头,乐意也在其中了,用不道义的手段弄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从孔子安于简朴的生活并轻视用不义的手段谋求富贵的做法,可知他看重为人行事之,故第指孔子遵道秉义之乐。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从孔子述说自己发愤忘食的状态可知,第指孔子好学进取、追求仁道之乐。

参考译文:

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

孔子说:“吃粗粮喝水,把手臂当作做枕头,乐意也在其中了,用不道义的手段弄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

27.孔子主张通过观察来识人(或了解一个人的为人)。孔子识人注重行动,认为应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经历、习惯等来识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 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在这里,孔子教给我们一套了解他人、认识他人的科学方法。孔子的这套方法,可以概括为”“”“识人三部曲,具体说来,就是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观察他做事的内在心理,最后确认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经此三步,就能对一个人做出较为彻底的认识和全面了解,使他在你面前无处遁形。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孔子在这里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意思是:大家都讨厌这个人,必须自己加以考察判断;大家都公认为好的,我也一定要仔细观察他。孔子主张要仔细考察,不论众好、众恶都不能人云亦云,必须认真考察而后得出自己的见解。

综上所述,可知孔子主张通过观察来识人,要通过一个人的行为、经历、习惯等来识人。

28.城市的繁华对自小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的确很有吸引力,因为年轻,视野不够开阔,经历也不够丰富,为了生活、梦想,为了心中那一份向往来到了城市,因为那里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机遇。远离家乡,可逼迫自己实践理想的职业规划,激发自己变得更好。但是远离家乡与记住乡愁并不矛盾,关键是找到一个平衡点,恰到好处地处理好这个矛盾,乡土城镇化就显得尤其重要。

好的建议:

转变生产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等,让人们就地城镇化;

珍视历史遗存,转向提升品质、注重人性的内聚式发展;

打造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小镇经济,用特色文化保留乡土气息,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归宿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名著《乡土中国》的能力。

本题需借鉴《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中的观点,可知乡土性不仅指的是地缘关系,而且也指乡土观念,比如以往乡土社会间的亲疏关系,邻居关系,所以,城市化的进程,虽加剧了地缘关系的变化,但没有彻底拉开人们之间的亲疏关系。所以需结合自己对乡土性和城市化的内容进行分析。

所以我们得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降低地缘关系拉开的差距,并能在不破坏的基础上施行更好的措施,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留存。让更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有存在感,获得感。城镇一体化,一体的是我们的发展,我们的经济,而不是我们之间的亲疏关系。

提建议时,要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从城镇和乡村、说话者灯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力求全面、具体、务实,真正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涉及的层面可以是物质经济,也可以是精神文明,可以是设施建设也可以是娱乐、健身等项目。

29.材料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或善于知人论事);材料二:恭顺敬爱的孝养观念(或孝养父母要有恭敬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材料内容,概括材料思想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是将孔子针对冉有和子路二人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冉求生性懦弱,遇事退缩,见义不一定上前勇为,孔子鼓励他迈进。子路为人好勇过人,孔子就抑制约束他,使他慎重后退一步。针对冉有和子路不同的性格,孔子采取一进一退不同的教育方法。所以材料一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材料二中,孔子首先指出现代人对父母做到老有所养这一点就是尽孝了。然后指出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最后指出起来,指出对父母如果只是养,而不恭敬顺从,就和饲养狗马没有什么区别。孔子是在告诉大家如果是真心孝事父母的话,就不应仅停留在养的表面上,对父母的孝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这才符合孝道。所以材料二体现了孔子孝养父母要有恭敬心的思想观念。

具体作答时还要注意字数限制每则不超过10个字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进一步;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材料二: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12-2021北京重点校初三(上)期中语文汇编:名著综合
语言文字运用限时训练4
为什么历代统治者都推崇孔子?
​治国还以礼作先——《论语》悟读【370】
论述百练:乡土中国/《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