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品课例 | 寻找那双朝向峨日朵之雪的眼睛——部级精品课《峨日朵雪峰之侧》品赏

寻找那双朝向峨日朵之雪的眼睛

——部级精品课《峨日朵雪峰之侧》品赏

宋士广

(上海市大同中学,上海 200011




摘要:首先从诗歌的标题分析入手,引导学生感知诗人语言的推敲特点。然后通过对诗歌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诗人的独特视角,还原诗歌现场,从不同方位分析诗歌意象,揣摩诗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最后抓住诗歌的创作和修改日期,巧妙布置作业,让学生比较赏析,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和深化。

关键词: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诗歌视角;新诗分行;意图


教学设想


高一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些阅读新诗的经验,但他们与新诗还是有一些隔膜的。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新诗的态度大多是轻视或畏惧的。如何克服这两种心态?一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新诗的特质,二是要教给学生解读新诗的方法。

曾听学生说,所谓新诗,就是把一句话或一篇文章拦腰砍为几段,分行写出来。真的是这样吗?正好《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有一句非常特别的分行,可以让他们分析一下,进而体会新诗分行背后的用心和深意。分行,恰恰是诗与文相比较最显著的特征,不注意这个特征,也难怪有人读诗如读文了。

在诗歌解读的方法上,我主要运用了“视角”来引导学生还原现场,进入诗歌的情境。既然是诗歌,那知人论世、意象分析的方法就依然是有效的。学生学习了不少古诗,对这些方法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但既然是新诗,自然也就有它的“新颖”处。如何让学生在旧瓶中尝到新酒的滋味,这就需要教师下一番功夫。首先,我不打算按部就班先介绍作者,而是直接从诗歌入手,在解读中逐渐引出学生对昌耀的好奇,然后再适时地予以介绍,以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其次,我紧紧围绕“蜘蛛”这个意象,让学生体味诗人在它身上倾注的复杂丰富的情思。较之古诗意象的刻板固定,新诗的意象更偏重个人的感觉,更能真实地反映诗人的思想和情绪。最后,通过留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这首诗的初稿和定稿,让他们去品味、评价。这一方面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和深入,另一方面也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堂实录


一、导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这两句诗可谓写尽了登高的豪情。古人登高必赋,他们或思乡,或怀人,或伤己,或怀古;或喜,或忧,或歌,或哭,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作。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昌耀的这首《峨日朵雪峰之侧》,无论是语言还是情感都为我们呈现出别样的意味,这大概就是新诗之所以称为新诗的魅力之一。

今天我们这堂课有三个学习任务,一是赏析诗歌的标题,二是揣摩诗歌的视角,三是分析分行和意象。

二、赏析诗歌的标题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标题——峨日朵雪峰之侧。老师试着将它改了一下,改成了——无名山峰的一边。大家比较一下哪个好,为什么?

1:“峨日朵雪峰之侧”更好。“峨日朵”应该是当地人——可能是少数民族对那座山峰的称呼,虽然我们不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但总比“无名山峰”要好。

2“雪峰”和“山峰”相比,换了一个“雪”字,感觉大不相同。

师:是的。“峨日朵”应是当地藏族或蒙古族对这座山峰的称呼,它给习惯了汉语表达的我们带来了一种“陌生的新奇感”。另外,“之”比“的一”更简洁,更书面化,还带有一点文言色彩。事实上,诗人昌耀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表达新奇、文字典雅,注重形象的美感,这些都是他诗歌语言的标志性特征,诗题也不例外。

我们再来看他的另外两首著名诗歌的标题——“鹿的角枝”“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和“鹿”“雪天里的藏族女人和她的家人”相比较,哪一种表达更好?为什么?

3很明显,“鹿的角枝”比“鹿”好。好在表现出了鹿角那种像树枝一样散开的美,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4“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这个标题有点奇怪。雪后面加了个句号,很突兀。“土伯”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土伯特女人其实就是昌耀的藏族妻子,“土伯”出自清代文献对藏族的称谓。这首诗写的就是昌耀经历长期离别后见到妻子儿女的场景。标题与“雪天里的藏族女人和她的家人”相比,文字是烦琐些,但更有情味,更能表现那种家人久别重逢的欢乐。

三、揣摩诗歌的视角

师:接下来,我们来欣赏诗歌。课前我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为这首诗画一幅意境图,请看这两位同学的作品(PPT展示,略)。我请两位同学来个一句话点评。

5左边这幅图是全景式的表现,大气磅礴,长长的飘舞的围巾更是把诗意刻画得传神入骨。

6:右边这幅图是特写式的,将诗人攀爬雪山的那种紧张感表现得很真实,那只小蜘蛛给了他坚持的动力。

师:读诗就是要有画面感,要抓住典型的景物。两位同学能够将诗歌的语言用图画的方式予以呈现,这就是一种读诗的能力和创造力。尤其让我佩服的是,两位同学的作品都显示了一种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如果说左图围巾飘飘已足够诗意,那右图穿短袖爬雪山,也是非常生猛啊。

闲言少叙。下面,请大家听我朗读诗歌的前十行,圈划出其中写到的景物。

(师朗读,生在自已的课本上勾画。)

师:这十行诗里,总共有几样景物?

7总共六样: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引力无穷的山海、滑坡的石砾、棕色的深渊、巨石的罅隙。

师:很好。现在让我们从“我”这个攀登者的角度去审视这些景物,看看它们在空间上是怎样安排的。大家可以就近讨论一下。

8我们发现,诗中景物以“我”为中心,大致可以从四个方向予以区分:

(1)峨日朵之雪在“我”上面,它洁白美丽,令人向往,但又不可触及。

(2)滑坡的石砾、棕色的深渊在“我”下面,它们充满危险,时时需要提防。

(3)山这边,是身为攀登者的“我”,用指关节死死扣住巨石的罅隙,不愿意坠落,努力维持着好不容易达到的这个高度。

(4)山那边,“我”看见的是彷徨许久的太阳,是引力无穷的山海,太阳正在跃入山海。

师:这四个方向的划分,是建立在“我”攀登半壁悬在峨日朵雪峰的某个高处这一独特的视角之上的。什么是视角?视角,又作“视”“观察角度”“投”“透视点”,是从绘画理论中移植到文学理论的用语,指观察的角度。

欣赏诗歌时,尤其是和景物描写有关的诗歌,我们就有必要找到作者的视角,然后通过想象,从诗句中去寻找去摸索,最重要的是,去还原诗人的经历,进而去揣摩其心理和情感。

四、分析分行和意象

师:明确了诗人的独特视角,我们再来看诗歌最特别的一行和最特别的一个意象。

1.一行十分特别的诗。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这一行诗,放在这里,很奇怪。通俗点讲,有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山海”从语意上来讲,放在上面一行更好,“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这样写多好。事实上,昌耀在初稿时就是这么写的。可为什么要改成现在这样呢?让“山海”孤零零地摆在这一行,还用了一个句号,毅然决然地和后面的“石砾不时滑坡”隔开,颇有点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感觉。

请同学们从本诗独特的视角出发,去揣摩一下诗人这样断句的意图。

9“我”悬在半空的独特视角出发,我们发现“山海”在“我”的侧前方,在峨日朵雪峰的另一侧。“砾”在哪里?在“我”的脚底下,在峨日朵雪峰的这一侧。

师:很好。为什么要将山比喻成海呢?

9将山比喻成海,写出了山的众多和起伏,也从侧面写出了峨日朵雪峰的高“我”所处的位置很高。

师:好,你已经进入诗的意境了。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我们读诗也应当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意识,仿佛我就是主人公,我此刻就悬在峨日朵雪峰的半山腰。“山海”写出了山那边的壮丽,这是视觉上的效果。而“石砾不时滑坡”则是听觉上传来的来自脚下的危险。这一静一动,一远一近,两样景物形成奇妙的对比。所以,诗人几经斟酌最终决定把它们放在一行,以强化这种对比之美。那么,诗人为什么又要用一个句号将二者隔开呢?联系前后的诗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10从前面的诗行来看,“山海”是引力无穷的,它的引力大到连彷徨已久的“太”也“决然跃入”,而“石砾的滑坡”似乎又强化了这一特点。从后面的诗行来看,“我的指关节枷钉一样摸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两行表明“我”能置身于那个位置其实非常不容易。

师:是的,登山本身是充满危险的。如果是你,你处在那样的情境,会不会感到害怕呢?意志会不会动摇呢?

10也许会的。

师:承认自己的渺小,并不都是懦弱,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尤其是在大自然面前。这没什么丢人的。也许有那么一刹那,“我”也想像石砾一样滑坡,去和深渊战斗,去一路喊杀一路嚣鸣。然而,“我”还是本能地牢牢地将指关节“伽钉一样摸入巨石的罅隙“我”的脚用力支撑,所以才会有“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为什么?这就是人的意志力。别忘了,昌耀可是当过兵,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人的意志岂容小觑?

师:大家看,我们抓住这十行中最特别的一行,从视角出发,上下联系分析,就读懂了昌耀。由此可见,诗歌的分行并不是随意的,而是饱含着诗人的思索的。当然,这只是我们的解读。诗歌的分行有时简直不可“理”喻。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所以,诗和散文仅就分不分行而言,就绝不是一回事。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曾说:“灵魂中没有乐感的人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天才的诗人”我想,昌耀之所以会如此分行,除了理性的推敲斟酌之外,难以免除他诗性直觉的推动。

2.一个最特别的意象。

师:分析完这首诗最特别的一行,我们再来看这首诗最特别的一个意象——小蜘蛛。

蜘蛛这种形象,在古代诗歌里常常是作为反面形象出现的。它相貌丑陋,结网捕食,不太受人待见。然而,在昌耀的笔下,我们发现这只小蜘蛛真是可怜得很。首先,我们看它生活的环境,“锈蚀的岩壁”,多苦啊!其次,看它的形体,“小得可怜”。最后,再看它的境遇,“一”,孤独而寂寞。

“我”看到它的第一反应满意吗?

11肯定不满意。

师:何以见得?从诗句里找一找证据。

11这个从“我”对“雄鹰”和“雪豹”的渴望中,从“但”这个字眼中,都可以明显地察觉到。

师:但是,这是“我”所处的位置仅能找到的活物,在“我”悬停半壁的独特视角里,它是唯一的伙伴。用一句流行语来讲,就是理想很丰满——

生(齐):现实很骨感。

师:没办法,理想和现实的这种落差真是常常令人痛苦不堪。然而,为什么“我”最终接纳了它并与它一同默享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呢?注意,是“快”,快乐而欣慰!大家不要急着回答,可以就近小范围讨论讨论,看看能给出几种解读。

12或许是“我”的悲悯情怀让“我”改变了对小蜘蛛的态度,这只小蜘蛛就好比社会上那些艰难生存的小人物。

13我们觉得昌耀从这只小蜘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师:为什么这样说?

13感觉。猜的。

师:很好。这就是读诗的直觉。写诗需要直觉,读诗也一样。你们的直觉是相当敏锐的。大家看,诗的初稿写于1962年,那年昌耀只有26岁。他当时因为被错划为右派而正在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处境很差。大家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去査査作者的资料。其他同学呢?还有新的解读吗?

14我们认为小蜘蛛是另一个攀登者,它虽然小,但它也攀登到了这个高度,这让“我”改变了态度。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这就叫诗无达诂,这就叫见仁见智,这就是诗歌的张力所在。如果我是昌耀,我会把小蜘蛛当作我的精神导师,因为是它给我以思想的启蒙一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唯有适者才能生存。

师:总之,有了这只小小的蜘蛛,“我”不再孤单。蜘蛛虽小,但它也一样出现在这样的高度,而且它并不宣示什么,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它的出现,它的沉默,使一切自以为是和虚张声势都失去了分量。所以,奋斗固然重要,高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奋斗和高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难以企及的,但又是我们应该具有的精神高度。

师:年轻的昌耀遭遇人生的不公,被迫接受极其艰辛痛苦的劳动改造。他忍受着饥饿,忍受着苦役,忍受着无望的生活。借这只小小的蜘蛛,他给自己编织了一张弹力十足的网,激发了自己抗争的豪情,激发读者和自己一起思考,思考青春的态度,思考人生的意义。在他的另一首著名的短诗《荒甸》中,昌耀这样写道:

而我的诗稿要像一张张光谱扫描出——

这夜夕的色彩,这篝火,这荒甸的

情窦初开的磷光……

这就是昌耀的倔强和诗意,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和张力。没有昌耀,荒甸永远荒凉;没有诗歌,昌耀可能就挺不过那艰难的岁月。

五、作业布置

师:最后,我们布置一下作业。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这首诗的后面有两个时间点,一个是19628226岁的昌耀,八宝农场的劳改人员,写下了这首诗的“初稿”。另一个是1983727日,47岁的昌耀,已经平反重返诗坛的昌耀,将这首诗“删定”。“删定”这个词,洋溢着自信,透露出诗人对这首诗的最终确认。然而,从我们欣赏者的角度来看,真的是这样吗?

所以,我们的作业就是:

PPT展示)

比较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初稿和定稿,找出其异同,并尝试分析其优劣。


执教感言


昌耀是爱山的,这在他的诗作《凶年逸稿·在饥僅的年代》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的第一节是这样写的——

我喜欢望山。

席坐山脚,望山良久良久

而蓦然心猿意马。

在这种遥望中,昌耀自然也会汲取山的伟岸精神,会生出登高一望的冲动。《峨日朵雪峰之侧》应该就是这种情绪和实践的产物。

一开始,我是没怎么看懂这首诗的。可是当我找到了昌耀的观察视角,一切豁然开朗。我尝试让自己如诗中的“我”那般悬在峨日朵雪峰的半壁,尝试着像他一样探出头看山另一侧的山海,尝试着发现那只小蜘蛛,尝试着去触摸他心中的那丝快慰。

或许这得益于我多年创作诗歌的缘故。诗人一般会有一个灵感的起点,这就好比你不能只看见天上的风筝而不知道线的另一端还有一只手。透过诗句,我们去发现诗歌的视角。抓住它,我们便能够尽量还原诗歌,理解诗人敏感而复杂的思绪和情意。

昌耀的命真苦,昌耀的命也真硬,这是我读罢燎原写的《昌耀评传》后最真切最深刻的体会。一道道大山锁链般囚住昌耀,也把他锻炼成一块硬石头。

1962年的昌耀,好不容易从难挨的饥饿和苦役中活了下来,便又开始了为争取自由而进行的持续申诉。写于82日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应该是很忠实地反映了他这一时期彷徨而坚韧的心理,他的内心应该是满怀着愤懑,又满怀着憧憬的吧。所以,当他看到那只“小得可怜”的蜘蛛时,内心应该是充满悲悯与自怜的。彼时的昌耀,不正像这只小蜘蛛一样吗?虽然环境极其恶劣,但还是顽强地活着,活在峨日朵雪峰一侧的“锈蚀的岩壁”里。所以,知人论世、意象分析这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在解读新诗时并不过时。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我布置的作业是期望学生能够在比较中产生疑惑,进而激发探究的兴趣。尽管昌耀的好友燎原在《昌耀评传》一书中特别提到了昌耀的这种改写旧作的现象,他说:“一个作家的任何作品,其产权都属于作家自己。因此,他拥有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改写、重写的绝对权利。”确实,昌耀的修改多是出于精益求精的态度,然而有时时过境迁,修改也可能意味着对彼时彼地彼种情思的一种破坏。就《峨日朵雪峰之侧》来讲,易“默“为“默“真的好吗?

或许有人从“享”字上会赞美昌耀的思想境界,这从诗歌的改动史来看,是有道理的。因为从初稿到改定相隔了21,昌耀从青年到中年,人生态度发生了变化,变得豁然。光阴将过去不美好的记忆层层滤去,于人生而言,确实是一种善意。然而,若就诗歌而言,我觉得“默想”更能表现昌耀彼时的困惑、倔强和愤懑。

(本文原载于《语文教学通讯》A刊2022年第7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赏析
名校学案:《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
峨日朵雪峰之侧鉴赏(备课资料)
【乡土文学】苏夏|| 从《峨日朵雪峰之侧》《夜谭》仰望昌耀
《峨日朵雪峰之侧》学生自读成果展示
文本解读丨新课文《峨日朵雪峰之侧》品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