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选自《说苑》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二(学生版+教师版)

选自《说苑》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二(学生版)

一、(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短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免矣乎!

伯牙子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削迹拔树以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毕朝周室”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相同。

B.“其固免矣乎”与“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伯牙子鼓琴”与“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D.“善哉乎鼓琴”与“素善留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种、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

B.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

C.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子罕指出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再次回来,是因为子韦曾教导他,所以子罕重用子韦。

D.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斥退,以致于贤明的人与不贤明的人都对其怨恨仇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2)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

14.本文所体现的人才观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人才观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庄王好猎,大夫谏曰:“晋、楚敌国也,楚不谋晋,晋必谋楚,今王无乃耽于乐乎?”王曰:“吾猎将以求士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故曰“有志则无非事者”,此之谓也。汤之时,大旱七年,洛坼川竭,煎沙烂石,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节耶?使人疾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宫室营耶?女谒盛耶?何不雨之极也!”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殷太戊时有桑、楮①生于庭,昏而生,比旦而拱,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于是乃早朝而晏退,问疾吊丧,三日而桑、楮自亡。高宗者,武丁也,高而宗之,故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道缺,刑法违犯,桑、楮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其相曰:“吾虽知之,吾弗得言也。”闻诸祖己,曰:“桑、楮者,野草也,而生于朝,意者国亡乎?”武丁恐骇,饬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三年之后,蛮、夷重译而朝者七国,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②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遗君忧,命之辱。”君子③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年,岁丰政平,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诗》曰:“弗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注]①楮,一种树。②宋人,这里指宋君。③君子,这里指孔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B. 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C. 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D. 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庄王,“庄”是谥号。春秋时期,齐、秦国君常称“公”,楚国国君常称“王”。

B. “苟有志则无非事者”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两句中“苟”含义相同。

C. “蛮、夷”在文中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在古代有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的称谓。

D. “拜命之辱”与“拜臣郎中”(《陈情表》两句中的“拜”含义相同,都指授予官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汤因为连续大旱七年而令人向山神河神祷告,从政令是否适度、是否使百姓遭受痛苦,是否贪贿成风、是否小人得势等方面进行反思。

B. 殷商太戊时,有桑秧和楮苗长在朝廷的院子里,这被认为是不好的征兆,太戊后来勤政爱民,早上朝晚退朝,关心百姓疾苦,吊唁死者。

C. 武丁看到治国之道被败坏、刑法遭破坏的情况,就约束自己,检点行为,追思先王的政绩,尊老敬贤,后来有少数民族国家前来朝拜。

D. 孔子肯定宋君对鲁国使臣的回话,是因为他看到了宋君能够反思自己的过错,相信宋君能够改正错误。后来宋君对于国内的政事尽心尽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

2)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

14. 选文中的商汤、太戊、武丁和宋君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三、(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安陵缠以颜色美壮,得于楚共王。江乙往见安陵缠曰∶“子之先人,岂有矢石之功于王乎?”曰∶“无有。”江乙曰∶“子之身岂亦有乎?”曰∶“无有。”江乙曰∶“子之贵何以至于此乎?”曰∶“仆不知所以。”江乙曰∶“吾闻之,以财事人者,财尽而交疏;以色事人者,华落而爱衰。今子之华,有时而落,子何以长幸无解于王乎?”安陵缠曰∶“臣年少愚陋,愿委智于先生。”江乙曰∶“独从为殉可耳。”安陵缠曰∶“敬闻命矣。”江乙去。居期年,逢安陵缠,谓曰∶“前日所谕子者,通之于王乎”曰∶“未可也。”居期年。江乙复见安陵缠曰∶“子岂谕王乎”安陵缠曰∶“臣未得王之间也。”江乙曰∶“子出与王同车,入与王同坐,居三年,言未得王之间,子以吾之说未可耳!”不悦而去。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蜿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咒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王大喜,拊手而笑,谓安陵缠曰∶“吾万岁之后,子将谁与斯乐乎”安陵缠乃逡巡而却,泣下沾衿,抱王曰“万岁之后,臣将从为殉,安知乐此者谁”于是共王乃封安陵缠于车下三百户。故曰∶“江乙善谋,安陵缠知时。”

郑桓公东会封于郑,暮舍于宋东之逆旅。逆旅之叟从外来,曰∶“客将之?”曰∶“会封于郑。”逆旅之叟曰∶“吾闻之,时难得而易失也。今客之寝安,殆非会封者也”郑桓公闻之,援辔自驾,其仆接浙而载之,行十日夜而至。以郑桓公之贤,逆旅之叟,几不会封也。

晋文公伐卫,入郭,坐士令食,曰∶“今日必得大垣。”公子虑俛而笑之。文公曰∶“奚笑?”对曰∶“臣之妻归,臣送之,反见桑者而助之。顾臣之妻,则亦有送之者矣。”文公惧,还师而归。至国,而貉人攻其地。

(节选自《说苑·权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蛾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B.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蚬/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C.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蚬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D.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蚬/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幸于楚共王”与“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幸”字含义相同。

B.“顾谓安陵缠曰”与“将军宜枉驾顾之”(《出师表》)两句中的“顾”字含义不相同。

C.“客将焉之”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两句中的“焉”字含义不同。

D.“微逆旅之叟”与“微风鼓浪”(《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微”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乙拜见安陵缠,一连问了安陵缠三个问题,引导安陵缠思考该如何永远得到大王的宠

信,进而提出让安陵缠为大王殉葬的谋划。

B.安陵缠三年都没有找到与大王沟通的时机,江乙认为安陵缠不认可他的谋划;直到一次

打猎,安陵缠适时表明心迹,得到共王的赏赐。

C.郑桓公被封在东边的郑国,晚上住在旅店,旅店的老人提醒他要注意时机,他幡然醒悟,独自匆忙驾车,十天十夜赶到了郑国。

D.晋文公准备攻打卫国且志在必得,但公子虑担忧此事,公子虑讲述送妻子回娘家的故事,

以此委婉劝谏晋文公,晋文公领悟后带兵回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抱王曰∶“万岁之后,臣将从为殉,安知乐此者谁?”

2)吾闻之,时难得而易失也。今客之寝安,殆非会封者也?

四、(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能慎其独也。”谚曰:“诚无垢,思无辱。”夫不诚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

夫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齐顷公是也。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骄蹇怠傲,未尝肯出会同诸侯,乃兴师伐鲁,反败卫师于新筑。轻小嫚大之行甚。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斩逢丑父,于是戄然大恐,赖逢丑父之欺,奔逃得归。吊死问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外金石丝竹之声,远妇女之色,出会与盟,卑下诸侯。国家内得行义,声问震乎诸侯。所亡之地弗求而自为来,尊宠不武而得之,可谓能诎免变化以致之。故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此得失之效也。

好战之臣,不可不察也。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春秋》有其戒,晋先轸是也。先轸欲要功获名,则以秦不假道之故,请要秦师,襄公曰:“不可,夫秦伯与吾先君有结。先君一日薨而兴师击之,是孤之负吾先君,败邻国之交而失孝子之行也。”先轸曰:“先君薨而不吊赠,是无哀吾丧也。兴师径吾地而不假道,是弱吾孤也。且柩毕尚薄屋,无哀吾丧也。”兴师。卜曰:“大国师将至,请击之。”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十有余年,卒丧其师众,祸及大夫,忧累后世。故好战之臣,不可不察也。

(节选自《说苑·敬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B.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C.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D.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原属《礼记》,作者尚无定论,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孟子》合编为“四书”。

B.会同,文中指会见,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如会同”的“会同”相同。

C.“请要秦师”的“要”意思是拦截,与《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的“要”意思不同。

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之死为“薨”。文中“先君薨”,“先君”指晋文公,是诸侯王,用“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生死存亡,灾祸幸福,关键在于自己。多警醒自己多思考就不会有耻辱、受欺侮,如果不这样的话,是难以保全自身和国家的。

B.齐顷公虽坐拥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强大的军队,又继承了霸主余威,但他骄横乖戾,肆意轻视小国欺侮大国,因此被四国打败。

C.因为齐顷公能够谦卑退让、屈己下人,所以他在战败时丢失的土地,没有刻意索取,别国就主动送来;丧失的尊宠没有使用武力就能获得。

D.晋襄公认为,秦穆公与晋文公结有盟约,晋文公刚去世就发兵攻打秦国既破坏邻国邦交,又丧失孝子品行,最终他没有同意先轸攻打秦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齐顷公是也。

②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

14齐顷公在战败奔逃回国后却能“声问震乎诸侯”,他的具体做法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国家之任贤而吉,任不肖而,案往世而视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此为人君者,不可以不慎也。阖闾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穆公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是故成王处襁褓而诸侯,周公用事也。赵武灵王五十年而饿死于沙丘,任李兑故也。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卫君问于田让曰:“寡人封侯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缯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让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张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齐桓公使管仲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递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晋荆战于邓,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景公将许之,士贞伯曰:“不可。今天或者大警晋也。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今杀之,是重荆胜也。”景公曰:“善!”乃使复将。

(节选自《说苑·尊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B.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C.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D.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不肖而凶”与“凶年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凶”字含义相同。

B.“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与“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两句中的“朝”字含义相同。

C.“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尽”字含义不同。

D.“齐桓公使管仲治国”与“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君主如果想要在国家治理上有显赫成绩名垂后世,在用人方面就一定要慎重,这都是经过历史事实验证的。

B.卫国的国君因为德才兼备的贤人没有来卫国辅佐他而感到困惑,田让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所在,即赏罚的标准模糊。

C.齐桓公任用管仲治理国家,但一开始的效果并不好,对管仲推崇的孔子由此认为没有君主的支持,贤才也难有成就。

D.荀林父打了败仗,惹得晋景公心中恼怒,要杀他,幸亏士贞伯替他说情,才得以逃脱罪名,恢复了将军职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2)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

选自《说苑》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二(教师版)

一、(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短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免矣乎!

伯牙子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削迹拔树以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毕朝周室”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相同。

B.“其固免矣乎”与“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伯牙子鼓琴”与“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D.“善哉乎鼓琴”与“素善留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种、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

B.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

C.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子罕指出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再次回来,是因为子韦曾教导他,所以子罕重用子韦。

D.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斥退,以致于贤明的人与不贤明的人都对其怨恨仇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2)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

14.本文所体现的人才观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人才观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答案】10.C

11.B

12.B

13.(1)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

2)你对他很是善待,你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你回来之后还看重他,你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金陵语文

14.要识别人才,尊重人才,任用人才。

参考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有人说:“能认为齐桓公仁义吗?杀死兄长而继位,不是仁义。能认为齐桓公恭谨有节制吗?与妇人同乘一辆车奔驰在都城中,不是恭谨有节制。能认为齐桓公操守清白吗?在他的后宫

家门内就没有可出嫁的女人,这不是操守清白。这三样事,是败亡国家的荒淫君主的行为,然而齐桓公兼而有之,但因为得到了管仲、隰朋,就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为他能得到贤臣的辅佐。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由此看来,这失去贤臣良佐的事就最紧急了。

荆国公子十五岁时就代理荆国的事务,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前往观看他是如何处理政事的。使者返回后,对孔子说:“廊下有二十五俊士,他的堂上有二十五位老人。”孔子说:“合二十五人的智慧来治理天下,比汤、武还要明智;合二十五人的力量,力量大于彭祖。以此来治理天下,一定可以使国家免于危亡了吧!”

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但弹琴是这样,贤人也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会自己到达千里之远,是要等待伯乐的赏识后才能到达千里。

宋司城子罕看重子韦,与他共食同衣。司城子罕逃亡,子韦没有追随;子罕返回后,又召见

子韦并礼待他。左右说:“你对他很是善待,你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你回来之后还看重他,你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子罕说:“我正是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我再次回来,尚且是因为子韦教导我的原因,所以我看重他。况且我逃亡,我的臣子跟从我,哪里对我的逃亡有好处呢?”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子路说:“范、中行氏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范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

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的人知道他轻视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庄王好猎,大夫谏曰:“晋、楚敌国也,楚不谋晋,晋必谋楚,今王无乃耽于乐乎?”王曰:“吾猎将以求士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故曰“有志则无非事者”,此之谓也。汤之时,大旱七年,洛坼川竭,煎沙烂石,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节耶?使人疾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宫室营耶?女谒盛耶?何不雨之极也!”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殷太戊时有桑、楮①生于庭,昏而生,比旦而拱,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于是乃早朝而晏退,问疾吊丧,三日而桑、楮自亡。高宗者,武丁也,高而宗之,故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道缺,刑法违犯,桑、楮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其相曰:“吾虽知之,吾弗得言也。”闻诸祖己,曰:“桑、楮者,野草也,而生于朝,意者国亡乎?”武丁恐骇,饬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三年之后,蛮、夷重译而朝者七国,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②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遗君忧,命之辱。”君子③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年,岁丰政平,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诗》曰:“弗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注]①楮,一种树。②宋人,这里指宋君。③君子,这里指孔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B. 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C. 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D. 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庄王,“庄”是谥号。春秋时期,齐、秦国君常称“公”,楚国国君常称“王”。

B. “苟有志则无非事者”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两句中“苟”含义相同。

C. “蛮、夷”在文中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在古代有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的称谓。

D. “拜命之辱”与“拜臣郎中”(《陈情表》两句中的“拜”含义相同,都指授予官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汤因为连续大旱七年而令人向山神河神祷告,从政令是否适度、是否使百姓遭受痛苦,是否贪贿成风、是否小人得势等方面进行反思。

B. 殷商太戊时,有桑秧和楮苗长在朝廷的院子里,这被认为是不好的征兆,太戊后来勤政爱民,早上朝晚退朝,关心百姓疾苦,吊唁死者。

C. 武丁看到治国之道被败坏、刑法遭破坏的情况,就约束自己,检点行为,追思先王的政绩,尊老敬贤,后来有少数民族国家前来朝拜。

D. 孔子肯定宋君对鲁国使臣的回话,是因为他看到了宋君能够反思自己的过错,相信宋君能够改正错误。后来宋君对于国内的政事尽心尽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

2)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

14. 选文中的商汤、太戊、武丁和宋君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D “拜命之辱”中的“拜”是拜谢,句意:拜谢厚命,这是我的耻辱。“拜臣郎中”中的“拜”是授予官职。含义不同。

12. D “肯定宋君对鲁国使臣的回话”错误,原文“君子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不是肯定宋君,而是用这样的话警示宋君,以期他能改正错误。

13. (1)吉祥的事物是福的先兆,但是如果遇到吉祥的事物却做不善的事,福就不会降。

(“祥”,名词,祥瑞,吉祥的事;“先”,先兆;“生”,降临。)

2)假设宋君没有听到孔子的话,那么粮食就不会丰收,国家也不会太平。

(“向使”,假使;“语”,话语;“丰”,丰收。)

14. (1)都是有作为的圣君,勤政爱民,致力于国家中兴;(2)善于自我反思、善纳谏言;(3)闻过则改。当国君听到对自己的议论能及时改正错误。

参考译文:

楚庄王爱好打猎,大夫向他进谏说:“晋国和楚国是相互敌对的国家,即使楚国不去进犯晋国,晋国也会来进犯楚国,现在大王您难道不是太沉迷于享乐了吗?”楚庄王说:“我打猎,是为了寻求人才。”通过这个方法,得到这些贤士,楚国就可以安定了。所以说“有志向的人,那么就没有一件无目标的事情”,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汤统治的时候大旱了七年,河堤崩塌河流枯竭,天气炎热,将沙烧焦,石烧烂,于是派人拿着三足鼎,供奉山川,让他们祷告说:“是政治不清明吗?让百姓困苦吗?行贿的人很多吗?进谗言的人很活跃吗?宫室太奢侈吗?通过宫中嬖宠的女子干求请托很多吗?为什么这么久不下雨!”话没说完就天降大雨,所以上天对人,好像影子总是跟着身体,回响随着声音一样。《诗》说“祀天祭地奠埋祭品,天地诸神无不敬奉。”就是表达痛恨旱情啊。商朝太戊年间有桑、楮树在庭中长出,晚上开始萌芽,到天亮就有两手合围那么粗了,史官请求到汤庙占卜,太戊批准了他,占卜的人说:我听说,吉祥的事物是福的先兆,但是如果遇到吉祥的事物却做不善的事,福就不会降临;怪异的事物是灾祸前的先兆,但是遇到怪异的事物去做善事,灾祸就不会降临。”于是他早上朝而晚退朝,探问病人,吊唁死者,三天之后,庭中的桑、楮竟然消失了。高宗就是武丁,后人崇拜并以他为典范,所以庙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德行不足,刑法违背规矩,桑、楮全部在朝廷上生长,七天就就有两手合围那么粗了,武丁招来他的丞相询问情况。他的丞相说“我虽然知道,但我不能说。”武丁去向祖己询问,说:“桑、楮树就是一种野草,但是却生长在了朝堂,是想告诉我们国家要灭亡了吗?”武丁很害怕,整顿自己修习德行,思考先王的治理,复兴已灭亡了的奴隶制的国家,使断绝了的世袭地位的贵族得以承袭,

提拔被遗落的人才,申明养老制度。三年之后,蛮夷等少数民族国家接连朝拜的就有七国,这就是所说的生死存亡继承将要灭亡的国家的君主,所以推崇并且尊重他呀。宋国发大水,鲁国人慰问他们说:“天降大雨,河谷暴涨,殃及到国君的土地,执政们都很担忧,派我来慰问。”宋国国君回应他说:“是我做得不好,斋戒的时候不够虔诚,国家治理得不好,使老百姓的庄稼受到损失,所以上天降灾加以惩罚,又使君王感到担忧。拜谢厚命,这是我的耻辱。”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宋国还能享国多久?”弟子们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犯了错误改正了,这就犹如没犯过错,所以说还能享国多久。”宋君听说了这件事,很早起床很晚睡觉,早上朝晚退朝,勤于政务,吊唁死者慰问生病的人,同心合力治理国家。三年之后,谷物丰收国家太平,假设宋君没有听到孔子的话,那么粮食就不会丰收,国家也不会太平。《诗》上说:“辅佐的重担在肩,要以'显德’做先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呀。

三、(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安陵缠以颜色美壮,得于楚共王。江乙往见安陵缠曰∶“子之先人,岂有矢石之功于王乎?”曰∶“无有。”江乙曰∶“子之身岂亦有乎?”曰∶“无有。”江乙曰∶“子之贵何以至于此乎?”曰∶“仆不知所以。”江乙曰∶“吾闻之,以财事人者,财尽而交疏;以色事人者,华落而爱衰。今子之华,有时而落,子何以长幸无解于王乎?”安陵缠曰∶“臣年少愚陋,愿委智于先生。”江乙曰∶“独从为殉可耳。”安陵缠曰∶“敬闻命矣。”江乙去。居期年,逢安陵缠,谓曰∶“前日所谕子者,通之于王乎”曰∶“未可也。”居期年。江乙复见安陵缠曰∶“子岂谕王乎”安陵缠曰∶“臣未得王之间也。”江乙曰∶“子出与王同车,入与王同坐,居三年,言未得王之间,子以吾之说未可耳!”不悦而去。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蜿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咒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王大喜,拊手而笑,谓安陵缠曰∶“吾万岁之后,子将谁与斯乐乎”安陵缠乃逡巡而却,泣下沾衿,抱王曰“万岁之后,臣将从为殉,安知乐此者谁”于是共王乃封安陵缠于车下三百户。故曰∶“江乙善谋,安陵缠知时。”

郑桓公东会封于郑,暮舍于宋东之逆旅。逆旅之叟从外来,曰∶“客将之?”曰∶“会封于郑。”逆旅之叟曰∶“吾闻之,时难得而易失也。今客之寝安,殆非会封者也”郑桓公闻之,援辔自驾,其仆接浙而载之,行十日夜而至。以郑桓公之贤,逆旅之叟,几不会封也。

晋文公伐卫,入郭,坐士令食,曰∶“今日必得大垣。”公子虑俛而笑之。文公曰∶“奚笑?”对曰∶“臣之妻归,臣送之,反见桑者而助之。顾臣之妻,则亦有送之者矣。”文公惧,还师而归。至国,而貉人攻其地。

(节选自《说苑·权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蛾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B.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蚬/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C.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蚬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D.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蚬/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幸于楚共王”与“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幸”字含义相同。

B.“顾谓安陵缠曰”与“将军宜枉驾顾之”(《出师表》)两句中的“顾”字含义不相同。

C.“客将焉之”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两句中的“焉”字含义不同。

D.“微逆旅之叟”与“微风鼓浪”(《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微”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乙拜见安陵缠,一连问了安陵缠三个问题,引导安陵缠思考该如何永远得到大王的宠

信,进而提出让安陵缠为大王殉葬的谋划。

B.安陵缠三年都没有找到与大王沟通的时机,江乙认为安陵缠不认可他的谋划;直到一次

打猎,安陵缠适时表明心迹,得到共王的赏赐。

C.郑桓公被封在东边的郑国,晚上住在旅店,旅店的老人提醒他要注意时机,他幡然醒悟,独自匆忙驾车,十天十夜赶到了郑国。

D.晋文公准备攻打卫国且志在必得,但公子虑担忧此事,公子虑讲述送妻子回娘家的故事,

以此委婉劝谏晋文公,晋文公领悟后带兵回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抱王曰∶“万岁之后,臣将从为殉,安知乐此者谁?”

2)吾闻之,时难得而易失也。今客之寝安,殆非会封者也?

10.【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若”的意思是“像”,“野火之起若云蚬”“虎狼之嗥若雷霆”是两个比喻句,结构相似,“野火之起”和“虎狼之嗥”对应,“云蚬”和“雷霆”对应,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射之”的主语是“善射者”,二者不能断开,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

11.【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含义。A项,两个“幸”表示被宠幸。B项,第一个“顾”是“回头”的意思;第二个“顾”是“拜访”的意思。C项,两个“焉”都是“哪里”的意思。D项,第一个“微”是“如果没有”的意思;第二个“微”是“细小、轻微”的意思。

12.【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C项,"独自匆忙驾车"错,根据原文"郑桓公闻之,援辔自驾,其仆接淅而载之,行十日夜而至”可知,有仆人相随。

13.【答案】 (1)抱住楚王说∶“您死之后,我将跟着去死为您殉葬,怎么知道享受这种快乐的人是谁呢?”(“万岁”“殉”“安”各1分,句意2分)

2)我听说,时机难得却又容易失去。现在客人睡得这样安稳,怕不是去受封的人吧?(“闻”“寝”“殆”各1分,句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关键词∶(1)万岁∶君王死亡的讳称。殉∶殉葬。安∶怎么,哪里。(2)闻∶听说。寝∶睡。殆∶大概,几乎。

【参考译文】

安陵缠因为容貌美丽,赢得楚共王的宠爱。江乙去拜见安陵缠,说∶“您的祖先难道对大王有奋勇杀敌之功吗”安陵缠回答∶“没有。”江乙又问∶“您难道有这样的功劳吗”安陵缠回答∶“没有。”江乙又问∶“为什么您能够如此富贵?”安陵缠回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江乙说∶“我听说,用钱财侍奉人的,一旦钱财用尽,人们同他的交情就会疏远;用姿色取悦于人的,一旦人老色衰,她所得到的宠爱就会减退。今天您是一朵花儿,但花总要枯萎,您怎样才能让大王永远宠爱你而不嫌弃你呢”安陵缠说∶“我年少无知,希望先生为我出主意。”江乙说∶“只有跟从大王为大王殉葬啊。”安陵缠说∶“敬听先生之言。”江乙离开。过了一年,遇到安陵缠,对他说∶“之前告诉您的,和大王沟通了吗?”说∶“还没有。”过了一年。江乙又见安陵缠说∶“您还没有告诉大王吗”安陵缠说∶“我还没有找到同大王讲的时机。”江乙说∶“您出去与大王坐一辆车,回来与大王一起坐。过了三年,说没有找到时机,您认为我说的不可以吧。”不高兴地离开了。这一年,楚共王在江渚之野打猎,围猎时放的野火如天上的云霓,虎啸狼嗥的声音若雷霆一般。一只发了狂的犀牛从南方冲过来,正碰到楚共王车左边的马,楚共王举起指挥的旗子,让善于射箭的人射杀犀牛,一箭射出,犀牛死在了车下,楚共王非常高兴,拍着手笑,回头对安陵缠说∶“我死后,你将与谁一起快乐啊?”安陵缠恭敬地后退,眼泪掉下沾湿衣襟,抱着大王说∶“大王千秋万岁之后,我将要跟从大王为大王殉葬,哪里知道以此为乐的是谁呢?”于是楚共王当即把车下三百户的领地封给安陵缠。所以说∶“江乙善于谋划,安陵缠了解时机。”

郑桓公将要到东边的郑国受封,晚上住在宋东的旅店,旅店的老人从外边回来,说∶“客人将要去哪里”说∶“要到郑国受封。”旅店的老人说∶“我听说∶时机难以得到而容易失掉。现在客人睡得安稳,大概不是去受封的人吧?”郑桓公听了这话,牵拉缰绳自己驾车,他的仆人行色匆忙地登车,走了十天十夜到了郑国。所以凭借郑桓公的贤能,如果没有旅店的老人,差点到不了封地。

晋文公准备攻打卫国,进入城郭,让士人坐下吃饭,说“今天一定能够得到大垣。”公子虑低头而笑。晋文公问∶“为什么笑?”回答说∶“我的妻子回娘家,我送她,在路上碰到一个采桑的妇女,就去帮助(搭讪)她,回头看自己的妻子时,发现竟然也有人正搭讪她。”晋文公恐惧,(就打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带领着军队回国。回到晋国,就听说貉人入侵晋国。

四、(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能慎其独也。”谚曰:“诚无垢,思无辱。”夫不诚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

夫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齐顷公是也。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骄蹇怠傲,未尝肯出会同诸侯,乃兴师伐鲁,反败卫师于新筑。轻小嫚大之行甚。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斩逢丑父,于是戄然大恐,赖逢丑父之欺,奔逃得归。吊死问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外金石丝竹之声,远妇女之色,出会与盟,卑下诸侯。国家内得行义,声问震乎诸侯。所亡之地弗求而自为来,尊宠不武而得之,可谓能诎免变化以致之。故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此得失之效也。

好战之臣,不可不察也。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春秋》有其戒,晋先轸是也。先轸欲要功获名,则以秦不假道之故,请要秦师,襄公曰:“不可,夫秦伯与吾先君有结。先君一日薨而兴师击之,是孤之负吾先君,败邻国之交而失孝子之行也。”先轸曰:“先君薨而不吊赠,是无哀吾丧也。兴师径吾地而不假道,是弱吾孤也。且柩毕尚薄屋,无哀吾丧也。”兴师。卜曰:“大国师将至,请击之。”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十有余年,卒丧其师众,祸及大夫,忧累后世。故好战之臣,不可不察也。

(节选自《说苑·敬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B.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C.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D.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原属《礼记》,作者尚无定论,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孟子》合编为“四书”。

B.会同,文中指会见,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如会同”的“会同”相同。

C.“请要秦师”的“要”意思是拦截,与《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的“要”意思不同。

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之死为“薨”。文中“先君薨”,“先君”指晋文公,是诸侯王,用“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生死存亡,灾祸幸福,关键在于自己。多警醒自己多思考就不会有耻辱、受欺侮,如果不这样的话,是难以保全自身和国家的。

B.齐顷公虽坐拥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强大的军队,又继承了霸主余威,但他骄横乖戾,肆意轻视小国欺侮大国,因此被四国打败。

C.因为齐顷公能够谦卑退让、屈己下人,所以他在战败时丢失的土地,没有刻意索取,别国就主动送来;丧失的尊宠没有使用武力就能获得。

D.晋襄公认为,秦穆公与晋文公结有盟约,晋文公刚去世就发兵攻打秦国既破坏邻国邦交,又丧失孝子品行,最终他没有同意先轸攻打秦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齐顷公是也。

②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

14齐顷公在战败奔逃回国后却能“声问震乎诸侯”,他的具体做法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C 11.B 12.D

13.①福运在困厄时生长,灾祸在志得意满时发生,齐顷公就是这样。

②对小的耻辱感到羞耻就会结成大的仇恨,贪图小利就会损失更多的人。

14.①齐顷公回国后吊唁死者,慰问疾苦。

②摈除声乐,远离酒肉和女色。

③外出参与会盟,卑下结交诸侯。

④国家内部推行仁义。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国家之任贤而吉,任不肖而,案往世而视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此为人君者,不可以不慎也。阖闾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穆公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是故成王处襁褓而诸侯,周公用事也。赵武灵王五十年而饿死于沙丘,任李兑故也。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卫君问于田让曰:“寡人封侯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缯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让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张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齐桓公使管仲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递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晋荆战于邓,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景公将许之,士贞伯曰:“不可。今天或者大警晋也。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今杀之,是重荆胜也。”景公曰:“善!”乃使复将。

(节选自《说苑·尊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B.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C.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D.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不肖而凶”与“凶年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凶”字含义相同。

B.“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与“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两句中的“朝”字含义相同。

C.“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尽”字含义不同。

D.“齐桓公使管仲治国”与“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君主如果想要在国家治理上有显赫成绩名垂后世,在用人方面就一定要慎重,这都是经过历史事实验证的。

B.卫国的国君因为德才兼备的贤人没有来卫国辅佐他而感到困惑,田让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所在,即赏罚的标准模糊。

C.齐桓公任用管仲治理国家,但一开始的效果并不好,对管仲推崇的孔子由此认为没有君主的支持,贤才也难有成就。

D.荀林父打了败仗,惹得晋景公心中恼怒,要杀他,幸亏士贞伯替他说情,才得以逃脱罪名,恢复了将军职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2)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

答案】10.B    11.A    12.D    

13.(1)都一样是君王,但所创造的功业却不相同,是因为他们所任用的人不同(造成的)。

2)桓公就立管仲为仲父。于是齐国大治,而后又称霸天下。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桓公得到管仲后,多次联合诸侯,让天下统一得到匡正,失去管仲后,任用了竖刁易牙,死后却不能下葬,成为天下的笑柄。荣辱同时施加在一个人的身上,就在于他所任用的人(是否适当)。

“一”修饰“匡”,作“匡”的状语,二者不可断开,排除CD。

“管仲”作“失”的宾语,构成动宾关系,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A.“任不肖而凶”中“凶”,凶险,指国势的凶险。句意:任用佞臣治理国家国势就会凶险。“凶年免于死亡”中“凶”,指坏年景。句意: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幸亏士贞伯替他说情,才得以逃脱罪名”说法错误。士贞伯并非替荀林父说情,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说服晋景公不要处死荀林父。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其”,语气助词,无实意;“功迹”,功业;“任”,任用的人;“异”,不同。

2)“以为”,让他成为;“安”,安定,繁荣;“霸”,称霸。

参考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国家任命贤人治理国家就会安定太平,任用佞臣治理国家国势就会凶险,考查历史事件再联系当今的现实,这是必然的,就像符契相合一样丝毫不差。这就是作为国君的人不得不慎重的原因。阖闾因为吴国战无不胜而无敌于天下,但(他的儿子)夫差却被越国俘虏;秦穆公凭借秦国来让自己成为霸主,但(其后代)秦二世却在望夷宫被杀。都一样是君王,但所创造的功业却不相同,是因为他们所任用的人不同(造成的)。所以周成王在襁褓之中就让诸侯来周朝朝见,是因为当时是周公执掌朝政。赵武灵王在其即位五十年时却饿死在沙丘,是因为任用李兑的缘故。齐桓公得到管仲后,多次联合诸侯,让天下统一得到匡正,失去管仲后,任用了竖刁易牙,死后却不能下葬,成为天下的笑柄。荣辱同时施加在一个人的身上,就在于他所任用的人(是否适当)。所以魏国有公子无忌,失去的土地又失而复得;赵国任用蔺相如,秦兵不敢侵犯赵国。由此看来,国家如果没有贤人的辅佐,能够建立功业成就名声、让危险的地方安定让绝嗣的国家得以承继的,从来就没有过。卫君向田让问政:“寡人我分封属下不吝惜我国家的土地,赏赐不吝惜府库中的财物,士人却不来(我的国家),这是为什么啊?”田让回答说:“大王您的赏赐,不因为有功而得到,您的处罚也不能因为恪守规则而避免。这就像举着棍子而招呼狗过来,张着弓来吸引鸡过来。即使有诱人的香饵也不能让它们来,是因为这里有让它们受害的因素。”齐桓公让管仲治理国家,管仲回答说:“低贱的不能凌驾于高贵之上。”于是桓公任命管仲为上卿,但国家并没有达到大治。桓公问(管仲):“什么原因?”管仲回答说:“贫穷的人不能让富裕的人(为自己办事)。”于是桓公赐给管仲一年的赋税,但是国家还是没有达到大治。桓公问:“什么原因?”管仲回答:“(与国王亲属关系)远的无法管制(与国王亲属关系)近的。”于是桓公就立管仲为仲父。于是齐国大治,而后又称霸天下。孔子说:“即使以管仲的贤能,如果不能得到这三种权力,也不让他的君王面向难免而称霸啊。”晋国与楚国在邓这个地方交战,晋国战败。荀林父回来后请求国君处死自己,晋景公想同意,士贞伯说:“不能这样。今天的事或者就是上天对晋国的警告。荀林父侍奉君王,在朝廷上想着尽忠君王,退朝后想着自己有何过错,怎样补救,这是国家的屏障啊。如果今天杀了他,是让楚国又一次战胜啊。”晋景公说:“好!”于是恢复荀林父领兵的权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管仲能够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呢?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披发左衽”
卷二十六·知实篇
【每日一题】文言文阅读(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百练:说苑·尊贤
中国文化常识普及(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