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歌鉴赏“炼字”类试题精选(学生版+教师版)

诗歌鉴赏“炼字”类试题精选(学生版)

文末有电子版下载方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5. 下列对诗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末两句写“不遇”,重在写景,景色优美。

B. 首句写所闻,,次句写所见,这是入山的第一程。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C. 颔联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林间小道上麋鹿出没,林深路长,正午溪边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D. 诗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然而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可见其构思的精妙。

16. 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进行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华严寺①与友生会话

苏舜钦

危构岧峣②出太虚,坐看斛日堕平芜。

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

疏磬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

老僧怪我何为者,说尽兴亡涕泪俱。

【注】①华严寺:樊川著名八大寺之一。②岧峣:矗立高耸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来到华严寺与朋友见面聊天,共同欣赏日落美景之事。

B.“出太虚”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华严寺寺庙高大雄伟,直插云霄。

C.颈联借寺庙的景象“疏磬”和“青灯”,营造出了孤寂凄清的氛围。

D.尾联借老僧之问,道出原委,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15.这首诗颔联写景,既是实写,又充满想象。其中“阔”“孤”二字最为动人,请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

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隐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将国事的艰难和个人的不幸交织起来写,抒发了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

B.天天读着朋友的诗共度时艰,想到即将与朋友离别,怎不叫人心惊神伤!

C.峨眉山、岘首山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D.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隐士,委婉地表达了隐遁江湖之志。

16.诗的颈联中的“晚”和“春”字有何含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注]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注】远烧,远方的落日好似燃烧的烈焰。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孤云”“归鸟”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流露出诗人的羡慕之情。

B.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滞留异地,思念家乡却长久不得归的惆怅、伤感。

C.尾联写诗人在水边徘徊,望见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给人以顾影自怜的感觉。

D.此诗采用情景分写法,即在每两联中先写景后抒情,构思颇具匠心,耐人寻味。

16.请从炼字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登 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

15.“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

六、阅读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咸阳城东楼

 浑【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此诗大约是诗人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1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中“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广大。

B.该诗景别致凄美,情愁苦悲怆,意蕴藉苍凉,境雄阔高远,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C.颈联以遍地绿芜、黄叶高林渲染秦苑、汉宫的荒废,客观描写诗人傍晚远眺之实景。

D.该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15.诗眼是诗人情感的喷发口,熔铸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语言绮丽华美,韵味悠长。

B.“忘言”二字,是指本来寻访常山道人的目的,就是体会到宁静、恬适的情趣;虽寻访不遇,但已从“溪花”中得到宁静、恬适的意趣,如此,即使见到道士,也会“忘言”了。

C.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烘托出道士的超尘雅洁。

D.诗人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的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15.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②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①细写:轻轻倾倒。②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西蜀村民赠樱之事写起,与标题相呼应,以小事见深意,全诗构思精巧。

B.颈联“擎出”一词刻画了诗人在长安任职左拾遗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形象。

C.“金盘玉箸”紧承上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无消息”暗示此时世逢丧乱的背景。

D.诗人以蓬草自比,表现漂泊之苦,与“征蓬出汉塞”之“征蓬”有异曲同工之妙。

15.清人金圣叹评此诗∶“妙在'也自红’三字,全篇用意不出三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也自红”是如何统摄全篇的。

九、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寄严荪友①

纳兰容若

别后闲情何所寄,初莺早雁相思。如今憔悴异当时,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  

生小不知江上路,分明却到梁溪②。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

【注】①严荪友:即严绳孙,字荪友,号秋水,无锡人。词人好友。②梁溪:太湖一支流,流经无锡。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莺”指春暮之时,“早雁”指秋末之时。“初莺早雁相思”一句,是说春去秋来,无日不思念好友。

B.“如今憔悴异当时”一句,是说词人想到好友漂泊他乡,容颜憔悴,不由得暗自伤感,为友人担忧。

C.“飘零”二句,是说词人的心事只有残月和落花知道,在表达思友之情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孤寂。

D.“生小”二句是说词人从来不知道江南的道路,在梦中却分明来到了友人的故乡。看似不合理,却写出了思念至深。

15.本词结尾“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中,“冷”字用得很妙,请结合这三句试做赏析。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试题】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诗歌鉴赏“炼字”类试题精选(教师版)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5. 下列对诗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末两句写“不遇”,重在写景,景色优美。

B. 首句写所闻,,次句写所见,这是入山的第一程。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C. 颔联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林间小道上麋鹿出没,林深路长,正午溪边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D. 诗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然而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可见其构思的精妙。

16. 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进行赏析。

【答案】15. A 16. 分和挂。分本意为分开,意思是野竹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挂字化动为静,把白色的飞泉比作挂于碧峰的白练,一方面写出视距之远,一方面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含蓄地表达对道士的向往之情(访道士的心情迫切)。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前六句写往'访’,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末两句写'不遇’,重在写景”分析错误,本诗前六写景,后两句抒情。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解题的基本思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本诗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一个“挂”字,就又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点睛】诗歌中炼字题一般解答思路:

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

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

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

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

虽然以上四点最终并不一定都会体现在答案中,但锻字炼句题仍应始终牢记联系意境、情感、手法这三大鉴赏角度。

诗歌赏析: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人启示,也更能让人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华严寺①与友生会话

苏舜钦

危构岧峣②出太虚,坐看斛日堕平芜。

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

疏磬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

老僧怪我何为者,说尽兴亡涕泪俱。

【注】①华严寺:樊川著名八大寺之一。②岧峣:矗立高耸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来到华严寺与朋友见面聊天,共同欣赏日落美景之事。

B.“出太虚”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华严寺寺庙高大雄伟,直插云霄。

C.颈联借寺庙的景象“疏磬”和“青灯”,营造出了孤寂凄清的氛围。

D.尾联借老僧之问,道出原委,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15.这首诗颔联写景,既是实写,又充满想象。其中“阔”“孤”二字最为动人,请赏析。

【答案】14.D15.“阔”是开阔、宽阔,遍地被白雾笼罩,愈发显得江面宽阔,营造出壮远辽阔的意境。“孤”既为实景,也有寓意,一轮明月升上天空,如同玉璧孤零零地悬在空中,充满想象,营造出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阔”“孤”二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苍凉深沉,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D.“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错误,“说尽兴亡涕泪俱”应该是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颔联“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两句意思是迷蒙的白色雾气覆盖了整个江面,澄江宽阔无比,如同玉璧般皎洁的月光悬挂在天上,孤零零地。这两句诗描写了作者在山上寺庙看到的情境,将景色描写地绘声绘色。

“阔”,本为阔大、开阔之意,此处形容江面的辽阔、宏阔,意境阔大;“孤”,本义为孤单、孤寂,此处形容悬挂在天上的如玉璧般的明月,突出其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阔”“孤”体现意境宏阔、冷清、寂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苍凉,为结尾抒发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做铺垫。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

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隐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将国事的艰难和个人的不幸交织起来写,抒发了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

B.天天读着朋友的诗共度时艰,想到即将与朋友离别,怎不叫人心惊神伤!

C.峨眉山、岘首山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D.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隐士,委婉地表达了隐遁江湖之志。

16.诗的颈联中的“晚”和“春”字有何含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D(“隐遁江湖之情”错。“试觅姓庞人”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隐晦曲折的表达了自己有志不得伸的牢骚之情。)

16.(1)晚:①点名了送别郑炼(后)的具体时间是在傍晚,(1分)②傍晚光线昏暗,暮色暝暝,烘托了诗人送别郑炼时(后)沉闷暗淡、抑郁感伤的心情;(2分)(2)春:①猜想郑炼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回到襄阳,(1分)②“春”字,寄托了诗人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前程似锦,光辉灿烂。(2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注]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注】远烧,远方的落日好似燃烧的烈焰。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孤云”“归鸟”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流露出诗人的羡慕之情。

B.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滞留异地,思念家乡却长久不得归的惆怅、伤感。

C.尾联写诗人在水边徘徊,望见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给人以顾影自怜的感觉。

D.此诗采用情景分写法,即在每两联中先写景后抒情,构思颇具匠心,耐人寻味。

16.请从炼字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6分)

【答案】15.(3分)C(“望见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给人以顾影自怜的感觉”错。应为诗人害怕容颜衰老,不敢临水照影)

16.①“下”字准确写出了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的动态,“入”字生动表现了夕阳由余晖返照远处秋山的一片火红,到渐隐山后显得暗淡的变化过程:②表现了诗人伫望之久,思念之深。③营造了寂静落寞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乡愁。(6分。每点2分,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登 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

15.“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

【答案】14.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C项,“君主昏庸”错误,原句意思是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是指大唐政权不会发生改变,稳固如初。

15.①客居他乡。诗人客居成都,漂泊流离;②万方多难。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乱;③空怀济世之心。当世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字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愁苦之感。“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日暮聊为梁甫吟”,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梁甫吟》。诗人借诸葛亮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伤痛。

六、阅读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咸阳城东楼

 浑【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此诗大约是诗人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1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中“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广大。

B.该诗景别致凄美,情愁苦悲怆,意蕴藉苍凉,境雄阔高远,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C.颈联以遍地绿芜、黄叶高林渲染秦苑、汉宫的荒废,客观描写诗人傍晚远眺之实景。

D.该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15.诗眼是诗人情感的喷发口,熔铸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C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C项,“实景”说法有误。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皇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15.诗眼是“愁”,首联万里点出了游宦在外,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愁;颔联借“山雨欲来”隐喻风雨飘摇的国家局势,有忧国伤时之愁;最后两联由眼前之景想到秦汉的王朝更迭,表现了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之愁。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首诗为写景抒情诗,而全诗在写景之前,以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故诗眼为传情之词“愁”。首联中,“蒹葭”,即芦荻,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颔联中,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达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颈联中,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

吊古之情油然而生。尾联中,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语言绮丽华美,韵味悠长。

B.“忘言”二字,是指本来寻访常山道人的目的,就是体会到宁静、恬适的情趣;虽寻访不遇,但已从“溪花”中得到宁静、恬适的意趣,如此,即使见到道士,也会“忘言”了。

C.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烘托出道士的超尘雅洁。

D.诗人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的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15.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案】14.A【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语言绮丽华美”错,本诗语言自然清新。

15.“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②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①细写:轻轻倾倒。②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西蜀村民赠樱之事写起,与标题相呼应,以小事见深意,全诗构思精巧。

B.颈联“擎出”一词刻画了诗人在长安任职左拾遗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形象。

C.“金盘玉箸”紧承上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无消息”暗示此时世逢丧乱的背景。

D.诗人以蓬草自比,表现漂泊之苦,与“征蓬出汉塞”之“征蓬”有异曲同工之妙。

15.清人金圣叹评此诗∶“妙在'也自红’三字,全篇用意不出三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也自红”是如何统摄全篇的。

【答案】14.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擎出’一词刻画了诗人在长安任职左拾遗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形象”错。根据句意: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可知应该是表达了受到皇帝赏赐樱桃,饱含恭敬、感恩之情。

15.①前两联以“也自红”起句,既写出诗人收到农人相赠的红樱桃而喜不自禁,又暗示了作者经历过的时空变化,而“讶许同”更强化了见到樱桃“也自红”时的熟悉之感,由此引出下文京中赐樱的回忆。

②颈联转到“忆昨”,回忆皇帝赐樱往事,表明了慨叹“也自红”的原因,形成今昔对比,突山诗人物是人非之感。

③尾联合句,“也自红”与“此日”首尾呼应,诗人看到如往昔宫中一般鲜红的樱桃,再度得以尝新,却身已不在长安,如蓬草飘转,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意思是: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也自红”意思是说与京都的一般红,其中的“也”字既写出诗人收到农人相赠的红樱桃而喜不自禁,也像是一个呼唤,唤起了当年长安宫中的赐樱之事。“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意思是: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更强化了见到樱桃“也自红”时的熟悉之感,由此引出下文京中赐樱的回忆。“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意思是: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这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这是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的对当年皇帝赐樱的美好回忆,表明了慨叹“也自红”的原因,形成今昔对比,突山诗人物是人非之感。“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意思是: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天涯如同转蓬。“此日”指今日,“尝新”指村民赠樱桃一事,照应了开头的“也自红”。这两句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和对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

九、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寄严荪友①

纳兰容若

别后闲情何所寄,初莺早雁相思。如今憔悴异当时,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  

生小不知江上路,分明却到梁溪②。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

【注】①严荪友:即严绳孙,字荪友,号秋水,无锡人。词人好友。②梁溪:太湖一支流,流经无锡。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莺”指春暮之时,“早雁”指秋末之时。“初莺早雁相思”一句,是说春去秋来,无日不思念好友。

B.“如今憔悴异当时”一句,是说词人想到好友漂泊他乡,容颜憔悴,不由得暗自伤感,为友人担忧。

C.“飘零”二句,是说词人的心事只有残月和落花知道,在表达思友之情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孤寂。

D.“生小”二句是说词人从来不知道江南的道路,在梦中却分明来到了友人的故乡。看似不合理,却写出了思念至深。

15.本词结尾“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中,“冷”字用得很妙,请结合这三句试做赏析。

【答案】14.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词人想到好友漂泊他乡……”错误,“如今憔悴异当时”是说词人自己因思念好友而容颜憔悴,与以前判若两人,而不是指好友。另外,“好友漂泊他乡”也没有依据,根据下阕“分明却到梁溪”及注解,可推知词人的朋友应该身在故乡无锡。

15.这三句的意思是:在梦中刚要与你诉说离别后的诸般情形,却被一声鸡叫惊醒,才发觉天已蒙蒙亮,熏香也已烧完,暖意散尽。“冷”字既是写凌晨时分房内熏香烧完,自然环境的清冷,也是指词人因与好友相逢的美梦被惊醒后内心的凄冷、怅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炼字的能力。下阕写由思念至深至切而生出梦幻,竟梦到了自己不知路途的荪友的家乡。但好梦难留,在梦中他刚要与好友倾诉别后的相思之意,只听得窗外传来一声雄鸡的鸣叫声,突然从美梦中醒来,天边已经显出了鱼肚白,而熏香已经烧完,暖意散尽,令人不胜怅惋。“冷”字一语双关,凌晨时分房内熏香烧完,自然环境自然变得清冷;而词人与好友不得相见,便想借美梦与好友倾诉心迹,可美梦被惊醒,内心凄冷而怅惘。“冷”字更生动地表明对好友的深挚的友情,深切的怀念。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试题】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案】

1、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炼字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课案2 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
5、考点突破 熟知高考怎么考把握鉴赏古代诗歌语言题四大考点
【炼字题】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古代诗歌阅读与答案(2022江西4月质检)
2018年高考诗歌赏句题的精准指导与高效训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