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杭 寇永升 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谈谈怎样设计一堂好课
怎样备出一堂好课?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反思
苏杭1 寇永升2
(1. 江苏省江阴高中  2. 江苏省南菁高中)
2022 年 6 月,笔者参加了寇永升名师团队“古诗文教学 专题研讨”援疆课程的录制。我录制的内容是文言文《谏太宗 十思疏》,从备课准备到顺利录播,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给 我以很大的触动,并不断启发我去反思自己课堂的每一个教 学环节。因此,关于怎样备出一堂好课的思考也一直萦绕在我 的心头。
一、反思备课过程
(一)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刚拿到《谏太宗十思疏》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很迷茫。印  象中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说理的艺术,但是说理艺术又如何落 实呢?《谏太宗十思疏》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 元中的一篇文章,我仔细研读了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 习任务,进而明确了这一单元的核心任务是紧紧围绕“倾听理 性的声音”展开的。具体到《谏太宗十思疏》,就是要通过学习 魏征周详的说理艺术来把握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据此我把教学重点初步确定为《谏太宗十思疏》的说理艺术。
作为统编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谏太宗十思疏》有三 种属性,分属三个学习任务群:从作为议论文的属性来看,“思 说两项任务。编者根据不同的知识维度,设定了不同的研习任 务。所有任务的设定又是紧密围绕着所选小说的本体特征、单 元导语和学习提示的,充分体现了实现教材教学功能的意愿。 显而易见的是,这些研习任务不可能一一得以圆满完成,有限 的学习时间与丰富的学习内容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作为教 师,也只能是选择其中的数项任务去落实,根据教学实际,甚 至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真正实现“做功”价值。从认知角 度考虑,这些任务又具有“连环”属性,第一个任务的完成度也 许直接关联着完成第二个任务的水平,而第二个任务的实施情 况又影响着第三个任务的达成。由此环环相扣,形成一个运行 闭环,又似乎必须一个任务、一个任务地“逐个击破”。
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 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 性思维水平”[1];作为古代典范文章而言,它属于“中华传统 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这一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 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 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2];如果从言语形式来说,它又是文言文,和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相关联,这一任务群旨在“通 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 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 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 品的准确理解”[3]。
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检索到这样一些关键词:准确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提高理性思维水 平、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等。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确定既需要 考虑到单元任务“倾听理性的声音”,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 理性思维方式并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又要兼顾学生理性表 达能力的培养。结合对课标和教材的解读以及课堂呈现的具 体要求,我确定了《谏太宗十思疏》的教学目标:
1.读懂魏征的劝谏艺术,并能在习作中形成自己独特而 恰切的理性表达,发展自己的思维品质(亦是教学重难点)。
2.掌握“疏”的内涵和文体特征。
3.揣摩重要语句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总结魏征“十思” 的内容。
(二)读懂教学文本:挖掘教材价值 和教学目标相比,更艰难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择 定,就像写论文,首先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框架。我记得寇永升 教授在给我们作讲座时说一定要多读文本,还跟我们分享了 他指导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真实 案例。我深以为然,并在《谏太宗十思疏》的备课过程中努力 践行着。
文章标题往往包含很多信息,“谏太宗十思疏”这个标题, 我们可以分解为“谏/太宗/十思/疏”。其中, “谏”和“疏” 表明这是一封臣下上奏帝王的奏章,而“疏”本身还有逐条陈 说的意思;“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 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这种称呼也比较符合魏征和李世民的君臣关系;“十思”是这 封奏疏的主要内容。那么连起来可以解释为:劝谏唐太宗(改 过)的十条建议。归纳起来,从题目可以读出这篇文言文的文 体是“疏”,主要内容是“十思”。接着细读文本的时候就有了 方向:魏征为什么要大动干戈地写这篇文章呢?他不怕唐太宗 震怒吗?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哪些地方体现了“疏” 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十思”的内容是什么?魏征是怎样 陈述的?为什么要放在第三段?放在第一段不是更醒目吗?第 一段、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和第三段是什么关系?这篇谏书 写得很有艺术,魏征是怎么做到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通过反复阅读文本,基本明确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脉络,但是文本信息很多,到底应该怎样把它们有机串联起来 呢?除了研读文本,期刊论文也是获取信息和思路的有效渠 道,于是我开始向专业期刊寻找启发与帮助。
(三)借助专业期刊:择定教学内容
专业期刊既是知识获取与交流的载体,也是促进教师专 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整个备课过程中我阅读了很多学术论文, 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有王应柏老师的《议〈谏太宗十思疏〉的 主题》[4]、欧阳凯老师的《妩媚:解读魏徵的另一个视角》[5]、 晏玉平老师的《如何引导学生“倾听理性的声音”——以〈谏 太宗十思疏〉的教学为例》[6]。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的核心观点历来存在争议。一种观 点认为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全文围绕“十思”来写,但 是“十思”的具体内容并不是“戒奢以俭”就可以涵盖的:“见 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确是在劝谏 太宗“戒奢以俭”,但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 思江海下百川”则是在强调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乐盘游则 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在说君王当勤政 勿放纵;“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意为兼听则明,正己才能正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则是劝诫太宗赏罚分明,不能凭主 观好恶做事。虽然全文主思,但是“戒奢以俭”作为太宗应该 思索的问题之一并不能代替文章的核心观点。那么,文章主题 就应该是第二种:“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而根据上面的 分析来看,“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应该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这一点和王应柏老师的论文观点是一致的。
明确了文章的核心观点,那么文本的基本结构也就清晰 了,全文基本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部分展开。 开篇第一段以比喻论证的方式提出核心观点——“思国之安 者,必积其德义”;第二段则从反面论述了不积德义的危害即 作为君主积累德义的原因;第三段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积德 义的具体内容即“十思”,二是对积德义之后的政治前景的展望 和畅想。
结合单元任务“倾听理性的声音”和教学目标“读懂魏征 的劝谏艺术,并能在习作中形成自己独特而恰切的理性表达, 发展自己的思维品质”以及上面的论述,《谏太宗十思疏》的 理性声音的核心就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征为什 么要向太宗上疏呢?又是如何呈现的呢?根据写作背景来看, 魏征是为了让太宗看到大唐盛世背后可能存在的危机,让太 宗明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个道理。“十思”是积德义的 具体内容,其他部分都是为让太宗更好地知晓道理采纳意见 作铺垫,所以这封谏书的核心是让太宗接受道理。
在对晏玉平老师和欧阳凯老师文章的比较阅读中,我注 意到两篇文章都有对魏征劝谏方法的概括,只不过前者倾向 于将其概括为“理喻之”,而后者则倾向于将其概括为“利诱 法”。再次研读课文,通篇的确以理喻之,目的是更加形象生 动地说明道理,以便于太宗接受他的建议;但是第三段还有一 段描写政治前景的文字,是展望积德义、行十思的未来图景, 即所谓的“利诱”。也就是说,魏征进谏不仅是要让太宗知晓 自己上疏的目的,而且一定要将话讲到他的心坎里,很明显文 章第三段的美好政治前景深深打动了太宗。“魏徵用'利诱' 之法,来诱惑唐太宗接受'十思'的主张,表现了他耿介之外 的'可爱'之处。”[7]斯言如是。所以魏征的劝谏一定是糖衣 药片,内核是向太宗传达积德义的道理,外壳则是悦其耳目的 利诱,既要让太宗得其理,又要使他得其利。
在阅读专业期刊有关论文的过程中,我发现研究《谏太 宗十思疏》的文章基本有三类:一是指向魏征的劝谏艺术;二 是指向文本内容和主题;三是指向文本关键词句。就第三类而 言,我关注到了文中魏征对自己和太宗的称呼,比如称自己“下 愚”,称太宗“明哲”“元首”;再比如我在寇永升教授给我的教 学资料里发现“德不厚而思国之理”原本表述为“德不厚而思 国之治”,《谏太宗十思疏》最早收录在《贞观政要》中,编者吴 兢生活在唐高宗李治时代,为避讳,将“治”改为了“理”;再 比如“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中的“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中的“吴越”……由此也就发现了文中的其他避讳之处,这也 促使我去思考“疏”的特点。很明显,在用词方面魏征是十分讲 究的,他十分注意在君臣关系中要时时留心处处得体。所以, 我也在思考将文学文化常识教学融合在文本教学过程之中。
此外,积德义以及“十思”是魏征最想让太宗明白并践行 的内容,也是他最想让太宗得到的道理;其他内容是辅助他顺 利谏言的手段,具体来说就是得体的表达和让太宗心动的利 益诱惑,这是魏征说理的艺术。魏征想让太宗从中获得什么又 是怎么把内容勾连到一起的呢?获得道理是这封谏书的核心 内容;“得体”是魏征所有进谏艺术的前提;获得利益则让太 宗最为受用。以“得体”为基本模式,将“理”和“利”融于其 中就整齐了,思考至此,“得体”“得理”“得利”也就呼之欲 出了。古为今用,方为智慧,今天学习文言文是为了让学生获 得智慧,那么“得慧”就是我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了。
(四)结合当下疫情:创设教学情境
从教学目标和单元任务“倾听理性的声音”可以看出“得 理”是整堂课的重点,这部分内容囊括了议论文“是什么”“为 什么”“怎么办”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就是文章的核 心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而第三段的“十思”则是 积德义的具体内容;“为什么”可以涵盖文章的写作背景,而 “怎么办”则可以对接魏征的劝谏艺术。这三个子问题可以统 摄在“得理”这部分内容中。但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的 意义是什么呢?“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如果只停留在 纸上谈兵,学生理性思维逻辑的提升又从何谈起?古为今用, 方为智慧,即“得慧”,基于这一点,我在最后一部分设置了 微写作。当时江阴疫情突起,在这一真实情境下,我让学生以 社区工作人员的身份给社区居民写一封信,要求合理利用《谏 太宗十思疏》中的劝谏艺术,做到得体、得理又得利,既能条 陈利弊又能安抚人心。
录课之前我给教案动了很多次“手术”,在寇永升教授的指 点下我借鉴了李欣荣老师的《“吴越”一词合理吗?——兼谈 “骨肉”之典》一文中的解读,在细节处作了调整,但整体上我 还是把《谏太宗十思疏》分为“得体”“得理”“得利”“得慧” 四部分展开。
二、反思课堂呈现过程 虽然在录课前我准备了很久,但事实证明还是存在很多 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回过头再看教材,在单元学习任务中有这样的表述: “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他们胸怀天下, 勇于担当,拳拳之心见于字里行间。认真阅读本单元课文,感 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围绕'责任与担当'的话题,小组选 定一个议题(如'古代士人的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等),各 自准备发言提纲,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也就是说,《谏太 宗十思疏》除了要解决单元核心任务“倾听理性的声音”外, 还应该注重学生“责任与担当”意识的培养,而我的教学目标 中忽视了这一育人目标的落实。
二是练笔部分的要求不够明确。劝谏艺术可以具体到哪 些论证方式、哪些说理角度和哪些语言技巧,明确一下可能会 让学生更有抓手。
三是教态局促呆板不自然,朗读能力有待提高。魏征劝谏 的那种直击要害、委婉恳切以及丰沛的情感、饱满的情绪再加 上又有些充满狡黠与智慧的说话艺术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四是录课时间只有不到32分钟,与要求的45分钟的完 整课堂相差甚远,虽然为了上这节课我花了很多时间准备, 但一直苦于没有思路,教学设计完成得很晚,以至于录课的时 候已经到了最后期限,录了两遍都不甚满意,但也只能草草收 场,近14 分钟的遗憾归根究底还是课堂容量不够。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不尽如人意的结果,还是因为不能把 文本放置在教材编辑体系、单元整体中考量其教材价值与教 学价值,对文本的教学处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进而导致备课 不够充分,课堂容量不足。所以,我更加意识到“备课不是一 次性完成的,更不是一次性劳动。备课应具有动态性、连续性、 不间断性和持续生成性”[8]。
三、反思录播效果
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而教学反思 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更是一种持续生成性的备课。我的教学设 计部分突出真实情境,以分析“十思”的理性贯穿整个设计,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对比得出其理 性的智慧,层层递进。以语言的实际运用为结尾,是思维的拓 展与提升,而且有助于学生关注理性思维的现实意义。但是重 新回顾反思,录课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我试图提出 一些设想来优化教学设计。
在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文共有 15 篇,其中像 《谏太宗十思疏》这样的论说文有10 篇,其他类别共5 篇。 由此可以看出,论说文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且选 文的编排是十分讲究的,所以我想:是否可以将《谏太宗十思 疏》和《答司马谏议书》作比较阅读进而进行群文阅读呢? 
(一)智者的赤心
《谏太宗十思疏》和《答司马谏议书》的风格各有千秋, 但在说理方面可以相互比照、相互阐释。“苏洵在《谏论上》 中曾言:'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 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谏太宗十思疏》充分利用'五法', 以'十思'直陈治国之策,逐条讽谏太宗的失德之行,却能引 得太宗'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乃以手诏答魏征,可见其文深 得游说之妙。”[9]可见魏征为了写这封奏疏是动足了脑筋,在 得体理性的表达中直陈利弊,利诱太宗望梅生津,让他十分受 用。而《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王安石面对司马光的狂轰滥炸有 礼有节,对其“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指责一一反驳,柔 中带刚寸步不让,“拗相公”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与智慧狡黠 的魏征迥然不同。此外,也有人认为王安石的逻辑并不严谨, 存在很多漏洞,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王安石的逻辑表达, 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
当然,还可以从魏征和王安石的说理艺术中感知探讨其 内在的情感表达。从一个人的言语表达中可以约略看到他的 形象特点,而这种形象往往和他的情感特征紧密相连。不管是 魏征的含蓄婉转、机智狡黠还是王安石的刚柔相济、坚定犀 利,他们无不是想要竭诚辅佐、锐意进取、除弊安民。魏征于 盛世中审视唐王朝可能存在的危机,犯颜直谏;王安石面对反 对声频起,坚持变法图新——他们虽然性格不同、形象不同、 所处时代不同,但却都有一颗火热的心,这种谏言与辩驳共 同体现着古代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而这种家国情怀恰恰可 以感召学生不断体认并传承中华民族丰富厚重的人文精神, 这一点或许可以弥补录课中所忽视的育人目标。
(二)智者的慧心
“皮亚杰认为,人的新知识并不纯粹是外来的,不是外面来 什么就接受什么,而只能是原有图式的分化,人是在不断分化 中扩展自己认识的。既然新知不是靠灌输,而更为依赖人脑中 原有图式的分化,那么,如何促成这种分化,而不只是一味硬 灌知识,就应成为学校和教师普遍掌握的一项常识。不然,大 量知识灌下去,虽能一时应付考试,却终究不会成为'自己的' 知识(因来不及进入自己的图式系统),过后必忘。”[10]也就是 说,单纯靠灌输得来的知识只是暂时寄居在头脑中的过客,而 实践才是促成知识成为图式,与自己融为一体的有效途径。
所以《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的第四部分“得慧”指向 一种知识的迁移,力图引导学生学习魏征的劝谏艺术,在此基 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理性表达,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是呈现 过程并不理想,问题主要是劝谏艺术太泛泛,学生没有抓手。 所以,我增添了一些具体确切的要求给学生作习作支架:
原稿:学习了《谏太宗十思疏》,我们发现文章想要打动 人、感染人,一定要设身处地地思考,更要理性地表达,力求 有力度也要有温度。疫情当下,很多人长时间被封控在家,情 绪难免低落焦躁,请以社区工作人员的身份给社区居民写一 封信,要求合理利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劝谏艺术,做到得 体、得理又得利,既能条陈利弊又能安抚人心。(200 字左右)
改进:学习了《谏太宗十思疏》,我们发现文章想要打动 人、感染人,一定要设身处地地思考,更要理性地表达,力求 有力度也要有温度。疫情当下,很多人长时间被封控在家,情 绪难免低落焦躁,请以社区工作人员的身份给社区居民写一 封信,要求合理利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劝谏艺术,选用合 适的论证方式和语言风格,做到得体、得理又得利,既能条陈 利弊又能安抚人心。(200 字左右)
其实在有生课堂中还应该增加“练笔—升格”这样的过 程,并且要给予及时的过程性指导,这就是所谓的备课既要备 教材也要备学生,并且只有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才是真正 有效的备课。
再有,好的阅读状态应该是一直处在过程中的,所以我可 以引导学生归纳“智者人物群像”,比如纵横驰骋、因势利导 的孟子,老当益壮、临危受命的烛之武,铺张扬厉、气势雄浑 的李斯,恳切诚挚、妩媚智慧的魏征以及特立独行、古怪执拗 的王安石……可以在比照中吃透人物语言表达的技巧进而领 略智者辩论的独特风采;可以通过不同风采的展现体会智者 的情怀;还可以据此引导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以形成自 己独特的理性表达,锤炼自己的思维品质。能力的获得不是一 蹴而就的,而语文素养的提升往往要和语文的工具性紧密相 连。功夫在平时,当思考和探究成为一种习惯,能力的获得就 会成为必然。
或许,只有当我们反复咀嚼这些智者先哲的思想光辉, 才能将其精神习得一二,也只有在不断的研习传承中才能更 加真切地体会理性的声音,相信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品质定会 在不断锤炼中走向深刻。
课堂有结束之时,但反思永远在路上。也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课堂教学的成效,主要不是靠教师在课堂教学现场的 发挥,甚至也不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才能,而是取决于课前 的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 程、教学方法的周密考量。课前教学设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 说的备课。”[11]的确如此,一节臻于完美的好课一定要有明确 的教学目标、丰赡的教学内容、完整的教学过程以及科学的教 学方法,而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在持续不断的积累和反思中 生成的。
参考文献:
[1][ 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4 ]王应柏.议《谏太宗十思疏》的主题[J].中学语文, 多的可能性。正如童志斌老师所言,词汇教学不必拘泥于某一 种宏观范式,词语本身就是构成文本的最基本要素,教学的 切入点不妨小一些。本文尝试以“陌生化”文学理论为依托, 以如何将词语用活为切入口,通过情境任务创设,构建一种生 动的词语积累与运用的教学模式。
[5][ 7]欧阳凯.妩媚:解读魏徵的另一个视角[J].语 文教学通讯,2016 (12A).
[6]晏玉平.如何引导学生“倾听理性的声音”——以《谏 太宗十思疏》的教学为例[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21 ( 5).
[ 8 ]寇永升.备课:决定教师能走多远![ J ] .语文教学 通讯,2021 (4A).
[9]严婷.“说教”的艺术一《谏太宗十思疏》解读[J]. 新读写,2020(4).
[10 ]刘绪源.美与幼童一从婴幼儿看审美发生[M]. 南京: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11]王荣生.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上) [J].语文 建设(上半月刊),2020(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校学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唐 魏征撰
​每日一典: 太宗怀鹞
漫话“太宗怀鹞”和“太祖弹雀”
第二节 直言不讳,竭诚劝谏(3)
(190)长孙皇后为何能享有千古第一贤后的美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