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浙江省温州市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 8 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 “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秉持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

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褒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材料二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嬗变,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术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将古典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 “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后也指曲折表达、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B.“郑伯克段于鄢”这6个字,透露出史家的道德观,暗含对郑庄公和公叔段失之兄弟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

C.社会经济的崛起,未必能带来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当今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

D.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受经学观念影响大,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源自于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这使得“春秋笔法”既古老又鲜活。

B.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可能与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笔法有关。

C.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

D.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方面。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左传·隐公四年》

B.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C.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二子。——《汉书》

D.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

4.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对材料一论证的严密性加以分析。(4分)

5.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春秋笔法”,因为需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请你根据材料二,向他概括说明“春秋笔法”的重要性。(4分)

(二)现代文阅读11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这年我十八岁,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可是我一点也不累。黄昏就要来了,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老乡,抽烟。”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悠悠地打开车门钻了进去,然后发动机响了起来。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

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箩筐里的苹果也是他的。

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脑袋又塞了进去。过了一会他把脑袋拔了出来,把车盖盖上。

“修好了?”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

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

“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那五个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蜂拥而来,又立刻将汽车包围。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所有人都像蛤蟆似地蹲着捡苹果。

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想叫唤一声,可嘴巴一张却没有声音。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

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撬了下来。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

现在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有几个人在汽车旁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走。看了一阵后才一个一个爬到拖拉机上,于是拖拉机开动了。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我这时又饥又冷,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新鲜复杂的世界,我只是一个在年龄上迈入成年而在心理上却还是充满童真的少年。

B.“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说明“我”对于此次的远行并未预设目的地,这是一场没有方向的远行。

C.在经历一系列不合情理的“糟心事”后,“我”坐回汽车,孤独而又痛苦,十分想念家中的温暖,这是一段彻底失败的旅程。

D.当“我”奋不顾身阻止抢劫苹果的山民时,司机却看笑话似的袖手旁观;因为他明白面对暴力群体,弱小的抗争是徒劳无力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出门远行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用倒叙手法,把故事的起因放在了结尾,与前文形成对比,也给小说增加了一抹亮色。

B.小说在叙事手法上充分体现重复的特点,不仅中心事件如“寻找旅店”和“遇到汽车”贯穿始终,而且还有细节上的重复。

C.小说中青春初旅的兴奋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引人深思。

D.语言的陌生化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如写刚长出的胡须“迎风飘飘”,超乎寻常的夸张表达,让人感受到少年即将远行的快乐。

8.先锋派小说的形象往往具有多重隐喻义,如文中的“旅店” “红背包” “汽车”等,从这三个中选择其一,结合文本,试作解析。(6分)

9.“突发事件”往往是小说情节运行的动力,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的“火烧草料场”、《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漫画事件”等,这篇小说里的“抢苹果”也是一个“突发事件”,结合全文,探讨它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有删节)

创业之君,出于布衣,其大臣将相,皆有握手之欢。凡在朝廷者,皆尝试挤掇①,以知其才之短长,彼其视天下如一身,苟有疾痛,其手足不期而自救。当此之时,虽有近忧,而无远患。及其子孙,生于深宫之中,而狃②于富贵之势,尊卑阔绝,而上下之情疏;礼节繁多,而君臣之义薄。是故不为近忧,而常为远患。及其一旦,固已不可救矣。

圣人知其然,是以去苛礼而务至诚,不爱高位重禄以致山林之士。而欲闻切直不隐之言者,凡皆以通上下之情也。昔我太祖、太宗既有天下,法令简约,不为崖岸。当时大臣将相,皆得从容终日,欢如平生,下至士庶人,亦得以自效。故天下称其言至今,非有文采缘饰,而开心见诚,有以入人之深者,此英主之奇术,御天下之大权也。

方今治平之日久矣,臣愚以为宜日新盛德,以鼓动,故陈其五事以备采择。其一曰:将相之臣,天子所恃以为治者,宜日夜召论天下之大计,且以熟观其为人。其二曰;太守刺史,天子所寄以远方之民者,其罢归,皆当问其所以为政,民情风俗之所安,亦以揣知其才之所堪。其三曰:左右扈从侍读侍讲之人,本以论说古今兴衰之大要,非以应故事备数而已。经籍之外,苟有以访之,无伤也。其四曰:吏民上书,苟小有可观者,宜皆召问优慰,以养其敢言之气。其五曰:天下之吏,自一命以上,虽其至贱,无以自通于朝廷,然人主之为,岂有所不可哉?察其善者,卒然召见之,使不知其所从来。如此则远方之贱吏亦务自激发为善不以位卑禄薄无由自通于上而不修饰。使天下习知天子乐善亲贤恤民之心孜孜不倦如此,翕然皆有所感发,知爱于君而不可与为不善。

(选自《苏东坡全集·策略五》,有删节)

注:①挤援,吸引与排斥,引申为挑选。②狃,因袭,拘泥。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多涂不给分。(3分)

如此A则远方之贱吏B亦务自激发C为善D不以位卑禄薄E无由F自通于上G而不修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首,指人体的头部,后来泛指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文中可译为“古代帝王”。

B.道著的“道”意为德行,和《庖丁解牛》中的“臣之所好者道也”的“道”含义相同。

C.故事,指旧的事例,与《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含义相同。

D.经籍,指儒家经书,泛指古代图书,《论语》《孟子》《春秋》是其中代表性的作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乙文写创业之君臣出身贫寒却同甘共苦,而其子孙生在深宫但君臣之义淡薄,社稷隐藏祸端。

B.甲文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乙文对比圣人与太祖太宗的做法、创业与治平时的国策,论证“开心见诚”的重要性。

C.甲文认为,为政者得志以后,就容易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他人;乙文指出,对待官员民众上书,只要上书有合理之处,就应召唤咨询并褒奖他们。

D.甲文强调,国君的执政应让百姓内心臣服,而不只是表面恭敬;乙文提出,国君在刑罚法令的威慑之外,还应增加激励、鼓舞天下士民之心的手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4 分)

②圣人知其然,是以去苛礼而务至诚,不爱高位重禄以致山林之士。(4分)

1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魏征和苏轼对“守成”问题的相同看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5~16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①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宋孝宗乾道二年,作者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由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时作此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将“一叶扁舟”置于“汪洋大湖”中,流露出天高人小的伤感之情。

B.在上阙中,景象呈现出清亮明洁的特征,这是词人眼中人格化了的宇宙。

C.在下阕中,词人运用比喻、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D.词结尾先写动作,再写声音,继而从秋月秋水中回归自我,忘情于自然。

16.晚清文学家王闿运在《湘绮楼词选》中评价这首词“飘飘有凌云之气”,请结合全词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如果由他治理千乘之国,等到三年,可以达到“ , ”的状态。

(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这一反问句,批判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却没有意识到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

(3)《登岳阳楼》中,诗人用“ , ”来写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弘气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19 题。

近日,武汉某幼儿园教师黄老师因唱“挖呀挖”出圈走红。她的直播间人数从未低于10万+,并且不断收到网友打赏,这使得她名声大噪(声名鹊起)。据了解,黄老师在某平台已经积累了超过600万的粉丝,每场直播都有数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可谓趁着五一这几天赚得盆满钵满。

最主要的是,黄老师直播间通过翻唱这首歌获得了网友累计高达200万的打赏。这引发了一些人对于黄老师是否存在侵权行为的质疑(置疑)。黄老师未经原创者的允许就擅自使用了这首歌,这种商业表演完全就是一种侵权行为。据传,黄老师并非真的是幼儿园老师,甚至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她唱歌时,全程咧嘴、职业假笑、表情僵硬,完全失去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一网友说,这名黄老师早就签约了一家大的网红公司,她此次只是貌似去幼儿园专门摆拍的,这次造势摆拍儿歌视频走红,完全是网红公司包装出来专门造热度“割韭菜”的。她接下来会继续直播带货圈钱,这看来也应该是早就计划好了的。仅仅几天时间,一个假老师因为炒作包装,就赚取了自己一辈子也赚不到的钱,不得不让人感到这是莫大的讽刺。

(摘自“浙江娱乐领域创作网”)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声大噪”可以替换成“声名鹊起” B. “质疑”可以替换成“置疑”

C.划线句子的两个顿号应该改成逗号 D.文中两处划线部分的引号用法不同

19.分辨信息的真伪,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很多人认为上面这则新闻内容缺乏真实性,请你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列出三点依据(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4 题,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20—21 题。

孔子有言,凡事应“三思而后行”。然而生活中的人们往往认为,①,因为某些常识已化为人们心中不可动摇的精神权威,获得了不受思维审视的“豁免权”。当你看习惯了,习以为常了,就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觉得事物本就如此,对它的了解已烂熟于心,无须再做调查思考。殊不知,事物总在变化,由于对变化了的情况不了解,对自己“熟知”的事情也就不熟了。

所以,我们不要把熟知当真知,更不要把常识、熟知当作全部的知识和智慧:② ,学会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里反向追问,并从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批判。只有颠覆惯性思维,让天翻,让地覆,让天地之间的至尊土崩瓦解,你才会在颠倒乾坤里开辟新的道路。

在创造发明的路上,更需要逆向思维,它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奇迹。例如,传统的破冰船,都是依靠自身的重量来压碎冰块的,因此它的头部都采用高硬度材料制成,而且设计得十分笨重不便,所以这种破冰船非常害怕侧向漂来的流水。前苏联的科学家运用逆向思维,③,即让破冰船潜入水下,依靠浮力从冰下向上破冰。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21.文中划波浪线句突出了颠覆惯性思维的决心及重要意义,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简要分析。(2分)

(三)整本书阅读(6 分)

《红楼梦》研习兴趣小组对“十二钗”中主要人物的居住环境进行如下相关梳理探究,请根据要求完成任务。(6分)

22.请你参与补充表格中空缺部分的内容。(3分)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3.下面文字与上表中林黛玉、薛宝钗、李纨三人依次对应的顺序是(3分)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甲 乙 丙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丙甲乙

四、写作(60 分)

24.现代文阅读Ⅰ《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父亲曾为“我”整理过一个“红色背包”。试想,如果是你,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前,你希望你父亲在你的“红色背包”内装入什么?

请结合你的现实体验和对未来的畅想,从下面三样物件中,选择一或两样你最渴望得到的,或思考并阐明你对物件的理解与选择,或想象并描述物件背后可能会发生的故事。

A.一包用来擦眼泪的纸巾 B.一把遮阳避雨的伞 C.装有三条人生建议的锦囊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2022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市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A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D(强加因果。前后句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2.C(绝对化。“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原文 只是说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3.B(B项,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A项,“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的现象,暗含对“以下犯上”的批判;C项,“推堕”一词暗含对刘邦自私、冷漠、只顾自己逃命的嘲讽;D项,“宰以卓异闻”暗含对官场的讽刺)

4.①论证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再以《春秋》、鲁迅为例,论 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

②论证语言科学严谨,运用了“一般认为”“一些”“在这个意义上”等严谨性词语修饰, 并且用一系列关联词前后衔接,加强表达的严密。

评分标准:共4分。一点2分,写出两点即满分。若学生从“论证方法”或“论据和论 点契合”的角度阐述,也可酌情给分。

5.①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和话语模式。

②能满足时代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

③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 选择。

④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1分。

6.C(“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 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由此可以看出,这次的经 历,“我”是有认识和收获的,是对“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的 呼应。这并不是一次失去所有的失败的旅程。)

7.A(小说的线索是寻找旅店。小说并非倒叙,结尾部分理解为补叙更合理。倒叙,是 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 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 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与交代。)

8.示例:(1)“旅店”

①疲惫身体的归宿或栖息地。小说一开始写“我”走了一天,临近黄昏,这时需要找到 一个旅店让自己栖息,否则就意味着要在外流浪了。

②遭遇挫折后的一个避风港。在车子抛锚不能修理时,在经历了被打被抢之后,汽车暂 时代替了旅店,成为我疗伤的地方。

③心灵、理想、生命的归宿。“我”终于发现自己一直寻找的旅店原来就是这辆遍体鳞伤 的汽车。因为它有着太多和“我”相似的地方,它让“我”找到并认识了自己,同时获得了 出门远行的安慰。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其中隐喻义2分,分析1分。写出两点满分,其他理解酌情给分。

(2)“红色背包”

①家人的物质支持。“红背包”是出门时父亲为“我”准备的,里面有食品、衣服等, 是家人对“我”出门远行的一种支持和帮助。

②父辈的人生经验和精神支持。背包是父亲帮我收拾的,里面放了书,可看作他把从自 己的人生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传承给初出茅庐的“我”。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其中隐喻义2分,分析1分。写出两点即可满分,其他理解酌情 给分。

(3)“汽车”

①远行的寄托,行走在路上的“我”,只有坐上“汽车”才能走得更远。

②休憩的港湾。在我经历挫折时,“汽车”成为了暂时的栖身地。

③自我的归宿。“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有着无数的相似之处,“我”一直寻 找的旅店就是这遍体鳞伤的汽车,它就是“我”归宿一—一个真正的“我”。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其中隐喻义2分,分析1分。写出两点即可满分,其他理解酌情 给分。

9.①使情节在突转中增加荒诞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面对突如其来的哄抢行为,受害 者司机不但不愤怒,反而置若罔闻:对我奋不顾身的帮助不仅不感激,反而幸灾乐祸,并且 以怨报德抢走了我的背包。这样不合情理的荒诞,引发读者深思。

②使人物形象在激烈冲突与对比中得到丰满。司机的愚昧麻木、欺善怕恶,圆滑世故和 “我”的正义、善良、勇敢与不谙世事的鲁莽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立体生动。

③使主题更丰富深刻。这突发事件将成人世界里荒谬、贪婪与残忍的部分毫无保留地呈 现在一个毫无心理准备的少年面前,用这个世界送给少年的第一份“成人礼”给读者讲了 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ABD(如此,则远方之贱吏,亦务自激发为善,不以位卑禄薄无由自通于上而不修饰。)

(每答对1处得1分,超过3处不得分)

11.B(第2个“道”为与“技”相对,指规律,第1个“道”指德行)

12.B(圣人与太祖、太宗不构成对比,属于同一类)

13.①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 却用朽烂的绳索,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嘛!

评分标准:覆、所宜、其 乎、大意各1分。

②圣人了解其中的规律,所以去除繁琐的礼节而力求真诚相待,不吝惜高官厚禄以吸引 山野乡间的贤德之人。

评分标准:是以、务、爱、致各1分。(致,招致,招揽,吸引等意思相近均可。

14.①守成要比创业难。②强调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③对老百姓实施仁义之政。④虚心竭诚待下,使大家齐心效命。

评分标准:每小点1分,写出3点得满分。其它看法,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5.A(“流露出天高人小的伤感之情”错,此处表现出他如鱼归水般的欣喜之情)

16.(1)“飘飘有凌云之气”指志气豪迈或意气昂扬。“飘飘有凌云之气”体现在洞庭 月下“表里俱澄澈”的壮阔之景中。

(2)“飘飘有凌云之气”体现在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人格和宽广的志士胸怀之中。“孤光 自照,肝胆皆冰雪”写出自己让寒月的孤光来洞鉴自己纯洁的肺腑。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其中隐喻义2分,分析1分。写出两点满分,其他理解酌情给分。

(2)“红色背包”

①家人的物质支持。“红背包”是出门时父亲为“我”准备的,里面有食品、衣服等, 是家人对“我”出门远行的一种支持和帮助。

②父辈的人生经验和精神支持。背包是父亲帮我收拾的,里面放了书,可看作他把从自 己的人生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传承给初出茅庐的“我”。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其中隐喻义2分,分析1分。写出两点即可满分,其他理解酌情 给分。

(3)“汽车”

①远行的寄托,行走在路上的“我”,只有坐上“汽车”才能走得更远。

②休憩的港湾。在我经历挫折时,“汽车”成为了暂时的栖身地。

③自我的归宿。“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有着无数的相似之处,“我”一直寻 找的旅店就是这遍体鳞伤的汽车,它就是“我”归宿一—一个真正的“我”。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其中隐喻义2分,分析1分。写出两点即可满分,其他理解酌情 给分。

9.①使情节在突转中增加荒诞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面对突如其来的哄抢行为,受害 者司机不但不愤怒,反而置若罔闻:对我奋不顾身的帮助不仅不感激,反而幸灾乐祸,并且 以怨报德抢走了我的背包。这样不合情理的荒诞,引发读者深思。

②使人物形象在激烈冲突与对比中得到丰满。司机的愚昧麻木、欺善怕恶,圆滑世故和 “我”的正义、善良、勇敢与不谙世事的鲁莽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立体生动。

③使主题更丰富深刻。这突发事件将成人世界里荒谬、贪婪与残忍的部分毫无保留地呈 现在一个毫无心理准备的少年面前,用这个世界送给少年的第一份“成人礼”给读者讲了 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ABD(如此,则远方之贱吏,亦务自激发为善,不以位卑禄薄无由自通于上而不修饰。)

(每答对1处得1分,超过3处不得分)

11.B(第2个“道”为与“技”相对,指规律,第1个“道”指德行)

12.B(圣人与太祖、太宗不构成对比,属于同一类)

13.①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 却用朽烂的绳索,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嘛!

评分标准:覆、所宜、其 乎、大意各1分。

②圣人了解其中的规律,所以去除繁琐的礼节而力求真诚相待,不吝惜高官厚禄以吸引 山野乡间的贤德之人。

评分标准:是以、务、爱、致各1分。(致,招致,招揽,吸引等意思相近均可。

14.①守成要比创业难。②强调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③对老百姓实施仁义之政。

④虚心竭诚待下,使大家齐心效命。

评分标准:每小点1分,写出3点得满分。其它看法,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5.A(“流露出天高人小的伤感之情”错,此处表现出他如鱼归水般的欣喜之情)

16.(1)“飘飘有凌云之气”指志气豪迈或意气昂扬。“飘飘有凌云之气”体现在洞庭 月下“表里俱澄澈”的壮阔之景中。

(2)“飘飘有凌云之气”体现在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人格和宽广的志士胸怀之中。“孤光 自照,肝胆皆冰雪”写出自己让寒月的孤光来洞鉴自己纯洁的肺腑。

(3)“飘飘有凌云之气”体现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之中。“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 阔”,写出自己无论处境如何,心神丝毫都不会动摇。

(4)“飘飘有凌云之气”体现在身处逆境而却能与宇宙融为一体的豪迈气魄之中。“尽挹 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写出词人要吸尽长江的浩荡江水,把北斗七星当作勺器, 邀天地万物为陪客。

(5)“飘飘有凌云之气”体现在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中。“扣弦独啸,不知今夕何 夕”,写出词人已把宠辱得失抛到九霄云外,忘情于自然。

【评分标准】意思接近即可;每点两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 酌情给分。

17.(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8.B(A项中“声名鹊起”形容声誉迅速提高,“名声大噪”指名声广泛的传播开去:

二者可以替换;B项中“质疑”是提出疑问,“置疑”是怀疑,常用于否定语境:C项划线句

都是短句,所以中间的顿号应该改用逗号;D.第一处引号是表示引用,第二处表示特殊含义, 所以二者用法不同。)

19.(1)从来源看,本新闻来源于“浙江娱乐领域创作网”,具有创作成分,不符合新 闻事实特点;而且文中多处使用“据了解”“据传”“貌似”等明显不实的信息来源的语言表 达。

(2)从内容看,文中有很多主观猜测和夸大成分,不是既定事实。例如“完全是网红 公司包装出来专门造热度割韭菜的”“接下来继续直播带货圈钱看来也应该是早就计划好的” 等。

(3)从导向看,本文带有明显的情绪化语言,导向不正。例如“一个假老师炒作包装 几天就赚了自己一辈子赚不到的钱,不得不让人感到讽刺”等。

【评分标准】评分标准:每点1分。学生从“逻辑矛盾”这一个角度质疑也可以得分。

如有其他合理质疑,也可酌情给分。

20.①常识不需要“三思而后行” ②要学会逆向思维

③变向下压冰为向上推冰

【评分标准】①处得分要点:“常识”1分,“三思而后行”之意1分;②处得分要点: “要学会”1分,“逆向思维(思考)”“反向思维(思考)”1分;③处得分要点:“向下压 冰”之意1分,“向上推冰”之意1分)

21.①使用了“只有...才..”条件句,突出了颠覆思维惯性的必要性,以及产

生新思维的可行性。

②采用夸张、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强调颠覆力度需大,才能抛弃惯性思维,产生创 造性思维。

【评分标准】能写出条件句式和修辞中的任一种的得1分,分析其作用的得1分。

22.①多愁善感(宁折不屈)

②蘅芜君

③稻香村

23.D甲处是对薛宝钗的描写,乙处是关于李纨判词,丙处是对林黛玉的描写。

【附参考译文】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 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 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 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 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 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 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 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创立基业的国君,出身于平民之中,与他任用的文臣武将,都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凡能 够在朝为官的人,都是经过拣选,了解他们能力的高低。他们看重国家政权就像看重自己的 身体一样,哪儿有病痛,手脚就会不知不觉地自动去救助。这个时候,虽然眼前有些麻烦, 可却没有长远的忧患。到了他们的子孙,生长在深宫之内,又放不下富贵尊崇的架子,尊卑 隔绝,上下之间的感情疏远,礼节格外繁琐,而君臣之间的情义淡薄。所以眼下虽然没有什 么忧虑,却隐藏着长远的祸患。等到事变一旦发生,就已经无法挽救了。

圣人了解其中的规律,所以去除繁琐的礼节而力求真诚相待,不吝惜高官厚禄以吸引山 野乡间的贤德之人。想听到那些真挚直率不加隐讳的议论,这些都是为了通达君臣上下之间 真实感情。当年我朝太祖、太宗皇帝夺取天下之后,法令简单明了,易于接受。文臣武将, 都能够自始至终心情畅快,没有防范之心,君臣之间关系密切融洽。下到黎民百姓,也能够 人人思进。所以天下士民至今称道太祖、太宗的言论,这些话并没有雕琢字句,但都是发自 肺腑,出自诚信,很能深入人心的。这是英明君王所拥有的过人之术,是统治天下的重要手 段。

如今安定和平已经很久了,以臣下之愚,认为应当更加光大仁义德化,来刺激振奋天下 长治久安所造成的懒散怠惰的习气,因此陈述五件事以备天子选择施用:第一件事是:文臣武 将,是天子治理天下所倚仗的人,应该抓紧时机召集他们讨论治国的方针大计,并根据他们 的表现来考察他们的为人;第二件事是:州郡的长官,是天子委派用以治理远方民众的人, 他们卸职回朝后,都应当询问他们是如何治理民政的,百姓怎样才能安宁,也可以根据他们 的回答来测试他们的才干适合于担任什么职务;第三件事是;天子身边的随从、侍读、侍讲 等官员,本来是让他们论述古往今来兴亡盛衰的大致规律的,并不是让他们回答某些具体问 题,得以充数就行。经典以外的事,如果也需要向他们咨询,也没什么妨碍,但一定要本末 得宜;第四件事是:官员民众给朝廷上书,只要稍有一点合理之处,就应该召唤咨询并褒奖 他们,以此来培养人们敢于进谏的勇气;第五件事是:天下的官吏,从刚刚进身仕途开始, 尽管他们的地位很低,无法直接使朝廷了解自己,然而天子亲自过问,难道有什么不可以吗? 考察其中那些忠善的官吏,突然地召他进见,使他并不知道天子究竟为什么要召他。这样, 身处远地的小吏,也就会尽力地奋发向上,不再因为自己的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没有机会得 到朝廷的了解而放任自己。要让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天子喜爱善类亲近贤人体恤民情的心情 是多么真诚迫切。这样一来,人们就会大大地受到感动,知道自己受到君王的爱护,从而不 愿再做不好的事。也会使贤人越来越多,而奸滑的官吏越来越少。这就在刑罚法令的威慑之 外,又增加了激发鼓舞天下士民之心的一个手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说百练: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
江苏省六校联合2021届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悟空问答
05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37段
八年级物理答案 6.21
英语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