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用)(两材料)关于“文学阐释”“逻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文本含意的理解是一个非论证性推导过程。

考察下列语例:

(1)已知Δ1和Δ2均为等边三角形

Δ1中的AB边=Δ2中的ab边

Δ1Δ2(两个等边三角形一条边相等,则它们全等)

(2)A:你吃辣椒么?

B:我是湖南人。

A:好嘞。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以数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遵循着严格的形式逻辑的论证性推理,如语例(1),要求推理的前提清晰、完整、无误,所得到的结论具有必然性。日常交际中,更多的情况则像语例(2),充满了省约,如B省约掉了诸如“湖南人爱吃辣”之类的话语,其中的含意要靠A凭借猜测添加出省约掉的经验或知识语境要素,补全自己在理解这句话的含意时的语境要素。在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中,由于往往加上了审美趣味,可能的含意变得极为丰富,如语例(3)中,“醉”“山水之间”的含意乃至于整句话的含意或意境基本上全靠领悟和想象力,难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

上述语例呈现出从纯形式性的客观事实表述向情绪、精神、审美等主观内容的语体变化。相应地,不确定性在增强,推理的非论证性也随之增强,及至语例(3),含意推理就基本上属于典型的非论证性推理。一方面,自然科学要求遵守形式逻辑,属于严格的论证性推理,琐碎的前提均须被给出和补全,才能进行推理,得出的结论具有不变性和可验证性的特点,推理的过程和结论不因时间、空间、阐释者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无情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日常交际中,人们处在信息交换、视域扩大的过程中,交际过程充满了瞬时性和多变性,交际双方边猜测边推理,边矫正理解。这种推理理解一般既迅速又顺畅,人们对对方含意的推断只能做到基本清晰、大体上无误,而非绝对准确、无误,推理结果具有或然性。

文学文本充满了类似于语例(3)中的各种修辞手法,追求意向性表述效果,许多含意难有定解,对其阐释依赖非论证性推理。文本所含的社会意义和情感意义,既表征了作者对所处时空等物理环境的即时性适应,又体现其长期累积的独特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和深度感悟,更出于他主观感受到的某种不吐不快的表达冲动。这些要素凝结成一种综合的意向即作者意图,其复杂性决定了它的推理理解不可能是直显的。这种推理的过程显然不可能是论证性的,结果也不是确切的。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不允许进行琐碎性推理,因为那样就消解了艺术性、审美性和想象空间,也就破坏了文学的旨趣。

文本中只提供了相关的提示信息,读者必须据此寻找作者省略的语境项,构建出相应的视域,以此去适配作者本来的语境视域,推解出作者的意图,达成理解“其中味”的效果并加以阐释。作者和阐释者各自建构的抽象状态的脑文本和语境视域只能是不同程度地重合或融合,但绝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每一次阐释都是一次语境视域重构,而对同一文本的诸多阐释不会完全一致,也不可相互替代。

(摘编自陈开举《文化语境、释义障碍与阐释效度》)

材料二:

首先,“言不尽意”是作者的美学创造,是作者灵活驾驭语言的结果。作者语言的美学创造具体体现在他的话语上,取决于他说话的独特方式。话语本身就包含情境,说明作者的表达离不开情境。比如,关于爱情的情感表达,《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其中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情境问题,都比较典型地表现出话语的独特性。作者的语言尽管存在着个性化特征,甚至密切地联系着他(她)的私人性,然而,都会遵循着共通感,展示其对语言与文化共通感的精准把握。任何一种语言、文化都包含着共通感。正是因为这种共通感的存在,才使得理解和阐释成为可能。

其次,“言不尽意”是读者的美学创造。“言不尽意”是文学艺术经典的特征,任何一个经典都是在阅读与阐释中生成的,都经过了无数阅读与理解的再创造,生成了很多意义,具有无限的阐释价值。文学艺术的理解与阐释既是一个客观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客观化的因素是作者因素,作者创作的动机与心态不能忽视,但不能作为唯一的理解与阐释标尺。在文学艺术的阅读与理解中,还存在着作者缺失的现象,搞不清文本的作者自然无法知人论世,只能从读者的立场,按照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共通感进行理解,因此,主观化不能缺少。而读者的个性、气质、修养、趣味等千差万别,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形成了理解史上整体的“言不尽意”现象。然而,即便作者信息完整,读者的阅读与理解仍然千差万别。这是因为,阅读与理解的情境是在不断变化的。

(摘编自李健《“言不尽意”的阐释学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常交际中常常充满省约,其中的含意要凭借听(读)者猜测添加出被省约的经验或知识语境要素,补全理解含意时的语境要素。

B.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因审美趣味,可能的含意变得极为丰富,依靠领悟和想象力对含意或意境才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

C.自然科学属于严格的论证性推理,琐碎的前提均须被给出和补全,其结论具有不变性和可验证性,推理的过程和结论具有客观性。

D.关于爱情主题诗歌的情感表达,不同作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一般而言每首诗都有一个情境问题,体现出作者的美学创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文本含意理解的问题,但两则材料的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文学作品不允许进行琐碎性推理,因而在理解或阐释时不必考虑补全作者的复杂意图。

C.虽然作者的语言存在着个性化特征,但因为共通感的存在,使得理解和阐释成为可能。

D.无论作者信息是否完整,阅读与理解的情境都在不断变化,读者的阅读与理解都有差异。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B.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你闯了红灯,要接受处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二自然段的行文思路。(4分)

5.文学文本含意丰富,言不尽意,难有定解。应如何理解文学文本的含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1.B(“依靠领悟和想象力对含意或意境才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错。原文是:“含意或意境基本上全靠领悟和想象力,难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意即:即使靠领悟和想象力,也难有确定的理解或标准的阐释。)

2.B(“不必考虑补全作者的复杂意图”错。文本包含的社会意义和情感意义等,构成作者的意图,在理解和阐释时是前提。)

3.A(材料一的观点是“对文本含意的理解是一个非论证性推导过程,基本上全靠领悟和想象力”。A项“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并非简单的实写景物,其中“云无心以出岫”隐含陶渊明出仕并非本心之意,“鸟倦飞而知还”隐喻自己因厌倦官场而渴望归隐田园,这些意蕴都是要靠读者的“领悟和想象力”得出的,故最适合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C、D三项都是比较清晰、完整、无误的表述,不能体现“领悟和想象力”。)4.首先提出观点““言不尽意'是读者的美学创造”(1分);其次阐释“言不尽意”在阅读阐释中的内涵(1分);然后指出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阐释既是一个客观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1分);最后重点论述“主观化”因素在文学艺术理解阐释上的重要性及其原因(1分)。(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

5.①文学文本的含意理解需要适当想象和补充;②根据文本信息建构脑文本和语境视域,去适配作者的语境视域;③进行美学再创造,既依从作品的客观性,又不能缺少自己的主观性。(任答1点1分,2点3分,3点4分。大意对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化语境、释义障碍与阐释效度
张江:公共阐释论纲
张江 | “通”“达”辨
研究生学术阅读的三重境界——以教育学论文写作为考察中心李润洲
陈开举|知识翻译学视域下强制阐释的三个动因
2022年第65篇:读文有思∣“熟读精思”的历史与学理阐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