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滢坤《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隋文帝即位之后,实行“偃武修文”政策,废除了士族赖以维系的选举工具平计察举制,解决了士族累世公卿、武断乡曲的严重社会问题,为成就唐代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奠定了后世王朝选官的基本格局,在中国选举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打破出身观念。一是不论门第出身。针对察举制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族子弟坐至公卿、累代为官,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科举制打破了门第观念,允许士人“怀牒自进”,不辨士庶。唐代科举考试旨在选拔英彦,“士无华腴寒素”之辨,无论“流品之人”还是“寒贱之子”,都可以自由报考,使“朝为匹夫,暮为卿相”成为现实。丈夫读书便是“随身宝”的观念深入人心,诸如李义府、郭正一、张九龄、韩愈等宰相、文宗均起自寒素,以进士及第改变命运。二是不辨行业出身。唐初科举考试限制浊吏、商贾子弟应举,但中晚唐的这种限制逐渐被打破。唐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寒素子弟立志读书、登科入仕、跻身新贵、改变门庭的最有效途径,就连士族子弟也不得不“勉强随计”,参与科举竞争,以保持门第的不衰。三是不论地域出身。唐代科举考试充分考虑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各地文化水平差距的问题,按照诸府州文化程度、人口数量等因素分配各府州的解额,以照顾边远、落后地区的举子取得应试资格,笼络天下英才智子。

打破选举观念。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变化。一是选举内容实现了察举重“德行”向科举考“才能”的变化。察举制的核心是由州郡长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经学”考试。由于“德行”很难考察,“才能”则可以通过考试定等,有利于公平选才,创建科举制就成了人才选拔的自然这择。科学制分科考举子的“才能”,“以文取上”,兼及“时典”即社会评价。唐代六品以上官员在选任、迁持等诸多环节中,都要参加试判、诗赋、对策等诸多形式的考试,五品以上中高层官员的选任更是看重科名,“舍德行而趋文艺”反映了唐代科举考试、吏部铨选的突出特点。二是逐步建立了考试“至公”的取人制度。唐高祖在立国之初,便下诏实行府州乡县考试和中央省试的两级科学考试制度,实现了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唐代科举考试机构与知贡举独立,由史部考功员外郎、礼部侍郎及知贡举主司负责,不受皇帝、宰相及其他部门和权势的干涉,有效地保障了考试公平。三是科举考试科目多样,以选拔各类人才。唐代科举科目多样,大致可分为文举和武举两大类。文举又可分为常举、制举和吏部科目选,有近三百个科目,还有献书、献策投官等取人之法。唐代科举以进士科影响最大,诸如张柬之、张说、裴度等名相和韩愈、柳宗元等文学领袖,都出自进士科。李白、杜甫虽然不是进士出身,但也是以进献颂、赋的方式获得授官。

优化官僚结构。隋唐科举制的创建不仅促进了魏晋贵族官僚政治向隋唐文官官僚政治的转变,而且优化了官僚结构,巩固了王朝统治。

(摘编自金滢坤《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隋文帝即位之后,废除察举制,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奠定了后世王朝选官的基本格局。

B.隋唐科举考试设科招考,取士打破了出身观念,在科场竞争之中已无士族不劳而成的现象。

C.隋唐科举制将以德取人改变为以文取士兼及社会评价,唐高祖实现了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

D.唐代科举考试机构与知贡举独立不受皇帝、宰相及其他权势的干涉,有效地保障了考试公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阐述废除察举制的意义,然后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了科举制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

B.作者引用名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从正面论述察举制的弊端以及科举制的好处,让人信服。

C.作者在论述隋唐科举考试科目多样时,使用举例论证、列举数据等论证方法,说服力强。

D.作者在文中使用首括句以概括本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提纲挈领,论证层次清楚,具有线条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隋唐科举制使朝为匹夫,暮为卿相成为现实,从而改变了诸如韩昌黎这些寒门才子的命运。

B.为了解决上品无寒门的问题,为唐代盛世打下坚实基础,隋文帝创建了以文取士的科举制。

C.唐朝疆广大、各地文化水平差距大,为照顾边远落后地区的举子应试,采取了名额分配办法。

D.德行趋文代吏铨选的突出特点唐代官员的选任看重科名,他们能够参加多种考试。

【答案】1B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在科场竞争之中已无士族不劳而成的现象理解错误,于文无据。原文第二段只是介绍唐朝选官打破了出身观念,并没有选项相关内容。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层层深入错误,打破出身观念”“打破选举观念”“优化官僚结构三个方面属于并列关系;

B.“从正面论述察举制的弊端以及科举制的好处错误,名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论述的是察举制的弊端,但是并没有从正面论述科举制的好处。

C.“列举数据等论证方法错误,列举数据并非论证方法,而是说明方法。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为了解决'上品无寒门的问题,为唐代盛世打下坚实基础,隋文帝创建了'以文取士的科举制不合逻辑。隋文帝创立科举制的目的并不是想为唐朝盛世打下基础,他不可能预知后代有个唐朝。

故选B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门阀士族制是什么,为何在魏晋达到顶峰,又为何退出了历史舞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武则天对科举考试的创新有①使科举考试成为固定的制度②开创殿试③开创武举④实行诗赋取士[]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和选官制度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代科举制度的深度剖析
寒门子弟的福音,浅论隋唐至宋朝科举制的产生与完善
你所厌恶的论资排辈,可能是古代最有效合理的晋升途径,不信你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