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析李白诗歌的时代精神(散文百家·下旬刊)(陈文洁)
2019-11-04 08:11:29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9期

陈文洁

摘 要:唐代國力强盛、民族融合,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多种思想活跃并存,如儒家思想、道教思想、佛教思想及其他西方外来思想等。这些思想文化使得唐人拥有许多突出的时代精神,如积极的浪漫情怀、崇高的英雄情结、伟大的包容精神等。李白作为唐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独立景观。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研究出这些鲜明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李白;盛唐文化;时代精神

绪论

李白诗歌现存一千多首,收于《李太白集》中,其内容丰富、风格奇特、感情真挚,深受人们的喜爱。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诗歌中表达了盛唐时代独特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精神。他的诗对盛唐时代精神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于李白诗歌时代精神,前人已有研究,如梁德林、王昌猷《李白诗歌的时代特征榷议》、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张冰《主体意识与时代精神的完美契合--李白与盛唐文化关系研究》、杨洁《试论盛唐时代精神在李白山水诗中的体现》这篇文章主要介绍李白及其山水诗,盛唐及盛唐时代精神,并从积极进取的政治及人生态度、壮阔雄放的胸襟情怀、坚执明朗的生活信念、敢于抗争的独立人格四个方面来描写盛唐时代精神在李白山水诗中的体现。葛景春《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精神》这篇文章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关系方面来描写李白诗歌,除了对盛唐文进行介绍外,还分析李白诗歌体现的四个盛唐时代精神,即浪漫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创造精神、包容精神。本文主要探讨李白诗歌中的浪漫情怀、英雄情结、包容精神及与唐代文化的关系。

一、李白其人

李白(710—762),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的称号。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接受过西域能歌善舞、豪迈粗犷习俗的熏陶。由于李白一生漫游过许多地方,漫游的经历让他结识到许多不同身份的人,也见识到底层人民的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李白在成长过程中受几种不同思想的熏陶,思想开放,因此其诗歌内容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在他大约五岁时,随家从碎叶迁居到绵阳的昌隆县(今四川江油)。李白一生喜好漫游,有诗为证:“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大约十八、九岁时,跟随赵蕤学习过纵横术。二十岁时他又经成都,去谒见益州长史苏珽,受到苏珽的赏识。这是他青少年时期的大致经历。后来他家搬到四川,由于四川道教气氛浓郁,李白受道教的深刻影响。跟随赵蕤学习时他隐居于大矿山,过了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

开元一十三年,李白东游洞庭、登庐山,至金陵、扬州,往游越中。然后又游向西边,在湖北安陆定居。天宝元年,李白接到皇帝诏书,官至翰林。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李白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李白上任时,唐玄宗下辇迎接他,并在吃饭时亲自为他布菜。这是一般人几辈子也无法享受的待遇。这个时候的李白,志得意满。仕途顺利。但不久后,李白就被朝中权贵屡进谗言,人生理想遭受现实的严厉打击,天宝三年李白以“赐金放还”的名义离开了长安。因为这次仕途上的打击,他非常愤慨,他说:“玉不自艳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国家蛀虫如苍蝇一样多,像白璧一样的忠于国家的人却遭到馋毁。这是他对当时国家奸佞当道,进谏谗言,扰乱圣听,诬陷忠臣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李白离开长安后,在洛阳认识杜甫,与其结下了千古传诵的友谊。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白以为自己终于有机会报效国家,于是去从军。但他所跟从的永王李璘被肃宗以叛乱罪讨伐,自己也因反叛罪而蒙冤入狱,流放到夜郎。上元二年,李白闻知李光弼出征东南,又想陈军报国,无奈半道病患,宝应元年(762),病逝于族叔李阳冰家,享年62岁,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作品授在《李太白集》中。

李白生活的盛唐时代,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国土辽阔、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思想上更如海纳百川,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盛唐时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使得亚欧大陆成为一个经济市场。外来文化也传入唐朝,如天竺的佛教,波斯的文教(罗马的基督教)、大秦的景教(伊朗的拜火教)和西域的音乐、舞蹈、雕塑等文化。这些外来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相融合,在唐朝生根发展,生成了胡旋舞、霓裳羽衣舞、霓裳羽衣曲、敦煌壁画等,也成为盛唐文化的标志。这个开放、发达、融合的盛唐时代,为李白诗歌中体现的浪漫情怀、英雄情结、包容精神等提供了广阔肥沃的土壤。

二、李白诗歌的时代精神

唐代国力强盛、民族融合,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多种思想活跃并存,这些思想文化使得唐人拥有许多较为突出的时代精神,如积极的浪漫情怀、崇高的英雄情结、伟大的包容精神等。李白作为唐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独立景观,对盛唐时代精神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研究出这些鲜明的时代精神,研究盛唐文化。

1.浪漫情怀。

盛唐是一个浪漫的朝代,唐代诗人的浪漫情怀主要源自盛唐气象,归功于唐代的国力强盛,思想的开放,李白所写的咏月诗充满了浪漫情怀。如李白《古朗月行》、《静夜思》等就是典型。盛唐文人普遍怀着“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情怀,希望“致君尧舜上”,通过自己的努力立卿拜相,一展抱负。他们刻苦读书习武,只为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唐人不论身处何职:或在朝为官、或从军边塞、或隐于山林市井、或浪迹天涯,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政治道路。正是这种永存希望的浪漫精神,鼓舞着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出一场场精彩动人、感人肺腑的历史剧。而盛唐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这种浪漫精神。

盛唐诗人豪情万丈、充满积极向上的乐观豪迈精神。李白正是这种浪漫精神的最好代表。他是最具有浪漫气质的天才诗人,特别是他的咏月诗,包含了强烈的浪漫精神。在李白现存的近千首诗中,涉及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他在这些诗中用月亮来作为意象来表达感情,寄托理想。如:表达得意之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感伤之情:“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李白用月表达自己的抱负,抒发情感,寄托理想。使月我一体,二者相互统一。在他的笔下,月亮还有不同的功用。如用来寄托感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用来程度:“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可用来思念故人,如:“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等。李白诗歌想象丰富、大胆、奇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无拘无束、任情任性的浪漫的世界,这些诗歌使李白的诗风发出夺目的光彩。这种光芒映照了整个盛唐,甚至整个古代诗坛。他的诗歌,立意高远、热情奔放,想象丰富,神与物游。如江河入海,波涛澎湃;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如白云在天,舒卷自如。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2.英雄情结。

唐人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侠文化、侠精神。唐太宗靠“风尘三尺剑”从马上得天下,武则天成为女皇,靠的也是武力。还有唐中宗、唐玄宗获得政权也是靠的武力,唐玄宗在位时与周边国家不断发动战争。这种战乱局面使得当时的人很崇拜武将,士人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大兴习武佩剑之风。大多数人都文武双全,特别是李白,除了具有出色的文采外,武功也很高强。可以看出唐人具有一种英雄豪侠的情结。从李白的诗歌中可以找到证据。

李白诗歌中创造了许多英雄侠士,这些侠士人物形象突出,洒脱不羁,都有高超的武功和仗剑任侠的精神。如:“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剑诀浮云起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这首诗中,白起,用兵如神声震天下的将军。浮云:出自《庄子》:天子之剑,上人浮云,下绝地纪。寒风生铁衣出自《木兰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典故,描写战场战事的激烈情景,表现出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又如:“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將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恒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这首诗描写的是战国时期魏国侠士侯嬴、朱亥帮助信陵君救赵的故事。诗中将侯嬴、朱海的英雄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仿佛置身在那个“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情境之中。“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纵然侯嬴和朱亥这样的英雄豪侠已经死了,但是他们的狭义精神却永远流传下来。又如《白马篇》中:“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诗中描绘出一个勇猛强悍的生动的豪侠形象,写出了年少不可一世的气势和高超的武艺。

虽然李白做官时间很少,但是他一直怀有远大的抱负,希望有朝一日获得君王赏识,实现抱负。我们都知道他一生或主动(他年轻时游学所)或被动(他做官后又被贬谪)地游览了很多地方。他身配宝剑,仗剑任侠,像一名行走江湖的侠士。安史之乱爆发前,他踌躇满志,希望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去看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以少年侠客自居,可见对于李白来说,朋友情谊是最重要的。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对游侠的兴趣淡了。他说: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游,桥边黄石知我心。

这之后他是游侠作风与以前的有所不同,但他还是一个希望能以己之力报效祖国的英雄、侠士。

与其漫游经历有关,李白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仗剑任侠中度过的。他向往那种豪放自由、仗剑走天涯的生活。从他的诗歌中体现出当时盛唐流行的英雄豪侠精神。

3.包容精神。

初唐、盛唐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社会经济发展决定了人们思想的活跃。盛唐文人广泛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思潮,不论是佛家、道家、儒家或其它外来文化艺术。他们融汇百家,为己所用,表现出对社会人生的参与精神和进取精神,更体现出伟大的包容精神。

作为盛唐士人的代表,李白身上体现出的这种包容精神就更为突出。李白少年时代主要受到道教影响,他五岁时他家移居蜀中。蜀中道教气氛非常浓郁,开元年间,很多道士受到朝廷重视,他们都来自这里,如元丹丘。蜀中有几处道教圣地如紫云山、还有著名的青城山。所以在这种充满道家思想的环境的影响下,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很多诗歌的内容都与道家有关。如:

嵩山有神人交链使者,不知何许人也。又云生于齐梁时,其年貌可称五六十。常胎息绝谷,居少室路,游行若飞,倏忽万里......

链师,道士修行,德高思精的称为链师。胎息代表道成。描写一个姓焦的神人,他德高望重,修成了胎息,已然道成。

又如《访道安陵遇盖寰未予造真路,临别留赠》中:“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蕊珠,上清境宫阙名。描写李白在齐州请高天师授道箓的事。

李白饱读诗书,除道教影响外,还深受儒家思想特别是孟子和荀子的影响。孟子强调个体人格美,认为“仁义礼智”是最基本的道德行为,是个体内在的自觉要求,是一种切实的道德意识,与人的情感、行为相融合。受孟子影响,李白既追求人格的完善,又有着远大的志向,身上就有孟子思想中的这种积极入世人格的光芒,他在《带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说:“白……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体现了李白积极入仕,渴望建功立业的乐观奋进的精神。

对于儒家提倡的君子,李白有自己的君子观,他认为君子首先是要重视礼义,认为做君子是从礼仪开始的。而对于儒家的入世精神,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士人,不是固守传统道德,而是更为开放地面向社会人生。他们以这种精神面貌去实践人生的理想,积极入世,希望以己之力,报效国家,造福人民。在李白诗歌中,也有体现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如《赠友人三首.其三》中:“慢世薄功业,非无胸中画。斩浪万古贤,以为儿童剧。立产如广费,匡君怀长策。但苦山北寒,谁知道南宅。岁酒上逐风,霜鬓两边白。蜀竹寺扎明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时人列五鼎。谈笑期一掷。虎伏避胡尘,渔歌游海滨。弊袭耻妻嫂,七剑托交亲。夫子秉家义,群公难与邻。莫持西江水,空许东溟臣。他日青云去,黄金报主人。”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想要建功立业,匡扶社稷的思想感情。又如《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歌从六朝帝都金陵到唐的都城长安,将历史典故与眼前所见景物结合起来,看的更远,诗中“浮云”暗指那些奸佞小人,他们围绕在君王身边,影响君王。“长安不见使人愁”表达了李白对安史之乱后君王西逃,没有收复长安的国家命运的忧愁之情,抒发了关心民生、忧国伤时的感情,体现了儒家入世还精神。

再如《行路难》中:“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李白受到排挤离开长安时写的,在诗歌中,“停杯投箸不能食,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写出他人生之路受到了艰难险阻,但对人生、对未来又有了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明他仍然怀疑理想,期待着能报效国家,实现自我的更大价值。

李白号“青莲居士”,在诗歌中擅长吟莲,他的许多诗歌中都含有“莲”字。而莲与佛家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花就是佛的象征。释迦牟尼为了弘扬佛法,将莲喻佛,使得佛教发扬光大。还有,佛家有“花开见佛性”的说法,这里的“花”就是指莲花。在李白引莲入诗的歌中,如《庐山东林寺夜怀》中:“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诗人独自一人探寻清净的东林寺,傍晚,寺里的钟声在寺中荡开,月亮出来了,倒影在虎溪上,是溪水看上去一片宁静,反刍白色的光芒。“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在文中起过渡作用,前面描写山上,后面描写佛教天香不断,天乐妙曼,宁静祥和的氛围,也暗含了对寺僧的赞美之情。因为只有得道高僧才能领略到天香、天乐。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领略到达千余毫发的关系,二者相互包容。领略到超于生死轮回之外的方法是“湛然冥真心”。首句“莲”字,指出本诗与佛家有关。诗中内容也体现了李白对于佛家思想的领悟。

又如《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中:“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怡然青莲宫,永远恣游眺。”通过对李白诗歌的研究,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李白的思想情感包含了儒家、释家、道家等思想,体现了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和昂扬奋进的精神魄力,这正是盛唐气象的具体体现,也是有盛唐时代的时代精神。

三、结语

时代造英雄,英雄也影响着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时代标签。在盛唐时代,其独特的时代标签就是李白。一千多年以来,李白及其诗歌的影响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很深远,已经超出了文学诗歌的范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独立景观。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奇特、寓意深刻、感情真挚。思想积极向上,读之使人精神昂扬,不觉受其积极精神的影响。李白和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文化杰出代表,他那积极的浪漫情怀、崇高的英雄情结、伟大的包容精神激励鼓舞着人们,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无不因盛唐文化、盛唐精神而沉醉、着迷。

参考文献:

[1](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7-09-01

[2]王新龙.李白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

[3]张冰.主体意识与时代精神的完美契合[D].山东大学,2009

[4]张瑞君.论李白诗歌的剑意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5]张艳峰.李白诗歌“月”意象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3,03

[6]杨洁.试论盛唐时代精神在李白山水诗中的体现[J].才智,2013,29

[7]王定璋.盛唐气象与青春追求——略论李杜青年时代的诗歌[J].社会科学研究,1993,01

[8]嚴正道.李白的游侠经历和游侠精神[J].唐山学院学报,2004,04:

[9]王定璋.盛唐气象与青春追求-略论李杜青年时代的诗歌[N].山西日报,2009-04

[10]黄小春,夏明勤,王娇莉.诗坛名家纵论诗歌时代精神与大众审美[N].陕西日报,2009-05

注释:

[1]王新龙.李白文集2—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131

[2]王新龙.李白文集2—鞠歌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91

[3]王新龙.李白文集1—将进酒[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59

[4]王新龙.李白文集1—玉壶吟[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179

[5]王新龙.李白文集2—闻王昌龄左迁龙彪遥有此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12

[6]王新龙.李白文集2—梦游天姥吟留别[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149

[7]王新龙.李白文集2—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218

[8]王新龙.李白文集2—送百利董将军西征[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216

[9]王新龙.李白文集1—侠客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81

[10]王新龙.李白文集1—白马篇[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120

[11]王新龙.李白文集4—上安州裴长史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22

[12]王新龙.李白文集1—扶风豪士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184

[13]王新龙.李白文集2—赠嵩山焦链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29

[14]王新龙.李白文集4—带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12

[15]王新龙.李白文集2—赠友人三首其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99

[16]王新龙.李白文集3—登金陵凤凰台[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95

[17]王新龙.李白文集1—行路难.其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65

[18]王新龙,李白文集3—庐山东林寺夜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148

[19]王新龙,李白文集3—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13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品李白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天地有诗寄情怀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第二十三讲 李白诗(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