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题对点专练】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主观题5——情境化设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新题型训练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最新试题精选(一)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主观题5的新变化  新题型对点专练
 
【考点新题型变化】
题号5:就某一问题(意义,价值,方法,措施,态度)加以理解和探究,主观题,创新题。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和方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是这一题型的考点理念。
这类题目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有比较不同材料的异同,如内容侧重、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立场态度等;有理解文中有主要观点的。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和Ⅱ卷都不约而同的考查到对文本某一内容的理解,考查学生结合材料观点、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所以,考查的深度和难度有所增加,考生不仅要读,还要“悟”。从2021年高考来看,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的模式基本固定,大部分题型基本不变,但主观题5的变数最大,难度也最高,在备考过程中,抓常规考点复习的同时,这一创新题型值得重点专项突破。

【新高考真题分析】 
2021年新高考语文Ⅰ卷 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这是从唐诗的诗句内容理解角度来作答,答题的关键是引用文本中的理论观点——诗歌宜于叙述动作。)
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这是从绘画的艺术形式特点角度来作答,引用文本中的理论观点——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
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这是从对绘画的评说内容理解角度来作答,答题的关键是从专业角度评说为何“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第②步的回答就是为这一步做铺垫,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发画出来也就很难。)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题目述评】这道高考题很典型,质量很高,从上面的答案可以看出,没有规范的答题模式,无套路可言,更多的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的转换能力。从答案组织来看,三个步骤(三个得分点)之间的逻辑推理非常严密,思路层次也很清晰,一步套一不,环环相扣。新高考综合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实现学生“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化。这也是今后高考题目变化的总的指导思想。题目在创新中变化,难度加大,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要求更高。不仅仅是读懂,还要能结合实际问题加以运用,也就是阅读理解上还有一个实践能力的转化问题。
 
2021年新高考语文Ⅱ卷5. 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参考答案】 
(2)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是最根本的看法,从行为结果的处罚角度来作答。)
(3)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这是从这一行为的直接危害性角度来作答。)
(4)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这一点与题目中的“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为之”来分析作答的。也就是找出现这一现象产生的思想原因。)
 
【解题方法】
1.审题,看要求。如看清从哪一方面来比较异同,这是答题的大方向;需要理解的内容是什么,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区域进行精读。不要被题目“情境化”噱头所蒙蔽,要看到题目背后考查的内容,也就是明确知道题目要我们“答什么”。
2.认真梳理原材料,对材料结构和内容要有完整的、深入的了解。只有深入了解,才能跨材料、宏观地深入比对。
3.整体答题思路:题目所问→文本印证。依据题目设置的“问点”,找到文本的对应“答点”,进行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梳理概括。答题时要全面,重要信息就是重要得分点,分条叙述,不可遗漏。
4.比较异同类的,先要表明态度,然后说出理由。选定一个观点立场,明确表明自己态度。表明态度是管总的,有时就是得分项,这一步骤不可省,不可大意。说出理由是重点,要分条叙述。站在自己的立场地上,找到材料中能支撑自己观点态度的理由。学会辩证思维,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是同多还是异多,是利多还是弊多。
5.理解某一观点内容的,要结合材料观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条表述自己的理解。理解的内容一定要以文本为依据,不能想当然。
6.创新题也就是能力题。不同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论证结构和简要概括文本主要内容,要在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基础上,结合题目所给出的探讨话题,进行自己的理解与表达。没有套路模式,答题关键能力就是对“文本+考题”的综合理解。
 
【新题型试题精选取  专题训练】 主观题5创新题型
 
【新高考地区2021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以及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恩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他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节选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节选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导致了政治上的专制。
C.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必须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
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B.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C.《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D.《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4.简要分析材料一引用霍耐特话的作用。
5.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应该如何重构现代“家”的意义?
“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答案】
1.B。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颠倒了因果关系。原文“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
C.“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理解错误。据原文“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原文中“家”是指“价值观念”之下,选项中扩大了范围;后半句是“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
D .“20世纪初以来,…… '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理解错误。原文:“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原文运用了“即使”,表示假设,而且“家”是“重建”这些思想的依据,逻辑混乱。
 2.A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理解错误。原文:“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家”是在“生存论上”“'修齐治平’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而不是“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3. 料一论述的是“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
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意思是天地、百姓、万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理应勇于担当责任;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的发展规律,都要在心中融会贯通。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
B. 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意思是在社会上尽力尽责,才不愧是我的儿子。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
C.《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不可忘本。这句话是说人不能忘本,不是说家国同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D.《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意思是如果利益只有你一个人享受,不要谋划得到它;如果利益天下享之,就一定想办法得到它。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
4.(1)第一处,揭示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思想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存在盲区,证明“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的观点;第二处,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家”具有政治—道德意义,并得出“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的结论。(2)引用西方名家的观点,指出西方自由主义者观点的错误,有针对性;用以推断出自己的结论,有说服力。
5.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乡土中国》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构建相互尊重的家庭成员的关系;充分发挥“家”的教育作用,培养有德性之人,把以己为中心的“私”变成以“己”及人的爱,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家庭关系;认识“家”作为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港湾的意义,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体现其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据材料一中“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
据材料二“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可知,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可知,《乡土中国》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
2)由材料一“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可概括为:构建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关系。
由材料一“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可概括为:充分发挥“家”的教育作用,培养有德性之人,把以己为中心的“私”变成以“己”及人的爱,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家庭关系。
由材料二“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可概括为:认识“家”作为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港湾的意义,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体现其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
 
长沙市一中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值。
B.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
C.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更值得我们与之展开对话。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基础,也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
B.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例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唐诗宋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对现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
C.虽然有人认为陆机“诗缘情”的说法与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但在莫砺锋看来,孔颖达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D.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人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B.刘勰《文心雕龙》:“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C.刘熙载《艺概》“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茕。”“英雄出语多本色,辛弃疾词,于是可尚。”
D.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4分)
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6分)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参考答案】
1.D(选项内容颠倒了二者关系,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
2.C(A项,“也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错误,材料第二段分析唐诗宋词所写内容时,是以“诗言志”“诗缘情”为理论依据的。B项,原文是说“其中的典范作品”,这里的表述扩大了范围。D项,最后一句的表述于文无据。)
3.D(元好问这首诗是评论西晋太康诗人潘岳的,批评、嘲讽了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元好问从诗写真情出发,鄙视诗写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安仁”是潘岳的字,“拜路尘”讽刺潘岳趋炎附势。)
4.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每点2分)
5.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来鉴赏的两句,“菡茗”凋谢“翠叶”残败,“西风”吹过“绿波”生愁,恰是有绝佳意境的;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了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词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每点2分。答案既要扣紧况周颐的论述,又要结合评析中对王国维读李璟词的描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了解“宋词”吗?
《唐诗宋词》总汇
宋词品读
老夫聊宋:宋词问世
一诗一词一故事
** 读宋词是一种“慢”的享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