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徽州古岩寺

古岩寺遗址

在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岩寺镇,自古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先有古岩寺,后有岩寺镇”。这里所说的古岩寺,就是位于岩寺镇小岩村东一华里的古岩寺遗址。该寺庙建于唐朝初年,是徽州地区的较早的佛教寺庙之一

古岩寺遗址

东汉末及两晋时期,佛教传入古徽州,最初的活动场所之一就在小岩村,该村东南山坡处有一较大岩洞,峰峦峭立,岩石突兀,清泉涓涓,岩形如覆屋,为佛家修身炼形之所。这就是当年的古岩寺,又称古岩院。

古岩寺遗址石洞

据乾隆刻本《岩镇志草》记载,丰乐河南五里处的山坡上有前贤开凿的岩洞10余处,人称小岩寺、古岩寺。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名僧径山蕴禅师奉代宗手诏,集四方参学者结厦于此,始创三摩圣地,建有东西两序寺庙无数,殿堂鳞次栉比、错落其间,当时曾驻僧侣500人之多。因寺庙建在石壁岩洞前,故朝廷赐“岩寺”为名。

自此,佛教在岩镇及周边地区兴盛起来。随着人口的集聚,在该寺西北濒临丰溪(今丰乐河)处就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徽州区岩寺镇。这里向南经水路可直达杭州,为古徽商发源地之一。

古岩寺遗址

《歙县志》(民国版)记载:“古岩院 在岩镇南数里小岩,岩形如覆屋。汉晋以来,为修真鍊形所居。唐径山大师蕴公习静于此。(唐)大历中,(唐)代宗手诏征之,为立院。宋开宝元年,郡守李公度,迎达禅师住持,始置庄田殿阁。再传琏公,被征入侍仁宗,眷注优渥。英宗治平三年,奉玺书归山,院名益著。碑版尚存院中。今圮。”

《岩镇志草》记载:“... ...虚其腹五之一而成岩,嵌空深邃,戴如夏屋,而履之坦坦。自南入北,可列五筵,东西计之,不啻倍也。” 意思是说古岩寺石洞就像一个倒扣着的大屋,从南向北的宽度,可摆放五张饭桌,东西的长度比南北的宽度要增加一倍。

古岩寺石洞内景

清末寺院被毁,今遗址处仅存古岩院摩崖碑刻,乃元初所立,其曰:“大元至治三年癸亥五月初六日前特授集贤侍讲学士朝散大夫同知徽州路总管府事埜仙本路司吏程元龙授词者念岩石宅同满所泰活佛行者。”

“至治”是元英宗硕德八剌的年号,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 碑文大意是:“元代英宗时期,古岩院遭毁损,时任徽州路总管府事的也先(蒙古族人名)亲授府事司吏(即钱粮官)程元龙代为捐赠维修古岩院的库银。寺庙主持感激之余,执意为他们的捐银义举刻碑纪念,称他们行事如活佛一般。”

古岩寺石洞内元代摩崖碑刻

除此摩崖题刻之外,其余碑刻皆已无存,唯有一块毁损严重的摩崖石刻上还勉强能辨认出几个字。此古岩寺遗迹如果再不善加保护,恐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彻底湮没了。

古岩寺石洞内摩崖残字

沿古岩寺山崖脚下向东一百多米,有两口紧邻着的方形古泉,遮掩在杂草丛中,若不留心,很难发现。这毫不醒目的泉口,就是大名鼎鼎的歙县四大名泉之一的古岩寺泉。《岩镇志草》如此描述此泉:“(古岩寺石洞所在的龙形石山)龙腰石池,泉从腹中出,清冽凝重,色白味甘,羡为清凉池。池左有方塘,水亦出石罅(xia缝隙),蘋藻参差,锦鳞唼(sha)泳。西折为青莲塘,正注岩殿,前趋金刚石,下汇为星塘。” 《歙事闲谭》如此记载:“(古岩寺泉)在凤山东数里,古岩寺殿后。诗云:古寺隈云不计年,清泠一线泻岩前。提瓶只听游人取,未许山僧识玉川。按:歙泉无处不佳,芳城(歙县名士许楚,名芳城)乃独赏此四泉,细意甄微,胜流好事,殆兼之矣。”

当年的歙县四大名泉之一的古岩寺泉

据小岩村村民凌春虎介绍,此泉地势虽高,但在大旱之年,即使小岩村中水井干涸,这里依然泉水丰盈,村民都排队到这里汲水饮用。在自来水普及之后,古岩寺泉就逐渐废弃了。如今,只有喷撒化肥的农民偶尔到这里取水,泉口一片荒凉,使人难以联想到当年的兴盛。

当年的歙县四大名泉之一的古岩寺泉

古岩寺背后的石山,是一块巨大的赤色龙形裸岩。从古岩寺东西两边,仍有古人留下的清晰的石阶通向山顶。石阶依山就势开凿而成,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但根据风蚀程度判断,至少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古岩寺东侧登山石阶

古岩寺东侧登山石阶

古岩寺西侧登山石阶

为了防止天降大雨时雨水顺着岩壁大量流入古岩寺内,古人在山顶岩石开凿了好多引水沟槽,把雨水引流到古岩寺石洞两侧。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古代,在巨大岩石上开凿沟槽全凭手工,这也算是古时候的小型水利工程了。

古岩寺山顶引水沟槽

山顶处原来建有一座观景亭,名曰“妙峰亭”。据《徽州区志》(2012版)记载:“妙峰亭,原在岩镇东南3公里许古岩上,岩下为古岩院。亭高出殿阁之表,南望黄罗,北眺黄山,群峰罗列若挹于云霞之外,故曰妙峰。今不存,只见石上有对称凿刻石宕,当为立柱之迹。”《岩镇志草》记载:“(亭)在古岩上,高出殿阁之表。南接黄罗,西望齐云,东顾问政,北眺黄山,若挹于云霞之外,故曰妙峰。” 妙峰亭早已无存,如今能看到的只剩下当年竖立亭柱的石宕(柱洞),以及风雨连廊的柱洞。这些石洞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被灰土填满并生长出植物。

亭柱和连廊立柱的石宕(柱脚石洞)

亭柱和连廊立柱的石宕(柱脚石洞)

从古岩寺石洞向东150米左右,在古岩寺背后的龙山和对面“天几”的峰谷之间,有一个东西狭长的水塘,塘中常年积水不断,那就是古岩寺当年的放生池。放生池位于古岩寺东侧,与西侧的青莲塘和星塘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古岩寺山水布局的一个完美整体。

古岩寺放生池

“先有古岩寺,后有岩寺镇”的民间俗语,反映出的是古岩寺辉煌显赫的历史地位。如今古岩寺虽然只剩遗址,但风骨尚存。加之周边数百亩的丹霞地貌,与古岩寺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它所代表的是徽州文化的一个侧面,亟待挖掘、整理、保护、传承,为丰富徽州文化内涵、提振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提供历史依据。在下参与了古岩寺原址复建的民间论证、史料搜集、模式设计、部门对接、前期筹备等各项工作,仅遗址实地踏勘就进行了十多次,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目前,此事因土地规划性质问题而停滞。

如今,从黄山市至黄山北站(高铁站)的快速道路(205国道)已经建成通车,从新建的跨皖赣铁路大桥上直接就能看到古岩寺遗址,这无疑为推动古岩寺的研究提供了历史机遇。愿有朝一日,古岩寺能够灵光再现,重耀徽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上最强整理!82个黄山最好玩的景点,够你玩一辈子了!
岩寺老街 繁华落尽期待盛装归来
寻访古黄坑院
生我的是上海 养我的是徽州
大美黄山 贺群芳-徽州美
夏日清晨访西隐,梳理秘境两三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