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盲人按摩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妇科按摩学》复习指南

  《妇科按摩学》复习指南(陈曦整理)

第一单元:概述

细目一:女性生殖生理

要点一:女性各期的生理特点:

要点解析:

1.胎儿期:父母精卵结合成受精卵是妊娠的开始。从受精后及受精卵在子宫内种植、生长、发育、成熟的时期为胎儿期。需10个妊娠月,即280天。

2.新生儿期:婴儿出生后的四周内称为新生儿期。女婴在母体内受性腺和胎盘所产生的性激素影响,有的女婴出生时乳房可略呈隆起或少许泌乳,外阴较丰满; 出生后脱离胎盘,血中女性激素水平迅速下降,极少数女婴可出现少量阴道出血,属生理现象,短期内会自然消失。

3.儿童期:出生4周后至12岁左右的阶段为儿童期。儿童期又可分为儿童前期和儿童后期。儿童前期即7岁之前,是肾气始盛的时期,齿更发茂,身体持续增长和发育,但生殖器官仍为幼稚型;儿童后期为8-12岁,第二性征开始发育,逐渐呈现女性体态特征。

4.青春期: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生理特性表现为:

(1)全身发育

(2)生殖器官发育渐趋成熟

(3)月经来潮

(4)具有生育能力

5.性成熟期:性成熟期又称生育期,是卵巢生殖机能与内分泌机能最旺盛的时期。此期月经有规律地、周期性来潮,生殖功能经过成熟、旺盛、开始衰退的生理过程。

6.围绝经期:“七七”之年为围绝经期,中医称“经断前后”或“绝经前后”。一般称为“更年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三个阶段。

(1)绝经前期:有的妇女会出现月经失调,如周期或提前或推后,经量或多或少,甚者可患崩漏。有的妇女也可同时出现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健忘、发枯易脱、牙齿松动等。

(2)绝经期:自然绝经通常是指女性生命中最后一次月经后,停经达到1年以上者。

(3)绝经后期:是指绝经后至生殖功能完全消失时期,行将步入老年期。

7.老年期:一般60岁后妇女机体逐渐老化,进入老年期。此期肾气虚,天癸已衰竭,生殖器官萎缩,骨质疏松而易发生骨折,心、脑功能亦随之减退,全身功能处于衰退期。

要点二:月经生理

要点解析:

1.月经的生理现象:

(1)月经初潮:第1次月经来潮,称为月经初潮。初潮年龄一般为13-14岁,即“二七”之年。

(2)月经周期: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出血的第1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天。

(3)经期:即月经持续时间,正常经期为3-7天,多数为3-5天。第1天经量不多,第2、3天经量最多,第4日始渐少,持续时间不超过7天。

(4)月经的量、色、质:一般以每次月经量50-80ml为适中,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

(5)月经期表现:行经前,可出现胸乳略胀,小腹略坠,腰微酸,情绪易波动,这是由于经前冲任气血亢盛,气血变化较剧,子宫血流量增加,气机郁滞的结果。

(6)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1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称为绝经。

2.月经产生的机理: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育到成熟的年龄阶段后,天癸、脏腑、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因此,月经的产生机理要从月经与天癸、脏腑、气血、经络、胞宫的关系方面进行阐述。

要点三:带下生理:

要点解析:

1.带下的生理现象:

(1)带下属阴液,从生理性带下的性状(黏而不稠,流动性小)和作用(濡养)来看,带下属液为多,故又称“带液”。

(2)妇女一生各期的带下变化:青春期前肾气未盛,天癸未至,带下;量少;十四岁左右,肾气盛,天癸至,带下明显增加。青春期肾气平均,发育成熟,带下津津常润;在月经前后、经间期,带下的量稍有增多;经间期带下质清,晶莹而透明,具韧性可拉长;其余时间略少。妊娠期,阴精下聚冲任、子宫以养胎,带下略多而稠厚;绝经前后,肾气渐虚,天癸渐竭,真阴渐亏,带下减少,阴中失润。

(3)带下的作用:带下润泽胞宫、阴道、外阴,反映阴液的充盛与亏虚。

2.带下产生的机理:

(1)脏腑与带下,与之相关的脏腑是肾、脾

(2)经络与带下:与之相关的经络为任督二脉,带脉

(3)包公与带下:带下由胞宫渗润阴道,并能防御外邪入侵。

要点四:妊娠生理:

要点解析:

1.受孕的机理及条件:女子发育成熟后,月经按期来潮,就有了孕育的功能。受孕的机理在于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脉通盛,男女之精适时相合,便可构成胎孕,妊娠后经十月怀胎,则“瓜熟蒂落”,足月分娩。

2.妊娠的生理现象:

(1)月经停闭:生育期有性生活史的健康妇女,月经一贯正常而突然停闭,首先应考虑妊娠。

(2)脉滑:妊娠脉,轻取流利,中取鼓指,重按不觉。

(3)妊娠反应:孕后常出现胃纳不香或饱胀不思饮食或恶心欲呕、择食的早孕反应。

(4)子宫增大

(5)乳房变化

(6)下腹膨隆

(7)胎动胎心

要点五:产育生理

要点解析:

1.分娩期:孕后常出现胃纳不香或饱胀不思饮食或恶心欲呕、择食的早孕反应。

(1)临产现象:释重感、弄胎

(2)正产现象:见红、阵痛、离经脉

(3)影响分娩的因素:分娩是否顺利,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精神因素四者的相互协调。

2.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渐恢复到孕前状态,约需6-8周,此期称为产褥期,又称产后。产褥期的生理特点是多虚多淤。

3.哺乳期:

(1)哺乳生理:顺产者,产后30分钟即可在产床上开始哺乳,令新生儿吮吸乳头,以刺激乳头尽早泌乳,促进母体宫缩,减少产后出血,建立母子亲密的感情。

(2)乳汁由精、血、津液而化

细目二、病因病机

要点一:病因

1.淫邪因素:妇科疾病多属内伤脏腑、天癸、气血、经络,进而影响生殖系统的病变,故称“内生五邪”,较外感六淫更为多见。在妇科病的致病因素中,以风、寒、湿、热为常见。

2.情志因素:七情,是指因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变化。七情太过则可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而发生疾病。其特点是易伤于气,影响脏腑功能。情志因素导致妇科病,以怒、思、恐为害尤甚。

(1)怒:抑郁忿怒,使气郁气逆,可致月经后期、闭经、痛经、不孕症、癥瘕等。

(2)思:忧思不解,每使气结,发为闭经、月经不调、痛经。

(3)恐:惊恐伤肾,每使气下,可致月经过多、闭经、崩漏、胎动不安、不孕症。

3.生活因素:饮食失节、劳逸市场、房事所伤、跌扑损伤

4.体质因素:体质因素主要决定于先天禀赋,而后天条件对体质的强弱也会产生相应影响。体质的阴阳、正气的盛衰,决定着致病因素能否损伤机体导致疾病,决定着疾病的性质、程度、转归和预后。

要点二:病机

要点解析:

1.脏腑功能失常: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生理功能紊乱或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均可导致妇科疾病,其中以肾、肝、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2.气血失调:气血失调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因病机,因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都是以血为用,以致机体相对处于血分不足、气分有余的状态。气血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资生、又相互影响,但在病理变化上,仍要区别血病和气病的不同机理。一般说,寒、湿、热邪常易引起血分病;情志的变化,常引起气分病而涉及血分。

3.冲、任、督、带损伤:冲、任、督、带的损伤,是妇科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冲为血海,与月经密切相关。任主妊养,与孕育密切相关。督司诸阳,与任脉循环往复,共同维持脉气阴阳的相对平衡,与孕育亦有关系。带脉约束诸脉,与冲、任、督共同调节生殖系统的功能。

4.胞宫、胞脉、胞络受损:胞宫借经络与脏腑相连,完成其生理功能。胞宫、胞脉、胞络受损的病机,主要有形质异常、藏泻失司、痰瘀闭阻、手术创伤。

5.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以肾为主导,有天癸调节,通过冲任的通盛、相资,督带的调约,在胞宫主司下由子宫表现出经、带、胎、产的生理活动特点。

细目三、四诊与辩证

要点一:望诊

要点解析:

1.望神形:望神可以了解其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2.望面色:妇科临证常通过望面色来了解患者脏腑、气血盛衰和邪气消长的情况

3.望唇舌:包括望口唇,望舌质,望舌苔。口唇的颜色、润燥等变化主要反映脾胃的情况。舌质的颜色、形态、荣枯对判断正气盛衰、病邪性质和进退有重要价值。舌苔的颜色,可察病变之寒热;舌苔的厚薄,可辨邪气之深浅;舌苔的润燥,可验津液之盛衰。

4.望月经:经量过多,多属血热或气虚;经量过少,多属血虚、肾虚或寒凝血滞;经量时多时少,多属气郁、肾虚。经色紫红或鲜红,多属血热;经色淡红,多属气虚、血虚;经色紫暗,多属瘀滞。经质稠黏,多属瘀、热;经质稀薄,多属虚、寒;夹紫暗血块者,多属血瘀。

5.望带下:带下量多,是属病态,或因湿热较重,或由脾虚、肾虚所致,临证必当详辨。带下色白,多属脾虚、肾虚;带下色黄,多属湿热或湿毒;带下色赤或赤白相兼,多属血热或邪毒;带质清稀,多属脾虚、肾虚;带质稠黏,多属湿热蕴结。

6.望恶露:恶露量多,色淡,质稀者,多为气虚;色鲜红或紫红,稠黏者,多属血热;色紫黑有块者,多为血瘀。

要点二:闻诊

要点解析:

1.耳听声音:听患者的语音、呼吸、嗳气、叹息、痰喘、咳嗽等声音,可帮助判断病在何脏何腑,属虚属实。

2.鼻嗅气味:了解病体及病室气味,以辨阴阳、寒热。在妇科主要是了解月经、带下、恶露等气味。若气味腥臭,多属寒湿;气味臭秽,多属血热或湿热蕴结;气味恶臭难闻者,多属邪毒壅盛,或瘀浊败脓等病变,为临床险证。

要点三:问诊

要点解析:

1.年龄:青春期常因肾气未充,易导致月经疾患。中年妇女由于胎产、哺乳,数伤于血,肝肾失养,常出现月经不调、胎前产后诸病。老年妇女脾肾虚衰,易发生绝经前后诸证、恶性肿瘤等。

2.主诉:主诉应该包括两个要素,即主要病证性质和发生时间。

3.现病史:包括发病原因或诱因,起病缓急,开始有哪些症状,治疗经过与效果,现在有何症状等。

4.月经史:了解月经初潮年龄,末次月经日期,末次前月经日期,月经周期,经行天数,经量、经色、经质的变化,经期前后的症状,现在或经断前后的情况。

5.带下:询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等情况,也需结合望诊、闻诊进行辨证。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白清稀,气味腥臭者,多属虚证、寒证;色黄或赤,稠黏臭秽者,多属热证、实证。同时还应注意阴部有无坠、胀、痒、痛等情况。

6.婚产史:问结婚年龄,配偶健康情况,孕产次数,有无堕胎、小产、难产、死胎、葡萄胎、胎前产后诸病,以及避孕措施等。

7.既往史:目的在于了解过去病史与现在妇科疾病的关系。

8.家族史:着重了解有无遗传性疾病、肿瘤病史等。

9.个人生活史:包括职业,工作环境,生活习惯,嗜好,家庭情况等。

要点四:切诊

要点解析:

1.脉诊:

(1)月经脉:月经常脉:月经将至,或正值月经来潮期间,脉多滑利。

月经病脉:月经病脉主要有虚、实、寒、热四个方面。脉缓弱者,多属气虚;脉细而无力或细弱者,多属血虚;脉沉细者,多属肾气虚;脉细数者,多属肾阴虚,或虚热;脉沉细而迟或沉弱者,多属肾阳虚。脉弦者,多属气滞、肝郁;脉涩而有力或滑者,多属血瘀;滑而有力者,多属痰湿与血搏结。脉沉紧者,多属血寒;脉沉迟无力者,多属虚寒;脉沉紧或濡缓者,多属寒湿凝滞。脉滑数、洪数者,多属血热;脉细数者,多属虚热;脉弦数有力者, 多属肝郁化热。

(2)带下脉:脉缓滑者,多属脾虚湿盛;脉沉弱者,多属肾气虚损;脉滑数或弦数者,多见湿热;脉沉紧或濡缓,多见寒湿。

(3)妊娠脉:妊娠常脉:妊娠3个月后,六脉多平和而滑利,按之不绝,尺脉尤甚。

妊娠病脉:若妊娠脉现沉细而涩,或两尺弱甚,多属肾气虚衰,冲任不足,易致胎动不安、堕胎等。若妊娠末期脉弦而劲急,或弦细而数,多属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易致妊娠眩晕、妊娠痫证。

(4)临产脉:又称离经脉。一般来说,离经脉是六脉浮大而滑,即产时则尺脉转急,如切绳转珠,同时中指本节、中节甚至末端指侧动脉搏动。

(5)产后脉:产后常脉:产后冲任气血多虚,故脉多见虚缓和平。

产后病脉:若脉浮滑而数,多属阴血未复、虚阳上泛,或外感实邪。脉沉细涩弱者,多属血脱虚损诸证。

2.按诊:妇科疾病的按诊,主要是按察腹部、四肢。凡痛经、经闭、癥瘕等病,临证应按察小腹,以辨证之虚实,以察结块之有无,并审孕病之区别。若妇女经行之际,小腹疼痛拒按,多属于实;隐痛而喜按,多属于虚;诊四肢不温,小腹疼痛,喜热喜按,多属虚寒。若察得小腹内有结块,则为癥瘕之病,其结块坚硬,推之不动,按之痛甚者,为血瘀;其结块不硬、推之可移,按之可散者,为气滞。

若四肢冷凉,多为阳虚、气虚;若手足心热,则属阴虚内热之象。妊娠肿胀者,临诊常按下肢。若按小腿胫骨前部凹陷明显,甚或没指者,多属水盛肿胀;按之压痕不显,随手而起者,属气盛肿胀。

要点五:常用的辩证方法

要点解析:

1.脏腑辩证: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进行的辨证分析,以便掌握各脏腑病变的证候特征。

2.气血辩证:气血辨证是以气、血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进行的辨证分析,从而掌握气血各种病变的证候特征。

要点六:辩证要点

要点解析:

1.月经病:月经病的辨证,以月经期、量、色、质的变化结合全身症状、舌脉作为辨证的依据。

2.带下病:带下病的辨证,应以带下量、色、质、气味的变化结合全身症状、舌脉作为辨证依据。

3.妊娠病:因妊娠病涉及孕妇、胎儿两方面,故妊娠病的辨证,首先应分清是母病还是胎病。

4.产后病:多虚多瘀为产后病机特点,因此产后病辨证应四诊八纲结合“产后三审”,即根据恶露量多少、颜色、质地和气味,乳汁多少、色质,饮食多少和产后大便、腹痛状况并结合全身表现为辨证依据。

要点七:常见证型及症候

要点解析:

1.脏腑辩证: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脾气虚弱,脾阳不振,心脾两虚,心肾不交,阴虚肺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

2.气血辩证:气虚,气质,血虚,血瘀,血热,血寒

细目四、预防与宝剑

要点一:月经期的卫生

要点解析::保持清洁、避免过劳、避免寒凉、饮食有节、调和情志。

要点二:妊娠期的卫生

要点解析::劳逸结合、调节饮食、慎戒房事、用药宜慎、注意胎教、定期检查。

要点三:产褥期的卫生

要点解析::寒温适宜、劳逸适度、调节饮食、调和情志、保持清洁。

要点四:哺乳期的卫生

要点解析:清洁乳房、正确哺乳、保持乳量。

要点五:绝经前后卫生

要点解析:广宣传、多关怀,适劳逸、当运动,慎起居、适寒温,调情志、节房事。

第二单元:月经病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月经病的定义

要点解析::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

要点二:月经病的范围

要点解析: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月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等。

要点三:月经病的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月经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六淫、情志因素、体质因素或多产房劳、饮食不节、劳逸失常、跌仆闪挫等致病因素。病机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三个方面。

要点四:月经病的诊断、辩证及治疗

要点解析:

1.月经病的诊断:月经病的诊断以四诊收集的临床表现为依据,以主要症状而命名。但应注意结合相关检查与有关疾病的鉴别。并要注意与发生在月经期间的内、外科病证相鉴别。

2.月经病的辨证:月经病的辨证主要以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异常及伴随月经周期或经断前后出现的其他症状为要点,结合全身证候,运用四诊八纲,综合分析判断。

3.月经病的治疗: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调经。治本即消除导致月经病的病因。调经是针对病机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使月经恢复正常。

细目二:月经先期

要点一:月经先期的概念,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概念: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并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又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等。

2.病因病机:月经先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血热和气虚。血热则热扰冲任,血海不宁,迫血妄行;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均可使月经提前而至。血热分为阳盛血热,阴虚血热和肝郁化热。气虚分为脾气虚和肾气虚。

要点二:月经先期的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血热

(1)阳盛血热:经期提前,经血量多,经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或伴面赤,心烦口渴,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阴虚血热:经期提前,经量少或多,经色红,质稠;或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3)肝郁化热:经期提前,经量多或少,经色紫红,质稠有块;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或少腹胀痛,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气虚

(1)脾气虚:经期提前,经血量多,经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2)肾气虚: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淡暗,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舌淡暗,苔白润,脉沉细。

要点三:月经先期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要点解析:

1.诊断要点:

(1)病史:有血热病史,或情志内伤、盆腔炎等病史。

(2)症状: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且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经期基本正常,经量正常或伴有经量过多。

(3)检查:

1)妇科检查:若属黄体功能不足的排卵性月经失调,则盆腔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若属盆腔炎引起的月经先期,则检查中可见盆腔炎体征。

2)辅助检查:基础体温测定,或刮取子宫内膜做组织学检查可助诊断。

2.鉴别诊断:

(1)经间期初血: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第12-16天,出血量较少,出血常持续数小时至2-7天,多自行停止,基础体温测定可见出血发生于低温相向高温相转变期。月经先期是周期提前,且往往经量较多。

(2)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月经时而提前,时而延后7天以上,并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才能诊断。月经先期只有月经提前而无月经延后。

(3)崩漏: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发生严重紊乱的无周期性的子宫出血,量多为崩,量少为漏。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虽周期改变,但提前不超过2周,经量虽多但经期正常,且能自行停止。

要点四:月经先期的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则:清热泻火,滋阴清热,疏肝清热,健脾益气,补肾益气,固肾调经

2.主要穴位:肝俞、脾俞、肾俞、关元、血海、三阴交等穴。

3.主要手法:推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拨法、擦法、拿法、按揉法等。

4.基本操作:

(1)患者俯卧位,医生站于床的一侧。

1)掌推或一指禅推法作用于背部两侧膀胱经 第1侧线3-5遍;按揉肝俞、脾俞、肾俞,每穴1-2分钟。

2)掌按揉背腰部及骶部3-5分钟,并轻拨腰 部两侧肌肉3-5次;小鱼际擦两侧肾俞及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3) 拿下肢3-5遍,以小腿为重点;按揉涌泉1-2分钟。

)2) 患者仰卧位,医生站于床的一侧。

1)双掌交替推腹部5-7遍;顺时针摩小腹5分钟;按揉中脘、关元,每穴1-2分钟。

2)掌揉大腿内侧、小腿内外侧;按揉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每穴1-2分钟。

(3) 患者端坐位,医生站其后侧。

拿颈项及肩部3-5遍,拿肩井5-7次。

5.辩证加减:

(1)血热证:阳盛血热者,加掌推大椎至长强 数遍;按揉曲池、合谷各1-2分钟。阴虚血热者,加推涌泉;按揉然谷、太溪各1分钟左右。肝郁血热者,加双掌搓摩两胁数遍;按揉行间、地机各1分钟左右。

(2) 气虚证:脾气虚者,加捏脊3-5遍;按揉脾俞、胃俞各1分钟左右。肾气虚者,加小鱼际擦命门1-3分钟;按揉肾俞、脾俞、照海各1分钟左右。

6.预防与调护:合理饮食、条畅情志、注意经期卫生、截至房事

细目三:月经后期要点

要点一:月经后期的概念、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概念: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 连续2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后期”,又称“经行后期”、“经期错后”、“经迟”等。

2.病因病机:本病发生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而经迟;实者多因经脉不通,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盈,遂致月经后期。有肾虚、血虚、血寒、气质。血寒有实寒和虚寒之分。

要点二:月经后期的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肾虚

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经色暗淡,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2.血虚

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经色淡,质稀;或小腹绵绵作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3.血寒

(1)虚寒: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经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2)实寒: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经色暗有块;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畏寒肢冷,或面色青白;舌质暗,苔白,脉沉紧。

4.气滞

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或正常,经色暗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数。

要点三:月经后期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禀赋不足,或有感寒饮冷,情志不遂史。

(2)症状: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并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可伴有经量及经期的异常。

(3)检查:

1)妇科检查:一般内、外生殖器无器质性疾病。

2)辅助检查:卵巢功能测定及B超检查有助于了解子宫、卵巢的发育和病变。

2.鉴别诊断:

(1)早孕:育龄期妇女月经过期未来,应首先排除妊娠。早孕者,月经多由正常而突然停经,有早孕反应;妇科检查子宫体增大、变软,宫颈着色;妊娠试验阳性;B超盆腔扫描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月经后期则无以上表现,且以往多有月经不调病史。

(2)月经先后无定期:均为月经周期异常的病变。月经先后无定期表现月经时而提前,时而错后1-2周。本病只表现为月经延后,往往伴有月经过少。

(3)妊娠出血病症:以往月经周期正常,本次月经延后又伴有阴道流血,量、色、质异于平时,或伴小腹疼痛者,应注意与胎漏、胎动不安、异位妊娠相鉴别。

要点四:月经后期的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则:治则:本病治疗以调整月经周期为主。虚证治以补肾养血、或温经养血;实证治以理气行滞;虚实夹杂证,应分别主次而兼治之。

2.主要穴位:肝俞、脾俞、肾俞、关元、血海、三阴交等穴。

3.主要手法:推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拨法、擦法、拿法、按揉法等。

4.基本操作与月经先期基本一样。

5.辩证加减:

(1)肾虚证:加掌摩气海、关元3分钟左右;按揉肾俞、太溪各1分钟左右。

(2)血虚证:加捏脊5-7遍;按揉脾俞、膈俞各1分钟左右。

(3)血寒证:虚寒者,加小鱼际擦命门1-3分钟;掌摩气海、关元3分钟左右;按揉归来、百会各1分钟左右。实寒者,加掌摩小腹部3-5分钟; 按揉归来、水道各1分钟左右;掌擦背部督脉路线数遍,掌擦八髎部位,以温热为度。

(4)气滞证:加双掌搓摩两胁数遍;按揉期门、太冲各1分钟左右。

6.预防与调护:经前或经期适寒温、调节情志、注意计划生育

细目四:月经先后无定期

要点一: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念、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概念:月经周期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等。

2.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肝肾功能失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无常。临床常见证型有肝郁、肾虚。

要点二:月经先后无定期的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肝郁

经来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暗红或紫红,有血块,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精神抑郁,时欲叹息,脘闷纳呆;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肾虚

经行或先或后,经量少,经色淡暗,质清稀;腰骶酸痛,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细弱。

要点三: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要点解析:

1.诊断要点:

1. (1)病史:患者有情志内伤或慢性疾病等病史。

(2)症状:月经周期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并连续出现3个周期以上,一般经期正常,经量或多或少或正常。

(3)检查:

(1)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偏小。

(2)辅助检查:B超检查、卵巢功能测定及内分泌激素测定有助于诊断。

2.鉴别诊断:

(1)崩漏:崩漏是以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发生异常,并同时出现阴道出血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断。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一般经期正常,经量变化不大。

要点四: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则:调理冲任气血。肝郁者,治以疏肝解郁,理气调经;肾虚者,治以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2.主要穴位:肝俞、脾俞、肾俞、关元、血海、三阴交等穴。

3.主要手法:推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拨法、擦法、拿法、按揉法等。

4.基本操作与月经先期一样。

5.辩证加减:

(1)肝郁证:加双掌搓摩两胁5-7遍;按揉期门、太冲各1分钟左右。

(2)肾虚证:加按揉肾俞、太溪各1分钟左右。

6.预防与调护:调节情志、实行计划生育、本病及时治疗

细目五:痛经的要点

要点一:痛经的概念、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概念:妇女正值经期和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也称“经行腹痛”。

西医学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又称功能性痛经,系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后者则多继发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子宫腺肌病、妇科肿瘤、宫颈口粘连狭窄等。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容易痊愈。继发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本节主要论述原发性痛经。

2.病因病机:痛经发病有虚实之分,实者多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致使气血运行不畅,冲任阻滞,“不通则痛”;虚者多由气血虚弱、肝肾亏损致使精亏血少,冲任失养,“不荣则痛”。 痛经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痛经临床常见证型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损。

要点二:痛经的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气滞血瘀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经量少,经色暗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疲点,脉弦或弦湿有力。

2.寒凝血瘀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或绞痛,得热痛减;经行量少,经色暗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带下量多;舌暗,苔白或白滑,脉沉紧。

3.湿热瘀阻

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少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经行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暗红,质稠有块;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气血虚弱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痛;经量少,色淡,质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5.肝肾亏损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或伴腰骶酸痛;经行量少,色暗淡,质稀薄;面色晦暗,头晕耳鸣,或有潮热,失眠健忘;舌质淡,苔薄白或薄黄,脉沉细。

要点三:痛经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要点解析:

1.诊断要点:

(1)病史:有情志不遂或生活所伤史。

(2)症状: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有的可痛及全腹或腰骶部,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放射到肛门、 阴道、股内侧。伴有面色苍白,呕吐,汗出,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也有少数于经血将净或经净后1?2天始觉腹痛或腰腹痛者。

(3)检查:

(1)妇科检查:功能性痛经者,妇科检查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继发性痛经者,可有明显阳性体征,如盆腔内有结节、粘连、包块或增厚者,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症等病所致。部分患者可见子宫体极度屈曲,宫颈口狭窄等。

(2) 辅助检查:盆腔B超、腹腔镜、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有帮助,必要时也可结合碘油造影以助诊断。

2.鉴别诊断

(1)异位妊娠:异位妊娠疼痛不呈周期性,多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阳性;妇科检查时,宫颈有抬举痛,腹腔内出血较多时,子宫有漂浮感;B超常可见子宫腔以外,有孕囊或包块存在;后穹隆穿刺或腹腔穿刺阳性;内出血严重时,患者出现休克危象。痛经虽可出现剧烈的小腹痛,但无上述妊娠征象。

(2)胎动不安:胎动不安除有少量阴道流血和轻微小腹疼痛,可伴有腰酸和小腹下坠感,腹痛不呈周期性;妇科检查,子宫体增大符合停经月份,且变软;妊娠试验阳性;B超可见宫腔内有孕囊和胚芽,或见胎心搏动。

(3)其他疾病:还应注意与引起腹痛症状且恰好发生在经期的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急性阑尾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结肠炎、膀胱炎等病。

要点四:痛经的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则:通调气血。气滞血瘀者,治以理气活血,行瘀止痛;寒湿凝滞者,治以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湿热瘀阻者,治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气血虚弱者,治以益气养血,调经止痛;肝肾亏损者,治以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2.主要穴位:气海、关元、地机、膈俞、肾俞、八髎等穴。

3.主要手法:摩法、推法、滚法、擦法、拿捏法、按揉法等。

4.基本操作:

(1)患者仰卧位,医生站于床的一侧。

1)顺时针掌摩小腹部5分钟;掌揉小腹部1-2分钟;按揉气海、关元,每穴约2分钟。

2)按揉小腿内外侧,按揉地机、血海、三阴交各1分钟左右。

(2)患者俯卧位,医生站于床的一侧。

1)双掌由内向外分推背腰部3-5遍;侧掌滚腰部脊柱两旁及骶部5分钟;按揉肾俞、八髎,每穴1-2分钟;掌擦八髎穴,以透热为度。

2)拿捏下肢3-5遍,以小腿为重点。

5.辩证加减:

(1)气滞血瘀证:加双掌搓摩两胁数遍;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每穴1分钟。

(2)寒凝血瘀证:加掌擦法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

(3)湿热瘀阻证:加轻叩腰骶部数遍;按揉带脉、阴陵泉、太冲,每穴1分钟。

(4)气血虚弱证:加指揉中脘2-3分钟;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各1分钟左右。

(5)肝肾亏损证:小鱼际擦肾俞,使之透热;按揉肝俞、肾俞、照海、太溪各1分钟左右。

6.预防与调护:调节情志、经期注意保暖、忌食寒凉生冷油腻制品、经期禁房事经期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细目六:闭经

要点一:闭经的概念、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概念: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又称“女子不月”、“月事不来”、“经闭”等。

2.病因病机:闭经的发病机理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者多因肾气亏损、气血虚弱、阴虚血燥,导致精血不足,血海空虚,无血可下而致闭经;实者多因气滞血瘀、 痰湿阻滞,而致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阻隔,经血不得下行而致闭经。闭经常见的证型有肾气亏损、气血虚弱、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

要点二:闭经的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肾气亏损

年逾16周岁尚未行经,或月经周期延后,经量过少,渐至月经停闭;形体瘦弱,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少,脉沉弱或细涩。

2.气血虚弱

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经色淡,质稀,渐至经闭不行;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

3.阴虚血燥

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经色红,质稠,渐至经闭不行;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干咳或咳嗽唾血;舌红,苔少,脉细数。

4.气滞血瘀

月经数月不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少腹胀痛拒按;舌紫暗,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5.痰湿阻滞

月经延后,经量少,经色淡,质黏腻,渐至闭经;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痰多,神疲倦怠,带下量多色白;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滑。

要点三:闭经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要点解析:

1.诊断要点:

(1)病史:了解停经前月经情况,如月经初潮、周期、经期等情况。停经前有无生活环境改变,不良饮食嗜好,精神刺激、药物影响、宫腔手术、产后出血及其他疾病史。原发性闭经需了解生长发育情况,幼年时健康状况,曾否患过某些急、慢性疾病,其母在妊娠过程中情况等。

(2)症状: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初潮,可伴第二性征发育差;或已行经,月经停闭超过6个月。

(3)检查:

(1)全身检查:观察患者体质、发育、营养状况,全身毛发分布,第二性征发育情况。

(2)妇科检查:注意检查外阴、子宫、卵巢有无缺失、损伤、萎缩、畸形、肿块。对原发性闭经尤需注意外阴发育情况,处女膜有无闭锁等;继发性闭经日久者,常见子宫缩小、阴道黏膜充血等雌激素水平低落现象。

(3)辅助检查:基础体温测定,B超、CT、MRI、宫腔造影及性激素水平测定、甲状腺、肾上腺功能测定等均有助于诊断。结核病、重度贫血及营养不良等所致的继发性闭经,借助血常规、胸腹部X线及宫腔镜等检查有助于确诊。疑有先天性畸形者,应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分带检查。

2.鉴别诊断:

(1)少女停经:少女月经初潮后,肾气初盛,正常的月经周期 尚未建立,可有一段时间月经停闭,这是正常现象,绝大部分可在1年内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一般无需治疗。

(2)育龄期妊娠停经:生育妇女月经停闭达6个月以上者,需与胎死腹中相鉴别。胎死腹中除有月经停闭,还有恶心、呕吐、厌食等早孕反应,乳房增大,小腹膨隆等妊娠体征。闭经者多先有月经不规则,继而月经停闭。 借助妊娠试验、B超和妇科检查有助于鉴别。

(3)围绝经期停经:年龄已进入围绝经期,月经正常或紊乱,继而闭经,可伴有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情志异常等围绝经期症状。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稍小,血清性激素可出现围绝经期变化。

此外,还需与避年、暗经相鉴别。前者指月经一年一行,可正常生育;后者指终身不行经,但能生育,也无不适。避年和暗经均为少见的月经特殊现象。

要点四:闭经的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则:理气活血。肾气亏损者,治以补益肝肾,养血调经;气血虚弱者,治以补中益气,养血调经;阴虚血燥者,治以滋阴润燥,养血调经;气滞血瘀者,治以理气活血,祛瘀通经;痰湿阻滞者,治以豁痰除湿,活血调经。

2.主要穴位:肝俞、脾俞、肾俞、八髎、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3.主要手法:推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擦法、拿法、按揉 法、拿捏法等。

4.基本操作

:(1) 患者俯卧位,医生站于床的一侧。

1)双掌由内向外分推背腰部3-5遍;一指禅推背部两侧膀胱经第1侧线3-5遍,按揉肝俞、脾俞、肾俞,每穴1-2分钟。

2)叠掌揉背腰部及骶部3-5分钟;双拇指按背部华佗夹脊穴3-5分钟。

3)小鱼际擦肾俞、八髎穴,以透热为度。

(2)患者仰卧位,医生站于床的一侧。

1)双掌交替推胃脘部3-5遍;掌摩胃脘部及腹部5-7分钟;按揉气海、关元,每穴1-2分钟;掌揉小腹部3-5分钟,以局部温热为度。

2)拿捏小腿内外侧3-5遍,按揉足三里、三阴交,每穴1-2分钟。

(3)患者端坐位,医生站其后侧。

拿颈项及肩部3-5遍,拿肩井5-7次。

5.辩证加减:

(1)肾气亏损证:加重点按揉肾俞、太溪穴各1 分钟左右。

(2)气血虚弱证:加捏脊3-5遍;重点按揉脾 俞、胃俞、气海各1分钟左右。

(3)阴虚血燥证:加小鱼际擦涌泉3分钟左右; 按揉肾俞、照海各1分钟左右。

(4)气滞血瘀证:加双掌搓摩两胁和轻叩腰骶 部数遍;按揉膈俞、血海各1分钟左右。

(5)痰湿阻滞证:加按揉阴陵泉、丰隆各1分钟 左右。

6.预防与调护:避免受凉劳累、调理饮食、保持心情舒畅采取有效的结余措施、积极治疗慢性疾病、采用新法接生

细目七:经行头痛

要点一:经行头痛的概念和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概念:每逢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称为“经行头痛”。

2.病因病机:本病主要发病机理是气血不足,脑失所养;或情志内伤,肝郁化火,上扰清窍;或瘀血内阻,络脉不通,皆可导致本病。临床常见证型有血虚、肝郁化火、血血。

要点二:经行头痛的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血虚

经期或经后,头晕头痛;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2.肝郁化火

经行头痛,甚或巅顶掣痛,头晕目眩;月经量稍多,色鲜红,质稠;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3.血瘀

每逢经前、经期头痛剧烈,痛如锥刺;经色紫暗有块;伴小腹疼痛拒按,胸闷不舒;舌暗或尖边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

要点三:经行头痛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要点解析:

1.诊断要点:

(1)病史:有久病体弱、精神过度刺激史。

(2)症状: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即出现明显的头痛,经后即止。疼痛的部位或在巅顶,或在头部一侧,或两侧太阳穴;疼痛的性质有掣痛、刺痛、胀痛、绵绵作痛,因人而异,严重者剧痛难忍。

(3)检查:

1)妇科检查:盆腔器官无异常。

2)辅助检查:可做头颅CT检查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

2.鉴别诊断:

(1)经行外感头痛:除头痛外,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脉浮等表证。

(2)鼻及副鼻窦病变头痛:多表现为前额头痛,发病与月经周期无关,结合五官科专科检查,或X线片,或CT检查可助鉴别。

要点四:经行头痛的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则:以调理气血为主。血虚者,治以养血益气;肝郁化火者,治以养阴清热,柔肝熄风;血瘀者,治以调气活血,化瘀通络。

2.主要穴位:印堂、神庭、攒竹、鱼腰、太阳、阳白、头维、风池等穴。

3.主要手法:推法、揉法、擦法、滚法、叩法、拿捏法等。

4.基本操作:

(1) 患者仰卧位,医生站于床的一侧或坐位。

1)双拇指交替推印堂至神庭8-10遍,再由印堂沿眉弓向两侧分推至太阳穴5-7遍;双手鱼际由内向外分推前额部3-5遍;按揉太阳穴2-3分钟;按揉印堂、攒竹、鱼腰、阳白、神庭、头维各1分钟左右。

2)双手多指揉、捏头部两侧数遍;双手多指擦两颞部1-2分钟;双掌对挤头部两侧,轻叩头部1分钟左右。

(2) 患者俯卧位,医生站于床的一侧。

1)拿捏颈项部3-5遍,按揉风池1-2分钟。

2)双掌分推背腰部3-5遍;栂指拨揉背部膀胱经第1侧线3-5遍;掌揉上背部3-5遍;侧掌滚背腰部膀胱经3-5分钟。

3)双手合掌叩肩部及上背部1分钟左右;拿肩井5-7次。

5.辩证加减:

(1)血虚证:加按揉脾俞、气海、足三里各1分钟左右。

(2)肝郁化火证:加推桥弓1-2分钟;按揉太冲、行间各1分钟左右。

(3)血瘀证:加按揉膈俞、血海、太冲各1分钟左右。

6.预防与调护:调节情志、经前及经期调适寒温、经期注意劳逸结合

细目八:绝经前后诸症

要点一:绝经前后诸症的概念,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概念: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纳呆、便溏、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也 称“经断前后诸证”。

2.病因病机:本病以肾虚为主,因偏于阴虚或偏于阳虚,或阴阳两虚而出现不同证候,并可累及心、肝、脾,而出现兼夹之证。本病常见的证型有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

要点二:绝经前后诸证的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肾阴虚

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经量或多或少,经色鲜红;头晕耳鸣,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足跟疼痛;皮肤干燥或瘙痒,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2.肾阳虚

绝经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暗,或崩中暴下;精神萎靡,面色晦暗,形寒肢冷,腰膝酸冷,纳呆腹胀,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量多;舌质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3.肾阴阳两虚

经断前后,月经紊乱,经量少或多;乍寒乍热,烘热汗出,头晕耳鸣,健忘,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

要点三:绝经前后诸证的辩证要点和鉴别诊断:

要点解析:

1.诊断要点:

(1)病史:妇女在45-55岁,出现月经紊乱或停闭;或40岁前卵巢功能早衰,或有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及其他因素损伤双侧卵巢功能病史。

(2)症状:月经紊乱或停闭,随之出现烘热汗出、潮热面红、烦躁易怒、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走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绝经前后各器官萎缩。

(3)检查:

1)妇科检查:绝经后外生殖器开始萎缩,子宫大小尚正常或偏小,输卵管、卵巢及乳腺等组织也逐渐萎缩。

2)辅助检查:检查血中雌二醇、黄体成激素、卵泡刺激素、催乳素等值,出现黄体生成激素、卵泡刺激素增髙,雌二醇及催乳素减少,绝经后雌二醇水平周期性变化消失。

2.鉴别诊断:

(1)症瘕:经断前后的年龄为癥瘕好发之期。如出现月经过多或经断复来,或有下腹疼痛,浮肿,或带下五色,气味臭秽,或身体骤然明显消痩等症状者,应详加诊察,必要时结合西医学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

(2)眩晕,心悸,水肿:绝经前后常有头痛、头晕、胸闷、心悸等症状,与某些内科的眩晕、心悸、水肿等相类似,临证时应注意鉴别。

要点四:绝经前后诸证的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则:调和阴阳,补肾安神

2.主要穴位:肝俞、脾俞、肾俞、八髎、气海、关元、神门、足三里等穴。

3.主要手法:推法、揉法、擦法、摩法、叩法、拿捏法等。

4.基本操作:

(1)患者俯卧位,医生站于床的一侧。

1)双掌同时推背腰部及下肢膀胱经路线3-5遍;双掌由内向外分推背腰部数遍;双拇指重叠拨揉背腰部的竖脊肌3-5遍;叠掌揉或双掌同时揉背腰部3-5分钟。

2)双拇指按背部华佗夹脊穴3-5遍;按揉肝俞、脾俞、肾俞,每穴2分钟;小鱼际擦肾俞、八髎,以透热为度。

3)双手多指揉、拿下肢,以小腿为重点;拇指重叠按压跟腱;小鱼际擦涌泉1分钟左右。

(2)患者仰卧位,医生站于床的一侧或坐位。

1)双掌交替推胃脘部5-7遍;叠掌揉胃脘部1-2分钟;一指禅推中脘、气海、关元,每穴1-2分钟;顺时针摩腹3分钟左右。

2)拿上肢3-5遍,按揉神门、内关各1分钟左右。

3)双手拿捏小腿内外侧3-5遍;按揉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各1分钟左右。

4)双手鱼际分推前额部3-5遍;按揉攒竹、太阳,每穴1-2分钟;双掌对挤头部两侧,点按风池、头维各1分钟左右;多指擦两颞部1-3分钟;双手多指揉头部3-5分钟,轻叩头部1分钟左右;拿颈项部3-5遍,拿肩井5-7次。

5.辩证加减:

(1)肾阴虚证:加按揉复溜、照海各1分钟左右。

(2)肾阳虚证:加小鱼际擦命门1分钟左右;按揉百会1分钟左右。

(3)肾阴阳两虚证:加按揉关元、照海各1分钟左右。

6.预防与调护:搞好卫生宣传工作,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条畅情志调整饮食。

第三单元:带下病

细目:带下病

要点一:带下病的概念,病因病机:

1.概念: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

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经、带、胎、产等多种妇科疾病,因这些疾病多发生在带脉以下而名,故古人统称妇产科医生为带下医。狭义的带下又有生理与病理之分,生理性带下是指润泽于阴户和阴道内的无色无臭、黏而不稠的液体,俗称“白带”。

古人根据带下颜色的不同,分为青带、黄带、赤带、白带、黑带五种。另外还有赤白带、五色带等,临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多见。

2.病因病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致。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有内外之别。脾、肝、肾功能失调是产生内湿之因,脾虚失运,水湿内生;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水湿内停;肝郁侮脾,肝火夹脾湿下注等均可产生内湿,尤以脾虚湿盛为重要;外湿多因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等,以致感受湿邪。临床常见证型有脾虚湿困、肾阳虚、阴虚夹湿、湿热下注和热毒蕴结。

要点二:带下病的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脾虚湿困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气味;面白无华,四肢不温,肢倦,便溏,腹胀纳少,或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

2.肾阳虚

带下量多,清冷如水,绵绵不断;腰膝酸软冷痛,形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暗,小便清长,或夜尿增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润,脉沉弱。

3.阴虚夹湿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感,或有阴部瘙痒;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烘热汗出,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4.湿热下注

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黏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如豆渣状;外阴瘙痒,小腹作痛,脘闷纳呆,口苦口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热毒蕴结

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稠,臭秽难闻;小腹疼痛拒按,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要点三:带下病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要点解析:

1.诊断要点:

(1)病史: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摄生不洁,或不禁房事,或妇科手术后感染邪毒病史。

(2)症状:带下量明显增多,伴有带下的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或兼有尿频、尿痛、小腹痛、腰骶痛等局部及全身症状。可见各类炎性体征。

(3)检查:

1)妇科检查:可见各类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炎性体征,如见阴道黏膜充血、触痛,或阴道壁附有一层白膜;或宫颈口充血,宫颈外口有脓 性分泌物等。

2)辅助检查: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可查到有滴虫、白色念珠菌及其他病原体。B超检查对盆腔炎症及盆腔肿瘤有诊断意义。

2.鉴别诊断:

(1)赤带与经间期出血、漏下:

1)经间期出血:是指月经周期正常,在两次月经之间出现周期性出血,一般持续3-7天,可自行停止。赤带者,其出现无周期性,且月经周期正常。

2)漏下:是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尽,月经周期紊乱。而赤带者,月经周期正常。

(2)赤白带、黄带、阴窗、子宫粘膜下肌瘤:

1)阴疮:是指妇人阴户生疮,阴疮溃破时也可出现赤白样分泌物,但局部红、肿、热、痛或积结成块,而带下病无此症状。

2)子宫黏膜下肌瘤:当肌瘤突入阴道时,也出现脓性白带或赤白带,但妇科检查可见悬吊于阴道内的黏膜下肌瘤,即可鉴别。

(3)白浊、白淫:

1)白浊:是指尿窍流出混浊如米泔样物的一 种疾病,多随小便排出,可伴有小便淋沥涩痛。而带下出自阴道。

2)白淫:为女子骤然从阴道流出大量白色黏液,与带下病之阴中绵绵而下白物、无有休止之症状不同。

由于带下过多是一种症状,许多疾病均可出现,若出现大量浆液性黄水,或脓性,或米汤样恶臭带下时,应警惕宫颈癌、宫体癌、或输卵管癌,可通过妇科检查,借助阴道细胞学、宫颈、子宫内膜病理检查,B超、宫腔镜、腹腔镜等检查,进行鉴别。

要点四:带下病的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则:主要以祛湿为主

2.主要穴位:肝俞、脾俞、肾俞、八髎、中脘、气海、带脉、足三里等穴。

3.主要手法:揉法、推法、摩法、拍法、拿法、拨揉法等。

4.基本操作:

(1)患者俯卧位,医生站于床的一侧。

1)双手叠掌揉背腰部两侧5-7遍;按揉肝俞、脾俞、肾俞等穴各1分钟左右。

2)叠掌揉八髎部位,虚掌拍打八髎部位3-5次。

(2)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床的一侧。

1)双手掌交替推腹部,叠掌揉腹部,单手掌摩小腹部3-5分钟;按揉中脘、气海、关元各1分钟左右;两手多指同时按揉、拿捏带脉穴3-5次。

2)双手拇指同时拨揉两侧下肢胃经路线3-5遍,按揉足三里1分钟左右;掌揉下肢内侧脾经路线5-7遍,按揉阴陵泉、三阴交各1分钟左右。

3)双手拇指分别按揉双侧足弓脾经路线3-5遍,按揉公孙1-2分钟。

(3)患者端坐位,医生站其后侧。

双手多指揉、拿肩部3-5遍,拿肩井5-7次。

5.辩证加减:

(1)脾虚湿盛证:加按揉胃俞1-2分钟;捏脊5-7遍。

(2)肾阳虚证:加小鱼际擦肾俞、命门,掌擦八髎部位,以透热为度。

(3)阴虚夹湿证:加按揉太溪1-2分钟;直擦涌泉,以透热为度。

(4)湿热下注证:加按揉行间、太冲各1-2分钟;双手掌搓摩胁肋部数遍。

(5)热毒蕴结证:加按揉大肠俞、曲池、合谷各1-2分钟。

6.预防与调护:保持外阴干爽,勿冒雨涉水和久居潮湿之地,合理饮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定期进行妇科疾病检查

第四单元:产后病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产后病的定义

要点解析:孕妇分娩后,母体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间,称产后,亦称产褥期。时间一般约为6-8周。产妇在新产后及产褥期内发生的与分娩有关的疾病,称“产后病”。

要点二:产后病的范围

要点解析:临床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痉证、产后发热、恶露不绝、产后腹痛、产后身痛、产后大便难、产后排尿异常、产后汗证、产后缺乳、产后乳汁自出及乳痈等。

要点三:产后病的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亡血伤津、元气受损、淤血内阻、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

要点四:产后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调护

要点解析:

1.产后病的诊断:三审:一审小腹痛与不痛,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 以察胃气的强弱。

2.产后病的治疗原则:着重调整与恢复全身的机能,应根据亡血伤津,元气受损,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针对病情运用虚者宜补,实者宜攻,寒者宜温,热者宜清的原则。具体运用时,必须照顾气血。行气勿过耗散,消导必兼扶脾,寒证不宜过用温燥,热证不宜过用寒凉,应因人因证,灵活掌握。

3.产后病的预防与调护:适寒温,节饮食,调情志,禁房事。注意保持外阴及乳房的卫生和恶露情况。

细目二:产后身痛

要点一:产后身痛的概念,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概念: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又称“产后遍身疼痛”、 “产后关节痛”、“产后痛风”等,俗称“产后风”。

2.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产后气血虚弱、经脉失养,不荣而痛;或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稽留关节、经络,不通则痛。

产后身痛的发生与产褥期的生理密切相关,产后气血虚弱,四肢百骸及经脉失养;或产后体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机体,使气血凝滞,经络阻滞或经脉失养;或产时耗伤肾气皆可致产后身痛。临床分为:血虚、血瘀、外感风寒证、肾虚证。

要点二:产后身痛的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血虚

产后遍身关节疼痛,肢体酸楚、麻木;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2.血瘀

产后遍身疼痛,或肢体麻木、发硬、重着、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恶露量少,色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或边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3.风寒

产后周身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疼痛剧烈,宛如针刺,得热则舒,或肢体肿胀、麻木重着;初起可有恶寒发热等表证;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细缓。

4.肾虚

产后腰膝或腰背酸痛,腿脚乏力,或足跟疼痛;头晕耳鸣,夜尿多;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要点三:产后身痛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要点解析:

1.诊断要点:

(1)病史:有产时、产后失血过多,产褥期起居不慎,当风感寒,居住环境潮湿阴冷等病史。

(2)症状:妇女在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关节活动不利,甚至关节肿胀等可作为诊断依据。关节活动不利,肌肉萎缩。

(3)检查:

1)体征:关节活动不利,或关节肿胀;病久不愈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变形。

2)辅助检查:抗“O”、血沉均正常;如有必要,可进一步做类风湿因子、X线摄片等检查。

2.鉴别诊断:

(1)痹症:本病外感风寒证与痹证的发病机理相近,临床表现也相类似,二者病位都在肢体关节。但本病只发生在产褥期,与产褥生理有关,痹证则任何时候均可发生。红细胞沉降率、抗“O”、类风湿因子等检查可鉴别。若本病日久不愈,超过产褥期者,则按痹证论治。

(2)痿证:二者症状均在肢体关节。产后身痛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屈伸不利为特点,有时亦兼麻木不仁或肿胀,但无瘫痿的表现;痿证则以肢体痿弱不用、肌肉瘦削为特点,肢体关节一般不痛。

要点四:产后身痛的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则:调理气血、舒经止痛

2.主要穴位:肝俞、脾俞、肾俞、环跳、委中、足三里、肩井等穴。

3.主要手法:推法、揉法、擦法、滚法、搓法、按揉法、牵抖法等。

4.基本操作:

(1) 患者俯卧位,医生站于床的一侧。

1)双掌推背腰部膀胱经路线数遍;叠掌揉背腰部脊柱两侧数分钟;按揉肝俞、脾俞、肾俞各1分钟左右;单手掌擦督脉路线胸腰段,或在疼痛部位施擦法数分钟(或以温热感为度)。

2)双手掌自上而下推下肢数遍;滚下肢后侧3-5遍;按揉环跳、委中、承山、昆仑,每穴1-2分钟。

(2)患者仰卧位,两下肢屈曲,医生站于床的一侧。

1)掌推法自天突推至剑突3-5遍;叠掌或轮状揉腹部数遍;按揉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等穴,每穴1-2分钟。

2)双手分别握拿患者疼痛肢体适宜部位,做屈伸、旋转、牵抖下肢数次。

(3)患者坐位,医生站于侧方或后方。

1)掌揉肩臂部3-5分钟;双掌对搓上肢部,以热为度;按揉大椎、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各1分钟。

2)一手托前臂,另一手滚前臂约3分钟,空拳叩击肩臂部数分钟;双手分别握拿肩臂适宜部位,做屈伸、旋转疼痛关节数次;双手握拿上肢远端牵抖数次。

5.辩证加减:

(1)血虚证:加捏脊3-5遍;按揉脾俞、胃俞各1-2分钟。

(2)血瘀证:加按揉血海、三阴交各1-2分钟。

(3)风寒证:加拿风池5次;直擦背部膀胱经大抒至膈俞段,以透热为度。

(4)肾虚证:加小鱼际擦肾俞、命门,掌擦八髎穴,以透热为度。

6.预防与调护:对于产后的患者手法必须要轻、甚起居,避风寒,注意保暖,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细目三:缺乳

要点一:缺乳的概念,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概念: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者,称为“缺乳”,又称“乳汁不行”、“乳汁不足”、“无乳”等。

2.病因病机:本病有虚实之分。虚者多为气血虚弱,乳汁化源不足所致;实者则因肝气郁结,或气滞血凝,乳汁不行所致。本病与情志有密切的关系,精神紧张,哺乳方法不当。临床分为:气血虚弱、肝郁气滞、痰浊阻滞。

要点二:缺乳的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气血虚弱

产后乳汁少,甚或全无,乳汁稀薄,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肝郁气滞

产后乳汁排出不畅,乳汁浓稠,乳房胀硬,或疼痛;胸胁胀满,情志抑郁,食欲不振;舌质正常或暗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滑。

3.痰浊阻滞

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乳房硕大或下垂不胀满,乳汁不稠;形体肥胖,胸闷痰多,纳呆腹胀;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沉细。

要点三:缺乳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要点解析:

1.诊断要点:

(1)病史:注意询问有无产时失血过多,或哺乳期间伤于情志,或饮食不节史。

(2)症状: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不足以喂养婴儿,乳房不胀或胀痛。乳汁清晰为虚证,乳房胀满为实证

(3)检查:主要检查乳房及乳汁的情况。乳房柔软,不胀不痛,挤压时乳汁点滴而出,质清稀者属于虚证;乳房胀满,挤压时疼痛,乳汁难出,质稠者属于实证。

2.鉴别诊断:本病与乳痈相鉴别,乳痈多发生于乳汁瘀滞不通时,表现为缺乳。但乳痈初起有恶寒发热,乳房红肿热痛,继而化脓成痈。缺乳则无上述病史,以及局部皮肤改变。

要点四:缺乳的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则:调理气血,通络下乳

2.主要穴位:肝俞、脾俞、胃俞、膻中、乳根、中脘、足三里等穴。

3.主要手法:推法、揉法、摩法、按揉法等。

4.基本操作:

(1)患者俯卧位,医生站于床的一侧。

1)双手掌推背腰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第1、2侧线3-5遍;叠掌揉背腰部脊柱两侧数遍。

2)按揉肝俞、脾俞、胃俞,每穴1-2分钟。

(2)患者仰卧位,医生站于床的一侧。

1)掌摩或揉胸腹部数分钟(胸部以膻中穴和乳房周围为主,腹部以上腹部为主);按揉乳根、中脘、少泽、足三里、太冲各1分钟左右。

2)十指张开梳推两侧乳房,由外周到乳头3-5分钟;由天突到膻中直推1-2分钟。

5.辩证加减:

(1)气血虚弱证:加捏脊自长强至大椎7-10遍。

(2)肝郁气滞证:加双手搓摩胁肋数遍。

(3)痰浊阻滞证:加按揉天突、丰隆、阴陵泉、公孙各1-2分钟。

6.预防与调护:饮食营养、条畅情志、保持充足睡眠时间、定时让婴儿吮吸乳头,促进乳汁分泌、按摩结束可配合局部热敷、治疗期间可配合食疗

细目四:乳痈

要点一:乳痈的概念,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概念:乳痈是指发生于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以患病乳房局部初起红肿热痛,泌乳功能障碍,同时伴有恶寒发热为特征的乳腺常见病。西医学称本病为“急性乳腺炎”。

一般好发于妇女哺乳期间,尤以产后1个月内好发,以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乳房的外上方,多单发,是乳房疾病中的常见病。

根据乳痈发病时间和病因的不同,中医把乳痈分为三类:一是外吹乳痈,即在哺乳期,因乳汁蓄积而发病;二是内吹乳痈,即发生于妊娠期,因胎气旺而上冲所致;三是非哺乳期乳痈,不论男女老少皆可发生,乃肝经郁滞与阳明之热互结使乳络阻塞壅积而成。三种之中,以外吹乳痈最为常见,其次是内吹乳痈。按摩疗法对乳痈初期疗效显著。

2.病因病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乳汁蓄积,蓄乳与胃热或外感之邪毒相搏,热盛肉腐酿成乳痈。产生乳汁蓄积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乳汁瘀积、肝郁气滞、阳明积热三个方面。

西医学认为,本病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产后抵抗力下降,乳头破损,乳汁瘀积,细菌沿淋巴管、乳管侵入乳房,继发感染而成。其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二是乳汁瘀积,或乳头畸形,乳汁过多,排空不全等发生乳汁瘀积而形成。

要点二:乳痈的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初期

 乳房肿胀疼痛,触痛明显,皮色不红或微红,肿块不明显;乳汁排出不畅,伴恶寒发热、口渴等。

2.成脓期

乳房结块逐渐增大,皮色掀红,疼痛加剧,触痛明显,伴壮热不退,口渴思饮,若肿势局限,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者,是为脓成。

3.溃脓期

脓肿成熟后,可自行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若脓出畅通,则局部肿消痛减,热退,疮口逐渐愈合;若脓出不畅,肿块不消,身热不退,而成“传囊之变”,或疮口不敛,而转为“乳漏”。

要点三:乳痈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要点解析:

1.诊断要点:

(1)病史:哺乳期妇女,以初产妇多见。

(2)症状:本病多见于产后2-4周的哺乳期妇女。初起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红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或伴有全身不适,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随后患乳肿块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皮肤掀红灼热。病情进一步发展肿块中央渐渐变软,按之有波动感,表示脓肿成熟,可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随脓液排出,全身症状逐渐消失。

(3)检查:乳房患部乳汁瘀积不通,有肿硬块,局部皮色不变,或微红,但有触痛。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鉴别诊断:

(1)乳癌:多发生在40-60岁的妇女,肿块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增长迅速,与周围组织粘连,皮肤呈橘皮样变,日久溃烂,形似岩穴,肿块做病理切片检查发现癌细胞。

(2)乳癖:以乳房出现结块为特征。早期偶有与乳痈相混淆者,但无寒热,皮色不变,疼痛与月经周期及情志不畅密切相关。生长速度缓慢,病程长。好发于 25-45岁的中青年女性。

(3)乳核:初起乳中单个或数个结块,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硬而不坚,推之可动,皮色不变,不痛或微痛,全身症状不明显。

(4)乳痨:发病缓慢,结块如梅李,边界不清,皮肉相连,不痛或隐痛,溃后脓出稀薄,夹有败絮样物质,疮口不易收敛,易后遗成漏管,脓液涂片检查可找到结核杆菌。

要点四:乳痈的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则:疏肝清热、通乳消肿

2.主要穴位:乳根、膻中、中脘、天枢、肝俞、脾俞、肩井、合谷等穴。

3.主要手法:揉法、摩法、推法、按法、一指禅推法、拿法等。

4.基本操作:

(1)患者仰卧位,医生站或坐于床的一侧。

1)揉乳房及周围的乳根、膻中3-5分钟,然后揉乳房肿块处2-3分钟。

2)一手托住乳房,一手五指顺着乳络方向,自乳根部向乳头方向梳推数次,然后轻拿提拉乳头及乳晕部,再以双手轮换轻按乳房,使乳汁流出,反复进行3-5次,使瘀积的乳汁充分地排出。

3)按揉中脘、天枢,每穴2-3分钟;顺时针摩胃脘部及腹部各5分钟。

(2)患者俯卧位,医生站于床的一侧。

1)一指禅推法沿背部膀胱经第1、2侧线往返操作3-5分钟;按揉肝俞、脾俞、胃俞,每穴约2分钟。

2)按揉颈项部5-7遍;拿肩井、合谷各5-7次。

5.预防与调护:妊娠五个月后,用热水冲洗乳头,条畅情志,保持乳头清洁,断乳可减少哺乳时间,对于成脓期或溃脓期患者不适合用按摩手法治疗

第五单元:妇科杂病要点

细目一:妇科杂病的定义

要点解析:妇科疾病,以经、带、胎、产为主,凡不属于经、带、胎、产范围,但又与妇女解剖、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的疾病,称为“妇科杂病”。

要点二:妇科杂病的范围

要点解析: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乳房囊性增生,不孕症

要点三:妇科杂病的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在病因方面,寒热湿邪、情志因素、生活因素、体质因素均可致病。在病机方面,主要是肾、肝、脾功能失常,直接或间接影响冲任、胞宫、胞脉、胞络而发生妇科杂病。

要点四:妇科杂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调护

要点解析:

1.妇科杂兵的诊断略。

2.妇科杂病的治疗与预防调护:以调理肾、肝、脾功能为主,结合气血、冲任督带、胞宫的调理,恢复各自的生理功能,并注意祛邪。杂病大多病程日久,难以速愈,必要时结合药物调治,加强心理疏导,方可增强疗效。

细目二:乳房囊性增生

要点一:乳房囊性增生的概念,病因病机

要点解析:

1.概念:乳房囊性增生,中医称为乳癖,是指乳房出现形状、大小、数量不一的硬结肿块,又称“乳栗”、“奶癖”。

2.病因病机:本病主要由于肝失条达,气血失调,痰瘀阻滞乳络;或肝肾不足,乳络失养而致。分为:肝气郁结、肝肾亏损。

要点二:乳房囊性增生的临床表现

要点解析:

1.肝气郁结

乳房结块,拒按,一个或多个,质地坚实,大小不等,表面平滑,边界清楚,经年累月不溃破,还可伴有胸胁胀痛,情绪易怒,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少腹胀痛,经行不畅;舌红,苔薄,脉弦。

2.肝肾亏损

单侧或双侧乳房结块,大小不等,质坚韧、或有囊性感,边界不清,肿块于经前增大、经后缩小;还可伴有腰膝酸软,精神疲惫,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或经闭等月经紊乱;舌淡,苔白,脉沉细。

要点三:乳房囊性增生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要点解析:

1.诊断要点:

(1)病史:可有多年不明原因双乳疼痛、肿块,生气、劳累及经前疼痛加重,肿块变硬增大病史。

(2)症状:乳房胀痛,有周期性,有肿块,腋部淋巴结无肿大,乳头溢液

(3)检查:局部扪诊,X线摄片,超声检查,组织学检查,内分泌检查等。

2.鉴别诊断:乳癌:其好发于外上象限,多为单发,形状圆形或边界不清,质地坚硬如石,不易推动,生长迅速,早期可移动,但中晚期不能活动,癌组织侵及周围组织可引起乳房外形改变,乳头可出现偏移、内陷,癌肿局部皮肤出现“橘皮样改变”,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或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其预后较差,需及时手术治疗。

要点四:乳房囊性增生的按摩治疗:

要点解析:

1.治则:解郁通络,散结止痛

2.主要穴位:乳根、膻中、中脘、期门、章门、肝俞、脾俞、 肩井等穴。

3.主要手法:揉法、推法、摩法、拿法、按揉法等。

4.基本操作:

(1)患者仰卧位,医生站于床的一侧。

1)单掌或食、中、无名指并拢沿胸骨自上而下做揉法数次;双掌沿胸骨向双肩部做分推法3-5遍。

2)揉、摩乳房及周围的乳根、膻中穴,每穴2分钟。

3)按揉中脘、期门、章门等穴,每穴1-2分钟。

(2)患者俯卧位,医生站于床的一侧。

1)双掌直推背部从上到下3-5遍;按揉肝俞、脾俞,每穴1-2分钟;点按天宗、肩井等穴,以酸胀为度。

2)拿颈项部3-5遍,拿肩井5-7次。

5.辩证加减:

(1)肝气郁结证:加按揉小腿内侧胫骨后缘 (足三阴经)3-5钟;点按太冲1-2分钟。

(2)肝肾亏损证:加按揉太溪、肾俞,以酸胀为度;擦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

6.预防与调护:调整生活节奏、减轻压力,控制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及时治疗月经不调病或妇科内分泌疾病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定期检查、积极配合药物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灸法干货 || 月经提前、月经推迟、月经紊乱的调理验方!
第四章 慢性病可以这样去治
中医诊断学精华汇总(颜之推敲整理)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等其它疾病的临床汇编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
月经不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