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分素材】大江健三郎:敏锐的思想型作家,欣然保持孤独
作文素材
丁智会

特别声明:本文已发表于《疯狂作文·素材控》5月号。


大江健三郎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三个孩子的父亲、反战反核人士……大江健三郎一生有很多标签,但最契合的,当然还是小说家。从二十出头写第一篇小说开始,他连续不断地创作了半个世纪。3月13日,在他去世10天后,全世界才知道了这一消息。迟来的告别,也像是典型的小说结尾。

尽管不了解他的作品,但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大江健三郎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他是一位与中国往来颇多的日本作家,曾六次来到中国,每次前来都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媒体的频繁报道,使得他身上聚结了很多“中国情缘”,说他是“对中国最友好的日本作家”并不为过。大江健三郎对鲁迅情有独钟,2009年,近乎抑郁的他,访华时蹲在鲁迅石像前失态痛哭的情形,曾让陪同者不知所措。


人物小传

1935年 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

1947年 日本新宪法颁布,其中放弃战争的条款对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1958年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短篇小说《饲育》获得第39届芥川文学奖。

1960年 随日本文学家代表团访问中国,在北京电台发表声援反对日美安全条约运动的讲话。

1965年 凭借作品《个人的体验》斩获第11届新潮文学奖。

1994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

2006年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进行了座谈。

2023年 3月3日因衰老去世,享年88岁。


他说

◇未来的中日应该和平、友好下去。否则,日本的未来是不幸的。所以,我希望中日两国年轻人更好地交流、合作。

◇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文学的血液,我的身上有着中国文学的遗传基因。

◇我人生的三分之一致力于阅读,三分之一致力于写小说,三分之一致力于和光一起生活。

◇即使是在个人的体验里面,只要一个人渐渐深入那体验的洞穴,最终也一定会走到看得到人类普遍真实的近路上。


高频热用

他的获奖,是边缘对中心的胜利

杉树、松树、各种桧树紧紧地挤在一起,几乎让人觉得它们全成了黑色的暗绿色森林的眼睛,凝视着被荒废的道路所束缚的像老鼠似的我。

……

婴儿一如既往地大睁着眼睛仰视着我, 可我却不知道他是渴了还是饿了, 或者感到了其他的不快。他仿佛是灰暗水中的水栽植物, 睁着毫无表情的眼睛, 躺着, 只是静静地存在着。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1994年,大江健三郎成为继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瑞典文学院给他的颁奖词是:“以诗的力度构筑了一个幻想世界,浓缩了现实生活与寓言,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扰与怅惘。”大江健三郎认为,他的获奖是“边缘对中心的胜利”。在莫言看来,这种“边缘——中心”对立图式是“故乡对一个作家的制约,也是一个作家对故乡的发现”。

大江健三郎对东京这座城市以及日本政府,毕生都保持着一种审慎的疏离。他出生在四国岛一个茂密森林覆盖着的山谷的村落里。童年和少年时代,他就是在那片大森林里度过的。林中自然的绿韵,成为哺育他的摇篮。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到《燃烧的绿树》,森林始终是大江健三郎小说中挥之不去的元素和创作原点。

大江健三郎深受法国文学的影响,小说主题往往并非明确的历史事件,最终却得到如下评论:日本二战后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都在大江健三郎的小说里。但是和川端康成笔下“美丽的日本”不同,大江健三郎笔下的日本是“暧昧的日本”。正如大江健三郎自己曾在演讲中提到过的:暧昧的进程使得日本在亚洲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批评家弗雷克·詹姆逊曾评价说:“大江健三郎是日本最尖锐的社会批评者,从来不认同官方和传统的形象。他和日本其他作家都不一样,最无日本传统的陈腐的民族主义气息……”在创作的过程中,他虽然继承了日本“私小说”的传统,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基于他的个人生活,但是,这些小说又都用一种蓬勃的力量,涨破了“私小说”的甲壳,把个人的、家庭的痛苦,升华为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关注。


3.0解读与速用

常规角度:以笔为刀,刻录时代记忆。

运用示范 文艺作品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以深沉犀利的笔触,一点点揭开生活美丽的面纱,裸露出人性的卑劣和生活的不堪。他的写作范围宽广且具人本关怀的精神,政治、经济危机等皆呈现于他的创作中。优秀文艺作品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以笔为刀,作家应不负使命,责任当头。

核心角度:留住乡愁,传承文化印记。

运用示范 对普通人来说,故乡是夜深人静时魂牵梦萦的土地;对作家来说,故乡是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大江健三郎在创作中不自觉地调动他的故乡资源,无论是小说还是随笔,都反映了一个在日本的边缘地区、森林深处出生、长大的孩子所经历的边缘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我们要发现乡土之美,触碰历史印记,做民间文化传统价值的发现者和捍卫者。

创新角度:接他木之枝,结新生之果。

运用示范 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大江健三郎的写作继承了日本盛行的“私小说”的传统,同时又跳出了一味地展示个人隐秘生活的圈套,把对自己的关注升华为对苍生的关注,从而使自己的小说具有普世的意义。只有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机。


小众锐写

身体力行的和平卫士

很多幸存者的证言向忘记了或不了解事实的日本市民传达了真相……但是怂恿作伪证的协力者们编纂的教科书今年重新被几所学校采用,这也是日本的现状。我希望学习这种教科书的中学生们通过课堂讨论,能够去思考:在日本,以及在面对亚洲、面对世界的时候,将来如何成为不靠说谎去生活的日本人。

——《冲绳札记》

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那年,大江健三郎10岁。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美军对日本的军事占领……这些记忆在他年幼的心里,埋下了反对侵略战争的种子。

和奈保尔被称为“印度的背叛者”一样,大江健三郎对日本来说,也可谓“故乡的敌人”。他不仅自己投身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反对日美安保的社会运动,积极参加“反核”集会与游行,还在文章中批判日本人畏强凌弱的民族性。2004年,大江健三郎等9人发起并成立了“九条会”,他们通过演讲和著书,捍卫宪法第九条(“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等),反对修宪,即便因此受到骚扰和阻碍,也未丧失斗志。

据不完全统计,大江健三郎曾六次访华,在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他受到了严重刺激,昏厥过去。他对日本政府逃避责任感到愤慨,并表示回国后他会把为期一周的访问观感发表在《朝日新闻》上,“日本绝对不能重返国家主义道路,我要让日本的孩子们看到政府的错误道路”。虽然在日本年轻一代中,一部分人已经淡忘了战争记忆,日本右翼政治家仍试图利用“周边威胁论”来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但是,总有像大江健三郎这样的进步知识分子,用文学和自己的力量维护着和平。


3.0解读与速用

常规角度:和平发展是人心所向。从20世纪60年代反安保运动,到发起并成立“九条会”,贯穿大江健三郎所有作品及终生实践的,是反战、和平主义思想。唯有走和平发展之路、行互利合作之道,才能获得持久发展,才能实现长远利益。

核心角度:用良知担当起家国责任。坚守良知和道义,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江健三郎是“对中国最友好的日本作家”,他敢于承认并揭露日本政府犯下的罪行,即便受到骚扰和阻碍也并未丧失斗志,展示了一个文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主义关怀。

创新角度:正视历史才能赢得尊重。不懂得省察的人生是可悲的,不懂得反省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曾因苦痛而昏厥,并将访问观感发表在《朝日新闻》上,他以真诚的反省和担当,赢得了尊重和认可。

中国与鲁迅:割舍不掉的情感

我躺在水泥台上用手支住脑袋,仰望天空,蓝天上的云朵像海中游动的鱼儿。阳光耀眼,我打了眼罩,遮住阳光。我感到自己手的腥臭,而且这种腥臭渗到我身体的每个角落,我这双以前只摸过狗耳朵的手,与杀了二十只狗以后大不相同。

——《奇妙的工作》

2009年1月16日,北京阜成门的鲁迅博物馆内,人们突然发现,在此走访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不见了。经过一番寻找后发现,原来,这位70多岁的老人在旁边的一侧蹲了下来,泪流满面。后来,在观看鲁迅手稿时,他也是匆匆看了一眼就赶快放下,生怕自己再度情绪失控影响到身边的人。在心里,大江健三郎一直将鲁迅视作精神导师。

事实上,在大江健三郎出生前,父亲大江好太郎已经知道了“茴”字的四种写法。1935年,也就是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年,母亲获赠一册佐藤春夫和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受父母影响,大江健三郎很小便熟知“孔乙己”和“咸亨酒店”,他也想长大后成为《孔乙己》中那个“讲故事的少年”,去观察社会和人类。就这样,“在鲁迅作品的直接影响下”,大江健三郎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23岁时,大江健三郎受到鲁迅短篇小说《白光》中一段情节的启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奇妙的工作》。但当他兴冲冲地拿着文章给母亲看的时候,母亲却并不买账,觉得远不如《故乡》那般动人。其实直到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母亲依然会对前来祝贺的宾客说,“与鲁迅还差得远”。不过大江健三郎本人倒并不在意,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最高兴的事情就是人家说我像鲁迅”。

相较于大多数日本作家所写的“日本的世界”,大江健三郎的视角更像是“世界的日本”,时常处于很边缘的黯黑地带。这种独特的、具有批判性的反思,几乎贯穿于他的一生。


3.0解读与速用

常规角度:家风濡染孩子成长。家风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大江健三郎的父亲是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他的母亲更是鲁迅先生的忠实喜爱者。大江健三郎的思想和创作深受鲁迅的影响,这与父母对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核心角度:树立心中榜样,奔赴人生理想。榜样的力量能引领前进的方向。大江健三郎堪称鲁迅的铁杆粉丝,自幼受鲁迅作品影响,并由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最终站在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向着榜样奔跑,或许有一天,我们也能成为一道光。

创新角度:廷争面折,一代直声。文艺工作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不仅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大江健三郎学习了鲁迅的批判精神,敢于说真话,是日本最尖锐的社会批评者,表现出了一位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担当。

父子当共生:有光,也有鸟

“换个方法,不是逃离那个怪物婴儿,而是正面对待,不欺不瞒,用自己的手直接捏死他,或者接受他,把他养育成人,只有这两条路。其实从一开始我就清楚,但没有勇气承认。”

——《个人的体验》

大江健三郎的一生并不顺利。1944年,年仅10岁的他失去了自己的父亲;1963年,他的长子出生,他按照英语“light”给他的儿子取名“光”。这个孩子先天性头盖骨发育不全,脑组织外溢,在脑后形成一个大瘤,因多次手术皆无法治愈,大江健三郎甚至一度想过轻生。虽然光总算是活下来了,但智商长期停留在四五岁的状态,也离不开人的照顾。

洗澡,喂食,哄睡,盖被,陪学,陪伴……常人恐怕很难体会一位家里有智障儿的人的心情,但大江健三郎以近乎真实到残忍的心理素描,把他在养儿这条路上的艰难苦楚在文学作品中展现了出来。在他的小说《个人的体验》中,彻底地描写了这种内心煎熬:主人公“鸟”不断地纠结要不要抛弃自己的残障婴儿。他在小说中展现了人性黑暗、恐怖的一面,但最终,主人公依然选择战胜这种灰暗和煎熬,坚持走完人生的路。

他的文字也影响了他和家人的生活选择。后来,大江健三郎和妻子一直坚持为儿子治疗。光奇迹般地克服了先天残疾,成为日本知名的作曲家。为了照顾好儿子,大江健三郎始终跟光生活在一个房间里,他阅读和写作时,光则在一旁听音乐、谱乐曲。他说:“这样光一抬头便能看见我。”不知不觉中,光开始反哺父亲,他也成了大江健三郎生活中的一道光。他的音乐,让父亲找到了一种安宁的感觉,渐渐克服了抑郁症;在他激励下,大江健三郎走遍了广岛地区进行调研,并完成了《广岛札记》的写作。大江健三郎说自己每天必做的是,等光睡下后,用毛毯将他盖好,早上再把他叫醒。自己首先得是一个负责任的父亲,然后才是一个作家。


3.0解读与速用

常规角度:扛责任于肩,创造生命奇迹。我们每个人都有必须要担负的责任。大江健三郎在儿子光出生后,担起父亲的责任,将残疾的儿子培养成了作曲家。面对应尽之责,我们不能推诿,不可畏葸不前,勇敢担起责任,我们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核心角度:不畏苦难,逆风飞翔。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大江健三郎在儿子光出生后,也经历了一段黑暗而潮湿的岁月,他最终决定和光一起坚定地走下去。穿越生命之险滩,方见前方河流之壮丽。不畏苦难,勇敢泅渡,我们才能舞出生命最美的姿态。

创新角度:亲情之甘,在于父母与孩子的双向奔赴。生命是一场奇妙的遇见,父母把孩子养大,孩子反哺父母的生命。大江健三郎为长子光耗费了极大的心力,也从光演奏的音乐中寻到了安宁。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江健三郎: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文学的血液
周日人物|石黑一雄、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
曼亚洲文学奖初选名单揭晓
大江健三郎获诺奖后告诉母亲,母亲:如鲁迅在世,就没你的事了
逆行于绝望的文学与思想追思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六人谈)
大江健三郎与莫言正月里的对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