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朝科考:留住人才先留住胃(图)


  北京故宫从兴建至今已609年,几百年来,这里见证了历代帝王的悲喜人生,也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华丽雄壮的故宫,凝聚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建筑、器物、服饰、书画、典籍、档案等中华文化的精华。本文截选了清史专家阎崇年的新作《大故宫》中描述清朝人才选拔制度的一段。

  博学鸿儒科:

  笼络士心

  康熙帝的人才选拔政策,使得一年之间,北京“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对于来京的名士,康熙帝想得很周到。他下令户部每月发放太仓大米,把这些人才供养起来,度过天寒日短的冬天再说。等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正是北京阳春三月的和暖季节,清代第一次,也是最为盛大的一次博学鸿儒科考试,在太和殿和体仁阁隆重举行。

  康熙朝博学鸿儒科,参加考试143人。考场地点,在体仁阁,环境不错,华丽殿阁,遮挡风沙。考场条件,有桌子可凭写,有椅子可坐着,还为考生提供笔墨等。考场氛围,特地撤去护军监场,消除考生紧张情绪,使其“吟咏自适”。考试题目有两道:一道是赋《璇玑玉衡赋》;一道是诗,《省耕诗》,五言二十韵。考试时限,也灵活,答完即可出考场,答卷慢的发给蜡烛,最迟可以夜里再交卷。

  可想而知,各地士子考生经历如此厚待,怕要终身感戴皇恩不尽。考生饭食,答卷中宴会,康熙帝买单。考生宴会怎样举行呢?据考生施闰章回忆,到了中午,听到宣示:“馆选廷试,例不给馔。嘉尔等学行名儒,优以旷典。”就是皇帝要破格赐宴了。

  据另一位考生毛奇龄回忆,当时在体仁阁设宴,考生四人一桌,共50桌,都赐座位。光禄寺负责准备饭食先上两道茶和四道时鲜果品,再上十二道菜,都用精致的大碗盛放;主食有四种:馒首、卷子、红绫饼、粉汤(面条),都是面食。大概考虑到考生以南方人居多,又上“白米饭各一大盂”。这让南方考生尤其受用,不仅浙江萧山来的毛奇龄念念不忘,安徽宣城人施闰章也特地写道:“治南馔,张椅坐,盖前所未有也!”就是说给桌子椅子,吃南方口味的饭菜,这在清廷还是头一回发生。据说这餐御赐宴会,价值四百两银子。饭吃完了,又赐茶,然后继续答题。

  博学鸿儒考试结果,考取一等20人,二等30人,共50人,都授为翰林官,到史馆纂修《明史》。按实际参加考试者计算,考取率约为35.6%。清代博学鸿儒科仅两次:康熙举办过一次,乾隆又举办过博学鸿词科一次,士子能赶上一回是很不容易的,但有位朱彝尊,浙江秀水(今嘉兴)人,自己考上了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他的孙子朱稻孙又考上了乾隆朝的博学鸿词科,祖孙入选,世所仅见,有清只此一例,传为文坛佳话。康熙帝在太和殿及殿前庭院东侧的体仁阁,亲自举办考试、披览试卷,选拔博学鸿儒,更为明清两代六百年历史所仅见,堪称文坛盛事。

  “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康熙帝明白这句话的分量。他的博学鸿儒,旨在争取士心。康熙帝之所以成为千年一帝,与他重视民心,尤其重视士心是分不开的。

  保和殿试:从出题到印卷只要一天

  保和殿除曾作为清顺治帝和康熙帝的寝宫,以及皇家宴会厅、会议厅、接见厅、仪礼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举行殿试的场所,也就是举办国家考试的场所。

  “学而优则仕”,科举是明清时期读书人做官的正途。一旦打定主意走科举之路,首先要参加县、府、省三级的“童试”,也就是童生试,过关之后成为“秀才”(生员),分别为县、州、府学的生员。尔后参加“乡试”。“乡试”为省级考试,三年一比(届),由朝廷派官主持,秋天在省里举行,所以又叫“秋闱”。乡试中榜,就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获得了参加国家级考试的资格。国家科考也是三年一比(届),分两试:首先由礼部举办“会试”,在春天举行,所以又叫“春闱”。会试者不限年龄,“番禺王健寒九十九岁,尚能入试,握笔为文”。会试地点主要在贡院(北京贡院胡同),考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才有机会参加朝廷举办的“殿试”。殿试明初在奉天殿(太和殿),后多在保和殿,乾隆后定制在保和殿。

  殿试是考进士,如何进行呢?

  首先是出题。据《翁文恭公日记》记载,某年四月二十日寅时(寅正4时)三刻,他到西苑(中南海)听旨,被任命为殿试读卷官。然后与其他读卷官一道,草拟“策问”题目八道,进呈光绪皇帝。皇帝看过,用朱笔圈出四道。读卷官把这四道考题工整书写,用封筒装好,再呈皇帝。

  这时已到中午时间。饭后试卷发回到读卷官处,经过密封,运到内阁大堂。监考的御史已在内阁大堂等候。除了主考官和读卷官,其他人等一律屏退,由读卷官书写正式试题。酉正(18时),刻字匠齐集大堂。护军统领把大堂前后门都封闭,戌初(19时许)发刻试卷。到子正一刻(0时15分)刻成,经过校对、印刷、装订,寅正(4时)完毕,共印370份。从出题到印卷,整整一天一夜。安排如此紧凑,为着防止泄题。

  其次是殿试。殿试二十一日黎明,考生(贡士)们在太和门两边的昭德门、贞度门集合,由官员引领穿过太和门,经太和殿两侧中左、中右门,到保和殿丹陛下。一位大学士把考题授予礼部堂官。贡士们面北行三跪九叩礼。然后由礼部官员分发试卷,考生要跪着接受,行三叩礼。鸿胪寺官员引领考生到考桌前,答题正式开始。

  随卷下发的还有答题纸,答题纸长一尺四寸,白宣纸,凡八开,红阑格,每开十二行,行二十二字,抬头顶格加二字,共二十四字。这样,每页不算抬格,共可写264字。书七开半为满卷,写满为1980字。为防写错,要打草稿。正本要用端正楷书来写,格式严谨,不得涂改。可见,殿试不仅比试思想和文采,也要比试书法和缜密,乃至韧性和体力。考试以一天为期,实在熬人,但也有些人性化措施。比如,殿试给每个考生设有考桌(会试为矮几)可以伏案写卷;考试当中进餐,由光禄寺负责预备红绫饼,有时也给茶喝。

  再次是阅卷。交卷以日落为限。诸贡士答题完毕即可交卷,答卷密封后,放到箱子里,送往午门内的朝房,交给收掌官。收掌官将答卷转送给读卷官阅读。读卷官阅毕,主考官等拟定前十名答卷,进呈皇帝。皇帝钦点一甲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读卷官将后七卷填写二甲名次,交内阁列金榜。

  最后是发榜。殿试一般在考试两天后发榜,考中者分为三个等级: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为“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为“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为三名,固定不变;二甲和三甲的名额,每科不同。二甲名额较少,三甲名额较多。清朝殿试,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最少取81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最多取399人。清朝平均每科取进士236人。清代中进士年龄最小的16岁(虚岁),一位是安徽合肥人李孚青,另一位是满洲正黄旗人伊桑阿。后者官礼、吏、户、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

  发榜前由礼部官员在保和殿传胪(唱名),宣布考中进士的甲第和名次,并将名单写在黄色榜上,所以称作“金榜题名”。新科状元率领进士们走出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走出午门中门的,只有一甲状元、榜眼、探花才能享受如此尊荣。黄榜贴在长安左门(在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前)附近。顺天府尹设宴招待新科进士。新中进士,“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成为朝廷执政集团的官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春霖忆述:最后的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人物传之十一——顺天府宛平县王崇简家族(三)
曹雪芹的弟弟是谁?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金榜题名难不难?浙江才子张元济表示:一点都不难,很轻松!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演变和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