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荀”思想的超时空碰撞

孟子与荀子虽然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学说分歧却非常大,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二人持不同观点。荀子的生活年代晚于孟子,因此后人得以在荀子的文章中一窥他对孟子主张的评论,体会“孟荀”二人在思想上的碰撞。

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后人经常将两人并称为“孟荀”。虽然同出儒家,两人学说的分歧却非常大。作为儒家的理想主义者,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认为只要统治者施行仁政,就可以实现国富民强,达成王道;而作为儒家的现实主义者,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所谓的善只能出自后天的教化,统治者要想富国强兵,就必须隆礼重法。由于生活在不同年代,两位思想家并没有机会就各自的观点当面辩论。幸运的是,《荀子》一书中保存了好几处荀子对孟子的评论,从这些评论中多少可以窥见“孟荀”二人在观点上的碰撞。

关于“五行”的是与非

孟子第一次出现在《荀子》中,是在《非十二子》篇。在这一篇中,荀子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六种学说、12个代表人物进行了批判。而孟子及其老师子思就很“荣幸”地被荀子选中,成了批判的对象。

荀子写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通俗地讲,就是说两人只是学了点先贤圣王的理论,还没得要领,就自以为了不起。把各种旧的学说搞在一起,炮制出了一套离经叛道、晦涩难懂的所谓 “五行”学说,还说这才是真正的“先君子之言”。子思和孟子这师徒二人一唱一和,让世人都以为他们的学说就是孔子和子游的真传。

荀子这里的批判十分激烈,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刻薄。荀子为什么对两位前辈及他们的学说如此反感呢?要明白这一点,首先要明白荀子所反对的思孟学派的理论,也就是所谓的“五行”学说究竟是什么。

一些学者认为,这里的“五行”就是后来阴阳家讲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五德循环历史观。章太炎和范文澜都持这种主张,其理由是孟子说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中有很明显的历史循环色彩,这和五德循环观高度契合。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么荀子反对子思和孟子的理由就是两人刻意将孔子的学说神秘化了。这一点,似乎挺符合荀子不信鬼神、反对迷信的一贯态度。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荀子提到的“五行”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五常”。在古代对《荀子》的很多注本中都采用了这种观点。而新中国成立后从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中发现的《五行》篇似乎也印证了这个观点。《五行》篇明确提到,存在“仁、义、礼、智、圣”这五种德行,当这些德行“形于内”时,就是“德之行”。研究者们认为,这里的“行”应该念作héng,是“恒”的通假字,意为恒常,所谓的“五行”其实就是“五恒”。只不过在后来的演变中,“圣”逐渐被替换成了“信”,并且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五行”被改成了“五常”。可以看出,这里的“五行”是和子思、孟子的主张更为相近的。那么,这样的“五行”观为什么会遭到荀子的反对呢?

一方面,可能有理论层面的原因。在孔子的学术体系中,只强调了“仁、义、礼”这三种德行,而“智”和“圣”则是子思和孟子阐发的。或许在荀子看来,这并不符合孔子原意,是“案往旧造说”。

另一方面,可能还有实践层面的原因。《五行》篇中说,“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德行,那么他就可以称得上善,已经到了人道的境界。但要是成为圣贤,那就达到了天道的范畴。《五行》篇还说,“圣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义也”,也就是说,当圣人洞悉了天道,再用它来指导现实的政治实践,就称得上是义。沿着这个逻辑,儒家原本朴素的仁政主张就披上了一层“天道”的神秘主义色彩。而这一点显然是与荀子的主张相悖的。在荀子看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这其实和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更为相符。或许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荀子才对“五行”观念持批判态度,认为它曲解了儒家的本意。

孟子的休妻事件

孟子第二次出现在《荀子》中,是在《解蔽》篇。在此篇中,荀子援引了一则孟子休妻的“八卦”,说“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未及思也”。

孟子休妻是什么典故呢?有一次孟子回家看到自己的妻子伸开两腿坐着,就认为她违反了礼仪,要休了她。按照当时的礼仪,标准的坐姿是跪坐,伸开两腿坐是十分不雅的姿势。孟子的母亲知道了这事,就教训了孟子,说这是他自己不讲礼仪在先。因为根据礼仪,在进入房间之前需要先高声打招呼,进入房间后眼睛应向下看,这样屋里的人就有时间调整姿势,不至于失礼。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就放弃了休妻的念头。

那么,荀子为什么要引用这样一个故事呢?其目的是要将孟子作为反面典型,表明他对德行的修持很刻意,对可能影响自身修行的各种因素,如妻子的“失礼”都要尽可能排除,但事实上却只讲蛮力、不求反思,不得其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讲到孟子休妻的故事之前,荀子还提了一个名字叫觙的人,说他只能在安静的环境中思考,一有干扰,其思考就会被打断。在古代,“觙”通“伋”,而子思的名字就是孔伋,因此一些学者猜测觙就是子思。如果这种猜测是对的,那么荀子要批判的就是整个思孟学派强调自身修养的观点,认为这其实是虚伪而不切实际的。况且,在荀子心中,孟子的地位还远不如子思——子思至少还达到了思的境界,而孟子则连思的境界都没有达到。

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

孟子第三次出现在《荀子》中,是在《性恶》篇。在这一篇中,荀子主要阐述的是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的观点,而孟子的性善论则成了他的主要批判对象。

我们知道,孟子一直强调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只要充分发挥本性,人就可以向善。在孟子看来,出于善的本性,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德行。而所谓的“恶”,则是因为丧失了善的本性,迷失了自我。

荀子显然不同意这种观点。在他看来,诸如贪财好私、嫉妒憎恨、贪图享乐等人性的弱点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对这些弱点放任不管,任意放纵本性,就会出现互相争夺、扰乱秩序等问题,最终会导致暴乱。而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建立礼义,制定法度,用来整治、改正、驯服、教化、引导人的情性。在荀子看来,所有的善其实都来自于“伪”——这里的“伪”并不是伪装的意思,而是指教化的结果。

针对孟子认为人会出于善性而学习,并通过学习来提升德行的观点,荀子表示反对。在他看来,人性是天生的,人没有动力、也没有可能通过学习改变它们。人要走向善,就必须有外部的约束,这个约束就是圣人们创立的礼法教化。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和孟子一样,荀子也认为人是可以成为圣人的,就是所谓的“涂之人可以为禹”。但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认为人要成圣,并不能通过内心的修炼,而要通过礼法的训导,用它来消除“恶”。当成为圣人之后,就可以“起礼义,制法度”,为后世树立行为规范。

对于孟子认为人失去了本性才会产生恶的观点,荀子也进行了反驳。他指出,如果要讲性善,就要证明在没有任何后天干预的情况下,人的本性也是善的。但现实中,人的本性就是“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所表现出的“见长而不敢先食”“劳而不敢求息”等善行,都是后天教化的结果。由于人的成长就是在外界的教化之下不断磨灭本性的过程,所以孟子所谓的“恻隐之心”等其实也不过是教化的产物,而非本性。并且,对本性的磨灭并没有让人走向恶,恰恰相反,正是它让人们走向了善。

孟子三见齐宣王事件

孟子最后一次在《荀子》中登场是在《大略》篇。在这一篇中,提到了“孟子三见齐宣王”的故事:孟子见了齐宣王三次,但每次都没说什么事。他的门徒很不解,孟子对此的回答是:“吾先攻其邪心。”

和书中的其他篇章不同,《大略》篇并不是完整的文章,而是门徒们记录下的一些荀子言行,其体例类似《论语》。这个故事想必应该是出自荀子口述,然后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的。荀子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由于没有上下文,所以很难确知。但一般认为,这里荀子是把孟子的行为当作正面案例的。例如,王先谦在《荀子集解》中对这段作出评注,说“以正色攻去邪心,乃可与言也”。以此推断,荀子应该是要借孟子之口表明,要劝诫君王听从自己的政治主张,就需要先去除他们的邪念。如果这个推断是正确的,那么孟老夫子应该高兴。在荀子这个后辈的书中亮相四次,最后好歹当了一回正面角色。

原文标题:《荀子》中的孟子

本文将于《群言》2022年第9期刊发,敬请期待

更多精彩文章

《群言》2022年第6期目录

张岱年: 读经与读子

郑昌淦: 说儒

任继愈: 《老子》难读

郑昌淦: 孟子与功利主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荀人性論的目的取向 WORD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人性恶?还是人性善?《通鉴》浓缩精华09
张祥丽丨荀子性恶论研究
习相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