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姓氏文化】漫谈畲族蓝姓的历史渊源
userphoto

2023.01.01 吉林

关注

畲族是一个姓氏比较集中的民族,全国70余万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姓蓝、雷、钟三个姓氏。

相传畲族的姓氏是帝喾高辛氏敕赐的。早在4000多年前,帝喾高辛氏的部落大联盟西南边界,经常受到毗邻燕部落的骚乱。在危难关头,畲族始祖龙麒自告奋勇带兵平定燕部落的骚乱立了大功,被帝喾高辛氏招为女婿。龙麒后来生育三男一女,帝喾高辛氏赐长子姓盘名自能,封南阳郡武骑侯;次子姓蓝名光辉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姓雷名巨佑,封冯翊郡立国侯;一女赐名淑玉,赘钟志琛为婿仍姓钟,封颍川郡嫡国侯。后来,龙麒的后裔在南方一次海上迁徙活动中,盘大哥率领家族乘坐的船只遭遇大风,在海上漂流不知去向,可能融入了兄弟民族之中,所以至今畲族无盘姓。

据民族学家考证,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并且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得延续。百家姓中有七成姓来源于洛阳偃师。我国的姓氏有自身的发展和形成的规律。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也就是说,我国古代社会的姓氏从春秋战国以后逐渐代表单一的父权制,一直沿用至今。

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华夏56个民族一员。畲族的蓝姓与汉族蓝姓是否存在历史渊源关系呢?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与大家探讨。

如今,汉、壮、畲、回、满、瑶等民族均有蓝姓,其中瑶族占多数。寻根溯源,百家姓蓝氏来源主要有二:

1、出自赢姓,为伯益之后。据《姓氏考略》、《竹书纪年》所载:梁惠王(即魏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即今陕西蓝田县,蓝田位于秦岭之北,蓝水之东,以产美玉而名闻天下。子向:战国时秦国人。子向之后以地为氏,称蓝姓,并尊子向为其始祖。

2、出自芈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载,春秋后期,楚公族大夫亹食采于蓝邑。楚国公族大夫亹,本宗源自芈姓,因任蓝县尹,世称蓝尹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为本宗得姓始祖。

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蓝姓与兰姓混为一谈,即把蓝字作为兰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蓝姓与兰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据学者考证,汉魏之后,蓝姓以中山郡、东莞郡与汝南郡为中心,逐渐播迁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南徙于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地者。蓝姓大举南迁于隋唐间,其中汝南郡一支蓝姓迁居今福建上杭蓝尾驿,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其后裔蓝有善迁居福建会同里蓝家庄,有善后裔分迁清流、顺昌、石城。蓝姓入居广东亦在唐末五代间,宋初之广东南海人蓝继宗便为此支裔孙。据广东五华《蓝氏族谱》所载:“十七世万一郎,由建宁崇善坊迁居宁化石壁乡。十九世和二郎,于宋时宁化迁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广东梅县,为梅县蓝氏始祖,其后分衍兴宁、长乐、宝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今福建南部,宋时是蓝姓的繁盛地之一。《广州初集蓝鼎元行状记》载有“蓝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的事实。宋元两代,蓝姓除繁盛于福建外,在广东,蓝姓也繁衍得非常兴旺,并且在宋末元初乱世时大批迁居广西,当然亦有北迁入湖南、四川之地者。明初,山西蓝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天津、北京、江苏等地。明中叶以后,闽粤沿海之蓝姓有渡海赴台者,此间亦有广西之蓝姓播迁云南、贵州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至明清时期,蓝姓分布愈广,今东北三省亦有蓝姓入居。如今,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蓝姓约占全国汉族蓝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

蓝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中山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卢奴(即今河北定州),辖境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安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滹沱河以北地区;

2、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即今山东莒县),后改名东安,辖境相当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阴、沂源等地;

3、汝南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平舆(故城在今河南平舆北),辖境相当今河南淮河、颍河之间。

据四川、江西等地先后发现的“八仙”之一蓝采和的家谱记载:蓝采和父亲蓝明德,唐贞观时人,聪明好学,行为正直,官扬州节都使,当李唐武氏改元天授庚寅岁,自东京河南祖居,后移迁于江苏省江宁府上元县,又分徙句容县元句二邑创业居住,是为金陵始祖。

据蓝采和家谱对蓝采和14世孙蓝吉甫的记载:蓝吉甫,字神嘉。神农九世孙,蓝昌奇之后,唐开元癸丑(公元713年),科进士,授左辅阙迁谏议大夫,系蓝采和14世裔孙。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是年蓝吉甫18岁,遭金胡扰攘天下汹汹,斯民鲜有定业,胡师游牧南侵。时人叹曰:北寇南侵,危安莫卜,破邑陷州,酷遭荼毒,家散人亡,神号鬼哭不已。弃建康居朱紫坊,兄弟中途相失,只身居福清县(今福建省福清县)之五乡,开基立业。蓝氏居闽,蕃蔓之盛,奉蓝吉甫为福清始祖,葬于华国山大坐人形子山。娶福清县林氏女七娘,终葬于华阳谷蛇形申山,生三子。

另据《赤岭种玉堂》一文介绍,福建种玉堂蓝氏奉蓝氏始祖蓝昌奇的第108世裔孙、扬州节度使蓝明德为一世祖。蓝明德的第22世裔孙蓝琛生三子,长子元晦迁居漳州府漳浦县隆教(今龙海市港尾镇隆教村)。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分居苌溪即今漳浦赤岭乡,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子庆禄仍居隆教。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湖寮。清初,种玉堂十五世大轮居台湾桃园大溪镇。16世云锦居屏东里港乡。18世武居台北市。18世瑞芳居宜兰。种玉堂派下蓝氏在台湾现有人口近2万人。蓝云锦后裔胜民1989年到种玉堂谒祖。蓝武后裔金涂1988年11月到种玉堂谒祖。换长、仁义等台湾宗亲一行6人於1994年6月底往种玉堂谒祖。种玉堂在台后裔鸿博、鸿玉於1993年到漳浦参加蓝鼎元学术研讨会。

又据闽东、浙南部分畲族蓝姓宗谱和畲族历史资料《传师学师》记载,称蓝采和的父亲蓝明德系畲族始祖龙麒的后裔。蓝姓树立蓝明德为“江南一世祖”,北宋年间 “金胡扰乱,民无定所,南师北侵,破邑陷州。”(《传师学师》)蓝明德14世裔孙蓝吉甫等人,为避金之乱,率领族众,从江苏句容南下避难,走出江苏,进入浙江,大部分族众散住在江苏的南部和浙江各地,然后融入兄弟民族之中。只有蓝吉甫带领蓝姓族众数人入迁福建省福清地区定居下来。蓝吉甫入闽后,续娶李氏为妻,生育五子,去世后安葬福清近郊“牛栏岗”,被尊为福清畲族蓝姓一世祖。

从上述历史资料可以看出,福建、台湾的蓝姓多为蓝采和14代孙蓝吉甫的后代,蓝采和的父亲蓝明德,自东京河南祖居,后移迁于江苏省江宁府上元县,又分徙句容县元句二邑创业居住,是金陵始祖。蓝吉甫家族属于汝南郡是没问题的。

隋唐间,其中汝南郡一支蓝姓迁居今福建上杭蓝尾驿,其后裔迁居清流、顺昌、石城等地。又据广东五华《蓝氏族谱》所载:其支族十七世万一郎,由闽建宁崇善坊迁居宁化石壁乡,后裔于宋时由宁化迁居漳州和广东梅县,分衍兴宁、长乐、宝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等地。今福建南部,宋时是蓝姓的繁盛地之一。《广州初集蓝鼎元行状记》载有“蓝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的事实。

如今上述地域的蓝氏既有汉族也有畲族,其中畲族的蓝姓有相当一部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按党的民族政策恢复的。由此可见,畲族一部分蓝姓与汉族汝南郡的蓝姓可能存在渊源关系。

汉族百家姓蓝氏来源于赢姓和芈姓两大血统,均以封地为氏,至春秋战国时代始有。汉魏之后,蓝姓以中山郡、东莞郡与汝南郡为中心,逐渐播迁于黄河中下游诸省。也就是说,汉族百家姓汝南郡蓝氏的产生,与相传帝喾高辛氏敕封畲族始祖龙麒次子光辉为汝南郡蓝氏,时间相差2000余年。畲族一部分蓝姓与汉族汝南郡的蓝姓是如何扯上渊源关系的呢?有待学者、专家进一步考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汝南多名门,汝南的二十三大名门望族详解
注意:不少平和人搞错自己的姓氏,可能就是你!
你知道你的姓氏起源吗——关于“王”姓
中国当今现存稀有姓氏大全
??【每日一姓氏】
【百家姓】言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