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收藏】领悟伤寒:六经治疗大法

悟伤寒:六经治疗大法

临床上任何疾病都存在着损阳伤正的情况,无论什么疾病,都会损阳,都会伤正。比如外感病,损阳伤正的病变主要是产生在邪正相搏的这个阶段。因此,我们要消除病理性的损阳因素,就必须在临床上谨守病机,充分重视驱邪。由于在六经病的不同阶段各自的病变特点不同,这使得消除损阳因素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比如太阳病它是邪正相争在表,一旦误治、失治,就有造成伤阳内传或造成变证的可能。在治疗上以汗法为原则,仲景有麻黄汤、桂枝汤二方。对于太阳病,卢氏主张用桂枝法作为主方,桂枝法实际上是从桂枝汤演变而来的,既简单又很复杂,这个复杂就在于它的增损。如果以后有机会可以专门来讨论桂枝法,大家要是能够接受,那在临床上可以说是轻车熟路的。通过用麻、桂这两方就可以发汗祛邪,表邪得解,正气才能够安和。

而阳明病阶段,邪热和正气的斗争是相当剧烈的,采用清法、下法作为手段,这是仲景的常法。但是由于邪热盛实的病机会造成耗气伤津,往往一旦出现正气不支,阳明病同样也可以入阴,甚至导致津枯亡阳。所以仲景的清法、下法能够祛邪泄实,能够使津液自保,阳气也才能够因之而安。但在临床上真正的阳明病是很少见,如果一旦是真正的阳明病,那么就应该直用清下,这就很简单了。我临床这么多年,加起来可能也没有遇到一二十个真正的阳明病。那么一旦真正遇到了,也是一样的承气,一样的泄实。不是说扶阳就不能够用清下,用清下的目的还是扶阳,这个过程同样有扶阳的理念在里边。

到了少阳病阶段,正气逐渐衰弱,邪到了半表半里,引起枢机不利,仲景提出了和法,用和法既能够枢转气机,又能够祛除邪气,所以这实际上就排除了“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的可能。

三阴病是以阴邪强盛、阳气不足作为一个普遍的病理,那么就应采用温散寒邪、温扶阳气的方法。针对损阳伤正的病理,使阳得其扶,寒得其去,这实际上就达到了扶阳的目的。

总之,要想避免这种病理性的损阳因素,必须把握好太阳、少阴两关。把握这两关,可以说又是仲景的核心思想。因为外邪致病,太阳首当其冲,所以这是外邪损伤阳气的起始点。如果我们能够及时正确地治疗,就可以使邪去而病愈。而一旦失治、误治,就会导致邪气伤正,从而出现内传。所以说在临床上防治太阳病是治疗外感病当中的关键环节,因为所有的疾病都与外感有关。钦安曾言:“万病不离伤寒”。那么,他这个寒就是指感受外邪。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太阳篇条文接近180条,几乎占全书的一半。对于太阳经证、腑证、兼证、变证的论述是相当详尽,也可以说是辨治入微了。

处在六经病理层次最浅的太阳病和处在层次最深的少阴病,这两者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这是因为太阳与少阴既有经络的联系,又有脏腑的表里关系。所以钦安先生谈到,太阳之底面即为少阴,少阴之底面又为太阳,少阴真阳蒸化太阳经气,从而成为人体气化的主要来源,亦为两者内在联系的核心。所以治疗太阳病,处处都应该慎防伤及少阴的阳气。

对于把握太阳少阴两关,卢氏在临证上采用的一个是桂枝法,一个是四逆法。任何疾病都可以归属到这两关,你没有在这两关,我让你到这两关来。作为医者你要有这个主动权,你要让病程按照你规定的路子走,这样你才能够把握住疾病,才能够进退自如。

一旦病入少阴,这就会危及真阳,阳虚阴寒盛是少阴篇的主要病机。如果真阳都已经衰弱了,出现了“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甚或阴寒盛极的格阳证或戴阳证,这些都是四逆汤类方的首选证。仲景反复告诫医者“少阴病是生死关”,“阳存则生,阳亡则死”。所以,使用扶阳的治疗,就必须要积极、要主动、要果断。如果在这个时候你还思前想后、辨证不准,这就会贻误病机,最后导致病人的衰竭。很多疾病就是这样演变过来的,完全能够治愈的疾病,最后却搞得这样不了了之。很可惜呀!

所以说,如果真正等到少阴真阳衰危的显象已经具备,那个时候才考虑回阳救逆就已经晚了。当然这个时候仍然还可能十救一二,本来是100%的能救,或者是99%都能救的,但是你错过了机会,这就是医者之罪!在这个时候药力往往难及了。

所以,在治疗上,应该宜急不宜缓,一定要抓住疾病前期的苗头,采取积极的措施,作为医者决不能够等闲视之。这是为什么要死死抓住太阳少阴这两关的关键所在。

再一个就是宣通与温补是扶阳的两大法门,因为阳气的不断运动,它能够使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关窍的很多功能得以实现,所以我们在治疗上,一方面要保持阳气运动的宣畅,另一方面,对阳气的虚损又应当主动而积极地去温扶。这亦说明了阳气的病变显然涉及两个方面,但在具体疾病的病机上又各有侧重,所以在论治上也就各有特点。

比如对三阳病的治疗,作为医者应以保持机体阳气宣通为要务,因为三阳属于三阴之表,往往属于疾病的早中期,邪正相争往往比较剧烈,阳气在与邪气抗争的过程中,容易因病邪阻滞而造成运行障碍。赵献可有句话讲得好:“凡外感病者,俱从郁看”。由于三阳病的这个病理特点,就决定了我们在治疗中常常采用祛除郁闭的方法,采用消除病理性瘀滞和调理人体气机的原则,从而保持阳气的宣通。最具代表性的宣通阳气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个就是温散法:由于风寒邪气郁闭在表,不仅能够阻滞阳气的正常出入,并且还能够损伤卫阳,这就表现出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这些临床症状。仲景以麻、桂两方为代表的温散法,既可以发汗祛邪,又能够鼓舞阳气外出抗邪,邪气一去,阳气的出入就自然恢复正常。体表的阳气一旦被寒邪闭郁,在局部上往往就显得比较强盛,这样便会进一步影响肺气的宣降功能,就会出现“无汗而喘”、“喘而胸满”。郁闭之盛阳与邪相争,就会出现“发热”、“脉浮而数”,甚至郁而化热,从而出现烦躁诸症,凡此种种,实际上都可以用温散法。卢氏在温散法上的代表就是桂枝法。

再一个宣通的法是调枢法:调理少阳枢机,实际上也是调节阳气运行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阳气运行不畅,枢机不利,就是少阳病理的最主要方面。仲景讲“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那么这当中,“搏”、“结”与“纷争”体现了什么呢?体现了枢机不利的一种病理状态。所以通过调枢,恢复少阳的枢转功能,就能够使阳气重新回到既可出又可入的正常生理状态。

仲景用小柴胡汤为基本方,通过调枢,从而促进了阳气的正常升降。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小柴胡汤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因为过升少阳之气而带来弊病。所以我们把调枢的法也归在桂枝法里,这样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这是通过调枢使阳气的升降出入正常,从而改善和促进阳气御血的功能。通过调枢,也使其阳气振奋,祛邪外出,从而达到了扶正祛邪的目的。

还有一个是通阳法:这个法也是三阳病当中使用的一个法则,因为太阳是寒水之经,如果病邪深入于腑,就会导致太阳主水的功能障碍,从而形成蓄水证。这个时候太阳气化的功能受阻,就会出现小便不利,由于阳气的布运障碍,津液不能正常上承,就会出现口渴。仲景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行水,使其水道通畅,阳气的气化正常,诸多临床的症状就可以消除。

再一方面,阳气的功能受到影响,水饮湿邪往往由之而生,水饮湿邪产生后,又可以反过来阻碍阳气的运行,这就造成了三阳病中的一系列兼证。比如就有风寒表实兼水饮喘咳的小青龙汤证,有少阳证兼水饮内停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这些方里,都兼顾了通阳的思想法则。湿邪往往还会与热相合致病,比如阳明病湿热发黄、小便不利,用茵陈蒿汤清利湿热。湿热得到清理,三焦得到通利,阳气运行也就能够恢复正常。在上述的通阳扶阳过程中,作为卢氏,仍然还是用桂枝法作为主导,这样同样地会免除其他的后顾之忧。

所以,在三阳病中,宣通阳气是我们所用的常法,但是宣通阳气又不能够仅仅拘泥于这些方面。比如说在出现变症的时候,如阳明病邪热郁闭胸膈而致气机阻滞,证见“胸中窒”、“心中结痛”等,以及阳明经证邪热壅盛,从而妨碍了阳气的正常运行,甚至郁阳不得外达,而出现“热深者厥亦深”的白虎汤证。通过清、下二法,使壅遏的阳气得到宣通,这实际上也是另外一种扶阳的表现形式。所以,在三阳病当中,阳气往往因为邪气的侵袭而运行受阻,宣通阳气的意义就在于使病邪去、阳气宣畅,正胜而病愈。

三阴病就应该重在温复阳气,因为一旦病至三阴,机体的抗病能力就已经衰退了,就会表现为阳虚寒证。

比如太阴病,是以寒湿内困,脾阳虚损,运化失职的病机为纲。而太阴篇当中所谈到的八条条文,实际上都含有中阳虚损的病机在里面。所以治疗须守“当温之”,用方不离四逆汤、理中汤,温复脾肾之阳,燥湿祛寒,使病能够得到痊愈。

少阴病是以“脉微细,但欲寐”为纲,它的病机不外乎心肾阳气虚衰。可见阳虚、气血不足之精神不振及损阳伤正的系列证候。在治疗上,温复阳气是极其重要的。在具体的论治中,若脾肾两虚,中外兼寒者,应该以四逆汤或四逆汤的类方或四逆法来温运脾肾之阳;若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则用通脉四逆汤通达内外阳气;若阴盛而格阳于上,则应以白通汤宣通上下之阳。阴寒内盛,除可格阳于外与格阳于上,同样可以格阳于下,这一点应该引起重视。阴盛阳虚的情况一旦兼水气浸渍,那么在治疗上又应该温肾阳、利水气,可用附子汤、真武汤一类。这些在临床上还是很好把握的。

厥阴病的问题大家要引起注意,厥阴是处在两阴交尽之地,与太少二阴一样,它的阴寒极盛,而就在阴寒极盛的状况下,它会出现另外一个机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重阴必阳”、“寒极生热”。就相当于今天的冬至,冬至意味着什么呢?冬之“至”也,也就是冬到了极限,阴寒到了极限,然而正是在这个极限中孕育着一阳来复。厥阴病就是在这个阴寒极盛当中蕴含阳热来复的转机。

虽然厥阴病的病机相当错综复杂,但不外乎成无己所描述的“厥为阴气至也,热为阳气复也”。如果能把厥、热作为辨证要点,把握阴阳消长的机转,尤其是把握住阳气来复的机会,那么厥阴病就会得到治愈。临床上,对于厥热胜复的实质必须认识清楚,在扶阳的治疗过程中,即便出现阳复太过的热化现象,仍然不能否定“热多者生,厥多者死”的这一规律。尤其在存亡之际,如果医者脚跟不稳,自己把握不住自己,往往就会错失良机,以致酿成阳不复生,厥逆不还,阴阳离绝。所以对厥阴病的治疗,一定要把握这一点,始终温复阳气,只有这样才不会有险象发生。此诚为千钧一发,犹豫不得,顾虑不得。

我们这里谈到的宣通阳气和温补阳气两法,它们之间有区别,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又有联系。因为宣通实际上是针对阳气被郁、运行不畅来讲的;温补则是针对阳气虚损、失其温壮而言。但是临床的病变错综复杂,阳气运行不畅和失于温壮往往又是相伴而行。所以在治疗上,应当重视这两方面共同互济的联系。这个思路必须具备,因为宣通阳气能够使阳气运行宣畅,这就可以促进和发挥阳气的功能。比如说我们用麻黄法,我们用桂枝法,这些方药辛温解表以祛邪,宣畅了阳气,使卫阳营阴之间得以和调,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而温壮阳气法反过来亦能促进阳气的活动力。比如温阳化气,气化水行,使其阳气畅旺。

所以三阳病当中,扶阳应该以宣通为主,但又不拘泥于宣通。一旦病有伤阳之候,温补同样也不可少。比如太阳病误伤中阳,出现胸满、微恶寒的症候,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既有宣通之用又具温补之功。在太阳病之变证中,有很多病证都属于损阳伤正所致,在扶阳的治疗中也就往往会宣通与温补合用。结合到现代人的体质,温补法实际上运用非常之广,比如我一个半天要看50个病人,其中很可能有45个要用到温补,用得好,可以立马见效。

三阴病当中,扶阳应该以温补为重,但是我们又不能够局限于温补,拘泥于温补。比如说阳虚而又兼有瘀滞的病人,就应该兼以通阳。又比如寒湿中阻,身目为黄,这个病用单纯的温补往往解决不了,还应当从寒湿中去求治。这类疾病即便有热象,也不能贸然清热,这个热往往都是假象。在厥阴病当中,既有血虚的寒厥,也有阳虚的寒厥,但都是由于“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所致,对这些厥往往既可以单纯采用温补之法,通过温补振奋阳气以通阳;又可以采取温补兼宣通的方法,以使阴阳之气能够顺接。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温通和温补既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又有紧密的联系,使得在临床上难以截然区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它们的互通互补,这样才能够将扶阳的思想很灵活地运用于临床。今天我就扶阳理论的思想核心谈了个人的一些认识,虽然没有很具体地谈到法和方药的运用,但我想思路是更重要的问题,思路解决了,其他的事情也就好办了。

讨论
提问:卢老师,您好!我想问的是慢性疾病的病程较长,我们怎样来把握扶阳方剂治疗的效果,在我们运用大剂量辛温扶阳的过程中,需不需要变化?另一个问题是四逆汤中炙甘草的用量,卢氏的用量为什么与众不同?

卢老师:好,谢谢。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对于慢性疾病,比如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或者是糖尿病等,对于这些疾病,运用大剂量辛温扶阳药物后,它的疗效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很快地就显现出很好的疗效;那么再一种情况,就是这种疾病它是迁延的,它有一个进退的过程,由于他本身的体质状况,加之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遭受邪气的侵袭是随时可能的,那么疾病的变化也随时可能会出现。在变化的过程当中,我们治疗的法则也要随之而变。所以并不是单守一法,其他什么都不管,否则就失去了中医本身辨证论治的特点。但是即使病情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扶阳的这个根本始终不能变。 

第二个问题,就是四逆汤里的炙甘草用量问题,那么在《伤寒论》中,炙甘草的用量是大于干姜和附子的,大家也许发现,我在使用四逆汤的时候,往往炙甘草的量很轻,有关这个问题,我在《扶阳讲记》里曾经谈到过,实际上,卢氏在仲景、钦安的基础上已经把四逆汤演变为四逆法,所以我们把干姜易为生姜,把炙甘草的量减了下来。四逆法的含义在昨天的讨论中已经有所涉及,它已经不是一个方,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法。由于法的需要,所以我们在仲景四逆汤的基础上作了调整。

再一个,根据临床多年的积累,这个积累是上百年的积累,如果过大剂量地使用炙甘草,它可以导致碍中之弊。所谓碍中,就是有碍中土的枢转功能,中土既要厚,不厚则不足以载物;中土亦须灵,不灵则无以为四维上下转动之枢机。甘草过重,显然会有碍中土之灵动,因“甘则令人中满”也。另外一方面,炙甘草的用量过大,也可以降低附子所应该达到的疗效。所以我们在甘草的使用上是很谨慎的,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提问:看了卢老师的《扶阳讲记》,很受启发,但是在卢老师的著作里面很少看到有柴胡和白芍的运用,所以想请卢老师再多谈一些桂枝法的运用。另外就是为什么很少用柴胡和芍药?

卢老师:在临床当中我们很少用柴胡,在桂枝方里面我们也很少使用白芍,因为我们用桂枝的方,没有用桂枝汤的原方,为什么要去掉白芍啊?因为一旦去掉白芍就不叫桂枝汤了,所以我们称之为桂枝法。那么这就使我们在临床上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思路也就更广了。它不只是治外证,用得最多的应该还是治内证。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来讲,绝大多数应对的都是内证。那么如何用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来解决它们呢?这里谈的桂枝法,就能够起到这个作用,达到通络和扶阳的目的。

再一个由于桂枝汤里面,一旦加用白芍,就会抑制扶阳的功效,这也是我们不用白芍最主要的原因。但是是不是不用白芍,就不能达到益阴的目的呢?这就要看方的配伍了,配伍得好,它可以做到既能益阴又不妨碍扶阳。当然桂枝法我过去也多次提到过,在临床当中它可以解决很多病种。也就是说你今天临床上看50个病人,有可能这50个病人都可以使用桂枝法,并且都能够达到好的效果,但最关键的就在于配伍上。由于在配伍上的一两样变化,确实针对的病种就不同了,针对的症候也不同了。

桂枝法要展开讲就是一个比较长的话题,简单地说,在《扶阳讲记》的最后面有我在2006年6月26日这一天的门诊里所用方的记录。大家可以看到,我在治疗外感病时用了桂枝法,当然具体的用药每一个案例都会有一些变化。那么在内伤病里,我也用到桂枝法,这个时候的桂枝法,在用药上就更为灵活了。比如中阳不振的病人用桂枝法,就可以在桂枝法里面加用温运脾阳的药物,最常用的可以加白蔻仁、砂仁,这是很普遍的。

那么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太阳病,往往他也会出现很多的变化,比如他可以出现咳嗽、喘息的变化。那么对这样一些变化,就应加入疏导肺络的药物,如可以加广紫菀、加杏仁、石菖蒲,就是这样一些化裁,就能把这些问题给解决。当然临床的变化很多难以预料,医者必须能够随机应变,方可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

论坛执行主席(刘力红):谢谢卢老师!确实桂枝法的运用是非常之丰富多彩,非常之灵活,我在跟随卢老师运用这个法的过程中,确确实实感到了这个法的神妙,当然我还只是初学。过去我自己在学《伤寒论》的时候,曾经有这样的感慨,也许我这个感慨是孤陋寡闻的,因为自己所涉甚少,过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善用柴胡而成名的医家,被医界称之为柴胡派。但是善用桂枝这个法而成名的,却并不多见。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方,被誉为群方之祖,这里面肯定有十分的奥妙,否则不可能成为群方之首。

但是过去自己在临床上,对这个方却没有太多的感受,不能将它灵活地运用于临床。跟随卢老师之后,才慢慢意识到桂枝汤之神妙,它能够治疗太多的疾病。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进退变化,卢氏将其打造为桂枝法,大家注意,这就不是一个方了,它是一个法,方是在法上变化而来,由一法可以生万方。所以能够用于治疗各式各样的疾病。刚才卢老师已经提示了,包括治疗肝脏的疾病、皮肤的疾病等等,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比如下一届的扶阳论坛,能够有机会听卢老师系统地讲解桂枝法的运用。

提问:卢老师提到的临床把好太、少两关的问题,太阳是桂枝法,少阴是四逆法,请问卢老师桂枝法和四逆法运用的大体指征是什么?什么时候该用桂枝法?什么时候该用四逆法?或者什么时候该是桂枝和四逆合起来呢?谢谢!

卢老师:我讲到,临床要把握住太、少两关,在这个当中,温扶阳气是极端重要的。那么怎么样去把握呢?按照前人的经验,已经认识到万病都不离伤寒,也就是说,无论你从哪种角度去辨,它都有伤寒的一面。既然都有伤寒的一面,那么桂枝法就是首当其冲的一法,所以只要在脉象上不出现脉微欲绝的现象都可以使用。因为脉微欲绝就已经是四逆症了,所以这个法的面就太广了。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用四逆法呢?用桂枝法不能达到的状态,脉出现下面几种情况,一种就是脉沉细弱,再一种情况是脉虚浮大,这是比较典型的。那么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无论舌淡还是舌红,都可以使用四逆法。这个面实际上也是很广的。所以在临床当中,用四逆法的病症也是很多的。那在什么情况下,又可以太、少两法同时使用呢?这往往是表寒未解又入少阴的病人,这个时候就可以用桂枝四逆合法。

当然这个问题要展开来,还得很长的时间,这就要涉及具体的四逆法的配伍问题。就临床的运用而言,必须根据每个具体病人的症,这个症是症状的“症”,就是每一个病人的症状他不完全相同,再一个还要根据病人的体质状况,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所用之法也就会存在差异。但是就体质状况而言,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患者(我们这里只谈患者不谈健康人),都是阳不足,阳不足的要占九成以上。就是本身的体质就阳虚,一旦产生疾病那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这也是我们能够使用大剂量辛温扶阳药物的一个条件。在桂枝法和四逆法的运用问题上,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我只能谈一个大概。如果要细谈,那必须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比如说像对刘力红,我给他讲四逆法、讲桂枝法,讲在整个临床上的使用情况,通过2年多的时间,他已经能在临床上很自如地运用了,并且达到了很理想的效果。

论坛执行主席(刘力红):谢谢卢老师!卢老师说的一个问题大家应该注意,在普通人的体质里面,阳不足的是九成以上,为什么会这样,大家看过《扶阳讲记》就应该知道,因为阳气耗散的途径太多,而积聚的途径太少。它不像我们身上的肉一样,它也不像其他的物质,不足就吃就行了,现在物质那么丰富,它要变成人体的动力、人体的阳气,它是需要条件的,而这个条件太少了,相反耗散它的条件又太多,所以这就造成了人的阳普遍不足。这是我们运用辛温扶阳法的一个基础,这并不是说我们有一种偏好,大家一定要理解这个问题。另外就是在桂枝法和四逆法的运用上,通过师父的教导,是有一些收获,但刚刚师父过奖了,我们还是在跌跌撞撞的过程中运用,还没能达到运用自如,但尽管这样,仍然是相当有成效的,所以感到这些法是很值得大家去体会、去研究的。

卢老师讲到:扶阳法有两个,一个是宣通,一个是温补。其实宣通就等于把阻滞拿掉,阻滞一去,机体不再需要那么高的压力就可以灌溉了,所以血压自然就下来了。我们应该去读懂机体这个系统,去琢磨它的用意。

提问:因为在《扶阳讲记》里面看到卢门对姜的应用是非常灵活的,比如四逆汤以往我们总是用干姜,可是看卢老师的方子,很多时候用的是生姜,所以希望卢老师谈一谈卢门对姜的应用。比如说在四逆汤里面,什么时候该用干姜?什么时候该用生姜呢?

卢老师:如果要用辛温扶阳的法则,都会涉及姜,要是四逆汤应该用干姜,这是张仲景的四逆汤,而我在临床上,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的生姜。那么用生姜它就不是仲景的四逆汤了,我们称其为四逆法。它是在仲景四逆汤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那么生姜和干姜的区分在哪里呢?这要针对当时病人的症状以及他的病机,由这些情况来决定。用生姜,往往是还有外症的情况,从临床表现来看,所谓外症就是太阳还未解,这一点我刚才已经谈到。

再一个,用生姜就是病人的中焦还有阻滞,还有浊气上逆的现象。对于这些情况,就要在四逆法扶阳的基础上,改用生姜。通过用生姜就可以使中阳得到振奋,从而才能够体现出来附子达下的能力。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用干姜,那么附子达下的力度就会受到影响。

那在什么情况下就要用仲景的正四逆呢?也就是真正的四逆汤呢?在少阴病四肢厥逆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就应该用正四逆,就要用到大剂量的干姜。当然临床上有的时候还可以干姜和生姜同时使用,当然这并不多见,只有他既有四逆的这种临床表现,同时他又兼有外症的情况下,才会这样用。当然这些外症表现往往是不显见的,但我们可以从脉象上察觉出来,比如脉有紧象,这样我们就可以生姜和干姜同时使用。这样配合使用,效果比单独用干姜要好一些。由于在临床上真正的四逆证,典型的四逆证是不多的,但是类四逆是相当多的,所以我们在四逆汤的基础上把干姜改成生姜,当然生姜的用量是比较大的,一般情况下都是50g、60g,甚至100g。

那么如果一旦用到干姜,干姜的用量也很大,多在45g、60g、75g、90g之间。当然附子的量也可以逐渐增大。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曾经提到,缓治跟急治是有区别的,因为有些疾病是完全急不来的,比如慢性肾功能衰竭,你不可能几剂药就能拿下来,几剂药就把肾功能扭转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就有一个慢慢的过程,有些可能会治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你想在一两年里,每天都这样大剂量的使用附子、生姜,累计起来就不得了啊。如果一天用90g附子,30天这就是2700g,一年是多少克呢?两年又是多少克呢?几十公斤啊!

临床上对一些肿瘤病人,他的周期就更长了,在我这里,治疗周期最长的一个肿瘤病人都已经治了8、9年,他本身是恶性肿瘤,之后又发生扩散转移,由肠转移到肺,转移到肝,转移到脑。虽然这些转移灶都在,但是他现在还能够很好地活着,而且生活的质量也很高,像健康人一样,对于这样一个病人来讲,他能够在这里吃八、九年药,吃八、九年的附子,他已经是很满足了。有关生姜和干姜的问题,我想大致就谈这些吧。

论坛执行主席(刘力红):好,谢谢卢老师!我想在这里大家应该能听出一些消息来,卢门对姜的使用是非常奥妙的,尤其是对生姜的使用,我想它实际上是一箭三雕,就是说它既可以宣上,又可以达中,还可以暖下。在临床治疗中,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比如说兼有表寒,生姜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宣散达表,也就是在四逆法里还可以起到向太阳表散的作用,但是它又有别于麻附辛的格局。那么在中焦有障碍的情况下,用生姜既可以温中,又能够宣达,从而使元阳能够很好地归位,使四逆法发挥更好的作用。如果用干姜,就起不到这样的效用,因为干姜毕竟偏于守的一面,生姜却善走,宣通的药效要强得多,这个是干姜所达不到的。由于是在四逆的架子里用生姜,那么在附子的作用下,生姜还能够直接达下,说是一箭三雕,实不为过也。卢门对生姜的使用可以说十分的精微奥妙,随着不同的配伍、不同的用量,便可达到临床不同的效果,我想这对大家今后的临床应该有非常好的教益。古人云“用药如用兵”,卢师之用姜,诚如斯也。再一次谢谢卢老师!

提问:卢师在《扶阳讲记》里谈到,四逆法是一个收功的法,尽管四逆法跟四逆汤有区别,但毕竟都作用在少阴,而我们的常识或者说教材的教育告诉我们,四逆汤是回阳救逆之方,是在少阴病的危急阶段才使用的方,而卢师却说这是一个收功之法,诸多疾病要想获得真正痊愈,必须归到这个法上,这就难免会造成很多人的疑虑,所以在此次论坛即将圆满结束之际,请卢老师把这个收功的问题给大家谈谈。

卢老师:我曾经谈过,所谓四逆法是收功之法。可以说,凡是阳不足的患者,最后都会用到四逆法。一旦用了四逆法后,阳气就会逐渐旺盛起来,随着阳旺,病邪也就会自然消退,生机也就会自然增强。刚刚我谈到过,临证上的大多数病人,九成以上的病人基本都是阳虚证。由于阳虚,由于阳不足,这就要运用到扶阳的治疗方法。上面我已经讲过,扶阳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宣通;一个是温壮或者温补。而在临证上,绝大部分的疾病都可以用太阳、少阴去统属,都可以用太少两法来进行治疗,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就要依赖四逆法去巩固阳气,使阳不断地生,阴才能不断地长,才可以达到治愈和增强体质的作用。因此,用四逆法收功,实际上是为了达到远期理想的疗效。临床上,有的疾病虽然未使用四逆法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远期疗效并不理想。所以如果我们能在这个基础上用四逆法,使其整个体质得到增强,阳气得以健壮,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得以旺盛,机体自主的自愈能力才会真正建立,长期的、稳固的健康才能实现。我所提出的要用四逆法来收功的这个思想方法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上的。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卢崇汉老师第四届扶阳论坛暨首届国际扶阳论坛讲稿
卢崇汉谈几种扶阳法
卢崇汉老师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讲稿
《伤寒论》第58、59、60、61、62条解读
夜读金匮
(4)扶阳派卢崇汉郑钦安吴佩衡祝味菊医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