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厄尔尼诺的成因  科学探索系列(七)

 

  19世纪初,在南美洲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意思。厄尔尼诺发生在从西经160度赤道南、北4度以内到南美沿岸地区。海温异常增暖持续三个季度以上,且至少一个季度超过平值0.5摄氏度,就可以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又一定程度的减弱了赤道逆流,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一般每隔2-7年出现一次。但是,近十几年来,厄尔尼诺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不仅如此,其危害的范围越来越大,危害的程度越来越强,有的时候是过去的10-100倍。

 

  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厄尔尼诺的老家在太平洋东部赤道海域,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厄尔尼诺已经成为公认的最强的年际气候异常信号之一。

 

  ——以上资料来自[百度]。

 

  厄尔尼诺的成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你要说仅凭大气就能使巨量的海水升温5、6摄氏度,打死我也不信。也有人认为是海底地热运动或者火山活动造成了厄尔尼诺暖流,但是进一步的理由则乏善可呈。鄙人不才,爱好自然科学,首创的天体热动效应及地幔循环观点,可以轻松地解释“厄尔尼诺”。

 

  全球变暖,地球自转加快(其中的道理参看《地球自转在加快!》),地球引力场向赤道外膨胀,赤道的地壳必然产生隆起作用。这个过程中,赤道直径无疑在增长、周长在延长。但是构成地壳的整体岩石它并不会长大,往往是从海底地壳最薄弱的一线决裂。我们甚至还可以推测出,裂隙的走向多数应该接近南北经向……本质是因为全球变暖或者全球变冷过程中地壳下沿和接触的地幔物质产生了自转角速度的差异。地壳下沿和接触的地幔物质存在的自转角速度差异,其实恰恰是板块漂移的动力。为什么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和最长的裂谷(东非大裂谷)皆是南北走向,恐怕绝非偶然!

 

  涌出的岩浆弥补了裂隙,冷却以后把破裂的地壳又重新焊接在一起……周而复始,赤道变长了,地球也变粗了。赫斯看到这一切一定泪流满面,这不就是进行时的“海底扩张”吗?

 

  炽热的岩浆加热了海水,受热的海水上涌并且产生了新的洋流,在它经过的地方水温也明显上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厄尔尼诺现象。因为有了以前的研究基础,厄尔尼诺的研究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因为有了以前的研究基础,我就可以笃定地说,厄尔尼诺意味着海底的地壳决裂,而不仅是地热或者火山活动。

   

  地壳决裂主要受到日、月潮汐力的影响,厄尔尼诺也有最基本的规律。小周期对应1年的地球近日周期,大周期对应4.25年的月亮近地周期,4.25*4化整的17年则是月亮和太阳潮汐力叠加以后最强一个相位,因此最强厄尔尼诺的周期是17年。由于月球进动,厄尔尼诺的4.25年或者整17年“近地周期”和计算历法的4年及19年“会合周期”是有区别的。最强厄尔尼诺的17年周期,本质是因为陆地(地壳)存在17年的沉浮周期,对应的气候变化、旱涝转换及衍生灾害当然也同时存在17年周期。

 

   笔者以为厄尔尼诺还跟木星近日周期有较弱关系,尤其木星冲日期间会加强或者削弱前者(日、月潮汐力)的作用。木星古称“太岁”,公转周期是11.8年,对应的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生肖,学界说法就是拉马德雷冷暖相位之间的转变,又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周期应该也是11.8年;相对地球的大周期是59年,这样第60年正好是回归年……传统的干支纪年60年为一甲子,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和经验总结,肯定不是无中生有的。

 

  为什么强烈的厄尔尼诺总是发生在圣诞节前后?

 

  南美洲西海岸发现的厄尔尼诺总是发生在圣诞节(12月25日)前后,其实太平洋海底发生的变化肯定还要早几天,也就是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因为冬至日地球恰好运行到近日点附近……这时候太阳潮汐力最大;同时冬至日(12月22日)以后的几天,地球内部北半球向南半球输送热能的功率最大……赤道附近地壳的压力很大! 

  

   厄尔尼诺以及相反的拉尼娜效应,实际上无不与地球内外的热交换异常有关。因为地球上海洋和陆地传递热量的特性不同,尤其南极冰川的存在,地球内外的热交换区域分布并不均衡。快速的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地球内部形成了强劲的对流(以前比较温和),进而可以造成对应的地区地温、大气压力异常。所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其实也可以泛指某一地方温度、大气压力持续异常的现象。两者的性质相反,能量相当——就是说有多少厄尔尼诺就有多少拉尼娜,它们是同时产生作用的双生子。所以从全球看待,很多自然灾害是联动的。这两种现象如果大范围、长时间的作用都能造成灾害。现在它们的作用越来越强、危害越来越大,根源还是因为全球变暖。

 

  厄尔尼诺气候的特征是干旱,干旱的气候又为高温天气创造了更多机会。如果高压大气团和低压大气团之间没有锋面的活动,再丰沛“水气”都不能产生降雨。有时候高压大气团本身水气含量很大,额外产生的温室效应致使气温上升更快,会形成典型的桑拿天。洪水未退去,热浪又袭来,水深火热中挣扎的人们依然那么虚荣:仅仅走几步的路程也要开车,明明有舒适的公交还要自驾;国际气候会议,政客们首先考虑的是利益,学术被当做了博弈的筹码:都想制定标准,结果就是没有标准。偶遇几个寒冷的冬天,……就有叫兽跳出来说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没有确实的因果关系,更有砖家叫嚣,寒冷的冬天是全球变冷的信号,变相的阻挠减排方案。甚至还有人今天支持“全球变暖”明天又警告“全球变冷”,学术投机,蛇鼠两端。

 

  其实不管是厄尔尼诺还是极寒天气,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类活动—温室气体积累—导致全球变暖,最后造成的结果(《全球变暖VS全球变冷》)。很多气象灾害,与其说是天灾,其实未必不是人祸。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是赤道地幔物质作用最强烈的时间,大洋深处发生的变化却不为人知。有意思的是,2012年的12月21日恰恰是玛雅人历法最后的一天,成为很多人担心的末日。末日和冬至,也许这就是个巧合……让人忧虑的是,近十几年厄尔尼诺确实有加快、加强的趋势,海底地壳的活动又释放出更多的CO2……全球变暖有惯性,灾害程序已启动。墨菲定律说,确定有可能的事情就一定会发生。无数证据表明,南大西洋其实就是南美洲和非洲决裂出的豁口,这在当时一定是生物圈的大灾难。谁敢说现在就没有这种风险?只是没有人做这方面研究吧。我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地壳大规模决裂了是什么景象;我不敢想象,现实版的板块漂移,那是不是人类的末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球演化与全球变暖另有原因
你知道吗|“温室效应”只是一个假说,“厄尔尼诺”也是一个未解之迷!
百科知识竞赛自然科学类试题
地震 干旱 雪灾频频造访 是否预示更大的灾难
人类源流——地球2
今夜,坏消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