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中国成立后游泳从台湾偷回大陆,不为金银钱财,只为家国情怀

两岸团结统一大业一直是我国现存在的一大问题之一,海峡两岸本是一奶同胞,却被各种因由阻碍不可落叶归根,其中因素颇多。

社会意识和政治形态的区别;两岸长期以来遗留的历史问题导致了双方对峙的局面;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其他国家的干涉阻挠等等内因外因都影响了两岸团结的发展方向,不得不说,海峡两岸共同的和平发展道路还很漫长且艰难。

而隔着海域两两相望的两岸人民也只可翘首以盼,纵使对岸有着与自己千丝万缕联系的亲人存在,也无法面对面问候亲昵,从乌发等到白首的离乡人亦不在少数,满纸辛酸泪,付诸东水流。但是即便如此,也有无数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凭一腔家国情怀无所不惧的勇者。

像林毅夫便是这么一个例子。

投笔从戎复辗转,一身传奇心中事

林毅夫,原名林正义,汉族,1952年出生于台湾宜兰。1971年他就读于台湾大学农业系,在校期间担任学生会主席,后来以第二名的成绩转进陆军官校四十四期步兵科,紧接着留校担任学生连排长。

次年考上国防公费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78年获得企管所硕士学位后,返回军中,被调往金门;1979年在金门仍然戒备森严的情况下,他以金门前线马山连连长的身份泅渡前往大陆;后改名在北京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硕士,1982年公派赴美深造,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师从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教授,学习农业经济博士研究生;87年耶鲁大学博士后研究结束后返国。1994年与几位学者合作创办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

98年更是成为世纪银行副行长,堪称史无前例。

这一切看来似乎虽然坎坷不断,却一直在曲折中上升,然而,他背后的故事也没有这么简单。

02年,其被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扣上了头。如果罪名成立,林毅夫则可能被判死刑。

他闻讯后情绪并无特别波动,身为一个曾经的军人,也许在做出泅渡决定的那一刻起,他便在心中预判了可能的后果,他只是平静地接受了也许出现的最坏结果。

家国情怀之大义,毅然决绝之嗟叹。

林毅夫原名林正义,林父本着望儿为人正直,不忘正义之初衷为他取了此名,后至大陆,他才将名字改为“毅夫”二字。

在他完成硕士学业返回军中时,他被派遣到金门马山播音站前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一职,主要负责接待外宾参观第一线连的任务。

该连全员官兵皆是精挑细选,连装备福利亦是全师顶尖。原因无他,该连位置正在马山,是全金门距离大陆最近的一个据点,退潮时离对岸直线距离仅2300米,两岸军民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楚对岸的活动,所以多年来都是金门防务部接待外宾眺望的明星据点。

这一点以肉眼可以衡量的距离却如同一道铁壁屏障,将两岸人民硬生生骨肉分离不得相见,使他心中的“大中国思想”无法实现,不禁感慨万千。

可此种情形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之差,更是只言半语道不尽的对峙纠葛,他痛恨这种分离,却又无法改变现实。

他自年少懵懂时期便把国家统一大业当成己任置于身上,常思想着,若能以己微薄之力添大厦半砖片瓦,也不枉日思夜想的澎湃心潮。怀着这样的心情,林毅夫后来从台湾毅然泅渡,投奔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了心中的抱负。

部署周全,一心奔赴。

林毅夫曾听人说过一个故事:金东题旅部某连一搜索排长向人借了一双“蛙鞋”只言要下海学游泳,转而便寻找机会从天摩山下由后屿坡泅水到对岸。

这个故事给予了他很大启发,压抑的情感一下子找到了宣泄口,经过深思熟虑后,才有了后来的决定。

1975年5月16日,他假传演习军令,下达宵禁令,由连传令兵通知沿海岗哨,不准驻站官兵在夜晚点名后走出营房,这是确保泅渡计划不被人撞破而失败;若发现有人下海游泳,严禁开枪,以让游泳者顺利“叛逃”对岸,这是计划实施时的顺理成章;即使听到枪声,也不准外出查探,这是计划最后的金蝉脱壳。

林毅夫平日里便勤于锻炼,强健的身体素质为他此次行动添翼。他失踪当晚,金门岛人人大骇,不相信有军兵会做出如此举动。

所有驻军连夜出动,对全岛水陆两域进行全面搜索。为防“叛徒”泄露军机,连队当夜修订作战计划,而后展开了全岛范围的大规模演习活动。

在计划实施的那一刻,无人知晓他心中是否出现过犹豫,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定是抱着大无畏的精神才勇敢踏出了第一步。

至于被抓到会被如何处置,彼时的他大约也很清楚,只不过这些牵绊在奔赴大陆的飘渺机会前都如云烟了。内心深处的渴望,才是精神的忠诚骑士,是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刀枪。

怙恃阴阳隔,独涕泪涟涟不得见。

此大义情怀令人敬仰,可他到底也是血肉凡胎,在亲人血亲的生死面前也逃不出柔肠寸断。

1996年,林母不幸亡故,闻此噩耗,林毅夫痛哭流涕,几不能立,却因台湾当局阻挠未能回送行,成了他终生憾事。

2002年,林父在宜兰离世,当时他正在美国旧金山参加学术研讨会,终难以自抑,潸然泪下。

悲痛之余,他提出赴台奔丧的请求,引起了海峡两岸的高度关注,尘封了20余年的往事再次被翻到台面上。

对方对他的奔丧请求保持模棱两可态度,引起台湾社会热议。他不无遗憾地说:“我不希望在父亲过世的时候,再次引起太多争议……我最希望能让我很低调地回去看我父亲一眼,在他火化之前再看他一眼……台湾毕竟是我魂系梦牵的地方。”

在做出泅渡决定的一刻,他就要狠心斩断与在台亲人的血缘,也许终生不得见。但是当这一刻真正来临的时候,却还是不能避免生而为人的本能所带来的痛苦。

最后由于舆论太过,奔丧请求也被政治化,林毅夫和家人都改变了初衷,放弃了返台的念头,转由妻子陈云英代为奔丧。

关山重重,有家不得归,林忆年少气盛顽介,常怀愤愤之情,每每不得疏解光景,父亲皆耐性劝解相勉。而今想来,音容笑貌犹新,只子欲养而亲不待,黄泉碧落难得相送,父母子女一场,惟有身影虚渺,不禁涕泪涟涟。

透过互联网看到亲人和父亲的排位时,听得法师说的一句时终于崩溃:宜兰落雨,也许是因为父亲没能等到儿子来看他,林痛苦不已,踉跄跪倒在灵位前。

家是一人之家,国为大家之国。

家是一个人最难割舍的牵绊,国是一种责任使命,越是细小的纠葛越难难舍,相反,类似于社会职责等大义,因为微薄己力貌似可有可无,总有人抱着其他人会做的形态驻足观望。因此,能将国家大爱置于心上的人都是真正意义上的英雄。

从国外回到大陆后,林毅夫曾写过一封家书给兄长,虽是一封家书却不难看出林的坦荡正直,信中直言国家统一大业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民族富强也不是一日之功,亦要每一个中国人兢兢业业,他骨子里的爱国情怀展现无遗。

单木难援,众木才可成林,祖国的统一是每一代人的共同愿望,愿诸君共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国情怀林毅夫:从台湾到大陆,再到世界银行,谈及父母一度哽咽
诗画悠然乐两头
林毅夫:从台湾归来的经济学家_
两个台湾人游泳回大陆,一个成为国企老总,一个成为经济学家
林毅夫:永怀报国梦的传奇人生
79年,台湾一个连长冒死游回大陆,后成中央重要智囊,至今还被台湾通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