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阴符经讲座二

阴符经讲座二

(2011-08-28 12:40:24)

 原文:“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天道变化的要点,有五个,有五种,见到的人,就“昌”。昌,有两解,一个,是昌明,明白;另一个,是繁荣兴旺,昌盛。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道到“五贼”规律的人,就不会迷惑,就明白;或者说,知道的人就“昌盛”。两种解法都说得通。
  前一句,是全文的纲领,这一句,就是全文的“文眼”!是整部经的“眼目”所在。整个《阴符经》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就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一通,全文就很容易通,这个地方不通,全文对我们来说,就完全是天书。
  什么是“五贼”?关于这个“五贼”,见之于典籍的解释主要有两种,既然见之于典籍,不妨就称其为“显”的解。不过呢,本经的名称是《阴符经》,还有一个不见之于典籍的解,“阴”下来的解。我们还是“先显后密”,先讲显的、书上有记载的对这五贼的解释,然后再谈“暗藏”的,“阴”的解。其实这个阴的解,也并没有那么神秘,就是显解的深化而已。
  
  1、显解之一:五贼即是五行
  图中,实线表示“相生”,虚线表示“相克”。整个图,用现代“数学建模”的理论来看,就是一个描述事物变化规律的“模型”。
  李筌的注释说,“五贼”即是“五行”。行者,变也,也就是指事物的五种基本变化方式。
  五行,金木水火土,讲生讲克,但我们现在很多人往往把那个“金木水火土”认成“死”的了,没有想到这个“金木水火土”其实只是代号,就像数学中间的XY一样,只是代号,其实并不是真正“实指”有属性为金、为木、为土、为火、为水的东西存在。这些“属性”,都是人为定义的,是人为添加到事物身上去的,事物本身是没有这些东西的。相应的,比如古印度讲整个世界的构成,讲的就是“地水火风空”,并不是金木水火土。可见这些概念仅仅只是“名相”,并不是事物真正“实有”这样的属性存在。所以,传统的这个图中,金木水火土,就算我们用英文字母abcde来代替,意义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那么,这个图究竟是想向我们传递什么样的规律或者道理呢?
  1、循环。这个图中,无论是生,还是克,什么地方是“始”什么地方是“终”?没有嘛!整个图一直处在循环与运动当中。整个世界,整个宇宙,整个人类社会,也是在这样不断的运动与变化当中,事物的变化相互牵制,相互助长,不断地演变下去。
  2、平衡。金木水火土,平等!这个图中的“五行”,五个点,哪一个占主导地位呢?也没有嘛!就算在某时某地,某个“行”强于其他的“行”,但一循环,一运动,一变化,就有生克,一生克,最后必然会重新回到“平衡”,这种平衡,当然是“动态”的平衡。
  有了循环与平衡,那么整个“天道”的运化,整个宇宙、世界的运化,就会显示出一个整体上的状态——和谐(道)。正因为有了不断的运动与循环,有了整体上的平衡,那么,整个“模型”在整体上就体现出了一种“和谐”,当然,这种和谐,也是动态的,并不是绝对的。
  对古图的运用,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多半用它来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把它当成了一种外用的“工具”,而往往忽视了它在心性修养上对我们的指导作用。
  从道家的角度上说,古图,大家都知道,主要被用在了“中医的理论”以及“种种古代的占卜之术”中。用在这些方面,严格说来,就是用在“外”,用在了“阳”面。而道家更重视的,是将其用在“内”,用在“阴”面。什么是用在“内”呢?这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道家的内丹修炼,内功修炼,动不动就讲什么“木母、金公,水火相济,五气朝元”一类,其理论也就是来源于这个“五行学说”。涉及内丹、内功的学说,内容非常驳杂,我们这里不展开谈。用在内的第二个方面,仍然是我们的心性修养。下面主要谈一谈这个方面。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只要在循环,只要循环没有“停”下来,整体上,就是一种“通”的状态,如果停在了任意一点上,那就是“滞”。我们的心也一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当然就是“通”,一“住”下来,往往就意味着我们的思维有拘泥了,有约束了,那么我们的心,相应也就“滞”了。
  我们的念头,本来就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当中的,这个状态本身,就是通,就是“无所住”的状态,真正“有所住”的,恰恰不是念头,而是认识、观点、看法等等,一旦我们有了固定的认识、观点、看法,往往我们的心念就容易滞!就容易进入到有拘泥、有约束的状态中去,仅仅只看念头本身,可以说本来就是“无所住”的。
  世间上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理论、观点、看法、认识、经验……等,一旦它“存在”、形成,肯定就有“生克”,或者是这套理论可以找到什么什么样其他的理论来作为“支持”,或者是的这套理论能够“生出”其它的什么什么结论,或者是这套理论能够将某某其它理论推翻,或者是某某理论刚好就跟这套理论“过不去”……,总而言之,这些东西,它仍然跳不出这个“五行”的“生克模型”之中。

其实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道家讲“虚”,只要我们的心,是虚的,没有什么什么道理、学问、观点、看法、认识、结论、经验、思想……等等,同时又能够接受这些东西中的任何一种,那么,我们的心就处在“虚”的状态。正因为我们是“虚”的,对我们而言,我们就没有东西可以摆到这个“五行”的生克中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就没有办法用五行中的任何一个“点”,来为我“定位”,我也就无所谓“生”或者“克”。
   这个地方,道佛儒三家,完全是一样的,佛家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道家的“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圣人无所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儒家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又日新,作新民”;现代人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让我们的心一直处在“循环”之中,一直在“运动”当中,一直处在“无得”“不足”“无所积”的状态中,一直清楚明白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自然就能避开种种的“自以为是”,避开种种貌似“高明”、貌似“神圣”、“激动人心”等等……理论陷阱——从通常来说,任何的“理论陷阱”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告诉你,有一个最终的“美好”或者“神圣”的结果或目的!只要你对结果或者目的有了执念,有了执着,你就必然上钩!那么,作为国学来说,作为道、佛、儒三家来说,还是前面已经总结过的那句话——我们每个人,都一直都在“路”上,没有谁真的已经学“完”了,都还在路上走。如果觉得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被“学完”的,觉得肯定是有人“能够”学完、能够“全知”的,那么,难免我们会崇拜偶像!那就很难将“本”,立足在自己身上。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几乎可以说是难以避免的了。《道德经》讲“不自见,故明”,如何才能“不自见”?还是那个字——“虚”。
  如果不是“虚”的状态,而是“实”的状态,也就是说,有个固定的东西、有个认识、看法、理论、思想、见解、观点、经验……等,在我们的心里面,那么,我们的“心行”必然会被这个“固有的东西”所影响。表现在外,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有这样那样种种认识或者见解的人,往往“好辩”,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落在了“戏论”的状态中——“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佛家有一首专门谈“辨论”“戏论”的偈子,是这样的:

各各依自见,戏论起诤竞;

不受他法故,是则无智人。

这个偈子中,“各各依自见”,说的就是为什么会有“戏论”这种状态的原因——大家各自拿各自的道理,相互责难或者批评。当然也可能是相互支持、相互证明,但这仍然是“戏论”的状态。佛家在《大智度论》中,对“戏论”的状态专门总结为:戏论依诸见生。诸戏论者,皆是无智,何以故?各各不相受法故。皆自谓自法第一义实净,余法妄语不净,故不相受法。一切论议师辈,自守其法,不受余法,谓此是实,余者妄语,自受自法,自法供养,他法不受,失一切智。

有一个成语叫作“刚愎自用”,这个成语中的“自用”二字,也就是上面的“自受自法,他法不受”。类似的一个成语“师心自用”,只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来办,也是这个意思。不接受,或者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那么就“失一切智”,失去了一个全面地、整体地认识、了解与分析事物的机会。

戏论,说起来,是我们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事情。这类事情,说好听点叫做“真理越辨越明”,说难听点,我们仔细看一看那些在戏论的人,要么,是自己尚且心存“疑惑”,想通过辩论来了解别人是怎样想的,要么就是“好胜”心在驱使自己,想在议论之中胜人一筹。其实,不管是“好胜心”还是“疑惑”的感觉,都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都仍然只是我们“心”对面的一些影子,并不是我们的心。仔细观照我们的心,就会发现,出现“好胜”或者“疑惑”的状态,归根到底,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了个“固定”的东西在心里面。有了“心因”,当然会造成“心行”。

冯老师讲过,人的心就像是探照灯一样,只能“照见”自己所面对的那一团,自心没有关注、没有“照见”的外界,永远都是漆黑一团的。漆黑一团,就是“我所不知”的部份,“我所不知”的部份永远都会大于“我所知”的部分,但我们需要的是“守住不知”,承认有自己不知道的部份。那么,当我们面对与我们自己不同或者相反的认识、观念、看法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的态度是接纳——“我所不知”嘛。有了这样的心态,当然可以有效避免“自用、刚愎”。我们经常讲,一个人要能从尽量多、尽量广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才可能真正把握问题的实质——如果没有这种“接纳”的态度,怎么可能会从“另外”的角度去看问题?所以,只要心行真正做到了“虚”,我们就打开了自己“进德”的大门,就会避开“师心自用”的偏狭。

佛家经常讲,佛有四种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无师智、自然智,最后说,这所有的智,都最终归结于“一切智”。一切智,当然就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什么都了解的“智”。我们想一想,一个人,可不可能一切都知道,一切都明白,一切都了解?智识有限,心只能“照亮一团”,要想明白一切,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尽量”让自己了解得多一些,面宽一些,那么,接纳的态度,就是一个人要想具有“一切智”所必须的条件。何况“平等性智”,也已经指出,世间一切法,皆平等,凭什么就只是自己的“天下第一”?而别人的就是“妄语”?正因为有了“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才会“他法不受,失一切智”。

能够毫无余地、毫无障碍地“受”他法,就是“虚”的状态,就是“虚心”、“虚怀”,《易经》“谦”卦,也是这个意思。也正因此,所以《易经》整个六十四卦里,只有“谦卦”,最吉。当然,真正站在《易经》的立场来说,我们上面讨论的这个“虚”,其实是“坤”卦“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什么样的“德”才能称之为“厚德”?“厚”字可以作形容词用,也可以作动词用,只有在心行上作到了“虚”,能够容纳种种道理,才谈得上“厚德”,也才能够“载物”——“载物”也就是“起用”。同时,《易经》的“咸”卦也说“君子以虚受人”,受,就是容受,这句是直接讲的“虚”。
     但是,我们人,往往就是在种种理论与观念的圈子里面打转转,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在“想阴”与“行阴”中间打转转,在概念、名相、逻辑中间打转转,这样转来转去一辈子,结果还是什么也没有搞清楚。所以,要想达到道家所讲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被“五行循环”中的生与克所影响,那么,心性上,我们首先得让自己“虚”下来!

上面,我们讨论了基于“五行循环理论”,与我们心性修养相关的第一点。还有一点,那就是——既然种种道理、种种观念、种种思想、种种认识……在图中,原本就“平等”、平衡,原本就“循环”,那么,我们也就“放下心来”,“当下息心”,安于自己的“不知”,安于我们“当下所知”算了。追逐,寻求,意义也就不大了。《庄子》讲“齐物”,其实连种种不同的“理”,也必须要把把它们看“齐”,种种道理,没有谁更“高明”谁更“低明”!所有的道理,都仅仅只是为了人的“用”而产生的。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必须抓住一种“理”不放?心性修养上的这一点,看似与上面讲的“始终在学”,始终“不足”有矛盾?其实是没有矛盾的。为什么没有矛盾?一切皆是心所生,不管形式上、方法上有什么样的区别或者矛盾,这个心本身,是没有这些东西的。学与不学,也只是心上“起用”后的两个侧面而已。表相上,我们可以虚心,学习一切我们可以接触到的任何东西;内在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种种事物或者理论,完全平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让我们的心被这种种理论或者观念所限制,那么,我们的心行就调整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了。我们的心性中,平衡与循环两方面都做到了,当然也就有了整体上的“和谐”(道)。

作到了上述这点,我们的心,就处在了“活”的状态,处在了“通”的状态,处在了“虚”的状态。一个心性已经彻底调整到“虚”的人,大家想一下,他有啥所得?大家再想一下佛家的重要经典《法华经》中,那个见人就磕头的“常不轻菩萨”——1、他“不轻”什么?有啥他“敢轻”的?2、大家再想一下,像他这样的人,会不会有疑?会不会有我慢贡高?

以上讨论的,是传统的图,在心性修养上,可以给我们的启发。但是,这个图,讲金木水火土,虽然有道理,但总会让现代人,特别是没有接触过国学的人,产生一些误会或者误解,加之这个图经常被用在阴阳占卜之上,所以很容易被现代人批为“迷信”。为了便于理解,并避开一些误会,我们不妨剥离掉“五行学说”中间“金木水火土”的这个“壳”。只看“五行学说”的实质,我们就能发现,它其实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就是一个描述事物发展变化的简单的模型而已。去掉这个“壳”,那么五行的模型可以如下图:

 

《通书》说“君子‘慎’动”。上图,即是五种基本变化的要点。这个图,不是传统的“五行”的那个图,用那个图的话,大家的思维又容易被那些“金木水火土”的名相绕进去。去掉这个“壳”,其实五行的本质,就是这么一个事物变化、生克的模型,这个模型应该说是科学的,不是迷信的。

每个人或者每个事物存在,都必然伴随有四种关系与它自身共存,这四种关系就是:自身所“生”(本身对外物产生好处),“生”自己(外物对自身产生好处),自己所“克”(自身对外物产生损害),“克”自己(外物对自身产生损害)。这四种关系,就是四种“因缘”。一旦在合适的时、机之下,这些因缘就会产生其相应的作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五行的这种思维方式,是非常简朴,非常朴素的,并没有什么唯心的东西在里面,但后世有意将“金木水火土”五种说法概念化、绝对化,说成世间的事物真的可以分成这样的五种类型,那就确实过于拘泥,过于迷信了。

不说“五行”而说“五贼”,“贼”,乃“虚”之意。好比像“风”,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地方流动,气压低的地方,就是“虚”。虚,就是变动、变化的原因,就是“行”的原因。所以,无论是天行还是心行,往往都是因为有了“虚”,才会生出“行”。比如,我饿了,所以要吃;钱不够了,所以要去挣……都包含了“虚”、“贼”在里面。

用现代“数学建模”的理论来说,这个图,就是一个事物变化的基本“模型”、“模式”。我”为什么会“变”?肯定是有外界的力量促使我变,这个外界的力量就是“生我、克我”,我“变”了之后,肯定又会对外界产生影响,这个影响,就是“我生、我克”。这个,就是一个简单的事物变化的模型。

五行,在描述变化的状态,《易经》也在描述变化的状态,但两者是有一点差异的——《易经》乾卦与剥卦,描述变化的积累,是静态的变化,属于量变;五行的这个变,考虑到了变化间相互的影响,属于质变。以乾卦为例,我们看:

初九:潜龙勿用

二九: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三九: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四九:或跃在渊,无咎

五九: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六九:亢龙有悔

用九:群龙无首,吉!

从“初九,潜龙勿用”开始,一爻一爻向上看,我们都知道,这其实是在描述阳气逐步增加,积累的状态;描述君子处在不同修养程度时的状态。这个描述,是量的积累,是量变。对比五行的理论,显然全部是在描述“质变”,而不是事物的量变。

整部《易经》,只有乾卦与坤卦,比其它的卦多出一个爻辞,分别就是“用九”与“用六”。《易经》的“经眼”,其实就是“乾卦”的“用九”。整部《易经》,全部在谈种种现象与变化,而“乾卦”的“用九”,可以说就是对这种种现象、变化的“终极”归纳——“群龙无首,吉!”。乾卦这句中的“龙”字,就是阳气,就是“变化”的“代称”。“群龙”,就表示整个宇宙、世间所有一切的阳气,所有一切的“变化”。群龙无“首”——首,头脑,首领,“无首”就是没有一个主导的,没有一个为主的,没有谁是“领头”的。“群龙无首”,就是宇宙万物一切变化,都处在混沌之中,相互牵制、对等,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是绝对的主导、头领。看起来一切就好像处在“乱变”之中——全然的混沌、全然的无序。混沌与无序,就是宇宙间一切在“整体”上的状态(道)。
    “群龙无首,吉”这一句,各种变化层出不穷,各种现象“乱七八糟”,没有谁能够作主——就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物竞天择”的状态。这个状态,没有谁是主导,没有谁是“主”。就像我们说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真正达到这种状态的话,就“吉”——任随种种变化自己去变,任随各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经济现象、自然现象……去“成住异灭”(形成、保持、变异、灭亡)!不去主观的干扰它,调整它,等它自己去发展或者消亡!由着它“按自身的规律去演变”。不去管它,看似“无恩”,其实也就是最大的“恩”了,也就是“天之无恩而大恩生”,也就是“天人合发,万化定基”。这里的“万化定基”就是整体上的平衡,。从广义上讲,将种种现象、事物、理论等观,就不仅仅只是《庄子》中谈的“齐物”,还包含着“齐事”“齐理”等等。

“易者,变易也”——整部《易经》虽然描述了种种变化的状态、形象、情况,但归根结底,就是那么一句——“群龙无首,吉”。所以,这句是整部《易经》的核心,是“经眼”。我们的心性修养,也要落脚在“群龙无首,吉!”“天之无恩而大恩生”“天人合发,万化定基”这些地方,要能够包容所有的变化,包容所有的现象,任这些变化、现象去自生自灭。自己在此之中,不去主观地取舍或者干扰它。只有这个样子,我们的“器量”,才大得起来,心里面才不会有太多的看不惯,不顺心。不去管它,就是最高明的“执天之行”,像“天”一样不管不问甚至“不知”!像“天”一样“无恩而大恩生”,也只有这个样子,才能“万化定基”。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出,《通书·志学》第一句说“圣希天”,朱熹注这句说“天,大而化之而无迹可寻”,圣人按这种“大而化之而无迹可寻”去“法天而行”,应该说朱熹的注,确实是非常有魄力的。

我们经常讲“中道”“中庸”“中观”,经常讲,要把儒、释、道三教“打通”,其实仔细想一下,真正如果作到了上面所说的“不取不舍”“包容所有”,不管它正面的反面的,我们统统不去管它,不去理它,不去分辨它……那不是“中道”“中庸”“中观”是什么呢?至少在这一点上,三教难道不是“通”的吗?这些地方,就是我们真正要留心注意的地方。要体会、品味、玩味的地方。前面讲“天”的时候,也在强调这个东西——像“天”一样,不去过问“云”的变;像镜子一样,只“照见”而不去过问“境”的变,我们守住“不变”的,任随其它的现象、心理、情绪、思维、外缘……去变,任它种种理论、观点、说法、道理……去变。

《易经》与《阴符经》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都是在讲“变”。那么我们如何将这“变”的道理用在我们自己的修养中呢?《易经》的“易”字,有三个意义——“变易”、“不易”、“简易”。变易,就是“无常”——这个宇宙中,这个世界上,有哪样东西是真正不变的?大到星球的运行,小到电子绕原子核转动,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我们人也一样,从生下来,到老,到死,没有一刻自己不处在变化之中,不管是心理精神的,还是物质肉体的。不易,当然就是“不变”,也就是“常”。变与不变,常与无常,其实并不矛盾,是一体的。
  把“变”与“无常”的道理落实在我们自身的修养、调养上,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们可以在“变”与“无常”之中,立起自己的“不变”与“常”——比如刚才说到,人从生下来起,无一刻不处在变中,但我们在这个“变”中,在这个“无常”之中,可以做到一些“不变”、“常”的东西——每天“定时”睡觉,“定时”吃饭,吃饭“定量”,“定时”运动一下肢体,“定时”看看书、写写字……养成“习惯”。每天都这个样子,这个就是“不变”!这个就是“常”!我们养成这些固“定”下来的习惯,与无常,与变,并无矛盾。但我们身体的节律、节奏,慢慢适应这个“常”,适应这个“定”下的习惯,我们的身与心,自然能够得到很好的保养与调整。这个道理,本身就很简单,所以,也就是“简易”。

这个地方也就体现出了“大道至简”,也就体现出了“大道不难小道难”!
  这个“不变”、这个“常”,当然并不仅仅限于身心的调整——我们的见地,我们的知见与认识、观念、看法、思想、思维方式……等等,也应该有个“常”——同样要在“无常”之中立起自己的“常”!
  大家都知道,涉及知见、理论、观念、哲理、见解、学术……一类的东西,这个世界上的种种说法,已经太多!完全就是“群龙无首”!甚至很多理论根本就是相反的!比如,人生就那么几十年,有理论就说,那么更应该及时行乐;另外的理论就说,那么就更应该赶紧建功立业!像这样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论,多如牛毛,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或者“标准”!不可能有一个可以“一统天下”的“固定”的认识、观念、看法、思想……等存在!这些东西不固定,就是“群龙无首”,就是“变”,就是“无常”!但我们自己必须要守住“常”——所以,我们要在这种种完全不同的认识、观念、看法、思想、哲理、见解……等之中,去选择自己可以“固定”下来的认识、观念、看法、思想、哲理、见解……等,作为自己通“常”的看法、观念、思维方式……。这跟养成“定”时睡觉、“定”时吃饭,是一个道理。所以,变与不变,常与无常,其实没有矛盾,只在于自己如何来用“它”。当然,要能选择合理的、合于自身实际情况的理、见,还是需要一定的眼力的,在佛家而言,就是需要具有“择法眼”——有选择方法的眼力。
  《阴符经》后文讲道“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我们“定”在什么地方?就是要定在“包容所有的变化,包容所有的现象,任这些变化、现象去自生自灭”这个地方。也要定在“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认知理见,都要在‘无常’之中,确立起自己的‘常’”这个地方。达到了这样的程度,才可能真正谈得上“执天之行”。
  作到了这点,我们的心就处在了“大”的状态、“定”的状态(不再奔走),前面讲的是“活、通、虚”,加上这里的“大、定”,我们的心性修养,可以说就已经非常到位了!
表现在外在,我们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等方面,就自然有点味道了。那么,我们现在“观其变,玩其占”,要“玩”,以“玩”的心态来研究事物变化的规律,去把握这些变化的规律,又该从什么地方下手呢?这就要落脚在“五贼”上,因为“五贼”所描述的就是所有变化的基本模型。
  以下围绕前面提出的变化模型,举一些例子。
  比如说,现在某个公司,制定了一套制度在内部推行。我们用“五贼”的模型来分析一下——什么“原因”促使这个公司制定这套制度?这个原因,对于这个公司来说,肯定就是“生我、克我”,是外部环境对我有利了,或者有害了,促使我必须“变化”了,那么这套制度推行开了,公司发生变化了,又会对外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可能对外部环境有利,也可能对外部环境有害,那么“我生、我克”就包含在其中了。作为我们制定制度的决策者来说,这五个方面,我们肯定是要在制度制定之前,就必须要先考虑到的。
  当然,上面这个例子,只是说明“五贼”的基本原理,在实际情况之中,往往并不这么简单。比如像这种情况——
  假定现在整个地球上全部密密麻麻站满了人,人与人之间肩膀挨肩膀完全没有空隙。如果所有人,没有一个人“动”,那么就不存在谁生谁克,或者生谁克谁,完全是静止的。要是现在有一个人“动”了,他突然往旁边一倒,会是什么现象?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这个“动”,就传递开了——开始“变”了。他向旁边这么一倒,对于挨在他旁边的人来说,就是“生我或者克我”的“外力”。那么这个变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呢?围着地球转一圈,这个“动”,又会传回到最先“动”的那个人身边来。这个例子,本来只是一个人在“动”,是一个人的“个业”,但最终却变成了人的“群业”与“共业”!如果这个地球上,哪怕只有那么三五个人,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乱七八糟一动,哪怕每个人只动了那么一下,大家也可以想像——这个地球上肯定就“热闹”了!恐怕最终的结局,每一个人都会被波及,每个人都会动,没有谁会停下来——这个“共业”,也就大了!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通书》的高明了——“君子慎动”!不要随随便便地采取什么行动。没有任何行动不会造成影响。
  如果所有的人都静止不动,那么,就像后文讲的“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我们反而无法把握它,找不出它变化的规律了!因为它静止了!只要它在动,就肯定有规律,就肯定有“节奏”,也就可以把握了。
  波师兄在讲《通书》时,举的那个例子也是这个意思:一滴水从空中滴下来,就这么点点力量,在经过种种“可能的”因缘之后,最后点燃了一桶炸药,将整个实验室炸得灰飞烟灭……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都不可能不造成影响。
  现在的这个世界,“动”得了不得,各种现象,层出不穷,整体就处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今天你有你的说法,明天我有我的见解,后天他又有他的理论……今天经济界如此如此,明天文化界如彼如彼,后天自然界又这样那样……变来变去没有穷尽……不过作为我们自己来说呢,比如“谣言止于智者”,我们听到或者接受到外界什么影响了,不再把它“转发”出去,让它“止”在自己这里,可以说,自己就为这个世界“消掉”了一分“业力”。这个,也就是一种“定力”。颜回的“不迁怒”,不迁,不转移到别人身上去,也就是这种定力。
  我们要改变人类社会的共业,必须从改变自身的“个业”入手,“个业”得到了改变,共业也就得到了改变。聚沙成塔,立足于个人自身的转变,则可转变共业。所以,我们还是得从自身做起。
  现代科学研究,其实已经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一种理论“蝴蝶效应”——哪怕只是一只蝴蝶在大西洋上挥了一下翅膀,最后却可能在太平洋上形成一次超级飓风!这个理论是已经用数学方法证明通过了的。所以,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都不可能不造成影响,那么我们就还是回到那句话——“君子慎动”。当然,慎动,并不是“不动”,这点也要注意。

“蝴蝶效应”,其实就是现代数学中最顶级的“混沌理论”、“模糊数学”的一个例子。混沌理论,由爱德华·洛伦茨于1972年提出,当时并没有受人重视,直到1991年,才被全世界的理论界所认同,爱德华·洛伦本人也因此获得了京都奖中的基础科学奖。这个奖的价值,应该说比诺贝尔奖更高——诺贝尔奖主要奖给“应用科学”,而京都奖是奖给“基础科学”的。我个人的感觉,这个“混沌理论”,纯粹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群龙无首,吉”的翻版。
  举一个实例帮助大家理解——我们把子一根小棍子立在自己的手指头上,让它不倒,可能大家都有这种体会,只要手指头不断地移动,保持平衡,这根小棍子就不会倒。但是,现在我们用一台电脑,控制一块小平板,平板上面立着一根小棍子,要让电脑来控制平板的移动,使得这根棍子不倒,电脑作不作得到?这个问题,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让很多高明的程序员束手无策、无计可施!没有一种合适的程序,可以计算出棍子会向哪边倒,同时就将平板向哪边移。后来,有个程序员设计出了一个很简单的程序,这个程序,根本不去管棍子究竟向哪边倒,它只是让平板以非常快的速度,“随机”地向任意方向移动,并且移动“随机”的一个距离。结果,怪事发生了,这根棍子,它还真的就“立”住了!这段程序非常简单,而这个程序员所使用的理论基础,就是“模糊理论”。“随机”,就是模糊,就是混沌,看似“不精确”,却反而得到了一个事实上的精确——能够让棍子“立”住。
  我们平时思考问题,或者是做事情,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尽量地“准确、精确”,完全不知道在不准确,不精确之中,也有一个准确与精确。这个道理,用“群龙无首,吉”来看,完全说得通,我们不要将心思花在“精确”上,留点糊涂,留点不明白,留点混沌,其实也就是我们最前面说的“堵死”、也就是“不知最亲切”!真正作到了这点,那么,从一个更大的尺度来看,我们反而会得到一个精确,反而能得到一个准确。现代“混沌理论”、“模糊理论”研究中的“尖端”之处,称之为“确定性混沌”,请注意其中的“确定性”三个字,既“混沌”,又“确定”,真是很有意思。这个,应该说与我们传统流传下来的这些道理,是不谋而合的。
  前面我们讲“群龙无首”是《易经》的“经眼”——“群龙无首”就是混沌,就是模糊。“群龙无首”又为什么会“吉”呢?因为有一个更大尺度上的“精确”存在!如果我们真正“法天而行”,作到了“包容一切,平等地对待一切”,那么,我们最终的精确结果,肯定是“吉”。

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有没有发展的方向或者目标?有没有终极的发展结果?这些问题,肯定是无法回答的!如果试图要回答,那也只是人想象中的回答!因为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变化,是无序的,是不可知的,是混沌的。但是,按上面的混沌理论,我们其实也可以知道——正因为有不可知,正因为是无序的,所以在更大的尺度上,肯定是有一个“精确”存在的,肯定是有一个结果存在的!只是人看不到而已。对于我们个人自身来说也是这样,“现在”“当下”我们并不知道自身这一辈子究竟是怎么回事——不知、无序,但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看,恐怕早就有一个“精确”的结果在等着自己了……只是我们自身“不知”。

前面我们举的那个“人站满地球”的例子,仍然是“理想化”了的,毕竟人不可能肩挨肩挤满地球。但是,我们这个地球其实仍然是“拥挤”的——除了人,这个地球上毕竟还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各种各样的事物。我动一下肩膀,旁边总还有空气呀!就像“蝴蝶效应”一样,谁知道我这一动,会不会引起美国的一场地震呢?

大自然,本身是有一种平衡的,但人有“盗心”,总想为自己谋得更大的利益,结果聪明的人,就会作出些愚蠢的事。比如,农药的使用,目的是杀虫,提高粮食的产量。对虫而言,人用农药,就是“克它”!对粮食而言,使用农药,为了它长得更好,是“生它”。短时间内,虫被杀了,粮食确实收得更多了。但最终的结果呢?那些专门吃虫的鸟类,也被农药给杀了,等虫的抗药性出来了之后,农药没有效果了,又没有了能吃它的鸟类,粮食还增得了产不呢?减产!所以,就像我们上面举的例子一样,我们这样搞,那样搞,结果“转”了一圈,所有的“动”,最终又会回到原点!减产,对人而言,就是“克我”!你把当初增产的那几百斤,与现在减产的几百斤合并起来看,两相抵消——跟当初不用农药,纯任自然地栽种比起来,哪里又真正增产了呢?那么我们使用农药,不是纯粹没事找事自找麻烦吗?!所以我们说,人往往生活在这样的颠倒梦想之中,总觉得自己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能获得更多的什么什么!其实呢——“命里只有三斛米,走遍天下不满升”!不过就是今天多得点,明天少得点,不管你多得少得,你的那个“总量”,是不会有啥变化的!把这点看穿,那么,什么得哟失哟,有哟无哟,聚哟散哟……心态也就平下来了。这一来,就又会让我们回到道家的基本立足点——“绝学无忧”“弃圣绝知”!看穿这点,其实也就明白,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我们天天去乱操心瞎操心的。
  老话说的是“人算不如天算”,用农药,就是人算,人有算计,但最终呢?还是一样,逃不出五行“平衡”的道理,只能减产了事。也就是说,终究还是被天“算计”了。那么,把这里的得失看穿,纯任自然地栽种,不要多费心思去搞这样搞那样,我们的心态,是不是就有点“放心”、“逍遥”、“自在”的感觉了呢?所以,一切交还给老天爷,种种事物,等它按自身的演变规律去变,我们不去多费心思,也就是“无为”了。这个地方,我们不妨仍然来品味一下禅宗的感觉,船子德诚禅师的《拨棹歌》说:
  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
  烈香饮,落花茵,祖师元是个闲人。
  都大无心罔象间,此中那许是非关。
  山卓卓,水潺潺,忙者自忙闲者闲。
  
    如果我们看不穿这点,那么,我们难免会在遇到得失,遇到有无,遇到聚散等等问题之时,生起疑虑,生起情绪。事实上呢,这些疑虑或者情绪,就纯粹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是自找苦吃,完全没有必要。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颠倒梦想”。
  这些事例,说到底,仍然还是两个字——“因果”。像用农药试图让粮食增产这样的作法,放到时间线上去看,就能够看到它中间包含的前因后果。这个,也就是我们最前面讲的“观天之道”的这个“观”。在时间线上观,就是“因缘观”。养成这样把事物放到一个更大的尺度上去看的习惯,我们的眼力自然就能提高。应该说,善不善于把自己面临的事情的时间尺度“放大”?就可以体现出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有智慧。
  人类做的,类似用农药这样的蠢事,其实很多,比如开矿伐木、乱开发水电水利资源……等等,其实现在我们都能看到,那些“反作用力”已经出现,后果也已经显示出来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盗心、机心!也就是下文将要讨论的——“人心,机也”。从这样的事例我们也可以看出,“顺”,顺天道,确实是只有非常高明的人才可能“真正”做得到。其他人,往往都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机心。而真正要“不顺”天道,也只有那些看清种种结果之后的人,才可能做出正确的“不顺”的选择,否则,必然是处在“颠倒梦想”之中,是在“乱为”。
  上面这个,是五行“生我克我,我生我克”的理论,是第一种关于“五贼”的解法。大家应该看得出来,这种解释,是非常“唯物”的,是平实的,是朴实的,是朴素的,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存在。其实真正的道家理论,全部是朴素的、简单的、质朴的,根本就没有什么神奇、离奇的东西在里面!用老人家毛主席的话来说,道家的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老人家的这个说法,是看得很死、很准的。
  归纳一下,明代苍雪大师的三首七言绝句,用来看我们的“心性”在五贼理论之下的状态,应该是非常有味道的,以下抄录如下: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著,千古输赢下不完。
  这一首,就是“变”,就是“大化无形”,用在我们的心性上,就是“通”、“活”的状态。
  
  几回立雪与披云,费尽勤唤学懒人。
  拽断鼻绳犹不起,水烟深处一闲身。
  这一首,就是“闲”,就是止,就是“放心”,就是“息心”,不动心,心机泯灭的状态。
  
  举头天外看无云,谁似人间吾辈人。
  荆棘丛中行放脚,月明帘下暗藏身。
  这一首,是“用”,荆棘中下足,没有什么能阻挡;明月帘,当然是指比较好的状态中,要隐,要“阴符”。
  
  第二首,是止,第三首,就是“知止而后动”的动。用佛家的话来说,“荆棘丛中行放脚”就是“用之则行”;“月明帘下暗藏身”就是“舍之则藏”。

上面讲的这些,是五行“生我克我,我生我克”的理论,是第一种关于“五贼”的解法。大家应该看得出来,这种解释,是非常“唯物”的,是平实的,是朴实的,是朴素的,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存在。其实真正的道家理论,全部是朴素的、简单的、质朴的,根本就没有什么神奇、离奇的东西在里面!用老人家毛主席的话来说,道家的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老人家的这个说法,是看得很死、很准的。
  道家讲五行,其实是分了“内五行”与“外五行”的,这个分法,主要就是用于人自身肉体的养炼。将五脏“肺肝肾心脾”,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然后种种方法,进行调理。
  那么,五行分内、外,也有一个图。有了这个图,其实一下子就把道家的整体体系贯通了。在道家内部可以谈,对外我们一般还是就不必要谈这个图了。以下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图省略)
  

2、显解之二:五贼即是命、时、物、功、神
  按张果,以及署名为“太公(姜子牙)”的说法,加上《天机经》的记载,“五贼”另外的一个解释,就是:贼命、贼物、贼时、贼功、贼神。这种解释,是在把人往“神”的方向上引,故意不明说,故意神奇其说,其实实际意义也是很明白的。以下简单解释一下。
  贼命:什么时候是最适合保养生命的时候——自己饮食起居的时候。在自己饮食起居的时候多留心就能保命。所以“贼命”其实就是“得命”。
  贼物:什么时候是对自己最有利的时候——多为别人着想,把东西都给出去,舍给别人的时候。“舍得舍得,才能得”,所以“贼物”其实就是“得物”。
  贼时:什么时候可以让人觉得有“信用”——在周边人都不讲信用的时候,自己讲信用。所以“贼时”其实就是“得时”。
  贼功:什么时候会有功——当他人有怨,而你施之以恩的时候。所以“贼功”其实就是“得功”。
  贼神:什么时候会让人感觉到你的“神”——时大时小,化大为小,化小为大,让人觉得你变化不测的时候。所以“贼神”其实就是“得神”。
  上面把这几种解翻译成白话,其实我已经有意对其原文进行了“清洗”,如果大家直接看原文就会发现,把五贼解成这几点,恰恰就是针对人贪色、贪权、贪名、贪利、贪寿,提出来的!说白了,就是用这个解法引起你的贪心,让你去贪!作为道教来说,把“五贼”解释成这样,目的是为了引诱更多的人去修道、学道,其心情可以理解,但毕竟显得不怎么正大光明。
  这种解法,张果的注中,有这样的原文 “反经合道之谋,其名有五,圣人禅之乃谓之贼,天下赖之,则谓之德” 。所以五“贼”其实是五“德”。这句话全部解释过来,就是:与经典教义相反,却反而合于大道的“谋”,有五个,圣人忌惮它,就称之为“贼”,但天下依赖它,就称之为“德”。这个“德”,其实也就是“得”。
  对“五贼”作“命物时功神”这样的解释,其实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的,甚至是与《阴符经》的本意相违背的——《阴符经》指出“人皆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如果《阴符经》中的“五贼”真的就解成“命物时功神”这个样子,那就说得太玄、太神了,就是“奇”了。道家真正的东西,其实都是朴素的,都是简单的,都是平实的,都是质朴的……因为道家的宗旨是“抱朴守一”!“朴”是核心!张果的这个注,完全是“神奇其说”,如果相信了这个解释,可以说就是“以奇期圣”。后文还有“人以虞愚,我以不虞圣”,解成“命物时功神”这个样子,明显就是“虞”,“虞”就“愚”嘛!本来就与《阴符经》的本意不合。
  这种解法,利用了人的贪心贪欲。在注释中,对这种“五贼”解法张果还给了一个证据——“黄帝得贼命之机,白日飞升;殷周得贼神之验,以小灭大;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张良得贼功之恩,而败强楚。”看了这种解法,人在潜在之中想称王称霸的种种贪欲很容易被勾起来。因此我个人更倾向于前面李筌的那种解法,因为解成“五行”,是质朴的,是纯朴的,后文也才可以说得通。
  所以,我们不要被这些乱七八糟的注释给蒙骗了,如果自己心里有贪执,那么很容易就会被类似这样的注释把自己的鼻子给“穿”起来,被别人牵着跑。如果真的朝这个方向去看《阴符经》的话,有没有道理先不管,但我觉得人掉落到某些“坑坑”中去的可能性,会非常之大。还是那句话——“人心,机也”,想称王称霸的狂心、贪心被这种解释勾起来了,不掉到坑里去那才真的怪了!
  
  毕竟我个人的宗旨是“玩”,所以我就不打算在这个解上面去下功夫了,如果大家对这个解有兴趣,可以直接去查《天机经》。
  3、阴解:五贼即是“变”,也就是指事物的五种基本变化方式。
  这个是“阴”的解。这个解,其实也是道家内部“阴”下来了的,没有对外明说。所以我们大家听了这个解,最好还是“阴”在自己心里算了。说得太明白,是会害人的。
  在谈这个解之前,想说点:还是那个字——“玩”!一定要有这个“玩”的感觉。在体会这个解的时候,不要太过分,玩玩儿,就足够了!“观其变,玩其占”,知道这个解之后,功夫要下在“观”、“玩”上,而不是下在起心动念想干什么什么上,否则,这个解只能害人害己。
  这个“阴”下来的“五贼”之解,即是“五变”:克、生、消、长、转。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1)克
  阴阳相克。水火相克,水旺可以灭火,火旺也可以烧干水!“克”的要点,只有一个——“强者胜”。打仗也是一样的,两军对垒,强者胜。下棋也是一样的,水平高的,水平强的,一般都会赢。克,是所有变化中最基本的变化,也是最简单的,最容易理解的,我们不多说。
  
  (2)生
  阴阳相生。注意这个说法,是相生!阴生阳,阳生阴,并不是相克!比如,狼把草原上所有的羊都“克”完了,狼自己是什么下场?狼也只得完蛋!如果没有狼呢?羊使劲繁殖,把草原上的草吃光,把草原搞成沙漠,羊自己又是啥下场?所以,“相生”,就是大家共存!保持共存中的一种“平衡”。
  一般来说,“克”,容易理解,但“生”这一面,往往不那么容易理解,更别说运用!举一个例子:
  一九四九年解放之初,打台湾,其实当时并不是打不下来,毛老人家有句话——你把台湾拿下来了,今后到哪儿去练兵?没有地方练兵,部队都懈怠下来了,今后如何保家卫国?所以要留下来!这个,就是看清楚了“生”的这一面,而没有拘泥于“克”的那一面。《孟子》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没有对手了,反而要亡国,有敌国,反而国家不会亡!也是这个意思。
  “生”的例子,还很多,再比如:白板上写黑字,黑板上写白字——没有阳,哪来的阴?鹤立鸡群与鸡立鹤群……“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类似这样的例子,矛盾互相以与自己相对的另一方为“用”!画家徐悲鸿也这样搞——在欧洲的时候,他画国画,外国人觉得很新奇;回国来了之后,他画油画,国人也觉得很稀奇!他用的也是这个道理。
  我老家有位长辈,别人都种芝麻的时候,他种大蒜,芝麻太多,降价,他的大蒜挣钱!别人发现他赚了,第二年,其他人向他学,全体人民都开始种大蒜,他又开始种芝麻……结局不说大家都知道。
  那么,《阴符经》中,这样的例子也有——“瞽者善视,聋者善听”,看似有“克”、被“克”,其实是“生”!
  “生”的核心是,以相反的那方面为自己的“用”。这个“生”,大家要注意体会、品味,要“玩”味。
  就像黑以白为用、白以黑为用一样,我们不难看出,一切相互“对立”的概念或者定义,往往是互为依靠的,离了此,就没有了彼。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真正要把这个道理落实到我们自己的心性修养中,却并不那么容易。举一个例子——通常而言,我们在观照自己内心的时候,往往只单方面强调,要去除自己心底一些不对的、不好的、邪恶的念头。这样做,谁都知道。但往往我们没有发觉——这些不对的、不好的、邪恶的念头,其实与那些正常的、正确的、美好的念头,是“同一个东西”,有着相同的“根子”!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想着去除坏的、留下好的,那么,这个坏的,肯定是无法真正去除的!因为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是互“生”的!如果去除了“恶”,而留下了“好”,那么,这个“恶”迟早还会重新生出来!所以,真正的心性修养,应该是好坏善恶一起去掉!此方与彼方同时去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点,是我们很多学道修道之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3)消
  阴阳相消。火生于木,木尽火亡——木头烧光了,你这个火,也就自找死路了。相互“消”了!
  我们不要只看到事物变化是的生、克,还要看到这个“消”。类似的,“奸生于国”,奸,肯定是要把国家搞乱的呀!国家乱了,很容易就“亡”,国亡了,奸也得亡。跟“火生于木,木尽火亡”是同一个道理。
  “相消”与“相克”不同,“相克”最终会剩下一个,强的那个会剩下来,“相消”则是大家都完蛋。所以,“消”,这种变化的核心就是——都消失,都完蛋。
  上面讲“生”时,最后举的那点,在我们心性修养之时把好坏善恶一起去除,其实也就是“相消”,两者都完蛋。而在完蛋之前,两者是“互生”的。
  
  (4)长
  阴阳相长。你长我也长。比如,大家的公资涨了,涨嘛,你公资一涨,物价跟着就涨!或者反转来,物价涨了,正常情况下公资用不了多长时间,应该也会跟着涨——“相长”嘛!
  类似的就是——水涨船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像前面举的例子,农药用多了,那些害虫们抗药性也会越来越强,于是乎,农药用得也就会越来越“狠”。这个,也是属于“相长”。我们要看清楚事物变化时的这些规律。
  我们大部分人,往往都只看到“相克”的一面,打死他都看不到“相生”与“相长”的一面,这个也是一种悲哀!我们看到一些修道的人,也是这样的,只想要“静”,要离开尘世,不想被打扰,结果呢?修不成!成不了功!要看到“相长”的这面,这个也是人的眼力、见地。真正环境太嘈杂,你静得下来,被打扰中,你定得下来,你的静力、定力,就比在安静环境中的人,不知强了多少倍!环境恶劣,结果反而能让你“长”!
   所以,“长”这种变化的核心是——双边都在“长”,都在加强。
  
  5)转
  阴阳相转。就是我们俗称的“物极必反”。这种例子就太多了,比如:对孩子好,反而害了孩子;过刚了,就易折;乐极会生悲;肚子饿了要吃东西,目的是保命,但是东西无限制的吃,也会把人胀死……盛极必衰,衰极必盛;物极必反,穷则必变……总之,变化变到尽头了,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我们身边最容易看到的典型例子,就是对孩子的“爱”,我们往往担心自己的孩子心灵受到半点挫伤,往往担心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结果,处于这种被保护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多半都是“瓷娃娃”,一碰就碎,受不了半点外界的打击,动不动就自杀,就跳楼——“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爱,结果就成了害!我们爱得太过份,跑到反面去了,最终只能害了娃娃。就算这个娃娃不去自杀,但自信心没有受到过打击,多半就狂妄、自负、孤芳自赏,结果一旦走入社会,就会寸步难行,没有基本的生存能力,时间一长,就会有种种情绪,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或怨天尤人,这些情绪终究会直接对人的肉体产生影响,让人生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疑难杂症。
  所以,“转”这种变化的核心是——发展太过头,结果事与愿违,事物最终的发展,跑到反面去了。以下,将上面所列的变化方式作个比较,列出一个简表:
  
  变化名 特点与要点 例子
  相克 相互斗争,剩下一个,强者胜 水火相克,水旺可以灭火,火旺也可以烧干水
  相生 双方互相,以对方为用,含有平衡 白板上写黑字,黑板上写白字;鹤立鸡群
  相消 生克之中失去平衡,双方都完蛋 火生于木,木尽火亡
  相长 双方皆长,但总体动态平衡 水涨船高
  相转 物极必反,转化到相反的一面去 乐极生悲,过刚易折
  以上,对道家“阴”的,没有明说的“五种变化形式”,作了一个概括性的介绍。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是单纯的某一种“变化方式”,往往会包含几种,甚至全部变化。因为事物的变化总是复杂的。不过,虽然这五个总结出来的要点,很简单,但复杂总是以简单为基础的,只要我们把握得好,运用得妙,还是可以对事物进行一个先期判断的。当然,要点仍然就是——“人心,机也”。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上面说到的,下棋,水平高的,水平强的,一般都会赢。这个是“克”,因为他“强”嘛。但是,这中间有没有“生”呢?对于水平低的人来说,他如果总是跟“低手”下棋,他的水平就没办法增长!他面对的对手越强,他自己也就越可以慢慢变强!对他而言,他就在“下棋”这个事情中,得到了“长”。
  再比如,“宋襄公之仁”,在春秋末期,其他国家开始在“讲霸权”的时候,他讲“仁”。按理说,他看到了“生”的那一面,“生”的核心,是“白板写黑字”,“黑板写白字”——“拿相反的那一面为自己所用”嘛!算是有见识了,不得了,结果呢?把国家都耍亡了……,他就忽视了“克”的那一面——“强者胜”嘛!其实当时宋国是很强的,他不去发挥自己的强,反而去讲究“仁”,对敌人讲仁德,老的不杀,少的不杀,受伤的不杀……完全是个理想主义者,是个浪漫的人。结果,别人知道他的这个规矩,装成老的少的受伤的,把本来强大的他,杀得片甲不留,杀得亡国……
  我们都知道,“医易一家人”“医易同源”——中医理论中间的辩证与用药,就有正药反用,阳病阳治,阴病阴治,阳病阴治,阴病阳治等等……总而言之,最微妙的,就是“正病反治”。辨证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阳性的症候,搞不好是阴病,阴性的症候,搞不好是阳病……这些地方要“看”得准,除了经验,还有一个,就是要熟悉这些阴阳的“生克消长转”等等的变化。
  就像运动、锻炼身体一样,我们往往只看到它对身体有好处的一面,但也有人累死嘛!很多运动员,退役之后一身都是病,这个也是运动造成的嘛,物极必反了嘛,就是“转”的道理嘛。这些其实都是很简单的,但往往我们很难将这些道理运用到调整自己的身心性命上来。
  举一个实例,领导与员工——领导逼员工太紧,可能工作效率会比过去提高,那么双方的收入也会提高,这个是“长”,双方都在加强,对双方都有好处嘛;但是呢,如果员工被逼得来暴动了罢工了呢?那么就成了“转”,太过头了,跑反面去了。这件事的最终结局呢,必然是“克”!“强者胜”嘛!可能是领导强,得到更高层领导的支持,让闹事的员工“下课”;也有可能是员工“强”,逼迫公司让当事的这个领导“下课”。
  从上面这个例子,大家也可以看出,对这个“五贼”的理论,大家也不要太拘泥,当面对具体的事情的时候,还是可能会有不同变化的。就比如我那位长辈,他不管种芝麻也罢,种大蒜也罢,如果遇到发大水了,或者天干了,种芝麻、大蒜,又有什么用?所以,还是要明白“人算不如天算”、“尽人事而听天命”。天道并不是那么简简单单就能被人把握的——“阴阳不测之谓神”。
  再以中医与西医之争为例——往往大家只看得到“克”的一面,似乎完全承认西医,就会置中医于死地,完全承认中医,就会置西医于死地。大家往往不容易看到“生”的一面——中医要搞好,要有发展,在现在这个“中医不科学”的大气候之下,就必须自强。既然都在说中医不好,不科学,那么自己就更要下功夫去研究,钻研,那么,中、西医之争其实反而会促进中医的发展,反而是一件好事。相应的,现在的国学,也是这个样子,“五四运动”之后,国学几乎被“洗白”,这个是“克”的一面,但反转来,我们吸取科学,吸取西学的优点,就可能让国学更能适应这个时代,更能适合现在的大环境,国学也就发展了。这个其实就是“生”。所以,不要把一件事看得太死,一定要看到每件事之中究竟包含了“五贼”五种变化的哪些方面,从而立足于发展,将事件向更有利的一面“引导”,更合理地“执天之行”!这个,应该就是《阴符经》“五贼”理论真正的精髓所在了。
  
  所以,重要的不仅仅只是见“五贼”,懂五种变化的规律,而是一定要“察机”“知机”……运用在于一心之妙——“人心,机也!”
  另外,不要认为这五种变化,跟我们自身的修养没有关系,其实关系仍然是非常紧密的。比如说,我们“修剪”掉自己内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那就是“克”,自己的心力,必须要“强”,“克”的核心是“强者胜”,如果我们的心力不足,不强,那么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剪得掉自己的一些心行;我们也常说,要“留点俗气养道气”,“道气”,也需要一点“俗气”来“养”的,以俗气作为道气的“用”,这个,就显然是“生”;我们喜欢“静”,老是去找一些安静的环境清修,如果能够“闹中取静”,那么,闹得越厉害,我们的静定之力,也越强,这个明显就是“相长”;有时候我们听到一些言论,自己心里面反感,原因其实就是自己心里面先就有“见”,所以听到相反的“见”就会不舒服,那么,当我们去掉自己心里面的“见”之后,这个“反感”、这个“不舒服”也就消失了,显然,这个就是“消”,双方都完蛋嘛;我们去参,去悟,牛角尖钻到底了,自己回过头来,自己都会觉得好笑,物极必返,这个就是“转”嘛。所以,我们所有的心理与精神活动,其实也离不开“五贼”的五种变化,这个,要“观”心,在“观”心之时去品味,去体验。
  用《道德经》的话来说“反者,道之动”!相对的那一面,恰恰是大道运行的机关所在!道家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举例说“明月之珠出于蛖蜃;周之简圭生于垢石;大蔡神龟出于沟壑”,翻译过来就是“最珍贵的明月珍珠,生在最丑陋的贝中;周朝最美的玉圭,生在最丑的垢石中;蔡地用来占卜最灵验的神龟,生在最污浊的深沟里面”,这几个比喻,我们不妨可以理解为——高境界的修养,恰恰出于混乱之中;高水平的证悟,恰恰出于悖逆之中!用佛教的话来说,“火坑中出青莲”、“污泥里出白莲”,而不是净土中、净水中出青莲嘛!所以,相反的那一面,恰恰包含着大道运行的“机关”!这些道理,我们一定要注意用在我们自己平常的修养与养炼之中来。就像毛老人家说的“卑贱者最聪明”,这句话,其实也是看到了“相反”的那一面能够生起“正面”所不能生起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方坐标:儒、道、禅及其审美意识追求
放下与放心
从道家阴阳学说谈太极拳的虚实
开启道家大门的两把关键钥匙
阴阳五行详解
崇尚和合的民族精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