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导孩子学习成长最好采取“我们一起......”

育邻梦

教导孩子学习成长最好采取“我们一起......”

“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思想、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物的认知角度自然也就有所不同。市面上有众多育儿内容,每种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也正是由于内容的丰富性加剧了为教的难度。因为,内容多造成了选择性障碍。那么,为什么老师【包括但不仅限于家长、学校老师和兄长】“为了你好”的教育模式容易招致反感呢?

与孩子一同学习

不同成长阶段的人对事物的认知不同

广告说:“新闻总在发生,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看法。”每个人观察、对待同一件事物的角度是不相同的,比如经历过饥荒的人看见因缺粮吃不饱饭而“枯瘦如柴”的孩子容易产生同理心,而生活一直富足的人则不太能感同身受,就如同古代某位皇帝,当大臣汇报说民众缺粮时,他却反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

俗话说:“饱汉不知饿汉饥”,每个人自身当下的成长需求只有自己知道最紧迫的是什么,孩子们的成长需求是游戏和快乐、农民的生活需求是获得好收成、工人的期待是能够获得更优厚的薪资......不同的人对需求的理解是不相同的。再者,即使是身处相同位置的人,对周边事物的观察也会根据自身经验、需求进行选择,从而更好的注意到那些与自己关注点相近的事物。

孩子永远无法与父母达到完全相同的认知高度

代沟,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立和冲突。父母与孩子的思维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儿,从年龄上就相差了好几代、生活经验上就更是不必说了,即使在身体高度上也几乎没有一个时刻孩子与父母是处于同一高度的。作为父母,至少先于20年开始认知世界,也就是说父母与孩子的认知差距至少是20年,简单回想一下20世纪80年代与21世界初00年代、同样21世界初00年代与今天,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在20年间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生活方式、出行工具、通信方式、邻里关系都无可类比。那么,对于人生的认知成长影响自然也就不可“同日而语”。

父母的认知高度是孩子认知世界的起点,2019年热映影片《银河补习班》一经上映,就引发了不少争议。观众的声音褒贬不一,有人说这是教育的毒鸡汤,也有人认为电影实则反映了传统教育和新锐教育之间的矛盾。就电影本身而言,确实实实在在的反映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父母给孩子贴什么样的“标签”,孩子长大后就是大概率会长成什么样。影片中马飞成是教导主任最想要开除的坏学生,而他的父亲马皓文却始终坚信儿子是好孩子、坚信儿子是可造之才。也正是因为马皓文对马飞的信赖与鼓励,最终马飞如愿以偿实现梦想,步入太空成为了一名宇航员。而影片中马皓文对马飞的认可与信赖,正是当下家庭教育中最欠缺的部分。很多父母信奉“打击式”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以自己的角度审视孩子的学习成长;总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小儿科”,而自家孩子学不好就是“坏孩子”;总认为孩子学习好是应该的、是本分,而学习不好就应该受到责罚。

众多成功的教导经验告诉我们,给孩子贴“好标签”是指引孩子向好、向善成长的开始。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导孩子成长就要从生活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找出孩子生活中的好,然后针对孩子的成长行为贴上“好标签”,比如给孩子贴上实践能力强、善于思考、热爱探索、成长有主见、待人有礼节等积极的标签。当然,对孩子的夸赞并不能漫无边际的“宠溺”,需要针对具体的成长行为,同时注意践行5:1的赏罚效应。

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年就作了如下的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试则没有用标签法。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献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儿比没有标签的贡献更少。

正所谓:“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孩子的优秀离不开父母的模范引导。“好标签”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它能够向磁石一样为孩子指引成长历程中的北极。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和唯一的终身导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长,为人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然而如何“养子成龙、育女成凤”,关键还在于父母选择的引领方式。

学习就是为了增长智慧高度

父母的痛不可能成为孩子的痛

父母有应付生活的烦恼、干好工作的难处,这是孩子无法理解的。同样,孩子也有诸多的成长烦恼,比如孩子之间谁和谁成为朋友、谁在****方面最棒.....这些孩子的成长烦恼也是家长无法理解的,也就是说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你的痛不可能成为我的痛”。这也是很多孩子和同伴儿无话不谈,而回到家中就成为“木鱼”的根本缘由,家长不理解孩子、不倾听孩子的心声,进而出现亲子间交流“断代”。

以我自己为例,小时候家在农村,家庭条件差,很多同伴儿都因家庭困难而无法完成小学【那时还未实行义务教育】。我们家父母算是对孩子上学上心的,无论如何都想办法借钱为我们交齐学费,让我们能够上学。但是,他们也有落实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直教导家庭有多不容易、借钱有多难,总是期望我们能够好好上学、不辜负他们的培养。由于家庭条件限制和认知上的差异,我们的学习被限定在课本范围,家中没有增加任何课外书籍,也不鼓励我们学习与课本无关的知识。因此,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学习除了课本几乎没有其他内容。小学时间还好,乡村小学考试也都是小范围的出题,学习也没有什么压力。可一到中学就开始感觉学习乏力了,课本知识学习好了,但是缺乏课外知识,更是在于同学交流过程中逐渐显得有“代沟”。久而久之,性格就变得孤僻起来,学习上也就变得不轻松了,学习思路打不开、成绩与见识也上不去。

俗话说:“处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成长烦恼。家长与孩子分属不同时代的人,在各自的成长道路上行走,很难得找寻到较大范围的交集。所以,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应主动“变频”,变到能够与孩子有更多交集的那个频道,以同理心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实现人生第二次高速成长。教育从来都是双向的,我们教导孩子认知世界,孩子也会反馈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看待世界的角度,让我们能去重新审视、认知这个世界。

做孩子学习成长的领路人

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们做同学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人点亮人,是老师【包括但不仅限于家长、老师和兄长】以自身的言行示范为孩子的成长领路,让他们通过模仿、借鉴获取适应社会生活的本领,教育就是为解答孩子们在学习成长中可能遇到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生。所谓教育就是老师以自身所拥有的认知经验、喜好、情绪为孩子的人生成长引路,为他们解答各类成长难题、为他们的学习成长保驾护航。

1、保持孩子般好奇、探索的学习能力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活到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类天生具有学习适应环境的能力,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孩子能够习得不同的文明习惯,最终成为拥有不同生活习俗和信仰的人。然而,被逼迫着学习的人认为结束学校学习之后就能够走遍天下无难事。很多人走出校园放下书本的同时也放下了学习的心,有些身为父母的人更是常常以自己的视角看待孩子的成长,认为孩子的那些事情都是“小儿科”。正所谓:“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里。”世界每天都是新的,人类社会每天都有新知识、性技术被创造出来。因此,人生只有不断学习,保持好奇、探索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步伐。

教育孩子最佳时期是成就优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现在与孩子一起成长。教育孩子如同植树,都需要漫长的时间静待他们成长,期间要给予他们充足的阳光、水、矿物营养,让他们根系发达、枝干健壮、枝叶茂盛。有人说植树最好的时机是2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养育孩子同样如此,教育孩子最好的时机就是20年前自己认真学习,现在做优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现在好好陪伴孩子成长。

“育林先育苗,育人当育小。”孩子是天生的学习“专家”,童年的孩子学什么都快、对什么都好奇,在教导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益早引导孩子养成好奇、爱探索的成长习惯。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孩子最好的学习发生在生活中,最好的学习对象就是父母。作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孩子般好奇、探索的学习能力,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学习成长的榜样,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习得什么是生活的真、善、美、丑。

2、与孩子一起规划学习方案并实践

学校教学有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工作有工作计划,教导孩子同样需要拟定一份儿相对的成长计划,比如孩子在某段时间学习什么、放弃什么。这就需要父母与孩子一起你定一份相对的成长计划,将学习时间和游戏娱乐时间做一个大致的区分,让孩子形成有计划的学习观念,与孩子一起形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当然,这个相对学习计划需要与孩子的学校课程和家长的工作时间相融合,让他们能够和谐共荣而不发生冲突。学习习惯就是孩子成长活动中的框架,只有框架搭建好了孩子后续“添砖加瓦”式的学习活动才有承载“血肉”的基础。

父母应成为孩子成长历程中的“北斗星”,孩子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必定需要满足成长环境、耐心督导、及时实践反馈三个条件,这三者都需要父母的精心安排。教导孩子成长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之分,身为父母最根本的职能就是以自身的行为示范为孩子们成长指引方向。教育就是放飞孩子的成长梦想,学习就是孩子从身体独立,走向身、心、行完全独立的过程。孩子不是家庭的“私有财产”,个人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更好的参与社会生产大分工、大协作,只是参与分工协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家庭。家庭需要为孩子指引辨识生活中颜色的方式与方法,但并不是一定要求孩子对颜色的认知完全与父母相同;指引孩子懂得尊重长辈,但也不等于要求孩子要唯唯诺诺的做人;教导孩子要注意安全,也不等于完全要求孩子完全不要去试探、尝试接触新事物与新方法......每个人的成长路,都需要自己用脚步去丈量,而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就是行走与辨识路途的方法。

人生成长活动的任何实践都为与更多人建立友好协作关系而存在,那些能够获得同伴认可的成长行为更能够激起个人学习进步的欲望,比如在校学习的孩子为了获得相对其他同学更高的分数,以获得老师和家长的爱迪生;参加工作的人继续学习,为在同事中能够拥有更多“敲门砖”与评级“垫脚石”;老人继续学习为不被看做老到落了伍......学习获得的智慧知识是个人私有的,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却是相对的。因此,所学智慧知识能够获得及时实践反馈是每个人检验学习成果、获得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给予孩子学习实践反馈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就如用餐之后的温饱感,反馈的信息要及时、准确。

做孩子成长路上的领路人

3、与孩子做同学

正所谓:“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爱上学习,父母首先要为孩子做行为示范,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什么样子的行为属于好好学习,比如要求孩子写好字,那么父母首先就是要有为孩子起头的能力,然后让孩子跟着您所写的样子写;要求孩子爱收拾家务,那么父母自己就不能偷懒;要求孩子阅读、作业的学习时间,父母最好能与孩子一起学习......期待孩子学习好,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与孩子做同学,与孩子一起学习他的课程,知道他都学了些什么,然后在交流孩子学习的时候就不会只知道提要求,而不知道孩子学了啥、遇到问题的综合知识点是什么。父母喂孩子吃饭的时候多有一个动作,就是自己觉着温度适宜的东西才喂孩子吃。教导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同样如此,要求、期待孩子做到的行为习惯父母最好能够率先垂范,给孩子做榜样。对于孩子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和技能自己要试着先尝试、做到,就如同给孩子喂饭一样等自己感觉不烫之后再分享给孩子!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不仅仅表明遗传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更多说明孩子后天成长活动深受父母行为习惯的影响。父母不仅赋予孩子生命、开启孩子生命成长之门,更为孩子的人生旅程起着最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人们时常说:“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降生的孩子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他们没有财富多寡的差别、没有信仰差别,无贫富、贵贱之分。但是,社会生活的现实是无论以多大的区域做对比,都不可避免的产生穷人和富人之分、贵人和贱人之差,还有愚人和贤人之别。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就在于他们出生之后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不同的生活习性,父母指引他们迈出人生旅程的方向是不相同的。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试想如果您不了解孩子所学的内容,您有如何指导孩子学习、知道他们在学习中会遇到什么难处呢?与孩子做同学,就是要了解孩子每个阶段都在学习什么、他们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学习难点、如何才能帮助他们解答学习中的困难.....人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待孩子的学习成长同样如此,只有和孩子做同学才能更好的在教导孩子学习成长活动中落实“都是为了你好”。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写
刷手机能上瘾,为何学习很难上瘾?搞懂背后原理,你也会学习上瘾
什么样的人活得最幸福?哈佛大学用75年的研究成果告诉你
(2022新高考I卷)冯至《江上》小说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
中药学思维导图
“怎么办,我阳了!”这篇漫画早看早知道!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