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夜航船】不断寻找和发现更好的自己

对话者: 谢 云(简称“谢”。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校)

王木春(简称“王”。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

◎从“自我期许”开始

王:青年教师成长这话题,既新又陈旧。

谢:以我的理解,“新”是因为“成长”,自新课程以来,这个词,伴随着“专业成长”,而广为人知,成了教育热词。“陈旧”则是因为,无论哪个时代,教师的成长都是永恒话题,只不过,此前不被人们叫作“成长”而已。

王:其实不管话题是新是旧,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成长”二字,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作为教师,其心灵要不成长,要不停滞、衰退。而没有比拒绝成长更可怕的事情了,因为教育是帮助儿童成长的工作,教师自己不成长,如何去帮助别人成长?

谢:按照杜威的说法,教育即成长。只是我们更多把“成长”看成儿童的专利,所以刚开始跟老师们说到成长,大多觉得茫然,仿佛那与己无关。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以为,凭着自己的学历和学识,不用吹灰之力,即可对中小学教育应付裕如,这可能是“拒绝”的原因之一。

王:这种拒绝其实是“自满”。碰巧,今天中午听完课,几个老师聚餐,老中青三代。我建议一素质很好的中年教师写两篇论文,以便将来参评学科带头人。他问评这个有什么用。我说至少多些机会外出培训,多走走看看。他说他不感兴趣,还不如在家玩电脑。我又建议一个很有潜质的新老师,平时可以找机会去厦门听听课,她不置可否,旁边五十多岁的老教师慈祥地说:“还是把小家庭顾好吧。”老教师说的没错,但我还是觉得有点可惜,再说,多学点东西,还不至于“破坏”家庭吧。由此可见,小环境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谢:成长的确受环境影响。小环境的侵蚀更可怕。我也曾生活在那样的小环境里。那时“成长”还不是热词,自己的感受,不过是“生长”,而且是随心所欲、散漫无际的。自己觉得,反正是教书,书教得好些,感觉也会好些。这或许只是一种“本能”的冲动。但现在看,很重要。每个人都生长在具体的环境里,只有不断冲破环境,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渐入胜境。

王:在小环境里“生长”的经历,你我都经历过。我“生长”的时间比你更长,如今回首,是一段迷茫而黯淡的岁月。教师为何不想成长,还有一种因素,是不需要。现在的中考和高考,基本是应试教育,如果纯粹为了考高分,教师只要搞透那些教材、试卷和练习,加上会“折腾”学生,已经绰绰有余了。我年轻时,就这么过来的。有些名师,也是凭这一手。

谢:是的。应试其实很简单,不过是时间加汗水,反复操练,的确很容易应对裕如的。在这种情况下,成长就是可有可无的事。就像读书,很多教师觉得,自己读不读书都不会影响到工作,所以也就不读了。包括你所说的那些“名师”,除教参和教辅,不读书的也大有人在。

王:既然工作中没有“需要”,个人又懒得主动提升,那么随遇而安的心态就会自然而然来占领自己,所谓“成长”也就到此为止了。刚才我说了,年轻时处于“迷茫而黯淡的岁月”太久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现在每想起,为之扼腕。也因此,看到一些天赋不错的年轻老师,早早便自我放弃,走我当年的老路,我不免心戚戚焉,忍不住多管闲事地提醒他们。虽然我知道,对于沉睡的心灵,这样的提醒大概也是多此一举。况且,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哲学”。

谢:说沉睡,也许不确,在那样的环境里,不少人其实是装睡,因为既无动力,又无压力。对这样的人,别说提醒,叫都叫不醒的,就像周濂说的: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你说的“自我放弃”者,我也时常遇到,每次看到,都会想起《夏洛的网》——很多人注意到夏洛给威尔伯织的那张希望之网,我想,我们也该给自己织一张“希望之网”,说简单些,每个青年教师,都应该有一种“自我期许”,这才可能成为成长的内在动力。

◎成长其实是“为己之学”

王:诚然,“自我期许”——理想,在当下语境中显得至关重要,尤其对于还有着长长教育生涯的青年老师。然而,这种理想不是向外的,而首先是向内的,就是为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定个方向,具体而言,是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自我形象”勾勒好了,工作就有方向,有动力,就能在平庸的小环境中超拔而出,走自己的路。

谢:套用帕克·帕尔默的说法,成长其实就是对“自身完整”的不断追求。我更愿意简单理解,所谓的成长,就是不断寻找和发现更好的自己,不断让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更加精彩。就此而言,成长其实也是“为己之学”,或者说,首先是“为己之学”。

王:“成长”的确是“为己之学”。一个处于成长中的“我”,它用心但建设着自己,成全着自己,包括自己的家庭。当然,作为教师,“我”的成长对于学生也是一种福音。如果青年教师能认识到成长的这份价值,也许对“成长”二字就少些排斥,更乐意去接纳它,促成它。

谢:其实我们看那些真正的好教师,他们首先都是“成长着”的教师,换句话说,具有“成长意识”的教师,才可能成为“好教师”,“成长意识”越强烈,越容易成为“好教师”。我曾经说过一句正确的废话:一个人不可能成为他自己都不愿意成为的人。所以,对青年教师来说,这种基于“为己”的成长意愿,殊为重要。必须明白:身为教师,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家庭幸福,都只能建立在“工作顺利”的基础上。一个教育能力欠缺的教师,无论个人还是家庭,都很难说得上幸福——除非,有良好的经济继承,或良好的配偶支撑。

王:我倒以为,“一个教育能力欠缺的教师”,首先是他个人的幸福度降低。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在满足了安全需要、生理需要等基本层面后,还有精神性层面的需求,比如尊重、被爱和自我实现等。一个成长着的教师,他的身上散发着活力和热情,更富于人格魅力,他比其他的老师,更容易赢得学生乃至社会的尊重,更容易找到个人的存在感。这也就是咱上面提及的“成长是为己之学”。

谢:是这样的。不过,有一点也必须明确,成长并非仅是为了自己——马克斯·范美南说:“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教师在自己成长的同时,应该更关注学生的成长,这也应当是“专业成长”的本义所在。只是在今天的学校教育里,那些“成长”了的教师,很少有继续专注于教育教学的,或作了中层,或当了校长,甚或直接跳出教育,干了别的行当——我能够理解这种“人往高处走”,只是困惑于这样的成长的意义。

王:人各有志吧,也许他到了“高处”,能继续甚至更好地为教育做事。但如果有的人把“成长”当成个人获取某种利益的方式,当成纯粹的工具,他的这种成长,在我看来,太狭隘,不是真正的成长。比如,有的教师,为了考试成绩,把学生往死里整,甚至只要达到考试目的,无所不用其极,都属于这类。这样的老师,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违背了基本的“教育精神”。这种“成长”,说严重些,是误入歧途,乃至误人子弟。

谢:就此而言,真正的好教师或许应该是:关注自己成长,迷恋学生成长——只有这样的成长,才可能具备真正的“教育意义”,对一个教师来说,才是“良性”的成长。

◎成长路径:读写思行

王:你说的这种“好教师”的标准,堪称为青年教师成长的方向标。对了,你长期在进修校工作,担负着教师培训的任务,咱可进一步聊聊青年教师成长的一些具体途径,或者给些建议。

谢: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我有一个专题讲座,核心就四个字:读、写、思、行。积极的行动,深入的思考,广泛的阅读,勤勉地写作,这也许并非必由之路,但算得上重要的途径。

王:“读写思行”很好地概括了青年教师成长的途径,这点从许多优秀教师的身上,也获得了验证。但在践行“读写思行”中,难免遭遇许多现实的难题。其实,许多青年教师,也明白要成长就离不开不断地自修、反思甚至行动。但他们还要面对诸多实际的问题,比如,时间与精力不够,比如,跟应试教育的冲突等等。对此,青年教师也很苦恼。

谢:的确是。青年教师处于最重要的“成长时期”,但也是面临人生“实际问题”最多的时期:爱情、婚姻、家庭、子女,这些需要耗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这些都是别人无法代替和帮助的。有时觉得,非得有强烈的“成长愿望”和强大的“成长动能”才能够支撑。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有“积极”的行动。

王:咱俩是“过来人”,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应该都有。记得15年前,我刚刚当上高一年级组长,负责一个年级的事务,对比我更年轻些的老师有些严格。某老领导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他们都是年轻人,正在爬坡时期,要宽容些……”我咯噔了一下,想起几年前的自己,那是多么艰难的一段“爬坡”:经济压力,孩子小,备课量大,工作压力更大……我心有余悸,从此管理方式上开始有所改变。当然,作为年轻老师,置身于如此处境,无可逃避。所以,只能在“生存”与“发展”两者之间艰难行走。

谢: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的老校长说过:“当了泥鳅就不能怕泥糊脸”。简单,朴素,但是细想,的确如此。所以我觉得,作为青年教师,回到自己的本份,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其实也是一种平衡:本份会让自己更为敬业,使命会让自己更加“精进”,有着这两样,可能会更容易爬好“成长”这道长坡。

王:看来,当教师的,都是“泥鳅命”了。一笑。刚才谈到,一个青年老师,如果有自己的未来设计或教育理想,他总能在各种环境中选择主动,应对挑战,而不是消极对待,怨天尤人。但是,我也很想提醒年轻教师:不要一味“精进”,而忽略了个人的生活。某种意义说,没有安定幸福的个人生活,教育生活也常常是灰色的。

谢:泥鳅其实也得不断钻动(钻洞)的。一动不动的,多半是死泥鳅,呵呵。对青年教师而言,这种“动”,除工作外,当然也包括自己的生活。生活是前提,也是皈依——真正实现了专业成长的教师,其个人生活往往也不会太糟糕。就教师而言,物质生活的确清贫,但衣食无虞还是不会有太大问题,这种状况下,倘能真正“自我实现”,肯定会有更丰饶的精神满足感。

◎戴着镣铐,也要舞蹈

王:刚才我们所谈,有个共识:个人生活和专业成长,如果处理得当是相得益彰的。你的“读写思行”四字“成长经”还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有时候会和应试教育相冲突。我在高中,这感觉更强烈。我曾听到某领导说,教师读那么多书干嘛?也听说某校长在挑选教师时,先过滤掉那些喜欢写作、喜欢思考的教师,理由是:爱读写爱思考的教师,往往更独立,更独行,不容易“掌控”。有个新教师就遇到类似问题,我曾写了一篇文章告诉他:理想是好的,但仅有理想还不够。年轻教师,脚跟尚未扎稳前,也要做些你未必喜欢的事。这种不得而为之的妥协,也算是“融进”生活吧。

谢:谈到教师成长时,我也经常说:要有所保留有所放弃,有所坚持有所妥协。理想其实是对现实的“反动”,这也是理想的“价值”所在。坚持理想,必然会与现实有对立和冲突,但无论如何,还得坚持——有所妥协,不是完全的“缴械投降”。所以有段时间,我的QQ签名叫“面向现实,心怀理想”。这样说来,有戴着镣铐舞蹈的意味,这固然累,但我还是要说,戴着镣铐,也要舞蹈,否则,就不能展示出自己的身姿和风姿了。

王:青年教师常有比较强烈的激情,渴望冲破束缚。但现实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友善和脆弱。于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种“烈士”,我亲眼目睹的太多,太心痛。他们后来大都一蹶不振,或者败走麦城,抑郁不得志。

谢:这的确是令人心痛的。所以我们在谈论教师个体的努力时,也一直在强调环境的重要。我们期许着教师的自觉,也寄望于环境的改变。只是,我一直觉得,环境的改变更难,而我们又不能等环境变好了,才开启自己的“成长模式”。所以,尽管现在的坚持和努力,都很困难,但也很重要。倘若我们真能努力并坚持,对并不“友好”的外在环境,就算不能彻底摆脱,至少也能适度超脱。

王:对的。在这过程中,个人的“自觉力”最重要,正像丰子恺说的:不是世界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世界。然而,尽管可能遭遇各种困难,我总在想:其实,各种职业的人,都必须面对年轻时代这些艰难。各种职业都是难的,都要想办法去克服它,并在克服中接受磨练与考验,——这也是一种成长,最深刻的成长。回想当初自己一路泥泞的蜗行而来,我深感这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对于我从事教育工作也是一种财富,是任何教参里所没有的。

谢:是的。甚至可以说,只有丰富的经历,才会有丰富的财富。而丰富的经历,会首先体现在艰苦和困难上。意志薄弱的人,会被艰难吓跑或压倒,意志强大的人,则会因艰难而成长得更坚决、更坚强。挺过艰难,就是成长,而这样的强者,才配享有更具意义和价值的人生。


有刀哥,但不只有刀哥

看教育,但不只看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谢有顺:心若嘈杂,在哪儿都不能安静
吴非:青年教师不能过早丧失教育激情
教师成长的要素(内因方面整理)
《致青年教师》有感
山东诗人‖【王瑞莎诗选】
海阔天空之教师节漫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