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文芳:总有些美好可以遇见——他们在向着这本书走去(2)

总有些美好可以遇见

——读《阅读照亮教育》有感

山东省荣成市蜊江中学 于文芳

决意要写这样一篇文章,正是源于一本书的阅读所得。

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真正意义上的谈教育的第二本专著,印象中的教育类书籍,之于我这样的初读者,应该是艰深晦涩的吧?亦或读之便昏然欲睡?再或……

试想过种种可能的阅读障碍,却在端书捧读的日子里,才发现,之前所想不过是自己“杞人忧天,庸人自扰”罢了。书中不乏教育理论的阐释,教育观点的争鸣,却在给读者的思想启迪中少了几分枯燥乏味,更多了几分别有生趣;书中亦不乏独特教育视角的呈现,点滴教育感悟的分享,在和读者的交流中,那些曼妙灵动的文字,读之时有“小鹿乱撞”的怦然心动,那些新鲜别样的体验,读来常有“心向往之”的莫名兴奋。

喜欢这种感觉,爱上这本书――《阅读照亮教育》。

阅读是人生一场盛大的修行,于教师更是如此。因为“真正的教育,绝非只有知识,只有教材教参,学生的成长,也并非只靠教学,只靠课堂和课本,他们还需要汲取更丰富的营养”,而这就需要教师有更深厚的素养。而深厚的素养从何而来?谢云老师在书中给了我们明确的提示,是阅读,大量的阅读!若想要成为真正的教书人,你首先必得是阅读的修行者。

践行“一辈子做个读书人” 的于永正老先生曾谈及:“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我每天都在读书,越读越觉得应该读……”正是读书孕育了老先生“万人迷”般的教学风格,滋养了其从容淡定的大家风范,成就了一代名师。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学生参差不齐,就如“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学生个体即使呈现出同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可能是迥然不同的。学生成长的多样性,问题的复杂性,处理的不易性,正是对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一种考验。

“ 与学生谈话,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否则无法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接。”确实,教育智慧需要在不断的阅读学习中积累,从书中学,在读中思,继而体现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之上。

将读书看做一生最大修炼的于永正老师,把读书作为教师的必须生活的窦桂梅老师,还有视读书为职业生涯中最幸福事情的吴正宪老师……细数之下,你会发现,每一位名师的成长路径,无一不是始于阅读,在阅读中丰盈,他们的教育智慧也正来源于从未停止的阅读中,他们对阅读的倾情与专宠,值得我们后辈晚生一路追随。透过他们,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阅读不仅开阔视野,厚重人生,更能提升教师的精神高度和人文修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浩瀚书海,在字里行间,总有些美好可以遇见,比如更好的自己。

“教育,像是一场又一场的农事――在孩子们心底,播撒下美好的种子。然后,是漫长的等待。我们得有耐心,慢慢守望,而不能急功近利,像捕鱼者那样,撒下网去,就希望能有收获甚至希望每一网都能有收获。”

读到谢老师的这段话,感慨良多。多么生动且贴切的比喻,将教育这项“慢的艺术”阐释到了极致。许是当下这个时代的节奏愈来愈快,不知何时人也开始变得浮躁而急切,家长希望孩子的进步立竿见影,老师希望学生的转变就在眼前。

而事实是,孩子的任何一次进步可能都需要他数以继日的不懈努力,学生的任何一次转变也往往都需要我们反复的教诲,我们的耐心之于孩子的成长弥足珍贵。但我们在面对孩子出现的一次次问题时,却常常是无法淡定而从容,伴随“恨铁不成钢”的愤怒,随之带来的便是对学生“不可救药”的放弃,这一点在学困生、问题学生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因为转化过程的艰辛曲折,反反复复过后看似更加渺茫的希望,在身心俱疲中,老师们便再难坚持,于是,或放之任之“自生自灭”,或暴躁激进严加训斥。无论何种表现,都是老师们对教育效果不尽人意之时耐心尽失的真实写照。

回想书中提到的沈新丽老师,沈老师“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以一颗为人师的宽容慈爱之心,相信改变是会发生的,或迟或早,所以她“不忍那些‘学困生’整日接受老师的冷眼与训斥,不忍他们看不到老师的微笑,总想,再忍忍,再忍忍,会感化的,应该可以感化的。”就在一步步的“忍忍”中,沈老师用耐心守望花开满园,邂逅了一个个生命的绽放,这是一种何等美丽的教育场景,又是一种何等美妙的教育艺术啊!

教育就如养花,当我们摒弃功利与浮躁,以淡泊平和的心态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候花开,那么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无论它贫穷、平庸亦或恣意,它们都将会快乐地成长并终将闪耀出璀璨光芒。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在慢慢走的陪伴中,在不懈的坚持之后,我相信,总有些美好可以遇见。

“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一个教师的成长发展,必然的前提是他自己愿意,然后主动自觉地成长,慢慢地成长,才一点点变得优秀。

回想十多年的从师之路,我便是那“依然大有人在的没有觉醒的老师”中的一员,在纷繁杂乱、一地鸡毛的班主任工作中,年复一年,我“茫然甚至麻木地接受着外在的指令”,只知埋头干活,从不知抬头看路,“没有内在的驱动”,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觉醒”,混沌的日子里除了一身疲惫,似乎别无所获。

也曾迷惘,也曾质疑,却终究还是在重荷之下缺了一份咬牙坚持的执着,就这样“沉沦”了11年,直到2017年的金秋。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有幸成为了市局组织的教师读写专业成长团队的一员,与团队的结缘,与众多志同道合者的相遇,是一场意外,更是一场惊喜。

半年来,我们在团队指导教师杨雪梅老师的引领下,每月共读一本教育书籍,写下一篇读后感,完成一篇教育叙事,教育生活中或喜或忧、可感可思的点滴,都化作了笔端的精灵,跳跃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间;业余时间,微信群里,大家不约而同,互动交流,评点文章、学习佳作,思维和智慧的碰撞常常衍生出更多的妙笔生花;杨老师对文章的“每月一评”,总是令人期待的时刻,我们在学习他人长处的同时更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自我不足的同时专业素养得以不断提升。

至今仍然记得,那是今年的第一场雪,适逢周末,室外大雪纷纷,室内大家正就本月提交的教育文章共同聆听杨老师的指点,你一言我一语,畅谈甚欢,收获频频。温暖如春的是心间的温度,这种感觉,亦如谢云老师在《以“大夏”之名》中所言“恍然觉得,走到哪里,都是走在朋友圈里,有话说,有酒喝——这样的感觉,美极,妙极!”

在这样一个渴望成长的团队里,大家彼此并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但是凭着一颗愿意成长的心,我们走在一起;凭着对读与写的坚持,我们在教育的琐碎中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行走于教育的路上,一旦有了执着的追寻,有了学习的榜样并为之全力追随,那么所有成长的美好便不仅是惊喜更是意料之中的必然了。

所以,我愿意相信,总有些美好的遇见,“只要你愿意开始,它终将会发生”。

阅读的美好,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更多更美好的遇见和发现,就像《阅读照亮教育》,阅读同样点亮你我的教育情怀。

突然觉得,“总有些美好的遇见”,不亦如我与此书的相遇么?

据说,转发的人,

不仅手有余香,而且心有亮光

《阅读照亮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现已第4次印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安静静的教书怎么那么难
赵丰平总校长致集团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一封信
漫谈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
解决乡村学生阅读问题首先要解决教师阅读问题
优秀教师的50个 “黄金习惯”
教坛盛开德艺双馨“教研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