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隐居山中的名家——荆浩

自古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天下太平,就想出来做官,天下一乱,就想避居山林。五代这样一个乱世,做官本身很不靠谱,有时候命都保不住,更不谈光宗耀祖了。文人的明智选择,是逃避。只要不怕生活的艰辛和寂寞,随便找个山林,就可以隐居起来,一辈子不出去,也是可以的。

但是,文化人总是要找一些寄托才行,拿什么作寄托?诗文、书法、绘画,都可以,而由于身处环境的特殊因素,以山水画为寄托,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荆浩,就正是一个长期隐居山林的人。

荆浩,唐末出生,五代去世。他早先是个儒生,能写文章,作诗,但是生不逢时,在天下大乱的唐末,隐居于家乡太行山中,自己盖了几间房子,自种自食,倒也怡然自乐。
隐居的人,闲暇时间本来就多,根据现有文献记载推测,荆浩是个独身主义者,没有家庭拖累,就更没有什么事情做了,闲云野鹤,整天在山林里转悠,满目看到的是古松、怪石、祥云、烟霞、奇峰、流瀑……生活真是很美好啊,时间长了,难免就有图画的冲动。于是带上笔和本子,开始写生,据荆浩自己说,在画了不下万株松树,才开始有些模样。

荆浩的山水,很好地表现了中国北方山水的特征。例如,山势峻峭挺拔,石头圆中带方,刚劲坚硬,树木曲中见直,高大挺拔,和南方山石的松软、树木的秀逸成鲜明对比。后来北宋的关仝、李成、范宽,都是学的荆浩,把北方山水的画风几乎发展到极致,被画史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再后来元代的黄公望、倪云林,明代的文徵明、唐伯虎等,都一致尊崇荆浩为山水画大宗师。
   宋朝梅尧臣有诗言“范宽到老学未足,李成但得平远工”,就是说范宽一生学荆浩,也没有学到家,李成学荆浩,只学到一个平远构图。可见,荆浩地位之高。因此,荆浩被称为“北派山水”的开创人,他用独特的形式表现出了壮丽山川令人难以忘怀的特征。


荆浩还为我们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文中假托自己在神镇山遇一老翁,两人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此前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现存传世的荆浩作品除《匡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雪景山水图》(美国纳尔逊美术馆收藏)两幅被大多数专家确认为真迹外,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的《江山瑞霭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院收藏的《渔乐图卷》等,真伪都存有争议。


荆浩 《匡庐图》 绢本水墨 纵185.8厘米 横10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匡庐图》从画名上来看,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荆浩自己所言:“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此画的确具有非凡神韵和独特风格。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


荆浩《雪景山水图》 绢本设色 纵138.3厘米 横75.5厘米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全景式的山水画,画中群山和树林被皑皑白雪覆盖,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有四组行人在跋涉前行。画面上主峰高耸,周围的景物都围绕主峰次第展开。近处古树和远处树林的树杆枝梢属于典型的“蟹爪式”,层层皴擦的峰壑岩壁以“折带皴”来表现,白雪直接用白粉点染,整个画面苍凉峻峭、伟岸跌宕,寒冷萧瑟的气息溢满画幅内外。隐现于层峦叠嶂中的木桥栈道、寺观屋宇,跋涉于山路上的行者,给人一种从现实走向虚幻的感觉。这幅画多舛的命运和神奇的发现经过,让它穿越了迷茫的历史,重新出现在世人的视线里,不能不说是万幸的事情。上世纪30年代末,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在北京负责收购中国书画的西克曼,仅凭画上“洪谷子”三字就从一名画贩子手里买下了它。据画贩子说,此图是从山西赵县的一座古墓中得来的。当时该画残缺不全破损严重,几成碎片,书画装裱师费了好大劲才将碎片拼凑成立轴,并进行了适当的修补和添笔。



(传)荆浩 《渔乐图卷》绢本水墨设色 41.6 x132.1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宋三大家暨郭熙山水作品赏析 中国山水画发展脉络系列(3)
中国传世山水名画全集
北派山水四大家:荆浩、关仝、范宽、李成
中国名画介绍——北宋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
北宋 郭熙传世山水名画
中国传世山水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