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法帖集




寒食帖

宋蘇軾

紙本卷34.2x199.5 cm

詩文敘述黃州生活的艱苦及悲涼的心境。用筆或清俊勁爽,或沉著頓挫,字體由小漸大,由細漸粗,有一種徐起漸快,突然終止的節奏,將觀者帶進高潮迭起的書寫過程,完美地融合詩與書的境界。蘇軾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又說:「天真爛漫是吾師。」實為此卷的寫照。

作者

蘇軾(1036-1101),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雄於文學,書法自成體格,亦工畫竹石。官端明殿學士,提舉玉局觀。官黃州團練副使安置時,築室東坡。卒於常州,葬於汝州。諡文忠。有《東坡全集》。

釋文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子。病起須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雨。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裏。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裏。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右黃州寒食二首。

特征說明

蘇軾對黃庭堅書法的評語,認為其結字過於狹長,外觀猶如「樹梢掛蛇」。不過,東坡也在自己書法中加入此種結字,以增加章法的跌宕變化。黃庭堅以「石壓蝦蟆」來形容蘇軾書寫時,經常出現的橫扁結字。根據黃庭堅的說法,東坡不善懸腕,故書寫時的活動范圍較局促,單字的右側不易開展,如戈筆就容易成為病筆,形成「左秀右枯」的狀況。然此現象就如「西施捧心而顰」,雖然是缺點卻也是其書作之特色。「銜紙」二字懸針筆法,極其生動,可知蘇軾並非不能懸腕。作品用筆的厚重來自顏真卿的影響,「水」字的捺筆動作可見一斑。

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誣以詩諷時政(即烏台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次年二月抵任所,築室於「東坡」。從詩中可知〈黃州寒食詩〉作於1082年,故此書跡應書於詩成之後。



次辯才韻詩

宋蘇軾1090

紙本冊29x47.9 29x25.5 cm

某日蘇軾拜訪完辯才(1011-1091)後,辯才送東坡出寺。兩人談興猶濃, 不知不覺過了寺前的歸隱橋,來到風篁嶺。雖然破壞了辯才退隱龍井的規矩, 辯才卻笑以杜詩道:「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為了紀念此次忘情相送,於嶺上建亭,名為「過溪亭」,又稱「二老亭」。蘇東坡為此賦詩,以東晉陶淵明訪友的故事比擬兩人的友誼。

作者

蘇軾(1036-1101),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雄於文學,書法自成體格,亦工畫竹石。官端明殿學士,提舉玉局觀。官黃州團練副使安置時,築室東坡。卒於常州,葬於汝州。諡文忠。有《東坡全集》。

釋文

辯才老師。退居龍井。不複出入。軾往見之。常出至風篁嶺。左右驚曰。遠公複過虎(溪矣)。辯才笑曰。杜子美不雲乎。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因作亭嶺上。名之曰過溪。亦曰二老。謹次辯才韻。賦詩一首。眉山蘇軾上。日月轉雙轂。古今同一丘。惟此鶴骨老。凜然不知秋。去住兩無礙。天人爭挽留。去如龍出()。雷雨卷潭湫。來如珠還浦。魚鱉爭駢頭。此生蹔寄寓。常恐名實浮。我比陶令愧。師為遠公優。送我還過溪。溪水當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記二老遊。大千在掌握。寧有離別憂。元佑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特征說明

蘇軾此書用筆堅實沉著,筆致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他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強調率真的個性。

辯才(1011-1091),俗姓徐,名元淨,字無象,杭州於潛(今浙江臨安)人。元佑間,辯才從上天竺寺方丈任上退休,隱居龍井寺。不久,蘇東坡出任杭州知州,得知老友辯才退居後不再出山,便經常前往龍井寺探望,一起談佛論詩。

前赤壁賦

宋蘇軾1083

紙本卷23.9x258 cm

全作結體穩妥,筆勢圓勁有韻,結字矮扁而緊密,用筆豐潤沉厚。凝練的筆畫與風格的靜穆自然,配合文中所傳達的觀點,使蘇軾所參悟的人生哲理更加深沉。

作者

蘇軾(1036-1101),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雄於文學,書法自成體格,亦工畫竹石。官端明殿學士,提舉玉局觀。官黃州團練副使安置時,築室東坡。卒於常州,葬於汝州。諡文忠。有《東坡全集》。

釋文

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誦明月之詩。舉酒屬客。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陵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罇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浮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贏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盞更平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軾去歲作此賦。未嘗輕出以示人。見者蓋一二人而已。欽之有使至。求近文。遂親書以寄。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後赤璧賦。筆倦未能寫。當俟後信。軾白。

特征說明

蘇軾早年學習「蘭亭」(黃庭堅語)與「二王」(蘇過語),於此中仍可發現相關的筆法與結構,這些在〈北遊帖〉中更為明顯。

全作的厚重寬博,與顏真卿相關,而少數字更可見明顯之影響,正如其子蘇過雲:「少年喜二王書,晚乃喜顏平原,故時有二家風氣。」

蘇軾個人的書寫特色,在此作中已開始成形,至晚年則更趨成熟,完全解脫古法,創造自我,可以〈渡海帖〉為代表,誠如其自雲:「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元豐五年(1082),蘇軾與友人遊黃州城外赤鼻磯,遙想八百多年前的赤壁之戰,寫下〈赤壁賦〉,表達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作〈後赤壁賦〉,兩文並為文學史上的名著。

蘇軾為友人傅堯俞(1024-1091)書此卷,自識「去歲作此賦」,故為元豐六年(1083)所書,時年四十八歲。卷前破損,缺三十六字,文征明(亦有文彭代筆說)補書。

集古錄跋

宋歐陽修1064

紙本卷27.2x171.2 cm

歐陽修為北宋文物鑒賞風氣的引領者,嘗利用公職之便,廣泛觀覽公私收藏,更收集到曆代金石拓片達千卷。其中可正史學缺誤的作品,由歐陽修親題跋尾,也為作序,序文則請蔡襄書寫,後集跋為《集古錄》十卷。此作中四跋可能即為歐陽修所留存的少數自題跋尾,而蔡襄所書的序文今已不見。

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江西廬陵(今吉安)人。曾任朝廷禮部侍郎、觀文殿學士等職,諡文忠。他嗜古好學,博通群書,提倡質樸的文風與韓愈等合稱唐宋八大家。著有《歐陽文忠公集》。

釋文

右漢西嶽華山廟碑。文字尚完可讀。其述自漢以來雲。高祖初興。改秦淫祀。太宗承循。各詔有司。其山川在諸侯者。以時祠之。孝武皇帝修封禪之禮。巡省五嶽。立宮其下。宮曰集靈宮。殿曰存仙殿。門曰望仙門。仲宗之世。使者持節。歲一禱而三祠。後不承前。至於亡新。浸用丘虛。孝武之元。事舉其中。禮從其省。但使二千石。歲時往祠。自是以來。百有餘年。所立碑石文字磨滅。延熹四年。弘農太守袁逢。修廢起頓。易碑飾闕。會遷京兆尹。孫府君到。欽若嘉業。遵而成之。孫府君諱璆。其大略如此。其記漢祠四嶽事見本末。其集靈宮。他書皆不見。惟見此碑。則餘於集錄。可謂廣聞之益矣。治平元年。閏月十六日書。右漢楊君碑者。其名字皆已磨滅。惟其銘雲。明明楊君。其姓尚可見爾。其官閥始卒。則粗可考雲。孝順皇帝西巡。以椽史召見。帝嘉其忠臣之苗。器其璵璠之質。詔拜郎中。遷常山長史。換犍為府丞。非其好也。迺翻然輕舉。宰司累辟。應於司徒。州察茂才。遷鮦陽侯相。金城太守。南蠻蠢迪。王師出征。拜車騎將軍從事。軍還策勳。複以疾辭。後拜議郎。五官中郎將。沛相。年五十六。建寧元年五月癸醜。遘疾而卒。其終始頗可詳見。而獨其名字泯滅為可惜也。是故餘嘗以謂君子之垂乎不朽者。顧其道如何尒。不托於事物而傳也。顏子窮臥陋巷。亦何施於事物耶。而名光後世。物莫堅於金石。蓋有時而弊也。治平元年閏五月廿八日書。右陸文學傳。題雲自傳。而曰名羽。字鴻漸。或雲名鴻漸。字羽。未知孰是。然則豈其自傳也。茶載前史。自魏晉以來有之。而後世言茶者。必本鴻漸。蓋為茶著書。自羽始也。至今俚俗賣茶肆中。多置一甆偶人。雲是陸鴻漸。至飲茶客稀。則以茶沃此偶人。祝其利市。其以茶自名久已。而此傳載羽所著書頗多。雲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譜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吳興曆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茶經三卷。占夢三卷。豈止茶經而已也。然佗書皆不傳。獨茶經著於世尒。右平泉山居草木記。李德裕撰。餘嘗讀鬼穀子書。見其馳說諸侯之國。常視其人賢愚材性。剛柔緩急。而因其好惡喜懼憂樂而捭闔之。陽開陰閇。變化無窮。顧天下諸侯。無不在其術中者。惟不見其所好者。不可得而說也。以此知君子宜慎其所好。泊然無欲。而禍福不能動。利害不能誘。此鬼穀之術。所不能為者也。是聖賢之所難也。 

特征說明

歐陽修喜以枯筆書寫,雖露鋒卻不流浮,沉著有力,如蘇軾所評:「尖筆幹墨作方闊字,神彩秀發,膏潤無窮。」用筆精謹,線條爽利,給人以清新的感覺,故蘇軾雲:「筆勢險勁,字體新麗,自成一家。」

歐陽修評顏真卿語:「其字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從這些字的寫法,可知推崇之外,歐陽修本身也以顏書為楷模。「孝武」於《集古錄》中改為「建武」,「建武」為漢光武帝年號,而「孝武」則不見於兩漢之世。《集古錄》作「此所謂集靈宮者,他書皆不見,惟見此碑。則餘之集錄不為無益矣。」與墨跡本文字稍有不同。

款「治平八年(1064)閏月十六日」於《集古錄》中改為「治平八年閏五月十六日」。〈集古錄序〉寫於嘉佑八年(1063),早於此跋一年,故知成書時間並非序成之時。

此墨跡書於有格線的紙上,與其他三件不同。《集古錄》將此墨跡文字收為別本,書中所收正本作「鴻漸自撰,茶之見前史」,可知在成書時又加以修改。


尺牘(澄心堂帖)

宋蔡襄

紙本冊24.7x27.1 cm

宋代士人對文房用具相當考究,他們的品味與追求,每見於詩文雜記中,其中南唐的墨及紙更是備受贊賞。蔡襄嘗謂:「紙,李王澄心堂為第一。」此劄內容涉及「澄心堂紙」,文中「此」字是否指本紙?雖然尺寸合於「幅狹不堪作詔命」(梅聖喻詩)之載,且質地「緊厚」、「堅實」也與諸家所評合。不過,若是另附樣本也有可能。

作者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遊(今福建仙遊)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以直言敢諫聞名。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列為「宋四家」。歐陽修稱「君謨書獨步當世」,東坡推崇「近時稱第一」。著有《端明集》、《居士集》、《茶錄》、《荔枝譜》。

釋文

澄心堂紙一幅。闊狹厚薄堅實皆類此乃佳。工者不願為。又恐不能為之。試與厚直莫得之。見其楮細。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陽日。襄書。

特征說明

歐陽修評蔡襄書法為「精勁」,當指其用筆之精確及銳利。鉤法與顏真卿的筆法接近,如葛立方所雲:「君謨始學周越書,其變體出於顏平原(真卿)。」秀美的捺筆與修長的結體,正如黃庭堅所說:「君謨真行簡劄甚秀麗,能入永興(虞世南)之室。」

此紙源於五代南唐,烈祖李昪(888-943)命宣城加工制作。澄心堂為烈祖節度金陵之住處名稱。據稱其紙,表面猶如卵膜,質地堅潔如玉,細薄光潤。


致杜君長官尺牘(離都帖)

宋蔡襄

紙本冊29.2x46.8 cm

此劄書於蔡襄痛失愛子之際(1055),大體維持其遒麗之姿,然有少數筆畫可見情緒之波動,傳達出書寫時內心的哀痛。

作者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遊(今福建仙遊)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以直言敢諫聞名。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列為「宋四家」。歐陽修稱「君謨書獨步當世」,東坡推崇「近時稱第一」。著有《端明集》、《莆陽居士集》、《蔡忠惠集》、《茶錄》、《荔枝譜》。

釋文

襄啟。自離都至南京。長子勻感傷寒七日。遂不起此疾。南歸殊為榮幸。不意災禍如此。動息感念。哀痛何可言也。承示及書。並永平信。益用淒惻。旦夕度江。不及相見。依詠之極。謹奉手啟。為謝不一不一。襄頓首。杜君長官足下。七月十三日。貴眷各佳安。老兒已下無恙。永平已曾於遞中。馳信報之。

特征說明

寬博的結體與顏真卿的鉤法,誠如葛立方所雲:「君謨始學周越書,其變體出於顏平原(真卿)。」

米芾評蔡襄書法:「如少年女子,體態嬌嬈,行步緩慢,多飾繁華。」此數字運筆的流美,結體姿媚,確有少女顧盼之態。

黃庭堅以「君謨似古人筆圓」語,道出蔡襄對古代名家書法的涉獵。用筆的圓厚與流轉,都顯出蔡襄傳統書學的功底。

至和二年(1055)六月二十二日,蔡襄十八歲長子勻因病去世,故此作書於此年。

至和二年(1055)三月二十日,蔡襄從兄葛宮之夫人孫氏卒於江陰。接著,其長子勻也於六月病逝,可以想見蔡襄內心之哀痛。


尺牘(陶生帖)

宋蔡襄

紙本冊29.8x50.8 cm

北宋時出現的無心散卓筆,迅速成為書家的最愛,除了蔡襄推崇外,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皆有詩文贊歎。這種筆的蓄墨量多,故使用時較流暢,富於輕重燥潤的變化,適宜當時盛行的行草書風。

作者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遊(今福建仙遊)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以直言敢諫聞名。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列為「宋四家」。歐陽修稱「君謨書獨步當世」,東坡推崇「近時稱第一」。著有《端明集》、《居士集》、《茶錄》、《荔枝譜》。

釋文

襄示及新記。當非陶生手。然亦可佳。筆頗精。河南公作書。非散卓不可為。昔嘗惠兩管者。大佳物。今尚使之也。耿子純遂物故。殊可痛懷。人之不可期也如此。仆子直須還。草草奉意疎略。正月十一日。襄頓首。家屬並安。楚掾。旦夕行。

特征說明

宋代出現的新式毛筆-無心散卓筆,這種筆鋒長而圓健,並且較少散鋒、脫毫之缺點。含墨遠較漢、晉時的棗心筆為多,書寫時流暢自如。神宗熙寧後相當流行,書壇風氣為之一變。這幾個字的結字及筆法都帶有章草筆意,在北宋書跡中較為特別。草法的熟練與運筆的流暢,確實如蔡襄自雲:「得蘇才翁(舜元)屋漏法.

蜀素帖

宋米芾1088

絹本卷27.8x270.8 cm

此卷是米芾早年精力專注之作,董其昌以「獅子捉象,全力赴之」來形容。用筆的快慢、輕重、起收及轉折,不拘一法,收放自如。結體偏縱長傾側,表現靈動。相同字都有不同的寫法,極盡變化之能事。書風完全顯露出米芾「不偶於俗」的人格特質。

作者

米芾(1051-1107),世居太原,徙襄陽,後居潤洲。原名黻,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漫士。官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工書善畫,自創米家雲山。更善鑒別書畫,著有《畫史》,另相關論述亦收錄於《寶晉英光集》。

釋文

擬古。青松勁挺姿。淩霄恥屈盤。種種出枝葉。牽連上松端。秋花起絳煙。旖旎雲錦殷。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見吐子效。鶴疑縮頸還。青松本無華。安得保歲寒。龜鶴年壽齊。羽介所托殊。種種是靈物。相得忘形軀。鶴有沖霄心。龜厭曳尾居。以竹兩附口。相將上雲衢。報汝慎勿語。一語墮泥塗。吳江垂虹亭作。斷雲一片洞庭帆。玉破鱸魚霜(旁改作金)破柑。好作新詩繼桑苧。垂虹秋色滿東南。泛泛五湖霜氣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須織女支機石。且戲嫦娥稱客星。時為湖州之行。入境寄集賢林舍人。揚帆載月遠相過。佳氣蔥蔥聽誦歌。路不拾遺知政肅。野多滯穗是時和。天分秋暑資吟興。晴獻溪山入醉哦。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箋書盡剪江波。重九會郡樓。山清氣爽九秋天。黃菊紅茱滿泛船。千裏結言寧有後。群賢畢至猥居前。杜郎閑客今焉是。謝守風流古所傳。獨把秋英緣底事。老來情味向詩偏。和林公硯山之作。皎皎中天月。團團徑千裏。震澤乃一水。所占已過二。娑羅即峴山。謬雲形大地。地惟東吳偏。山水古佳麗。中有皎皎人。瓊衣玉為餌。位維列仙長。學與千年對。幽操久獨處。迢迢願招類。金颸帶秋威。欻逐雲檣至。朝隮輿馭飈。暮返光浮袂。雲盲有風駈。蟾餮有刀利。亭亭太陰宮。無乃瞻星氣。興深夷險一。理洞軒裳偽。紛紛誇俗勞。坦坦忘懷易。浩浩將我行。蠢蠢須公起。送王渙之彥舟。集英春殿鳴梢歇。神武天臨光下澈。鴻臚初唱第一聲。白面王郎年十八。神武樂育天下造。不使敲枰使傳道。衣錦東南第一州。棘壁湖山兩清(清點去)照。襄陽野老漁竿客。不愛紛華愛泉石。相逢不約約無逆。輿握古書同岸幘。淫朋嬖黨初相慕。濯發灑心求易慮。翩翩遼鶴雲中侶。土苴尫鴟那一顧。邇(業點去)來器業何深至。湛湛具區無底沚。可憐一點終不易。枉駕殷勤尋漫仕。漫仕平生四方走。多與英才並肩肘。少有俳辭能罵鬼。老學鴟夷漫存口。一官聊具三徑資。取舍殊塗莫回首。元佑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記。

特征說明

元佑三年(1088)八月,米芾應湖州(浙江吳興)郡守林希之邀,遊覽太湖附近的苕溪,作〈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詩卷,九月書此卷。卷中數詩為當時記遊或送行之作,如〈吳江垂虹亭作〉。於赴湖州途中,作〈入境寄集賢林舍人〉。九日與林希等會於郡樓,作〈重九會郡樓〉。時王渙之由杭州教授遷太學博士宣德郎,途經吳興,米芾作〈送王渙之彥舟〉贈行。

「蜀素」本是十分珍貴的絹,據卷末林希題記,此絹於神宗慶曆四年甲申(1044)在東川(四川東境)所造,寶存家中二十餘年,至熙寧元年(1086)裝裱成卷。後林氏遍屬善書者書之,但諸名家僅在卷尾題字以示謙遜,米芾長篇大書之,可見自視甚高。

「殷」字應避宋宣祖趙弘殷諱,此作先後出現兩次,第一個未避,而另一個以缺筆處理。

用筆隨心所欲,意到筆到,正如蘇軾所評:「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亦如黃庭堅所評:「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裏,所當穿徹,書家筆勢,亦窮於此。」


王略帖

宋米芾

紙本卷24.6x38.2 cm

蘇之純原欲將王羲之〈王略帖〉讓與米芾。之純死後,米芾因出使西京未還,而為宗室趙仲爰所得,後米芾甚至典當衣物,以十五萬取回。但發現此帖已為趙仲爰重新裝裱過,且古代的跋尾也遭到剪損,令米芾感到相當惋惜。

作者

米芾(1051-1107),世居太原,徙襄陽,後居潤洲。原名黻,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漫士。官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工書善畫,自創米家雲山。更善鑒別書畫,著有《畫史》,另相關論述亦收錄於《寶晉英光集》。

釋文

百五十千與宗正爭取蘇氏王略。右軍。帖。獲之。梁唐禦府跋記完備。黃秘閣知之。可問也。人生貴適意。吾友覷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一旦光照宇宙。巍峨至前。去一百碎故紙。知他真偽。且各足所好而已。幸圖之。米君若一旦先朝露。吾兒吝。萬金不肯出。芾頓首。

特征說明

〈王略帖〉嘗入梁唐禦府,後為唐相王涯所收。五代時在陶穀處,宋時入參知政事蘇易簡(958-996)家,傳於蘇之純。

據《書史》及《寶章待訪錄》所載,知此帖曾經梁唐內府收藏,有唐代「開元」印及蕭梁時代鑒書人唐懷充的押署。

黃伯思(1079-1118),字長睿,自號雲林子,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宋著名金石家、書法家及書論家。官至秘書省校書郎。著有《東觀餘論》,考辨古刻書帖,評論前賢書法。

致伯修老兄尺牘(伯修帖)

宋米芾

紙本卷26.5x45 cm

對於王羲之〈來戲帖〉未能購成,米芾耿耿於懷。在得知丁景願意出讓之後,米芾便托蘇州的陳師錫代辦此事。或許因陳師錫未曾見過此作,為謹慎起見,米芾在尺牘末畫下〈來戲帖〉的約略樣子,以確保買到同一件作品。

作者

米芾(1051-1107),世居太原,徙襄陽,後居潤洲。原名黻,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漫士。官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工書善畫,自創米家雲山。更善鑒別書畫,著有《畫史》,另相關論述亦收錄於《寶晉英光集》。

釋文

丞果實亦力辭。非願非願。芾頓首。啟。畫不可知。不知好久。書則十月丁君過泗。語與趙伯充。雲要與人。即是此物。紙紫赤黃色。所注真字褊。草字。上有為人模墨透印損痕。末有二字來戲。()才。字也。告留。念其直。就本局虞侯撥供給外。或能白吾老友吳舍人。差兩介送至此。尤幸尤幸。再此。芾頓首上。伯修老兄司長。來戲。不記得也。在紙尾。()才字。


特征說明

「丁君」即丁景,長洲(今江蘇吳縣)人,丁謂(仁宗時宰相)之孫。王羲之〈來戲帖〉即為丁景所有。

趙伯充,字叔盎,宋宗室。趙廷美(947-984)四世孫。善畫馬,嘗以其藝並詩投東坡。

「吳舍人」即吳栻,字顧道,建州(今福建建甌)人。熙寧六年(1073)進士。崇寧間出使高麗。其子吳激(約1085-1142),字彥高,號東山,為米芾之婿。宋欽宗靖康年間使金被留,命為翰林待制。工詩善畫,尤擅詞,元好問推為「國朝第一手」,與蔡松年齊名,世稱「吳蔡體」。

米芾《書史》提到,此〈來戲帖〉曾經被人用薄紙雙鉤拓書,有幾行遭墨跡所汙,相當可惜。

陳師錫(1057-1125),字伯修,建州建陽(今福建建安)人。嘗上疏言蔡京與卞誤國,出知穎(今安徽阜陽)、廬(今安徽合肥)、滑(今河南滑縣) 三州,作黨論削官,置郴州(今湖南郴州)。

米芾概略寫下〈來戲帖〉的外觀,並標出該作之特征。《寶章待訪錄》稱此帖被「丁氏以一萬質於鄆州梁子志處」,而《書史》:「質於其鄰大姓賈氏,得二十千,今十五年,猶在賈氏。」兩書記載略有出入。


晉紙帖

宋米芾

紙本冊24.7x41 cm

米芾:「餘嘗硾越竹,光滑如金版。」知其曾經親自加工越竹紙,以獲得品質精良的書寫用紙。米芾亦撰有〈評紙帖〉一卷,批評當時造紙者為求潔白而多用灰粉,致使紙質粗澀、受墨不凝、運筆礙滯等狀況,意在推行古代造紙法。

作者

米芾(1051-1107),世居太原,徙襄陽,後居潤洲。原名黻,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漫士。官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工書善畫,自創米家雲山。更善鑒別書畫,著有《畫史》,另相關論述亦收錄於《寶晉英光集》。

釋文

此晉紙式也。可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複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來失第三兒。遂獨出入不得。孤懷寥落。頓衰颼。氣血非昔。大兒三十歲。治家能幹。且慰目前。書畫自怡。外無所慕。二曾常見之甚安。芾頓首。

特征說明

據趙希鵠《洞天清錄集》說法,晉代的北紙用橫簾抄紙,所以紙紋為橫向,質地松而厚,稱為側理紙。南紙用豎簾,因此紋路為豎。二王真跡多使用會稽豎紋竹紙,紙的高度約一尺許,長度約一尺半。

《海嶽名言》:「幼兒友知,代吾名書碑及手書大字,更無辨。」可知友知嘗為米芾代筆。

米友仁生於熙寧七年(1074),故此帖書於崇寧二年(1103)。

來戲帖

宋米芾

紙本卷26.2x46.5 cm

翟院深的畫及王羲之〈來戲帖〉,為米芾所錯失的兩件佳作。不知為何,米芾後來卻積極想要獲得,且願意付出比當時更高的價格。此劄記錄了米芾收藏的過程及心態轉變,對於北宋書畫鑒藏活動,提供具體而生動的例證。

作者

米芾(1051-1107),世居太原,徙襄陽,後居潤洲。原名黻,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漫士。官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工書善畫,自創米家雲山。更善鑒別書畫,著有《畫史》,另相關論述亦收錄於《寶晉英光集》。

釋文

蒙面諭浙幹。具如後。恐公忙托鼎承。長洲縣西寺前僧正寶月大師。收翟院深山水兩幀。第二幀上。一秀才跨馬。元要五千賣。只著三千。後來寶月五千買了。如肯輟。元直上增數千買取。蘇州州衙前西南上。是晉公繪像恩澤。丁承務家秀才。丞相孫。新自京師出來。有草書一紙。黃紙玉軸。間道有數小真字注。不識。草字末有來戲。二字。向要十五千。只著他十千。遂不成。今知在。如十五千肯。告買取。更增三二千不妨。未署名。

特征說明

翟院深,營丘(今山東淄博)人,山水學李成(919 -967),臨摹逼真。李成之孫宥為開封尹時,所購藏其祖父之畫作即多為院深之筆,可見其風韻之相近。此劄中,米芾認為秀才跨馬圖為翟院深所畫,然在《書史》中將之定為李成。米芾因價格問題而未購此作,後為長洲縣(今江蘇吳縣)的寶月大師所得。最後,米芾希望寶月大師可以割愛,為此他願意付更高的價格。米芾敘述王羲之〈來戲帖〉的狀況,黃紙玉軸,草書,末書「來戲」二字。王羲之〈來戲帖〉賣方欲售一萬五千,但米芾只出一萬,故未成交。後來,米芾願於原價上再加二、三千,希望可以收藏此作。

致景文隰公尺牘(篋中帖)

宋米芾

紙本冊28.2x41.9 cm

據《書史》,知米芾欲以歐陽詢二帖、王維雪圖六幅、犀帶一條、硯山一枚、及玉座珊瑚一枝,交換劉季孫(1033-1092)所收王獻之〈送梨帖〉。因硯山為王詵(1048-1104後)借去未還,遂書此牘與劉季孫解釋,且願意再加一件懷素帖。然劉季孫到隰州(今山西隰縣)任後,月餘即卒,故未能成交。

作者

米芾(1051-1107),世居太原,徙襄陽,後居潤洲。原名黻,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漫士。官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工書善畫,自創米家雲山。更善鑒別書畫,著有《畫史》,另相關論述亦收錄於《寶晉英光集》。

釋文

芾篋中懷素帖。如何。乃長安李氏之物。王起部薛道祖一見。便驚雲。自李歸黃氏者也。芾購於任道家一年。揚州送酒百餘尊。其他不論。帖公亦嘗見也。如許。即並馳上。研山明日歸也。更乞一言。芾頓首再拜。景文隰公閣下。

特征說明

米芾藏有懷素〈去夏帖〉與〈貧道〉等三帖,應為其中之一。

李瑋,字公炤,取仁宗女兗國長公主,為附馬都尉。喜收藏古書畫,米芾《畫史》中常提及。信中談到此懷素帖原為李瑋所有,後歸黃莘。

王起部即為王欽臣,王洙(997-1057)子,字仲至,嘗奉使高麗。平生為文至多,所交盡名士,惟嗜古,藏書數萬卷,為北宋著名藏書家。

薛紹彭,字道祖。號翠微居士。長安人。官秘閣修撰。善真行書,書名亞於米芾。元佑宣和間人。生卒年不詳。

黃莘(1021-1085),字任道,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皇佑五年(1053)登進士,嘉佑中任清河令,與南宮令劉摯信、都令李沖,皆以治行聞,人稱為「河朔三令」

硯山為南唐李後主(937-978)舊物,徑長逾尺,前聳三十六峰,大小如手指左右,中鑿為硯。南唐亡國後,硯山因而流轉數人,後為米芾所得。

劉季孫(1033-1092),字景文,北宋知名鑒藏家,因蘇軾推薦,於元佑六年(1091)除命出知隰州(今山西隰縣),元佑七年(1092)到任,月餘即卒。

米芾於顏真卿作品中,最稱許〈爭坐位帖〉,雲:「〈與郭知運爭坐位帖〉有篆籀氣,顏傑思也。」據《書史》載,米芾曾臨習過〈爭坐位帖〉。從此處的用筆及結構,知米芾確實受到顏真卿行書之影響。


書論書

宋米芾約1087

紙本冊27.4x37 cm

米芾崇尚晉人書法的結果,導致過度貶抑唐代書家。張旭的狂草因不合於晉人「格轍」,故被米芾視為下品。而懷素也因時代所限,雖然達到平淡的境界,但尚乏晉人的高古。至於高閑以下的書家,米芾認為不值得討論。

作者

米芾(1051-1107),世居太原,徙襄陽,後居潤洲。原名黻,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漫士。官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工書善畫,自創米家雲山。更善鑒別書畫,著有《畫史》,另相關論述亦收錄於《寶晉英光集》。

釋文

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轍。徒成下品。張顛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懷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時代壓之。不能高古。高閑而下。但可懸之酒肆。光尤可憎惡也。 

特征說明

張旭(675-750),字伯高,號季明,吳郡(今江蘇省吳縣)人。曾任常熟尉、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善書法,以草書為最,時人稱為「草聖」。「旭」犯神宗(趙頊)廟諱,故宋人多稱「季明」、「長史」或「張顛」。

懷素(725-785),本姓錢,字藏真,僧名懷素。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後來移居長沙。幼年好佛,出家為僧,並熱衷草書藝術。

高閑, 晚唐僧人,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人。自幼出家開元寺,後入長安,住四明、薦福等寺。學張旭草書,名冠一時。宣宗時期(847-859)曾經於禦前揮毫。

光,字登封,姓吳,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後唐長興中卒。主持明州(今浙江寧波)國寧寺。多作古調詩,長於草隸。潛心草字,雖然無法與智永、懐素相提並論,然也自成一家,為時所稱。

「平淡天真」為米芾品評的最高標准。相較米芾於其他書作的迭宕變化,此帖的表現平和內斂,深含晉韻,與他提倡之審美標准相契合。


書識語(紫金研帖)

宋米芾

紙本冊28.2x39.7 cm

宋人品鑒硯的著述繁雜,如蘇易簡《硯譜》、米芾《硯史》、高似孫《硯箋》、不著撰者《硯譜》等。多數集中於端、歙硯的品評,尤以端石為上。故米芾視紫金硯為人間第一,乃標榜其與眾不同的眼光與品味。

作者

米芾(1051-1107),世居太原,徙襄陽,後居潤洲。原名黻,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漫士。官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工書善畫,自創米家雲山。更善鑒別書畫,著有《畫史》,另相關論述亦收錄於《寶晉英光集》。

釋文

蘇子瞻攜吾紫金研去。囑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斂。傳世之物。豈可與清淨圓明本來妙覺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特征說明

紫金石產於青州(今山東),米芾晚年得之,與其家藏右軍硯相同,並認為尤勝端、歙硯,評為人間第一品。

蘇軾卒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廿八日,故此帖書於之後。

手劄二帖

宋林逋

紙本冊31.4x35.4 31.5x38.2 cm

本幅的行距較寬,結字也偏向疏朗,用筆尖削靈巧,轉折用筆方硬。這種細瘦清勁的書風,正反映出林逋恬淡高古與不慕榮利的個性。整體風格接近〈集王聖教序〉中瘦勁一路,為宋初反映王羲之書風的重要書跡。

作者

林逋(967-1028),字君複,錢塘(今杭州)人。隱居西湖孤山,賞梅養鶴,終身不仕,也不婚娶,時人稱其「梅妻鶴子」,卒諡和靖。其詩風格淡遠,內容大都反映其隱逸生活和閑適心情。工行草書,存世書法極少。著有《林和靖詩集》。


釋文

逋奉白。秋涼體履清適。大師去後。曾得信未。院中諸事如常否。今送到少許菱角。容易容易。謹此馳致不宣。逋小簡上。廿二日。瑫兄座主。暫請一人引此仆去章八郎家。逋奉簡三君。數日前曾勞下訪。屬以多故。未果致謝。感愧感愧。牓名必已見了。彼珍重者。果為兩手所掩矣。呵呵。如因暇時許相過否。馳此不宣。從表林逋頓首。四月十七日。所托買物錢二索。省是前人留下。尚恐未足。餘俟面致。多感多感。

特征說明

如同蘇軾所論:「書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有些字的外形確實接近李建中,但用筆的瘦勁與結構的疏朗,與李建中的豐腴截然不同。林逋與李建中的書法都與〈集王聖教序〉有關,所不同乃二人之審美觀,相較於李建中的豐潤,林逋則偏好清勁,故黃庭堅雲:「和靖(林逋)筆意殊類李西台(建中),而清勁處尤妙。」

「梅妻鶴子」的林逋,因其孤高自好,恬淡好古的個性,使他能從〈集王聖教序〉中發展出清新脫俗的書風。

自書松風閣詩

宋黃庭堅

紙本卷32.8x219.2 cm

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友人遊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作此詩歌詠景物,及對師友的懷念。全作帶濃厚的楷意,下筆沉穩,變化含蓄,更襯托出松風夜雨的詩境。書至已過世的蘇軾時,難掩心中思念,故而行筆謹慎,筆力凝重,結構相對安穩,傳達出與東坡篤厚的情誼。

作者

黃庭堅(1045-1105),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字魯直,號山穀、山穀道人、涪翁。行草書自成一家,為宋四家之一。哲宗時進士。官涪州別駕知太平州。與張耒、晁補之、秦觀稱蘇門四學士。著有《山穀內外集》。

釋文

松風閣。依山築閣見平川。夜闌箕鬥插屋椽。我來名之意適然。老松魁梧數百年。斧斤所赦令參天。風鳴媧皇五十弦。洗耳不須菩薩泉。嘉二三子甚好賢。力貧買酒醉此筵。夜雨鳴廊到曉懸。相看不歸臥僧氈。泉枯石燥複潺湲。山川光暉為我妍。野僧。早。旱饑不能饘。曉見寒溪有炊煙。東坡道人已沉泉。張侯何時到眼前。釣台驚濤可晝眠。怡亭看篆蛟龍纏。安得此身脫拘攣。舟載諸友長周旋。

特征說明

這幾個字的用筆瘦勁,結構平穩,可與柳公權之筆意互通。

捺筆的動作及型態皆與顏真卿的筆法相關。

全作沉著的用筆,配合飛白用筆,使章法更富變化性。

蘇軾對黃庭堅書法的評語,認為其結字過於狹長,外觀猶如「樹梢掛蛇」。

黃庭堅特殊筆法,嘗自雲:「晚入峽見長年蕩槳,乃悟筆法。」故用筆多有擺蕩之姿。

從「東坡道人已沉泉」推斷,此書應書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軾去世後。

黃庭堅對好友張耒(960-1127)的懷念。張耒,字文潛,淮陰人。與黃庭堅、秦觀、晁補之三人被譽為「蘇門四學士」。

松風閣,位於武昌西郊樊口西山的西山寺後。

菩薩泉,為樊口西山寺之泉水,泉所出石如人垂手。

怡亭銘,李陽冰篆,裴虯撰。亭在武昌江水中小島上,銘刻於島石。

書寒山子龐居士詩

宋黃庭堅

紙本卷29.1x213.8 cm

此作用筆凝練而富有韻致,結字險絕,敧側中帶安穩。常以一二長筆打破空間布白,配合行氣的錯落,產生強烈的動勢。為黃庭堅代表書風,可謂風度翩翩,自有一種風流。

作者

黃庭堅(1045-1105),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字魯直,號山穀、山穀道人、涪翁。行草書自成一家,為宋四家之一。哲宗時進士。官涪州別駕知太平州。與張耒、晁補之、秦觀稱蘇門四學士。著有《山穀內外集》。

釋文

我見黃河水。凡經幾度清。水流如激箭。人世若浮萍。癡屬根本業。愛為煩惱阬。輪回幾許劫。不解了無明。寒山出此語。舉世狂癡半。有事對面說。所以足人怨。心真語亦直。直語無背面。君看渡奈河。誰是嘍囉漢。寄語諸仁者。仁以何為懷。歸源知自性。自性即如來。任運堂試張通筆。為法聳上座書寒山子龐居士詩兩卷。涪翁題。

特征說明

黃庭堅書寫時之特殊運筆動作,經常因為動作過大而造成橫畫線條中間的斷開。黃庭堅所使用之特意伸長筆畫,富有蕩漾之姿,變化無端。除了使結字更有變化外,也打破行間的空白,使全作的神彩更加飛揚。彼此相異的三點水的寫法,巧妙的安排與變化,都顯示出黃庭堅結字的能力與巧思。哲宗紹聖元年(1094)因修《神宗實錄》之事,被罷免官職,貶謫黔州(四川彭水縣)。元符元年(1098)到戎州(四川宜賓),安置城南無等禪院。秋冬之間,在當地文人、居士、及無等禪師協助下,在寺旁建居所「任運堂」。


七言詩(花氣薰人帖)

宋黃庭堅

紙本冊30.7x43.2 cm

這首詩為元佑二年(1087)黃庭堅答王詵(1048-1104後)所作,附在次韻王鞏(生卒年不詳)詩後。此作可能是當時所書。整幅以草書寫成,字與字並不牽連,提按點捺沉著,墨色濃潤枯澀,神氣煥發,是一幅精謹的小品佳作。

作者

黃庭堅(1045-1105),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字魯直,號山穀、山穀道人、涪翁。行草書自成一家,為宋四家之一。哲宗時進士。官涪州別駕知太平州。與張耒、晁補之、秦觀稱蘇門四學士。著有《山穀內外集》。

釋文

花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

特征說明

行筆略見遲滯且轉折不順,或許使用硬毫書寫,轉鋒時速度較慢,筆筆用力,如運刀刻石。黃庭堅經常會刻意拉長單字的末筆,蘇軾形容此類狹長的字為「樹梢掛蛇」。


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

宋黃庭堅

紙本冊27.8x47.4 27.6x38.3 26.7x28.8 cm

黃庭堅因趙景道喜學其書而書此三詩贈之,尺牘中談及蘇軾的書法,並將之評為當時的「天下第一」。黃庭堅認為學自己的字容易導致「筆軟無勁氣」,而建議景道應以蘇軾為學習對象。

作者

黃庭堅(1045-1105),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字魯直,號山穀、山穀道人、涪翁。行草書自成一家,為宋四家之一。哲宗時進士。官涪州別駕知太平州。與張耒、晁補之、秦觀稱蘇門四學士。著有《山穀內外集》。

釋文

昌州使君景道。宗()秀也。往餘與公壽景珍遊。時景道方為兒童嬉戲。今頎然在朝班。思公壽景珍不得見。每見景道。尚有典刑。宣州院諸公。多學餘。道。書。景道尤喜餘筆墨。故書此三幅遺之。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餘。於今為天下第一。餘書不足學。學者輒筆愞無勁氣。今乃舍子瞻而學餘。未為能擇術也。適在慧林。為人書一文字。試筆墨。故遣此。不別作記。庭堅頓首。景道十七使君。五月七日。九陌黃塵烏帽底。五湖春水白鷗前。扁舟不為鱸魚去。收取聲名四十年。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輝。故應剖蚌登王室。不若行沙弄夕霏。右奉呈外舅孫莘老。小黠大癡螳捕蟬。有餘不足夔憐蚿。退食歸來北窗夢。一江春月趁魚舷。桃李無言一弄風。黃麗唯見綠匆匆。人言九事八為律。儻有江船吾欲東。右歸自門下後省臥酺池寺書堂。映日低風整複斜。綠玉眉心黃袖遮。大梁城裏雖罕見。心知不是牛家花。九疑山中萼綠華。黃雲承韤到羊家。真筌蟲蝕詩句斷。猶托餘情開此花。仙衣辟積駕黃鵠。草木無光一笑開。人間風日不可耐。故待成陰葉下來。湯沐冰肌照春色。海牛。壓。押簾風不開。直言紅塵無路入。猶傍蜂須蝶翅來。右和王仲至少監詠姚花四首。用其韻。

特征說明

趙景珍,宋宗室,越王德昭(951-979)五世孫。

趙公壽為宋宗室。

趙景道,宋宗室,越王德昭(951-979)五世孫。

元豐五年(1082),神宗命京師(今開封)大相國寺,創立慧林、智海二大禪院,此二院後來都成為京師著名的禪林。

孫覺(1028-1090),字莘老,江蘇高郵人,黃庭堅外舅。少時從學於胡瑗,仁宗皇佑元年(1049)進士。為人正直,學識淵博,是蘇軾的密友,與蘇轍相交亦厚。

酺池位在開封浚儀西北,古大梁城內,為梁孝王所建。

王欽臣,字仲至,王洙(997-1057)子。清亮有志操,歐陽修器重其文。以蔭入官,文彥博薦試學士院,賜進士及第。哲宗時奉使高麗。平生為文至多,所結交者多為名士,惟嗜古,藏書數萬卷,為著名藏書家。


書牡丹詩

宋徽宗趙佶

紙本冊34.8x53.3 cm

徽宗的瘦金書具有精致的用筆與明確的筆法,如同徽宗畫院所展現的特質一般。從「孔雀升高必先舉左」的故事,可知徽宗十分要求描繪事物的正確性。至於書寫筆法的正確性,則可以從紙面上一覽無遺,無論是提按頓挫或運行方向。因此,對觀者而言,作品也同時展示出徽宗對筆法的認知。

作者

趙佶(1082-1135),宋神宗第十一子,封端王,在位建元六: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遜位後,尊為道君太上皇帝。工繪山水,人物,花鳥。又工書法,自創體格,號瘦金書。

釋文

牡丹一本。同幹二花。其紅深淺不同。名品實兩種也。一曰疊羅紅。一曰勝雲紅。豔麗尊榮。皆冠一時之妙。造化密移如此。褒賞之餘。因成口占。異品殊葩共翠柯。嫩紅拂拂醉金荷。春羅幾疊敷丹陛。雲縷重縈浴絳河。玉鑒和鳴鸞對舞。寶枝連理錦成窠。東君造化勝前歲。吟繞清香故琢磨。

特征說明

橫畫,直接下筆,右行至收筆處,將隱含於筆畫中的收筆動作,以線條明確勾勒出來。相較徽宗大字豎畫的頓挫收筆方式,其小字多以懸針處理。鉤法有兩種,一種是折筆後鉤出,另一則是未折的圓弧式鉤法。「如」字的橫畫如竹葉形狀,而「東」字的捺法猶如蘭葉一般。


書咨(土母帖)

宋李建中1007-1012

紙本冊31.2x44.4 cm

李建中的書法用筆較少提按,多以中鋒行筆,故作品較有渾樸感。此作雖染唐末五代以來的豐腴氣息,卻也是宋初學習王字的代表,對於了解〈集王聖教序〉的流傳與影響,有相當重要之位置。

作者

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北宋蜀(今四川)人。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曆太常博士、直集賢院、工部郎中。性閑靜,恬於進取。晚年居住西京(今河南洛陽)時,深為當地風土民情所吸引,三次請求留作西京留守禦史台的職事,人稱「李西台」。精於翰墨,為宋初重要書家。

釋文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籠子。封全咨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門所出者。複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曆頭。賢郎未拾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難商量耳。見別訪尋穩便者。若有成見宅子又如何。細希示及。(押字)。咨。孫號西行少車。今有舊車。如到彼不用。可貨卻也。

特征說明

單字的結體緊密,用筆沉著而豐腴,如黃庭堅所評:「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間美女,豐肌而神氣清秀。」北宋章惇認為李建中書法乃「宗王(羲之)法」,從用筆及結字確實可看出與〈集王聖教序〉之淵源。

「新安缺門」應指河南新安縣西的缺門山,距離洛陽不遠。李建中早年由蜀移居洛陽,後來多在京師或外州任官。晚年兩度在洛陽,一是任河南通判,約在景德中(1005)以前,一是任西京留司禦史台,約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以前,此帖當書於此際。

雜書卷

宋薛紹彭1101

紙本卷26.1x303.5 cm

此卷由四帖所組成,其中有詩作有信劄,內容都涉及到四川的風物,是薛紹彭在四川作官時與友人倡和之作。

作者

薛紹彭,字道祖。號翠微居士。長安人。官秘閣修撰。善真行書,書名亞於米芾。元佑宣和間人。生卒年不詳。

釋文

雲頂山詩。山壓眾峰首。寺占紫雲頂。西遊金泉來。登山緩歸軫。昨暮下三學。出穀已延頸。山名高劍外。回首陋前嶺。躋攀困難到。賴此晝亦永。巍巍石城出。步步松徑引。青霄屋萬楹。下俯二川境。玉壘連金雁。西軒列阡。軫。畛。青城與岷峨。天際暮雲隱。少城白煙裏。水墨淡微影。江流一練帶。不複辨漁艇。東慚梓潼隘。右憙錦川迥。盤陁石不轉。枯枿弄芒穎。四更月未出。蕙帳天風緊。客行弊帤垢。到此凡慮屏。暫時方外遊。聊愜素心靜。明朝武江路。拘窘逐炎景。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四日。翠微居士題。上清連年。實享清適。絕塵物外。皆自制亭名也。錄示詩句。未見佳處。想難逃老鑒也。舊稿不存。尚可記憶。雨不濕行徑。雲猶依故山。看雲醒醉眼。乘月棹回舟。水上三更月。煙中一葉舟。寒臨重閣迥。影帶亂山流。暮煙秦樹暗。落日渭川明。平林映日疎。野草經寒短。霜幹葉飄零。石出水清淺。官冷系懷非吏事。地偏相訪定閑人。一馬春風過微雨。竹閑歸路靜無塵。鷗鷺驚飛起。秋風菱荇花。一徑入中渚。坐來唯鳥啼。水雲生四面。常恐世人迷。綠徑無行跡。蒼苔露未晞。曾夢春塘題碧草。偶來霧夕看紅蕖。無人雲閉戶。深夜月為燈。曉露凝蕪徑。斜陽滿畫橋。不眠聽竹雨。高臥枕風湍。橋橫雲壑連朝度。雨暗燈窗半夜棋。微波拂涼吹。淡煙生遠樹。天寒湘水秋。雨暗蒼梧暮。乘月多忘歸。往往帶霜露。自然鷗鳥親。日與漁樵遇。去意已輕千裏陌。深杯難醉九回腸。灞陵葉落秋風裏。忍對霜天數雁行。已上雖粗記。然全章皆忘矣。語固未佳。要之恐平生經心一事。老友必憐其散落。便風早以為寄也。紹彭再拜。更有第三編。亦不見。來信不言及。必不在彼。不知失去何處。如何如何。左綿山中多青松。風俗賤之。止供樵爨之用。郡齋。不。僧刹。不見一本。餘過而太息。輒諷通守晉伯移植佳處。使人知為可貴。東川距綿百裏餘。入境遂不複有。晉伯因以為惠。沿流而來。至此皆活。作詩述謝。並代簡師道史君。紹彭上。越王樓下種成行。濯濯分來一葦航。偃蓋可須千歲幹。封條已傲九秋霜。含風便有笙竽韻。帶雨偏垂玉露光。免作爨煙茅屋。下。底。華軒自在拂雲長。通泉字法出官奴。日日臨池恨不如。雙鯉可無輕素練。數行唯作硬黃書。鄉關何處三秦路。馬足經年萬裏餘。多謝玉華宮畔客。新詩未覺故情疎。和巨濟韻。臨池通泉。為如字韻牽。非寔事也。不笑不笑。

特征說明

雲頂山的雲頂寺在四川廣漢,此作書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可知薛紹彭此時已入川為綿州梓潼路漕。

上清宮位在四川青城山上,始建於晉代,是著名的道教勝地。

左綿山在四川綿陽(今綿陽)北方。詩中「嶽王樓」在綿州(今四川綿州東)西北,舊名「嶽王台」,唐顯慶中,太宗子越王貞為刺史時所建。

薛稷(649-713)書「慧普寺」三字,方徑三尺,筆畫雄勁,在通泉壽聖寺聚古堂。且薛稷曾畫鶴於通泉縣署的屋壁後,故「通泉」應該是指唐代書家薛稷。「官奴」為王羲之〈官奴帖〉,米芾以王羲之〈十七帖〉等與劉涇易得〈官奴帖〉。另有一本雙鉤麻紙本,在王仲修手上,事見米芾《寶章待訪錄》。

劉涇,字巨濟,一字濟震,號前溪,簡州安陽(今四川簡州)人,神宗熙寧六年(1073)舉進士,王安石薦其才。卒年五十八。涇為文務為奇怪語,好進取,多為人排斥。

詩帖

宋徽宗趙佶

絹本卷27.2x263.8 cm

瘦金書,筆畫勁瘦,運筆動作都刻意誇大。結體雖為楷書,但運筆迅奮快捷,多帶行意。這件作品有朱絲欄界格,字大近五寸,是傳世徽宗書跡中最大的,行筆更為挺拔剛勁。

作者

趙佶(1082-1135),宋神宗第十一子,封端王,在位建元六: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遜位後,尊為道君太上皇帝。工繪山水,人物,花鳥。又工書法,自創體格,號瘦金書。

釋文

穠芳依翠萼,煥爛一庭中。零露沾如醉,殘霞照似融。丹青難下筆,造化獨留功。舞蝶迷香徑,翩翩逐晚風。宣和殿制。

特征說明

橫畫,直接下筆,右行至收筆處,將傳統筆法中不明顯的收筆動作,以明確線條勾勒出來。

豎畫,直接下筆,運行至收筆處,以實體的線條表現豎畫收筆的頓挫動作。

捺法,從起筆到收筆,將捺筆的運筆軌跡外顯出來。

此撇法的起筆動作,常見於褚遂良的楷書,而徽宗將之刻意誇大,使原先帶有暗示起筆動作的細微變化,轉變成明確的線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米芾尺牍书法艺术研究 (下)
米芾尺牍书法艺术研究(2)
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宝晋英光集
沈遼與北宋書壇
养生奇书——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
地理辨正揭隱(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