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一心要复仇,连亲弟弟的葬礼都不顾!但他却忽略了一件事,最终......


(图)张良刺秦皇


嬴政在他的一生中至少遇到过三次行刺:一次是凶险异常的荆轲匕刺,一次是有惊无险的高渐离筑击,一次便是张良与大力士的锥砸。荆轲刺秦动静很大,在刺秦之前就有为了保密田光自杀、为了接近秦始皇樊於期献头的壮烈事件,又有易水送别的慷慨悲歌,再加上图穷匕见的秦庭搏杀,都很有看点,很有戏份,所以当然地被大肆宣扬。后世的文人骚客又不断凑着热闹。相对来说,之后的高渐离与张良的刺杀行动,就简单得多,也冷清得多。既没有那么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那么悲壮的气氛或激烈的场面,让人觉得“小巫见大巫”。


我之所以将张良刺秦煞有介事,用意不只在刺杀行为本身。单刺秦这件事而言,我也觉得张良比荆轲要智性与高明一些。近身刺杀秦始皇的可能性是没有了,就是历史给他提供这样的机会,张良也不会依样画葫芦,亦步亦趋,也百分之百达不到目的。在前有多人行刺的情况下,还要鸡蛋碰石头一样地去刺杀已经拥有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张良还是给秦始皇实施了极其危险的致命一击。


这一击自然费尽了张良的心机,也倾尽了张良很大的财力。当从韩国被灭亡的血泊中死里逃生之后,他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复仇。在遇到圯上老人之前,他还属于血气旺盛的愤青。他散尽家财,目的就是去寻访能够报仇雪恨的刺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踏破铁鞋”地物色到了“大铁锤”这个大力士。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去为之报仇,无疑要付出无法想象的相应的代价。至于用什么手段刺秦,也绝不是心血来潮就能够妙手偶得的,定然也想死过他不少的脑细胞,然后才对症下药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这一击当然也花费了张良很大的精力。大力士固能将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舞动得虎虎生风,可一击便命中副车这样的准头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不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专门的强化训练是绝对办不到的。张良毫无疑问会全力陪练,而且很可能就是现场指导。


他的指导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大铁锥要能够运用得得心应手。大力士虽有膂力这个基础,却也难有收放自如的功夫,二是命中率要相当高。因为要达到目的只能一击而中,而这一击靠的当然是千锤百炼后的百发百中。他指导的方法也可能着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多角度全方位训练。因为场地的不确定性,所以会选择多个方位,越是险峻的地方练越好,也会选择多个角度,由高而低或由低而高。二是全天候高强度高难度训练。夜以继日,晴天雨天。不断提高难度系数,就像纪昌学射箭一样,练“视”力,最后把虱子看得像车轮那么大,射起来自然能成竹在胸。另外,因为此时天下之大,莫非秦土,所以他们的训练是绝密的。张良终于以他的坚韧与顽强,将大力士训练成一个神投手。

由此可知,张良不仅智力非同小可,而且还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出众的智慧和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品质,正是圯上老人愿意授以兵书的重要原因。


另外,张良应该还是一个消息灵通人士,秦始皇喜欢出游以及驾临到什么地方这样一些信息,他是了解得很快而且一清二楚的。因为如果秦始皇身居秦宫,“大铁锤”再厉害也无用武之地。这除了说明他能谋划周全之外,也说明他的钱财还有用于刺探情报这方面的可能性。



(图)荆轲刺秦王


我这里将张良刺秦皇与荆轲刺秦王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


一、荆轲刺秦是被动的,他是受雇于人,实在出于无奈的。他一开始并没答应,是田光用自杀的方法坚定其心,他始终就表现得很不情愿,他缺乏内在动力。而张良是身怀国仇家恨而发自内心去刺秦的,他是主动的,可也显得太过急切。在刺秦这一行动中,他们都有各自的弱点。


二、荆轲刺秦前的计划是周密的,但不管他能不能完成使命,都要“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地舍生取义。张良则既在刺秦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又考虑了自己与大力士的全身而退之计,既要达到目的又要保全自己。荆轲是悲壮的,却是亡命之徒一样地孤注一掷,张良则还能“留得青山在”地可以进一步有所作为。


三、荆轲近距离刺秦,张良不能故伎重施,得另辟蹊径,需要创新。在当时那样的条件下,用大铁锤的方法锤击秦始皇,是一般人想不到的。而这种用大铁锤远距离抛掷的刺杀方式看起来显得有些荒唐,却也让对方始料未及而疏于防范,能更建奇功。事实上,要不是误中副车,还真让他们成功了。这正是张良非同寻常的地方。


四、荆轲刺秦是一次有组织的行动,他本人只是实施组织计划的一个工具或棋子,连要等那个武功高强的帮手助他行刺的自主性都没有,而且他意气用事的成分也比较大。张良就两个人,可更有信心,不慌不忙,进退有据。


荆轲刺秦没有成功,张良也失败了。他们的行为都是壮举,但是一死一生。“在秦张良锥”,文天祥在他的《正气歌》里把张良列为“时穷节乃见”的十二个人物之一,从节操方面歌颂张良不畏强暴的精神。


尽管张良把刺杀前后的事情都考虑得相当周密,可谓天衣无缝,但是百密一疏,他没有考虑到的是,如果秦始皇命不该绝,以秦始皇的残暴与豺狼之性,没抓到凶手之后必然会迁怒于他人,一定不会亚于某些人“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的残酷,全国大搜捕所殃及的无辜一定不在少数,至少绝不会放过他们实施刺杀之地博浪沙的周边的百姓,这样就累及了无辜。即使刺杀成功,秦始皇身边那些杀人不眨眼的悍臣们,也不会放过这些“黔首”。这便是张良之误。


细心的张良没能想到这一层,是因为此时的张良被强烈的复仇情绪冲昏了头脑,他一门心思全用在怎么复仇上去了。从他为了复仇连亲弟弟的丧葬都不理会就可以看出,他的复仇之心是何等急切!他此时的忍耐性是很差的,冲动欲是很强的,思想也是不够成熟的,这也是圯上老人黄石公反复考验他的原因。苏东坡在他的《留侯论》里就此进行过深入的分析。但是刺秦行动的冒失,因为后来他能够反思,而又变成了他的巨大财富。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刺秦行动带来的危害和暴露出来的弱点,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所以在下邳见到圯上老人的时候,才能忍受屈辱,为之捡鞋穿鞋,并屡次赴约。也许正因为他有过这样沉痛的教训与经历,所以他真正成长起来。


这次刺杀行为,是张良从一个不成熟的愤青到一个冷静理智、胸有韬略的军师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也是他以后成为“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人杰的一次重要生命历程。


原标题:张良刺秦皇


*作者:张献党,鱼羊秘史特邀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初三杰”之张良(Ⅰ)
张良为何要刺杀秦始皇?百斤铁锤已击入车辇内,秦始皇为何没事?
《史记》中这段记载,被证实不可能存在,揭开两千年前的弥天大谎
秦始皇一生曾先后遭遇四次刺杀,这些刺杀背后到底含有什么仇怨?
秦始皇一生中的四次遇刺,三次有预谋,一次是意外
秦始皇嬴政遭到过几次刺杀?刺杀嬴政的人有哪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