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东:做好两件事,就能中庸了

《论语》里面有一件非常著名而有趣的事,叫做“闻斯行诸?”——是否应当听到了合乎仁义的道理,就应当去实践?这样一个问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是不是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应当去实践它?”

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怎么能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去实践它?”

冉有问:“是不是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应当去实践它?”

孔子说:“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应当去实践它。”

公西华说:“仲由问是不是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应当去实践它?先生强调有父亲和兄长在。冉求问是不是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应当去实践它?先生说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应当去实践它。我有些迷惑,敢问是什么原因。”

孔子说:“冉求性格退缩不前,所以要促进他;仲由性格争强好胜,所以要退止他。”

 

——孔子对他的两个弟子子路和冉求,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一个是要求要顾及父兄,先请示父兄的意见再行事。另一个则是告诉他,应当坚决的去实践。

以致于在旁边的另一个弟子公西华的疑惑。

 

让公西华感到疑惑的原因是,按照常人对“中”的几何式理解,孔子针对子路的回答,明显偏向于不及;对冉有的回答,则明显的偏向。

对此,孔子的解释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所以,

第一,遇事要先考虑有父兄在,是子路之中,遇事想到了就要去做,是冉有之中。

可见在绝对的过与不及之间,无处不可以为中,而何处为中,则是有本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第二,中国人讲的中道,在行为上,是针对于本性进行的调和。

 

所以,要正确的找到这个属于自己的中道,唯一的途径就是,清晰的认识自己,既不因为自恋而固执,也不因为自卑而排斥,然后才有可能以本性为基础,对外物做出正确的反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1先进篇
论语连载(289)《先进篇》第22章,“子路问,闻斯行诸”
【第248期】音频学《论语·先进篇第21章》孔子对同样问题为何做出两样回答?
论语:闻斯行诸?(11-22)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论语》没有那么难
【共读】《论语》先进篇第二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