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留住手艺|后继乏人:山东泥塑亟待援手


福利多多哦。

邮箱:1842493726@qq.com


我国泥塑的历史很久远,原始社会陶器繁荣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用手捏制的陶猪、陶埙等,战国秦汉的陪葬品中有大量的陶明器、兵马俑,说明泥塑制作在这一时期已很成熟。山东济南的无影山还出土了汉代时期的《乐舞杂技俑》,塑造十分精美。



由于缺乏资料记载,流传到今天的山东民间泥塑起于何时,难以准缺考证,大都传为明代时期,这与明初人口大迁移有密切联系,再早的记录很难找寻。

山东的民间泥塑,最有代表性的是潍坊高密姜庄镇的聂家庄滨州惠民的河南张,还有临沂河东区九曲苍山的郭家村。其他地方也有制作,但从产品的数量、种类及影响都不如这三个地方。



part 1 聂家庄泥塑


先说聂家庄泥塑。根据祖祖辈辈的传说,明代万历年间聂家庄人从河北泊镇迁来之初,由于自然灾害较多、生活困难,就开始制作一种叫“锅子花”的泥玩,以在出门乞讨时换回食物。此后,样式越来越多,家家户户制作,逐渐形成了以聂家庄为中心,周围十几个村都制作泥玩具的景象。所以叫“锅子花”,是用粘土和泥做成象扣过来的锅形,盛上烟硝将底部封死,其上插上捻芯,因形而名,是民间自造的烟火。



聂家庄泥塑经过几十代人的发展,花色品种越来越多。根据资料记载,“清嘉庆年间,聂家庄泥玩的制作进入成熟期” (《潍坊文化通鉴》 张在湘、蔡万江主编  山东友谊出版社),大量出现了泥老虎、泥狮、泥猴、泥鸡等,主要供家庭欣赏和儿童玩耍。供家庭欣赏的有坐狮、观音菩萨、戏曲人物、历史人物;供小孩玩耍的有叫虎、叫鸡、叫猴、摇猴等。坐狮在以观赏为主的前提下,还保留有实用功能,即作为烛台使用。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泥玩具的种类又有增加,生产者为适应农村市场需要,扩大销售,不断出新,逐渐形成了“形、色、声、动四大特点” (李寸松《高密民间艺术精品选·序》)。 “形”是由于取材的广泛而形态多样,出现了很多优美的造型;“色”是由于民间艺术的一般用色都鲜艳醒目,这种泥玩也不例外,多用红、黄、蓝、绿、紫色表现,醒目但不媚俗,和杨家埠年画的用色相近;“声”是儿童玩具重要的考察点,聂家庄泥玩具的声来自于“哨”和“鼓”,靠拉合、嘴吹产生的气流和摇晃转动中不规则的轴带动木棒起落发生;“动”是指玩耍中产生有趣动作,以体现设计的巧妙,对玩耍者产生积极的心智影响,发挥玩具的本来作用。



在传统的聂家庄泥玩中,以坐狮、叫虎、摇猴最具代表性。坐狮形象威武,多成对使用,平时放在条案两头作为装饰,年节时上插蜡烛作为烛台,在胶东很多人家都有使用;叫虎、摇猴可玩耍性强,其形象塑造的较活泼,是儿童喜闻乐见的玩具,所以生产量很大。




不同题材内容注重不同形象的塑造,以达到产品所应发挥的作用。《弥勒佛》,大肚、塌肩、头大、面善、耳垂,简约的结构形态刻画出常怀慈悲之心的福佛形象;《观音菩萨》,坐姿幽静、头微低、双手合十,遍护众生、静观世音的慈祥和智慧表现的清清楚楚。而《猪八戒背媳妇》、《猴骑虎》等戏耍形象,则制作的趣味横生,动态表情都生动之极。  



聂家庄泥玩在祖辈相传的延续中,制作工艺越来越成熟,由用手捏塑成型发展到根据不同形态翻制模具,可以批量制作,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民间艺人还总结出了如何选择泥土、处理泥土的方法和规律,以使泥胎不易断裂。在上色工艺上总结出了先浅后深(先淡后浓)、先大色块再局部花纹描画。先其他部位,最后是脸部。若是人物形象更是如此,脸部的眉、眼、唇是见精神的描画,一般由技术熟练的年长者完成,俗称“开脸”。 



聂家庄泥塑不断有新的形态创造出来,第二十代传人聂希蔚就是善于创新的民间艺人。小说中的《西游记人物》、传说中的《八仙》,坐娃形象的《莲生贵子》、《富贵有余》等,都出自他的手中,使传统泥塑的取材更加丰富。他还善于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在《叫虎》基础上创作出《叫狗》、《叫猪》,用他的话说,“有功夫就琢磨,做点新样子”。聂家庄泥塑发展到今天,与他的善于琢磨有重要关系。聂希蔚是有心人,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他所制作的泥塑广受好评,曾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一绝》荣誉证书。聂家庄泥塑正在政府支持和他的带领下继续发展。




part 2 惠民南张泥塑


再说滨州惠民的河南张泥玩。比起聂家庄泥玩来,河南张泥玩的名字并不十分响亮,这与所处地理位置和政府的重视程度有一定关系。但作为民众喜欢的“泥娃娃”(河南张泥玩的总称)并未影响它自身风格的形成。关于它的产生没有可靠的记录,只是听“爷爷的爷爷说”在很久以前就有。1996年版的《山东省志·民俗志》中只有不足400字的介绍。有说明代,有说清初,最早是姓路的一家,张姓家族受其影响,在农忙之余做起了泥玩具。因张姓居多,村名叫河南张。制作盛时,家家户户都做,就有了“河南张,门朝南,家家户户做泥玩”的赞誉。




河南张泥玩的种类比较多,据艺人张炳敖张伦五回忆,仅传世类别就不下四十几种:不倒翁系列有《老寿星》、《抓髻娃娃》、《瓜皮帽娃娃》等;戏曲人物中有《关公》、《关平》、《周仓》、《穆桂英》等;神佛类有《财神爷》、《观音》等,还有《七品芝麻官》、《对娃娃》、《坐狮》、《鸟形泥哨》(又叫泥咕咕)等。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创新,至今天又有众多新形态出现,总类别有近百种。张炳敖就新创有三十几种,因此他也成为河南张泥玩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不倒翁》曾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大展,受到文化部的表彰。



河南张泥玩在材料使用上有自己的特色。必须选用“歇过来的土”,经多次过筛,使颗粒细如粉末。和制时掺上棉絮,反复脚踩棍砸,使其均匀,以防泥胎断裂。这是其他泥玩中少见的材料处理。




在色彩表现上,也有不同的处理。以奔放的用笔涂画大块面的纹样,不拘于边界轮廓的规整,很少有精细的平涂,以致于不同颜色间或留有大小不等的空白,或有一定重叠,显示出鲁北地区人们的粗放,形成地域风格。在色彩的具体应用上,与聂家庄泥塑以红绿为主色调不同,黄颜色的使用面积较大,明亮度提高,在同样为五彩斑斓的浓烈中,更显欢快亮丽。




河南张泥玩的总称叫《泥娃娃》,与其种类中多为人物造型有关,当地人直接叫《娃娃》。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在距河南张村不远的火把李村有民俗大集——庙会。每逢此日,做泥玩的艺人们便车拉肩挑,聚集至此销售。四面八方的百姓也蜂拥而至,除购买生活必须的用品外,另外必须的则是,“买一个《娃娃》抱回家,图个吉祥、吉利,”这已成为当地的风俗,因此这一庙会又叫“娃娃会”




当地人还曾有拴娃娃的习俗。媳妇婚后几年未生育,婆婆就带着儿媳去到泥塑艺人家中,将随身带的红绳交给艺人,栓在娃娃(男娃)的脖子上,让儿媳抱着回家。如同到娘娘庙、观音庙或泰山顶上的碧霞祠里拴娃娃,这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生育风俗。 




滨州一带,泥塑中的关公形象不仅作为财神供奉,在人们的心目中他还是关注民生的神灵,每到干旱季节,便在此像前摆供品,燃香焚纸,叩头祭拜,祈求下雨润物,农业丰收,护佑子民。

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都与其地域的民风民俗有难以割舍的内在联系,河南张的“娃娃”也不例外。




part 3 苍山小郭家和九曲褚庄泥塑


山东鲁南地区的民间艺术也十分丰富,其中临沂市河东区的褚庄和苍山县兴明乡的小郭家村泥玩具就很有地方特色,其风格明显不同于高密的聂家庄和惠民的河南张。



据史料记载,河东区褚庄泥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始于清代早期,兴盛于上个世纪的20-30年代。据说,其起源是由于初庄人参加维护临沂城墙时偶尔得一泥马,甚为喜欢,回家后反复审视,随开始了从动物到人物的泥塑创作。最早制作的是“八洞神仙”(道家八仙),之后,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各种泥哨等陆续出现。由于泥塑造型变化多样,颜色鲜艳,在市面上销售颇受欢迎,四邻八舍竞相制作,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品种样式不断丰富,到二十世纪的20-30年代,销售范围从临沂地区扩展到了江苏、河北等地。由于泥塑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很高,民间谚语赞为:“贞一吴兰印票子,不如褚庄泥哨子”“铁匠木匠强,不如佃文家泥哨行”(临沂城的王贞一、吴兰,曾在解放前给官方印制流通货币。佃文指泥玩制作艺人褚佃文)。这是她最繁荣的时期。




褚庄泥塑以泥哨类泥玩最具代表,有鸟哨、公鸡哨、牛头哨、双音哨等。还有一种“五丝哨”(比较小的泥哨),用五色丝线栓挂在儿童胸前,被认为有祈福消灾避瘟疫的作用,今已失传。泥哨为用嘴吹气发声,与高密泥玩中的叫虎、摇猴发声原理不同。



褚庄泥塑的制作工艺装饰表现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泥塑是和泥、制胎、晾干、描画即可,而褚庄泥塑则在晾干、描画中间加了一道烧制陶器的做法——放到窑里面低温烧制。民间艺人的说法是:“这样的泥玩具结实。”在上色描画上也很特殊,红、黄、蓝、绿的花纹画完后,再罩一遍清漆。泥塑艺人程学义对此有这样的解释:“烧制的泥玩具比教结实,小孩子玩东西容易摔打,这个不容易坏;罩一遍清漆是为了不掉颜色,小孩子啃几口也不要紧。”“不掉颜色”的做法,如同其他民间艺术用色在颜料中加入鸡蛋清,既鲜亮又不易褪色。




程学义是褚庄泥塑的唯一传人,大半生矢志不移地固守在这块濒于灭绝的阵地。他还善于钻研,不断创新,曾被誉为沂蒙泥塑“第一人”,曾获国家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家”称号。其作品《田间青蛙灭虫》,在1993年的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李寸松先生专为他题词:“褚庄泥活好,乡亲心灵巧,但愿代代传,有宝莫丢掉。”但褚庄泥塑的命运如同其他生存艰难的民艺种类,难以为继。程学义老人无可奈何。2008年他已81岁,为使这一技艺的成果永久流传,将2000余件珍藏无赏捐给了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只有一个报答要求:“希望这项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苍山县兴明乡小郭家村泥塑,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相对时间较晚。但地域文化的滋养,使她在近20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生动传神、异彩纷呈的地域特色。



小郭家泥塑的种类与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主要是人物、动物,具体内容包括:抓髻娃娃、杨宗保、县官、孙悟空、猪八戒、财神爷、菩萨等人物类;狗、虎、狮、猴、鸡、蛙等动物类。在造型处理上,讲究夸张。但小郭家泥塑由于其泥土中有一定含沙量,制作大件作品容易开裂,所以不管人物、动物,少有大件,一般都在十五公分左右,还有很多是三五公分大小的小玩具。



色彩表现上,小郭家泥塑的特点:用一种从枣庄峄城某山脚下挖来的白色土块调成泥浆状作化妆土,均匀地罩在泥坯上,然后绘制其他颜色。在颜色的使用上,不同于其他泥塑鲜艳色彩的块面涂刷,而是采取写意式的笔触,很是洒脱,显得随意而奔放,花纹较稀疏。白色的化妆土暴露较多,形成了疏朗自由的装饰风格。



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小郭家泥塑有过曾经的辉煌,是村民们农忙之余的主要副业。但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民间泥塑的市场逐渐萎缩,销量减少,价格难以提升,原来家家户户彩绘忙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不大的村落里,只有四五户人家的老人由于做不来体力活,还在坚持着这门手艺。第五代传人刘福祥及李发银、李希海等,几乎是最后的守望者。



文/徐思民

徐思民,男,1956年生,山东历城人。现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政协第十二届济南市委员会常委,中国民主同盟山东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民盟省委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山东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山东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民间泥玩具简述
泥娃娃【中国好手艺㉔】
一曲《九儿》唱尽国仇家恨
[转载]【转】山东民间泥塑艺术现状调查
民间玩具:回归童年的捷径
作文指导:慢工出细活(河南泥塑娃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