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找到高质量的信息源?(下)
上篇链接:如何找到高质量的信息源?(上)
上篇“如何找到高质量的信息源(上)”文章中,我们聊到了高质量信息源有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 一手信息要比二手信息有价值;
2. 经典著作要比畅销书籍有价值;
3. 知识源头的人比信息本身更有价值。
4. 系统化信息比碎片信息更有价值。
5. 主动挖掘的信息比被动获取的信息更有价值。
前两点关于一手信息以及经典著作作为高质量信息源的原因,在此不再赘述。我重点讲一下3、4、5这三点。
知识源头的人比信息本身更有价值

高质量信息源头的人其实只有两种:1、他在该领域是前1%,并且乐于分享;2、他在该领域是前1%,但不喜欢分享。

1%的人怎么找?其实某个行业都有聚集点,就像顺着蛛丝,总能找到他们垂直的领域。

我们需要从垂直领域入手,主动检索垂直领域的KOL,并去伪存真找到那1%。主动搜索下产生的垂直领域话题,会让信息更有效,当然也就更优质,因为垂直的属性就排除了大量无关信息的干扰。

如果是1:乐于分享的人其实好找,如果是2:不愿意分享的人,其实不好找,但是也可以慢慢找。

2如果不爱分享,但是为了某个目的要给你分享一下,那就要看是不是和利益相关的原则。我们要学会为有价值的内容付费。

如果认为值得,可以付费购买自己想要的内容。因为优质的认知是稀缺的,而这些稀缺的优质认知,又往往来自这个领域内的极少数人。

就像学习产品领域知识,绝大部分关于产品的认知都来自俞军、张小龙、刘飞等人,只要你锁定了垂直领域,通过主题+关键词的检索方式,就会发现那些围绕专业话题持续输出结构化、系统化内容的人。

其实找到这些目标领域的极少数人,并不难。所以,在你所处的领域,如果你确定谁是高手,那么一定不要放过他。研究他的案例,阅读他的书籍,分析他的思路。

如果他对外公开的文章、视频、课程足够多,你应该汲取的就越多。有些人的风格、思维方式、认知与理念,是值得我们像素级追随的。

系统化信息比碎片信息更有价值

热门推文、畅销书、低质量媒体文章、微博等等常常是由吸引眼球、降低动态智商、娱乐故事化的、无足轻重的碎片知识,甚至是由错误知识、无价值知识组成的。

碎片知识,因为没有功能,或者说只能实现极小的信息对齐功能,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没有意义。

如果一个人没有建立系统性思维,长期做碎片阅读,只会让自己的大脑充斥各种碎片思想,就是没有自己的思考体系。

平时听听碎片付费课程,看看碎片文章,是用来拓宽知识广度的。但如果你只有碎片知识,只会让你变得一知半解。

大多数人有知识,有思考,但恰恰缺乏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须有自己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才能自如地运行批判性、创新性、创造性思维

因为你可能知道很多知识碎片,却不知道如何把它们串联起来。你的知识应该像一棵树、一个宏大的版图,学习了碎片知识,还要在生活里活学活用。

人的大脑或多或少存在各类散乱的知识点、死知识或惰性知识,只有加工提炼、制造形成自如运行、完整自洽的知识思维体系,才能体现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

等到培养出框架思维能力了,再看碎片文章,就可以把看到的信息点整合到自己的框架里面,让自己的框架更加丰富饱满。

主动挖掘比被动接受信息更有价值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曾经有过一段对“信息获取的被动”的表述,张小龙关于这个思考的原话是:

你所看见的,或者说,你所阅读的,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互联网让信息唾手可得。
可是,从信息的海洋中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是个很有挑战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愿意主动去获取信息,而是更倾向于被动获取。
记得好几年前,我说过一句话,“推送改变世界,因为用户更懒了”。包括微信,也是基于推送的。
你收到的每一条消息,都被你把优先级排得比你要真正要获取的信息,的优先级要更高一些。
那么,推送什么信息,决定了用户会看什么信息,决定了他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这是一个我们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努力的方向。所以,我很少说分发这个词,我觉得推荐可能更尊重一些。

我们接收到信息时,除了关注内容,还要留意信息来源本身是否可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忘记了后者。
最初无法接受的东西,只要看多了,也许就会产生“试一次看看”的想法。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睡眠者效应”。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更偏爱被动接收信息,喜欢简单易懂的内容;认为与其自己作出判断,不如选择相信朋友的话。
就像很多人在遇到一个简单的问题时,第一时间不是想主动通过定位关键词在搜索引擎找寻答案,而是问朋友,问群友。
这里往往也关系到一个主动挖掘信息和被动接收信息的概念。
可以说,在同等信息量的前提下,主动挖掘的效果显然要比被动接收好很多。
当我们希望通过信息获取为工作或学习所用时,首先要明确的是,要“研究”信息而不是“消费”信息。
研究是主动的,是带有逻辑思考的;消费是被动的,是缺乏怀疑精神的。单纯地增加信息接收的数量,并不能为我们带来大量的知识或者提升各种能力。
一味被动地接收信息,不做任何的信息处理与主动挖掘,就无法将信息中的价值提炼出来为己所用。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其根源就在于:被动接收信息、缺乏主动思考。

结语

大量冗余和无意义的信息消耗着我们宝贵的精力和时间,让很多人不仅没有因为信息而受益,反而在真假难辨的信息大浪中迷失了方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却知道的越来越少。要优化你的大脑,就要从优化输入进大脑的信息和知识开始。

获取高质量信息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看了那么多微信文章,为什么脑袋还是一片空白?
你真的需要关注那么多微信公众号吗?
印象笔记:走出碎片化焦虑 让用户拥有第二大脑
中首清算:高效管控信息质量
靠“碎片化学习”提升自己?别逗了!——什...
如何有效管理你的知识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