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爱这座城 | 十八总,大码头,乡里鸡蛋兑酱油......

我爱这座城 | 下摄司:走不完的半边街,摸不够的“大象鼻”......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这里是湘潭》特别推出

《我爱这座城》情怀系列策划

我们一起去湘潭那些老街走走

极速飞艇

看看斑驳的老房子

翻动尘封的老相册

回味这份属于湘潭人的独特情怀和记忆

千年十八总、传世金湘潭

“千年十八总、传世金湘潭”这句话被所有老湘潭人熟知。说起老湘潭,本地人总是会想起地处河西老城区西端的窑湾。民间有言,“从窑湾到城里头要一天”,指的不是路途遥远,而是从窑湾起,经十八总过大埠桥到城正街,店面比比皆是,一路看下来,走得自然就慢了,故此十来里路,就要走上一天的时间。

十八总

湘潭城在明筑城前分为一至十八总,之后一总至八总被其他名字代替,只留下九总至十八总。从清末、民国至解放初期,九总至十八总直至窑湾,曾是湘潭的一条“黄金街道”,“金湘潭”的美誉也由此而来。在这其中以十八总最为出名,位于锦湾(窑湾)的大码头至唐兴寺为正十八总,唐兴寺至唐兴桥为上十八总。作为湘潭最早的城区之一,这条河街,记载着千余年来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变迁。

记忆中的湘潭米粉

十八总,大码头,乡里鸡蛋兑酱油......一句民谣勾画出湘潭十八总曾经的特色。说起十八总,让人最难以忘怀的恐怕就是那一碗正宗的湘潭米粉了。

(△曾经的十八总米粉店)

大码头米粉店在十八总已经经营了三十多年,旧址拆迁后,他们搬到了中山路与朝阳街交叉口北50米的地方。

(△十八总米粉店新门店)

店面比以前宽敞了很多,味道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们家的米粉完全自制,把只用白米制作的纯手工米粉,切成大概8毫米宽的长条,丢入热水里烫熟的同时,往碗里舀上味精、盐、酱油等调味品,再浇上用小火慢慢熬制好的骨头汤,把烫熟的米粉倒入碗中,撒上葱花和肉末,一碗米粉就出锅了。

在饭桌上,放置的调味品有一碗干辣椒,一碗鲜辣椒,一瓶醋,仅此而已,再无其他。“我们卖的是招牌”,在这家开了三十多年的米粉店里,老湘潭人坚守着朴实、厚道从商的情怀。

拆与建 旧与新

如今的十八总已经被拆近一半,昔日的老楼被宽大的马路代替,为这里增添了不少城市的气息,带来了更为便利的交通系统。但是那些曾经深藏于老街当中的院落和木楼,同样也牵扯着整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随着城市的日新月异,在十八总旧城改造过程中,如何在“拆”与“建”之间,达到“旧”与“新”的和谐共生,保留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让人留住乡愁,成为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秋瑾故居改造前)

(△秋瑾故居改造后)

一块块青砖整齐排列,一根根古木雕花韵味悠扬,在热火朝天的“旧城改造”中,这些湘潭人的文化记忆被小心地保留下来,青砖、麻石、浮雕、木楼这些时代标志性的符号,并未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消逝远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诉说着十八总的点点滴滴,传承着湘潭的千年历史文脉。

未来的十八总

随着一栋栋老房的倒地,河西滨江风光带的规划方案也愈加受人关注。比起“一张白纸绘蓝图”的新城建设,如何给后人传承这座城市的千年文脉,将更多地考验城市改造者的智慧。

根据规划,这里将被打造成为以明清风格为主的河街,将是整个湘潭湘江风光带景观的核心,融合“文化体验、建筑博览、旅游购物、创意集市”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创新街区”,成为城市的新客厅和新名片。

我们也期待

“千年十八总,传世金湘潭”

的辉煌能够延续

记者:周晓雨

编辑:肖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昔 日 十三 总
史海钩沉丨楚国良:话说湘潭十八总一一古代城总文化略考
总投资34亿元!湘潭这个地方迎来大发展!又一张城市新名片
炒米粉
乡里人餐桌上的家常菜,蒜泥鸡蛋,贼拉好吃,城里娃不一定吃过。
“面面嗦”是一句湘潭俚语,由来已久、老少皆知,“嗦”是吃米粉和面条发出的声音,简单三个字,充满了怀旧气质和民俗趣味。非常有幸通过了我国工商总局的注册,经过短短两年努力,业已成为湘潭市知名餐饮品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