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语电影,何日再得金棕榈?

最近,一年一度的戛纳电影节在红毯和光影中落下帷幕,韩国导演奉俊昊成为大赢家,他和宋康昊合作的电影《寄生虫》获得金棕榈大奖。买卖链接

既创造了韩国电影的历史,也创造了亚洲电影历史,蝉联了金棕榈。

《寄生虫》在评分上,同样获得《银幕》场刊第一名,评分高达3.5分。比去年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3.2分还要高0.3分。

此届戛纳电影节,红毯依旧热闹,牛鬼蛇神汇聚,奇葩斗艳不断上演。在重磅影片上,也有昆汀的新作《好莱坞往事》参加。

只是,华语电影只有刁亦男的一部《南方车站的聚会》入围了主竞赛单元,演员阵容集结胡歌、桂纶镁、廖凡、万茜等实力演员。映后获得戛纳场刊2.8的评分!口碑两极,最终颗粒无收。

作为世界电影艺术评价的最高级别影展和奖项之一,戛纳电影节和金棕榈,在当下的领先地位越来越凸显。

对比全球十几个A类电影节,欧洲三大电影节最具影响力,而相较于柏林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在如今的世界电影中,已经俨然成为霸主。不论是报名影片的数量,质量还是影人的含金量。均牢牢领先于其余两大电影节。

这几年在柏林获奖的《白日焰火》,威尼斯获奖的《圣殇》,在戛纳其实都不太可能获得什么大奖。

话又要说回来,尽管如此,可《南方车站的聚会》连评审团奖这样的二三等奖也没拿着,一无所获的情形,着实让影娱君和很多影迷感到悲催。

戛纳电影节这些年,离华语电影越来越远了!

去年贾樟柯的《江湖儿女》,也是颗粒无收。而贾樟柯,已经是目前,最有机会、最接近金棕榈的华语导演了!上一次,2013年,贾樟柯凭借《天注定》拿到过最佳编剧,距今已经五年之久了。

作为世界电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戛纳电影节和华语电影的渊源颇深。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田琛导演的作品《荡妇与圣女》就曾经入围过戛纳主竞赛单元,创造华语电影和戛纳的交织的第一步。

之后,李翰祥导演扛起代表华语电影出征戛纳的大旗,上世纪60年代,李翰祥导演曾三征戛纳主竞赛单元。分别是《倩女幽魂》(1960)、《杨贵妃》(1962)、《武则天》(1963),让华语电影第一次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机会。

但之后的十年,华语电影在戛纳再次消失。

直到1975年,内陆很多影迷熟悉的胡金铨导演的《侠女》代表华语电影重返戛纳,并夺得最高综合技术奖。一下子,震惊了世界影坛,华语电影的独特类型,武侠片真正走出了亚洲,迈向世界。

而大陆电影作为华语电影的一支,第一次出现在戛纳主竞赛单元,却等到1982年。

当时,内陆导演岑范的《阿Q正传》成功入围戛纳”金棕榈奖“主竞赛单元,开创大陆电影的新记录。

但以上这些都是小高潮,如果说华语电影在戛纳的高光时刻与黄金时代。还要数上世纪90年代到00年代初期,那时候的华语片既有数量又有质量,而且是两岸三地接连爆发,名导荟萃,佳作频出。

大陆导演方面,张艺谋的《菊豆》、《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陈凯歌的《边走边唱》、《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姜文的《鬼子来了》相继在戛纳赢得掌声和欢呼。

《霸王别姬》还是第一部捧得金棕榈的华语片。

台湾的侯孝贤导演、杨德昌导演以及李安导演都凭借各自的影片曾经在戛纳引来世界瞩目。而香港的代表导演就是王家卫了,他1997年带着自己风格成熟的《春光乍泄》亮相戛纳。

当然,华语电影最最高光的时候还是2000年,在那个千禧年,姜文《鬼子来了》、王家卫《花样年华》、杨德昌《一一》均入围主竞赛单元,还有李安的《卧虎藏龙》展映戛纳。

最终,三部电影均有所斩获,《花样年华》获得戛纳最佳艺术成就奖,助力梁朝伟荣获戛纳影帝,《鬼子来了》获评审团大奖,杨德昌的《一一》获最佳导演奖。

遗憾的是,金棕榈还是旁落,被吕克·贝松颁给了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

千禧年过后,华语片开始渐渐被戛纳忽视,高光时刻只能被不断回忆。

华语片在戛纳的代表只剩下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等第六代导演和一些青年导演。而且他们几乎都只是走马观花,甚少被大奖临幸。这些年来,华语片最大的的奖项还是2005年王小帅的《青红》获得了一个评审团奖。

侯孝贤导演2015年的《刺客聂隐娘》拿下戛纳最佳导演,更多是对他老人家的安慰,算是个例外。不然为什么不直接给金棕榈呢?

华语片在戛纳最惨的时候,大概是2016年和2017年,那时连续两年华语片无缘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是1990年以来,华语电影第二次出现这种凋敝之象,实在是令人唏嘘。

经历过高光和清冷,华语电影这些年在戛纳电影节也算是刷了足够的存在感。

只是比起电影本身,华语圈的艺人们在戛纳更是蹭红毯蹭出了百般花式。毯星一词也是因此才流行开来。

其实从1990年至今近三十年,华语片不仅在外部发生很多变化,内部又何尝不是。

这三十年,大陆电影的票房概念从无到有,再到年票房600亿,电影一年好几百部,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也是这三十年,港台市场缩水数倍,电影工业和电影人也是纷纷北上开展集体创作求得延续。

按说,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前投资少,但电影质量高到世界领先,如今票房高涨,商业市场繁荣,为何华语电影的却始终无法有质的飞跃和艺术的辉煌再现?

之前很多人说是因为商业片导向影响了艺术水准,那么韩国电影为什么越来越好,不论是类型片创作还是艺术片探索,《寄生虫》的获奖更是打脸了之前的这种说法!

我想,关键还是人和创作环境的问题,前者问题占比70%,后者问题占比30%。

所以,要重返戛纳夺取金棕榈,赢得世界电影人和影迷的重视,还要从这两个大方向入手。

在创作环境上,能不能努力实现更大的创作自由度,呼喊那么多年的分级制度是不是可以继续展开商榷和试运行?

在题材选择上,是不是可以放开现实主义的部分创作,让电影人可以记录这个时代和发生的对人和社会有普遍思考价值的故事。

只有足够百花争鸣的电影创作环境,才能有电影的百花齐放,不是吗?

其次,现在600亿的票房市场已经很大,而2019年的票房乏力和增长放缓则证明,靠常规套路拍摄的电影已经不足以引发观影热潮。

春节档后,现在的市场上,还没有一部华语片值得被记录下来。换句话说,观众也开始对现在的华语片不满意了!

电影人应该有这个敏感性,意识到变革已经不可逆转,成为当务之急。

一方面是加深对现实主义商业片和艺术性的融合;二来是扩大艺术院线和艺术片创作试验的扶持;三来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多多学习日、韩、印度的电影转型成功经验,从源头改善电影产业的不健康生态状况。

戛纳和它的金棕榈,当然不是衡量华语片水准的唯一标准。但不断被忽略和难以获奖的背后,总归说明,华语片还不足以笑傲世界电影。

成为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当然值得骄傲,可当观众意识到花钱看不到好电影,谁还会继续买票呢?

所以,不论是从市场饭碗考虑,还是从艺术追求考量,改变环境和自身,都是华语电影和电影人的必走之路。

年华一派公众号原创,欢迎转发互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戛纳落幕,是枝裕和终获金棕榈,夺奖大热遗憾败北
1秒钟帮你分清戛纳电影节各单元!
金棕榈,中国欠你一部电影
戛纳电影节闭幕式3大看点:李宇春红毯造型引猜想
华语片也曾在戛纳风光无限,这10部就是代表作!
如今是红毯胜了卢米埃尔,是日影胜了华影 | 论戛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