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中庸》

中庸”,就是内有善美的自性,自性一旦抒发,就会达到到位(达道)的、善美的效果。因为中的限定,这个到位(达道)的、善美的效果就是“和”。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庸”即是“中和”。

所以,我们在《中庸》开宗明义的部分,没有看到“中庸”,只看到了“中和”。

“中庸”的结果是,天地及万物就会各安其位,万物就会化生、繁茂,所以,“中庸”的标准是很高的。


中庸有着一个无法企及的标准,意味着我们只能在选择、追求中庸的路上,以期获得更多、更大的成果。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可以理解为: 不论怎样刻意隐瞒,不论多么细小,对于格物致知的人来说,都是看得清楚明白的。因此一定要慎独。

适可而止,不偏不倚。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

中庸的'’道'’就是: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各安其所)

《中庸》篇实际上是就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和”思想;二是,“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真诚”思想。只有如此,才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自觉自愿的自然而然的遵循中庸之道的思想。

      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已经形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是中华文化最显著的基本特征之一。每个中国人的一生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践行着“中和”的思想,不论你个人承认与否。只不过是:“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尤其是中国的知识份子更是如此。由此产生的中华民族“和为贵”的思想文化,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高度共识。

 中庸之道的“真诚”思想,也就是“人性善”思想所产生的“忠恕、仁义”

这里提出了五伦关系,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处理这五伦关系的做法,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昆弟(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个人的德行,没有这德行就离开了天命,在个人性德上体现的是五种性德(温、良、恭、俭、让)


关于《诚》的理解

一、“诚”是什么?

  “天命之为性, 率性之为道, 修道之为教”。 “性”是由天所赋予的自然本性,也就是天性。《中庸》诚篇所说的“诚者,天之道也”,即诚是天性的内容和在人间的具体表现,是沟通人与天地万物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诚在人身上体现为真诚、真挚、真实与无妄。 是得到他人信任的基础。诚的关键不在别人,在乎自身,首先要诚身,然后才能诚人。

    “诚”是什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对这句话的解读,宋代朱熹的版本为:“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未至于圣,则不能无人欲之私,而其为德不能皆实,故未能不思而得,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然后可以诚身,此则所谓人之道也。不思而得,生知也;不勉而中,安行也。择善,学知以下之事;固执,利行以下之事也。”

朱熹是把诚分为“天之道”和“人之道”两种进行讨论。

   (一)天之道——圣人之诚

   《中庸》云:“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对于圣人来说,诚是不用努力下功夫去到处寻找的,不用经过多少思虑就能得到的。“自诚明,谓之性。” 有至诚然后明白德行,是圣人的自然天性,简称性。圣人的一俯一仰,一转身一言语,都从容地发挥了中庸的道,都证实了诚自在天地间,自在圣人心中。

    (二)人之道——常人修诚

    常人和圣人不同,他们选择了受教育之道。此所谓“自明诚,谓之教。” 有明德之后通晓至诚,是常人经过学习后才得到的结果,所以叫做教。让常人可觉欣喜的是:“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只要常人愿意去付出努力,圣人与常人最终都会在诚明上会会合到一起,无有所谓高低之分。


二、“诚”的作用

    在《中庸》中,诚是作为形而上的天性与世俗抽象化的真诚、真挚、真实与无妄的共同体。

   (一)唯天下至诚能尽性,能与天地并体。

《中庸》语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叁矣。”

《中庸》认为人与万物的品性中都包含着天理,但是庸人与万物皆蒙在鼓里,不知自身天理的所在。只有通晓天性的圣人才能做到诚的最高境界——至诚,不仅真正做到了解自己,而且做到了解他人与世间万事万物,就如同了解自身一般轻松与透彻;进而能发挥自己与他人、外物身上的“人之性”与“物之性”,对天地间所有的自然之性都做到知、悉、尽。这种大智慧指引下的行为总是自然,而无所谓对错的,是知行合一的。这种知行合一达致的结果,就是无分别识,回归到天地人一体的“天人合一”,能“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矣”。

   (二)唯天下至诚能化境。

《中庸》语云:“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内在的诚积累于人体中,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以道德的形式外露;外在的道德日积月累,就会感动周围的人,使人改过自新,化恶习为善意、善举。只有无时无刻都保持着一颗至诚的心,才能够感化他人,对社会产生好的教化,使自然不受干扰地按规律变化。

   (三)至诚如神,可以前知。

《中庸》语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必定是有所外在的原因和显露的。领悟至诚的圣人,可以通过占卜和观察自然变动洞悉过去、未来,预测祸福。

   (四)诚者,贯彻物之始终,可以成己成物。

《中庸》语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中庸》认为,诚是贯彻世间万事万物的始终的,是不可弃的,是庸常事物向好发展的“必修科目”。而诚之所以为贵,不仅体现在它的重要性,而且体现在它的影响力:知诚者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品德修养,还要成就他人和外物的品德、品性——主观上,圣人自身达至与天地合一的境界;客观上,圣人也在为世间万事万物能与天地己(这里的己指圣人与他人)为“一”(诚)而努力。圣人是仁和智的统一体,实行诚道关键在于时时处处都适宜。。汉郑玄说:“言人能至诚,所以自成也。有道艺,所以以自道达。大人无成,万物不生,小人无诚,则事不成。以至诚成已,则仁道立,以至诚成物,则知弥博,此五性之所以为德也,外内所须而合也,得其时而用业。”[1] 

   (五)至诚无息,自然而成。

《中庸》语云:“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 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无论是无穷尽的天空、宽广厚实的大地、面广体大的高山还是深不可测的河海,都是“诚”在冥冥中起作用而形成的结果,又是“诚”在无息的发展中所暂时体现出来的实体表现,在时刻孕育着新的发展变化。

   (六)至诚以经纶。

《中庸》语云:“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这句话讲的是至诚的治世功用。只有得到天下至诚之道的圣人,才能高屋建瓴地开展行政、治理国家;才能建立天下的人本道德,对人们的精神实行仁德之治,引导向善、向诚;才能知道天地变化孕育的真理。从从容治国到孕育天地万物,是至诚作用从地上到天上的一个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形而上的一个过渡过程。可见,至诚的作用是无处不在的。


三    求'’诚'’的方法

   1  求诚的第一步,可以叫做“明善”,或者知(道)诚。所谓“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诚之者应该先明确善的所在、诚的方向,以订立奋斗的目标和实现的计划。

   2  求诚需经过五个层次。

          《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即要求诚之者地猎取知识,学习本领;主客观结合,认真地审视并提出问题,探讨事物的原因;小心慎重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求证;思路清晰、表述明晰地讲问题辨析出来,并明确地辨别是非;踏踏实实地、笃实地进行实践。

            这五个层次层层递进,实现了知和行的最终统一。可见,诚是通过把人的内心深处的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经过实践的途径实现出来的。内在的诚,终归能实现其外显。

    3  《中庸》云:“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闻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遇到未有“至尽”的学、问、思、辨、行的情况,必须“致广大而尽精微”,不留丝毫的疑惑和无知。如果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流于事实的表面,那是不可能感受到心中那份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诚也随之愈渐愈离。要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决心和恒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三十二章|《中庸》没有那么难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中庸》译解
四书 五经 选粹
《中庸》原文及译文【下】
中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