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史之乱时,哥舒翰兵出潼关背后的真相:唐玄宗的大意、哥舒翰的作死、饥饿的长安

后世之人,每每提及安史之乱时,总会对潼关攻防战之时,唐玄宗那波送人头的骚操作,感到分外不解:

大敌当前,先是不分青红皂白,冤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顶级名将大佬;

后来叛军止步潼关之前迟迟无法攻克,郭子仪等人出兵侧击、颜真卿等人又在河北各种补刀,一时间,叛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唐玄宗竟然又出来折腾了。

按照咱们现代人的看法,就算哥舒翰当时在潼关躺平啥都不干,只要他老老实实守好关门不出去,安胖子那边,先崩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当时安禄山的心态确实一度崩过)。

可偏偏唐玄宗在这个时候,却给叛军们送去了一波神助攻,非逼着名将哥舒翰出关去送死。

当年哥舒翰出关时那个哭呀,鼻涕眼泪一大把。

翰不得已,抚膺恸哭;丙戌,引兵出关。

随后,唐军一战而败,而守卫长安的最后力量,也随之轰然崩盘。

后世之人,大多将潼关失守的原因归结于——唐玄宗老了,老糊涂了,而且急于求成,最终亲手毁了大好的战局。

然而,单单用老糊涂、急于求成来解释的话,确实有些武断了。

作为关乎帝国命运的这次出战,唐玄宗在哥舒翰、郭子仪等名将屡屡劝阻的情况之下,与宰相班子们商议之后,依然坚持要大军出关击敌,自然也有他认为必须出战的理由。

而促使唐玄宗最终不按“常理”出牌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

当时的整体战况确实不错

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初,唐廷方面确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加之唐朝精锐部队集于边军,如陇右、安西、河东、朔方、范阳等地,内陆军队在比较弱鸡的情况之下,叛军刚开始打出势如破竹之势,倒也不难理解。

然而,等唐廷这边反应过来之后,朝廷这个大机器一旦整体开动起来,叛军这边,以一隅敌全面的的劣势便逐渐显现了出来。

朔方军出击河北,而此时,河北原先假意投诚的朝廷官员们也开始趁机纷纷反正。

一路狂奔到中原的安史叛军,回头一看,我勒个去,我这打天下呢,怎么一不留神,搞成游击战了?

天宝十五载五月,郭子仪、李光弼率部与史思明叛军主力战于嘉山,大破史思明的主力,叛军此战投入兵力五万军众,一战被斩首四万余人,河北叛军主力,算是基本废了。

正是因为这次大捷,使得原本很多已经投降了叛军的州郡官吏,顿时感觉到,这把算是站错队了。

随后,不少州郡便开始了自赎的操作——杀叛军守将,重新归降朝廷。

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嘉山大捷,叛军的惨败,让叛军与渔阳老巢的联系直接断绝。

别说让朝廷闻讯,上下振奋不已,就是叛军头目安禄山当时都开始不自信起来,对于自己造反的冲动,懊悔不已。

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在叛军人心惶惶之际,一直憋屈了近半年的唐玄宗,觉得自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而此时,一个探子的回报,更让唐玄宗彻底不淡定了。

据报,现下,洛阳一带安史叛军不过四千,且大多为老弱之辈。

眼前出现了一个软柿子。

捏不捏呢?

必须捏!

唐玄宗随后便有了趁机出关,乘着河北大捷之势,一举打爆安禄山残军,给自己找一回一次场子,壯一壯朝廷声威的想法。

毕竟安胖子是自己一手培植起来的,如今对方突然作乱,先前,自己的面子算是丢尽了。精锐叛军咱们虽惹不起,但找个软柿子使劲捏爆它,重振一下自己的雄风,这点儿本事,唐玄宗自认还是有的。

在唐玄宗看来,哥舒翰毕竟有着二十万大军,搞掉对方四千残旅,这种50比1的打法,怎么打都应该是赢呀。

而且,为了保险起见,唐玄宗已经下旨,从陇右、安西调拨边军精锐部队,不出二十天便可赶来。

即便哥舒翰出师不利,以哥舒翰名将的风范,退回潼关,守住潼关这个底线,应该还是不难的。

然而,哥舒翰却并不想走,对于他的这个不想出关,史书以及后人都将之归结为,他对时局有着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但对于当时的唐玄宗和朝廷来讲,一直在潼关待着磨叽的那个哥舒翰,让人越来越捉摸不透,越来越令人感到不安。

细看那段历史的话,就不难发现,哥舒翰这位,真没咱们想象中的那样老实忠厚。

大敌当前之际,这位竟然还忙着搞宫斗。

哥舒翰也不是个老实本分的人

以往咱们总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有着中风后遗症的哥舒翰,在领命防守潼关之时,一直都在尽心尽责地跟叛军PK,直到被唐玄宗的昏聩旨令,送出了关外。

这位是真的可怜、真的冤。

但史书却明明白白地记载着,这位是真作死,即便在山河飘摇、社稷不保的情况之下,哥舒翰依然没有放下自己心中的小算盘,开始假公济私、打击政敌起来。

天宝十五载二月,哥舒翰向朝廷上书,诬告户部尚书安思顺勾结堂弟安禄山谋反,按理说,安思顺作为安禄山的亲戚,他谋反的可能性是有的,而且哥舒翰还拿出了关键人证、物证——从潼关外逮住了,安禄山派往长安,给安思顺送书信的奸细。

但安思顺本人的身份,却不仅仅是安禄山亲戚这么简单,人家先前可是朔方军节度使,什么后来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名将,都是他的小弟。

而且这个安思顺跟安禄山虽然是亲戚,但两人的关系却并不好,而且安史之乱前,安思顺就曾多次给朝廷提醒,那小子要反。

安思顺是不是奸臣,相信朝廷当时心里还是有谱的,但哥舒翰的条陈列举了安思顺七大罪状,条条件件都是要他命的节奏,而且还明请诛之。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安思顺跟哥舒翰俩人的关系,一直不对付,两人的私仇甚炙。

但此时,一个手控二十万大军的将领,义正严词地告诉朝廷,我逮住了一个吃里扒外的货,你得杀了他。

杀不杀?

只能杀了。

唐玄宗虽然最终昧着良心赐死了安思顺、安元贞兄弟俩,但内心肯定跟吃了个苍蝇似的,恶心到了极点。

哥舒翰这一操作,着实恶心到了唐玄宗,但同时也让另外一个人,感到了一阵后怕,那就是时任宰相的杨国忠。

杨、哥这俩人之前一直都是站在反对安禄山的同一阵营之内,关系相当不错,但此时哥舒翰仗着手握重兵,左右朝政的操作,让杨国忠不由产生了深深的戒备。

这家伙,别是也要反吧?

造反这种大事儿,哥舒翰确实没有想过,但杀杨国忠的可能,他却着实考虑过。

当时哥舒翰的手下将领王思礼就曾建议哥舒翰,安禄山既然以诛杀杨国忠、清君侧的名义造反,杨国忠这位也不是什么好鸟,不如咱们就学一学汉代平定七国之乱的做法,杀掉杨国忠,让对方彻底师出无名。

王思礼当时连操作都替哥舒翰想好了,派三十个骑兵入长安,把杨国忠直接劫持到潼关来,然后杀掉。

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现在咱们再回头看看这段历史,不禁感到后怕,这得多么无法无天,敢带兵冲入长安,将名义上的宰相逮出来,然后当众处决。

还有没有王法了?

当时的哥舒翰虽然表示了反对,但从这上面,也能看出哥舒翰心态的变化,那就是拥兵自重,这二十万人,正是左右天下大势的力量,出去能平灭叛军,回拳也能打爆长安。

杨国忠虽然无能,但不代表消息闭塞,不久他便得到了哥舒翰想弄死他的消息,此时的杨国忠也很无奈,但坐以待毙,可不是他的性格。

随后,杨国忠开始自救,他向唐玄宗游说,从牧监之中选三千人在内苑训练,以备万一,同时又从长安招募万余人,屯兵灞上。

皇帝和宰相都被逼得不得不紧急募兵屯防自卫,当时要防的人是谁?显而易见。

对于朝廷的动作,哥舒翰也看在眼里,随后他向朝廷提出了一个,连朝廷也无法拒绝的提议。

既然你们也是为了抵御叛军、防备万一而募兵,那么如今前方吃紧,为了防止你们说的万一情况出现,请将灞上的屯兵,隶属于我这边,以便危急时刻,紧急调拨。

这种义正严词的理由,朝廷自然无法拒绝,而拿到灞上屯兵名义上的指挥权之后,哥舒翰便邀请了灞上屯兵的领导——杨国忠的亲信杜乾运,来潼关开个会。

直属领导让自己去,杜乾运自然无法拒绝,随后他便来到了潼关,而等待他的却是哥舒翰的刀斧手。

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

哥舒翰的狠,让杨国忠着实被吓着了,潼关外有安史叛军,潼关上还蹲着个心怀不轨的哥舒翰,虎视眈眈地看着自己,此时的长安,竟然给人以极度不安的感觉。

杨国忠不能救,由是始畏翰。

再这样下去可能就不只是安史之乱了,安史哥之乱的可能性在不断攀升。

这可咋办呢?

最终,朝廷出了一个驱狼拒虎的招,把哥舒翰调到关外去跟安禄山死磕,届时安西、陇右精锐边兵来了,再重新部署可靠的潼关防御。

如此一来,哥舒翰出关,便势在必行,也只有他出去了,朝廷才能心安,杨国忠才能睡得着觉。

当然,除了主观原因之外,确实也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客观原因,那就是——粮草问题,在这个问题逼迫之下,哥舒翰最终也不得不妥协出关。

粮食尴尬了

对于粮草问题,在当时的唐玄宗看来,确实是个大难题,毕竟二十万大军,每天人吃马嚼的,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同时长安城这么大一个国际大都市,城内人口数目众多,每日消耗物资甚巨。

根据天宝三载,岑参《秋夜闻笛》里面的描述:

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当时的长安百万家应该有些文学夸张,但日本史学家始终坚持长安当时有百万人口的说法,应该还是有可能的。

想象一下,一百万城镇人口加上关内郡县的那些卫星城,再加上潼关的屯兵,此时,朝廷所靠的粮食供应之地,只有关中平原、河中和巴蜀。

而唐廷一直依靠的粮食生命线——东南、淮河、泗水、汴水、洛阳这条线路,此时已经被叛军截断了将近半年时间了。

朝廷依仗东南,这是当时唐廷一直以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先前,为了东南粮食运输,唐玄宗还专门开凿了一条小运河,从洛阳直接转运长安,以保证长安的供给。

咱们想象一下,当年黄巢被困在长安之内,没有粮食的状况:

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

缺少粮食的长安有多可怕,只有当事人才感受得到,从哥舒翰上任防御潼关,到最终朝廷下令他出关抗敌。

朝廷已经忍了近半年的时期,这半年,朔方军平叛需要军粮,边军的军粮更不能挪用,山南也在聚兵防贼,没有多余的存粮上供。

朝廷只能靠着巴蜀崎岖山路运粮、以及河中一地的存粮度日,能硬捱这么久,也确实苦了唐玄宗和一帮度支大臣们了。

但,输粮主动脉堵塞了,靠着支路续命,总不是个办法,而且凡事也总是有个上限期限。

六月份,就是朝廷储存粮食的大限。

夏输无过六月。

按照以往的惯例,朝廷存粮以及能够调拨的粮草,最多能撑到六月,再搞不定,那就都要饿肚子玩完了。

这恐怕也是唐玄宗以及宰相班子,在五月之时,不断催促哥舒翰上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面对这种情况,哥舒翰即便心里另有打算,即便有一万个不想出关,但只要他还不想反,就不能看着长安因为饥饿崩溃了。

因此,当时的哥舒翰应该是不情愿,又不得不最终接受了唐玄宗的诏令,领兵出关而去。

尾声:

然而,所有人,包括哥舒翰自己都没有料到,大军出关数日之后,二十万朝廷大军跟叛军接触作战之时,竟然发生了闪崩,而且逃亡之际,战况惨烈,损失惨重。

王师自相排挤,坠于河。其后者见前军陷败,悉溃,填委于河,死者数万人,号叫之声振天地,缚器械,以枪为楫,投北岸,十不存一二。

王师溃败回潼关不过万人,连哥舒翰自己随后也被部将逮住,送到了叛军阵营。

守军不过万人,且都已成了惊弓之鸟,能守的大将还跳槽了,而亟盼边军此时尚未赶到。

粮没了,兵没了,将也没了,后补还没赶到。

估计当时得知消息的唐玄宗都要抓狂了,按照解放战争时期的那句名言来套的话,即便是二十万头猪,一个个砍的话,也得砍几天,一天,你哥舒翰就给我把二十万大军全报废了。

这让我接下来,怎么守?

只能跑路了。

再后来的剧情发展,大家便再熟悉不过: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玄宗跑路、杨贵妃陨落,唐玄宗提前被退休。

唐玄宗的盛世,哥舒翰的英名,化为一缕烟云,最终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史之乱后用人出昏招
唐朝安史之乱究竟有多乱?
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多安禄山已死,为何此乱6年多后才彻底平定?
安禄山15万军队轻松攻克长安 大唐王朝为何不堪一击
“安史之乱”历时多长时间?
中国古代史(隋唐)(四十六:范阳起兵、颜真卿守平原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