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降雨的龙王,细看龙王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兴云播雨专业户的?

引子:

在《西游记》之中,有这么一段有意思的情节,泾河龙王与袁守诚打赌下雨,而负气肆意的龙王却因为没有按照天庭规定点数兴云布雨,最终触犯天条,丢掉了性命,在小说之中,龙王是负责下雨的大神。

西游记中赌气的泾河龙王

“众水族笑曰:“大王是八河都总管,司雨大龙神,有雨无雨,惟大王知之,他怎敢这等胡言?那卖卦的定是输了,定是输了!”

以往,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古人祈雨一般也都是祭拜龙王,祈求龙王下雨,以解下界干旱之灾,而且直到现在各地还留有不少的龙王庙的遗址。

那么下雨这个职责,自古以来,在中国的神话、社会认知当中,难道一直都是龙王负责吗?

龙王

其实还真不是,在中国的古代历史当中,下雨这个任务后来落在了龙王的头上,其实也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才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所接触的龙王兴雨文化现象。

那么以前都是谁负责下雨,为何后来又变成龙王了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那段历史,细看龙王是如何成为下雨专业户的。

农耕社会中最关心的事情——下雨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 天大旱 , 五年不收。——《吕氏春秋》

比起临海立国的那些西欧、日本、东南亚等国,中国的史书之中,对于干旱、祈雨的记载,要详细、频繁得多,因为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自然降雨,不仅关系着农业发展的基础,还关系着国之存亡。

中国史书之中对干旱记载颇多

干旱和降雨

中国封建社会以农立国,农事为国之根本,而与农事最为相关的莫过于降雨,在每年的播种时节,农人们往往会祈求上天能够风调雨顺,保佑本年五谷丰登,然而变幻莫测的天气情况又怎能如人所愿呢?

中国的地理现状干旱多发

在初中的地理课本之中曾有提及,因为地形和纬度等原因,我国东南季风区域降水分布很不均匀,旱灾时有发生,而西北地区,位于内陆区域,属于大陆性气候,干旱的情况则更加常见。

干旱问题一直伴随着中国农耕文明的进程,因此中国农业史也成为了一部人民群众抗旱的发展史,出于对雨水的渴求,古人曾尝试着以人力对降雨做出些影响,然而在面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之时,人力实在是太渺小了。

降雨

天空为何会下雨,在摸不清状况之下,经验又无法告知实际情况之时,人们便在脑海之中臆想出超自然的力量,一定有神明专门负责下雨。

那么古人想象中的司雨之神是谁呢?

司雨的大神

在古代,每当发生旱灾之时,人们最初想到的还真不是龙王,当时的古人心中,首先通过最质朴的自然辨证法分析原因,然后选择自己应该祈雨参拜的神明,雨和水有关,然而哪里有水呢?

山川是最初的祭祀对象

最初,他们想到的是山神,山中经常云雾缭绕,瀑布、溪流从山中流出汇聚成大江大河,古人认为大江大河既然都是来源于山川,那么山川之中必然存在着掌管水的神明,每当大旱之时,祭拜山川祈雨,就可以降下甘霖,解除旱灾。

阳气盛而常旱。山川百源,能兴云雨者也。众水始所出为百源,必先祭其本,乃雩。——《礼记正义》

然而也不是每个时期、国家都会祭拜山川,因为祭拜山川也需要有大山在境内,同时河流发源于其间的条件,比如春秋时期的齐国,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让其国内的河流很多都是由西面的国家流入自己境内,根本谈不上什么发源地之类的,因此齐国祭拜的就直接很多,既然跟水有关,那咱们就应该祭拜河神,比如河伯:

春秋地图齐国大河过境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云,祟在高山广水。”………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谏求雨》

随着后世神话传说的不断发展,一些神仙也逐渐加入了降雨的队伍之中,使得降雨的职责逐渐明确化,在《列仙传》中,赤松子就成了下雨的大神。

赤松子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列仙传》

当然,有时祈祷山川、江河、神仙没有作用之时,人们可能会想到,是不是有坏神明在搅乱降雨的过程呢?在《山海经》之中曾经记录过这么一种可能。

传说中的旱魃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山海经》

既然有这种能够止雨的神明,那就要多方位思考问题了,因此古人在祈雨之时,还会针对这些跟雨不利的神明做出一些暴晒、驱逐的活动——打旱魃,以祈求上天能够顺利降雨。

古代的龙

说了这么多,为何古人在祈求降雨方面没有考虑过龙王的可能呢?其实古人的思想之中,确实也给其留了一席位置,只是这个位置留给的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神兽——龙,而不是我们后世所熟悉的那个龙王。

下雨和龙

在古人的认识当中,龙这种神秘的动物是居住在深海之中的,伴云而行,故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然而随着古人进一步的观察发现,每次下雨之时,天空都会阴云密布,然后滂沱大雨才会随之降临,既然云伴随着龙而来,那么降雨自然也应该和其有关,于是,龙也和雨扯上了关系。

阴云和龙产生了关系

雷雨时至,龙多登云,云龙相应,龙乘云雨而行。——《论衡.感虚篇》

然而古人虽认为龙和雨有关联,在最初之时,古人却只是将其作为能够带来降雨的神兽祭奠,希望其能够出现,从而带来甘霖。

大家并没有认为,雨这个职责就是龙应该负担起来的,而且当时龙只是一个神兽,和后世神话中的龙王不是一个概念,那么龙王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龙王和龙不是一个等同概念

这其实和丝绸之路的开拓还有一定关系。

龙王的由来

丝绸之路带来了文化交流

在汉代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带来了大量西域国家的信息之后,西出阳关的商队便开始络绎不绝起来,随着商队的西行,东西方财货、文化不断地融合交流,一个异国宗教也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了中国,这就是佛教。

佛教进入中土

佛教落地中土,刚开始最大的障碍便是语言,因此在中土文人的翻译之下,带有中国特色的佛经便产生了,一些佛经之中的神明、神兽也被中国文化所融合、塑造,以崭新的面貌示人,其中就包括龙王。

在佛经之中,有一种长身无足在大海之中称霸的神兽——音译为娜迦,当初翻译佛经的时候,人们觉得这种动物就是中国传统神兽龙,以龙的形象出现,更利于本土人们接受佛教的传播,而佛经中对娜迦的描述,也转移到了龙的身上,于是龙王便出现了,同时出现的还有其降雨的属性。

有无量诸大龙王, 所谓毗楼博叉龙王, 娑竭罗龙王……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 热恼消灭。——《华严经》 

龙王会下雨

龙王因其兴雨能力,最终跻身进入降雨大神行列,那么为何后续其他神明纷纷退出了降雨的领域,唯独留下了龙王本尊了呢?

社会、宗教的发展,最终让龙王降雨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时祭奠龙王的简易可操作性,也使得龙王在现实社会中,最终成为了降雨专业户。

落地生根的佛教

佛教从东汉时期进入中原,在儒家、道家发展已显疲态之时,佛教的进入成为了思想界的一股清流,同时那种轮回转世、命运安排的教义,让普通民众和统治者当局,都乐于接受这种思想。

佛教思想传播广泛使得龙王信仰深入人心

因此魏晋南北朝、唐代时期的佛教开始了蓬勃发展阶段,而随着佛教的深入发展,教义中的思想、神明也纷纷灌输入人们的脑海之中,兴雨的龙王也渐渐成为了人们的主流意识,每当人们遇到干旱之时,第一反应就是,哎呀,是不是该求求龙王下点儿雨了。

古祭水神曰河伯, 自释氏书入, 中土有龙王之说, 而河伯无闻矣。——《云麓漫钞》

随着佛教的盛行,龙王降雨深入人心,其他降雨的神明则渐渐被淡化,最终消失在了人们祈雨的行列之中。

道教的神助攻

作为本土传统宗教道教,其之所以能够屹立千年不倒,与其本身的融合、接纳能力密不可分,而在外来佛教的强冲击之下,道教结合本身的教义,不仅对龙王降雨进行了积极肯定,还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加强了祈雨的可操作性。

道教也使得龙王降雨成为了真理

如有国土、城邑、村乡,频遭天火烧失者,但家家先书四海龙王名字,安著住宅四角,然后焚香受持水龙来护:东方东海龙王,南方南海龙王,西方西海龙王,北方北海龙王。各各浮空而来神通变现,须臾之间,吐水万石。——《道藏·太上洞渊神咒经》

不得不说,道教的这波操作,对龙王降雨这个信念深入民间社会,无疑给出了一个神助攻。

朝廷的肯定 

佛、道两家对龙王的态度已经做出了欢迎姿态,那么儒家代表的至高权力机构——朝廷自然也做出了相应的表态,对比佛、道两家来言,朝廷欢迎龙王降雨这个信念落地,是有着自己的考虑因素的。

在古代儒家思想中,讲究天人感应,天上不下雨,那就说明地上的人有失德,谁呀,领导负责制度之下,自然是天子了,君权神授,帝王即然受命于天,作为沟通天地的人神,不下雨,首先应当负责的就是皇帝。

天人感应下,皇帝在天气压力下也很压抑

这种思想之下,皇帝也是压力山大呀。

汤之时大旱七年,雒坼川竭,煎砂烂石,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教祝曰:“政不节耶?使人疾耶?苞苴行耶?何不下雨之极也?”

在这种思想之下,后世干旱发生,皇帝、郡守们的思想压力也都很大,天不下雨,自己要背锅,要谁都会不爽,而龙王的出现,适时地为帝王、郡守们进行了减负,你看,这是龙王的职责,不下雨,最应该负责的是它。

龙王降雨

在宋代时期,龙王庙开始被朝廷扶持确认,并以官方形式对之册封,经过朝廷认同,成为了正式的祈雨场所。

熙宁十年八月,信州有五龙庙,祷雨有应,赐额曰'会应’,自是五龙庙皆以此名额云。——《宋会要辑稿》

龙王从宗教概念里,走入了世俗,成为了人们祈雨的首选大神,同时兴建而起的龙王庙使得人们祭祀祈雨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可操作性

在古代,祈雨一般是国家行为,祭祀名山大川、江河湖海,排场很大,自然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而一般只有干旱许久、旱情严重之时,朝廷才会出面,平时局部干旱、小规模干旱朝廷不会为之耗费精力,但谁家遇到干旱能淡定呢?国家不出面、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山川、江河处祭祀大神,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可操作的祈雨方法。

民众祈雨

桌上设供器及乳糜杂果,供龙王,一身三头,并诸眷属……昼夜严净,虔诚结愿,讽诵经文。至一七日,或二七日,远至三七日,自然感召天和,甘霖应祷矣。——《大云轮请雨经文》

龙王庙

龙王的信仰以及龙王庙、道观的普及,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村氓野老前去龙王庙、道观中,烧香拜头,祈求龙王下雨,成为了一种可操作、很便捷的人神沟通行为,因此,龙王下雨便渐渐地成为了独特的降雨文化现象,而随着祭祀其他神明的行为逐渐减少,龙王也最终成为了下雨专业户。

结语:

龙王下雨,看似一个众人皆知的古代降雨文化现象,其背后却是农耕文明的社会对雨水的渴求,从最初的多神祈雨,到佛教进入中土后与本地道教、儒家的融合,最终形成了社会流行的龙王信仰,使得降雨成为了龙王专司之职,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祭祀龙王祈雨的文化现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宝鸡祈雨文化探析
乔英斐 | 中国龙王信仰的发生与定型
中华祈雨文化(一)
5广胜寺水神庙壁画
我国古代的龙王,是如何成为雨神的?
史前遗韵(三)—红山文化玉器(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