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后长城时代”的中原王朝,靠什么来抵御游牧民族的骑兵冲击呢?

引言:

公元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九月,辽国的萧太后与圣宗皇帝倾尽全国兵力南下,决定去和屡次北侵的宋朝仔细谈谈,辽军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抵宋都汴梁以北的军事重镇——澶州,令宋朝上下十分震惊,在宰相寇准的力推之下,宋真宗最终决定北上御驾亲征,两国元首在澶州城内外作出了一番决战的姿态,大战在即、一触即发。

澶渊之盟,开启宋辽百年和平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宋辽两军在澶州城下相峙了三个月后,却最终止戈为舞,双方通过谈判达成了两国和平协议,辽军退却,史称澶渊之盟。

在澶渊之盟的条约里面,有这样一条内容: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不得增筑城隍还能理解,这修改、开拔河道与两国和平关系怎么就扯到一起了呢?

说到这里,这就不得不提及五代至宋朝时的一种特殊防御工程——水长城了。

水长城,依托本地水道、河流而成

没有长城的中原王朝

后晋天福三年,后晋皇帝石敬瑭依照当初与辽国的约定条件,将燕云十六州交割到了契丹人的手中,自此之后之至北宋灭亡近两百年里,中原王朝始终难以摆脱被北方游牧帝国威胁的恶梦,当浩浩荡荡的游牧骑兵从幽云之地出发,经河北平原横冲而过之时,哒哒的马蹄声,使得位于汴梁都城内的中原王庭上下,所有人等都不由地绷紧了神经。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燕云十六州大多位于长城之地

从后晋与辽国交恶被灭,到后周与辽国的代言人北汉之间的交战死磕,手控燕云十六州的辽国,在战略优势尽占的情况之下,不停地发挥着影响中原王朝的负作用。

宋代继承后周衣钵,完成了整合天下的任务

在内忧外患的困难条件之下,后周、北宋两代的君臣们顶着压力,最终完结了五代十国的内部乱局,而胜利的喜悦让北宋的君臣们顿时看到了收复燕云之地的希望,也看到了一雪前耻的可能。

两次不成功的宋初北伐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决定,趁着攻克北汉的胜利之势,继续移兵北伐辽国,一举收复幽燕之地,完成周世宗、宋太祖的未竟之业,然而最终却事与愿违,在高粱河一战中,宋军主力溃败,元气大伤,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高粱河之战失利,宋军第一次北伐失败

在休整了七年之后,雍熙三年,宋太宗再次兴兵二十万,大举伐辽,希望一雪前耻,然而再次遇挫,惨败而归。

赵光义的两次北伐失利,让其灰心不已

此次失利,使得宋朝对辽国的战略关系,由进攻转变为防御,在对辽关系上"终宋不振",而辽国的两次大胜,也激发了其朝内的鹰派兴奋情绪,灭宋的声音,频频响起,辽国骑兵随之连年南下进犯,使得宋朝河北之地,屡遭战火焚燹。

一时间,抵御辽军骑兵进犯的需求迫在眉睫,而一种兴建新型防御“长城”的理念,也被提到了朝廷的议案之上。

战争的经验,使得水长城理念被提出

五代时期,压力不算太大

理论出自实践,“水长城”的理念其实也是从实践中得出的,在后晋拱手让出燕云之地以后,后晋末年到后周时期,中原王朝与契丹骑兵进行了无数次的交锋,双方互有胜负,而在屡次交战过程中,人们渐渐发现了一点,那就是契丹骑兵虽然厉害,但也有缺点,那就是这些骑兵不能渡水过河,一旦遇到比较大的河流,就傻眼了。

契丹骑兵虽猛,遇到河流也不行

因此在五代时期,很多的战争场面里,都能看到中原王朝,据守要津的场景,利用水流,来最大程度抵冲契丹骑兵的优势。

是夜,张从恩引军退保黎阳,唯留五百人守安阳河桥。

设伏累日,人马饥顿,赵延寿谋曰:“晋军悉在河上,畏我锋锐,不敢前进。—《旧五代史.晋书》

五代时期的中原王朝因为本身的战力并不弱,加之上次辽国倾国南下灭掉后晋之后的惨胜而归(辽帝也在归途挂了),使得辽国本身对南面的中原王朝有一定的心理阴影,骚扰、扶植傀儡可以,但正面灭掉中原王朝,还真没那个魄力,因此双方在河北地区进行拉锯战,五代时期中原王朝的防御也主要依据天然形成的河道、水域、寨堡罢了,河北平原上天然的水道、湖泊、池淀都成为了一个个防御阵地。

北宋初期,压力山大

随着宋太宗的两次北伐失利,无端挨揍的辽国被彻底惹毛了,他们就想不通了,明明我是从你上上一代的王朝手里取得的土地,凭啥到你这里了,你非要来取?

辽国被惹毛了

在辽国看来,南面的这个宋国,绝对是个侵略性很强的国家,是个大隐患,是隐患那么就不如永绝后患,在被进犯两次之后,辽国开始了防守反击策略,契丹骑兵频频南下,一时间,北宋的河北地区,军事压力山大,一时间,河北成为了北宋朝廷所瞩目军事防御的重心之地。

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镇、定,以其扼贼冲,为国门户.....谋契丹必先河北,谋河北舍定与镇,无可议矣。——《宋朝诸臣奏议》

那么河北地区应该怎么建设防御辽国的战略工程呢?

河北的地理条件

建长城?不可能,传统长城依托群山峻岭,依照山峦峰口的险阻来设立防御体系,而河北之地一马平川,缺少山地缓冲,修建长城不实际,而且修筑城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是要冒着亡国代价进行的。

传统长城依山靠岭

但河北也有自身的地理优势,那就是河北地区西高东低、其间分布了众多的河流,是古代的九河之地,在辽宋边境拒马河以南区域,地势低洼,形成了众多的湖泊河塘,人称“九十九澱”,在这水域丰富之地,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就是水资源,而充沛的水流也是契丹骑兵最头疼的地方,这种地方马渡不过,附近的淤泥还容易折伤马蹄,在骑兵作战区域,这种地方正是他们的禁地,一旦连成一片,那就是契丹骑兵的噩梦。河北有这么个优势,那么当时的朝臣们是怎么想的呢?

河北路的水流很丰富

理论和实际?朝廷选择实事求是

雍熙四年,在第二次北伐失利之后,宋辽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之下,宋太宗在御前召群臣询问边防对策,朝臣有人提出两种方案:

一、掘开黄河北堤,用滔滔黄泛区,挡住契丹骑兵进犯

掘开黄河绝对是个损招

掘开黄河,这种损招是坑百姓的计策,倘若一旦掘开黄河,幽州以南地区便会成为黄泛区,河北路此处的粮食耕地也会尽为荒土。

天寓所临,是惟王土,虽或沦于异俗,久隔皇化,顾念赤子,孰非吾民。——《宋大诏令集》

赵光义虽然想防御契丹,但底线还是有的,其认为幽州之地的人民还是自己的子民,更何况幽州以南的宋民呢?通过残民抵挡的方法不可行,因此这个方案行不通。

二、在沧州、定州一线筑长城,守住最关键的地方

这个也是个理论命题,首先修筑长城之前已经说过了需要崇山峻岭和人力物力,没有山岭是其一,另外宋朝即便咬着牙把长城建起来了,人家辽国完全可以绕路过去,不经过你这里就是了,大不了绕远点儿,把这段长城晾过去,那可就尴尬了。

定、沧防线不靠谱,人家辽军可以绕道

那么朝廷里有没有明白人呢?还真有,人家本身祖辈就在河北,当地的地形、情况都门儿清,自然提出的方案也比较贴近实际。

瓦桥关, 北与辽人为邻,素无关河为阻。往岁六宅使何承矩守瓦桥, 始议因阪泽之地睹水为塞。——《梦溪笔谈》.沈括

何承矩,宋初关南兵马都监何继筠的儿子,三代武将,驻守边关,习常与契丹部族打交道,知己知彼,其提出了潴水为寨、扼控敌骑的想法,这种方法从实际出发,比较实用,也便于操作。

依托水利地形,是最实际的做法

若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 导水东注于海, 东西三百余里, 南北五七十里, 资其陂泽, 筑堤贮水, 为屯田, 可以遏敌骑之奔轶。——《宋史》

在宋太宗的大力支持之下,宋代的水长城最终初具规模,面对连绵数百里的水道、河塘,契丹骑兵队伍,顿时惆怅起来了,以前行走如风的地方,如今滚滚河水,上面还有宋军的船只在上面巡逻,最重要的是,辽国没有水军,人家水路两位一体防御,咱搞不定呀。

契丹骑兵不善水战

自边吴淀至泥姑海口,绵亘七州军,屈曲九百里,深不可以舟行,浅不可以徒涉,虽有劲兵,不能度也。——《宋史》

这种依靠本地水资源优势,将塘泊、河流连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条人工与天然结合的水长城,自此河北平原的抵御契丹防御工程初见规模。

水长城防御效果

战略方面:

水长城修筑后,宋辽交战,宋占上风

实战是检验战备的最终标准,从《宋史》记载中,自水长城修筑成后,太宗时期,北面辽国大规模入侵五次,宋军与辽军的胜负比为三比二,略胜,在太宗之后,真宗年间,辽国大规模入侵六次,双方胜负比为四比二,宋朝稳占上风,宋朝的水长城有效的扭转了宋辽之间的优劣战略态势,使得辽国攻灭宋朝的想法最终趋向现实,而宋朝的两次北伐的恐辽阴影也慢慢淡化起来。

经济方面;

为了防备辽国入侵,河北路驻扎了大量的宋军,而这么多宋军每天的吃用开销就是一笔极大的数目,怎么应对这些军事开销呢?宋朝执政者在兴修水长城的时候,还发现了其另外的一个功效,那就是屯田。

屯田,水长城的另一经济功效

水长城修浚之后,河北耕地土地肥沃、又有这么多水资源,灌溉也不愁,因此沿着水长城的宋朝这边,大量屯田被军队开垦出来,而所收获的粮食又能为来年军需提供保障,一个良性的循环便产生了。

岁收两万九千四百余石,而保州最多,逾其半焉。——《宋会要》

军队不缺粮,就能在此地扎稳脚跟,河北一线依托水长城的防御体系,逐渐稳固,那么有了水长城,便可高枕无忧了吗?

水长城的缺陷:

当然,任何防御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水长城也不例外,在辽国军队懵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也想到了办法,具体办法也不难,在比较狭窄、不深的地方用大规模土方进行填堵,生生筑出一座土路,这对于人多的辽军,确实也不是难事,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冬季河道结冰,在冰上渡过,这个时候可就是如履平地了。比如界河以南到沧州的二百里地界之内的那段水长城就比较容易渡过,史书上记载,其夏秋可徒涉,遇冬则冰合,无异平地。

冰封的河面是可以渡河的

因此,在宋辽之战中,水长城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限制契丹骑兵的进攻,最大程度上削弱骑兵的机动优势,如果单单靠水长城的防御力,也是不可能遏制住辽国南下的步伐,但历史总是在发展中的,宋辽很快就止戈为舞了,后面的历史还在继续。

历史的发展

既然水长城有着比较有力的防御,那么为何最后辽国灭亡后,宋朝也会步其后尘呢?数百里水长城对金兵就没一点功效吗?

金灭辽宋,水长城没发挥作用

历史是发展的,宋初辽国与宋国的敌对态势,在宋真宗时期最终缓解,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后,两国关系日渐舒缓,以至于最后百余年都没有战争,两国的大臣们都对这个水长城的存在,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事情。

自北敌通好,塘泊屯田浸失旧制,并边官司无复按籍可考。——《北山集》

而水道、河流本是大自然的产物,人们硬将其连起来,就要负责日常的疏浚和疏通,随着朝廷的漠视,便使得水长城的保养慢慢被人们遗忘,而这个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水长城,也最终变得壅塞、干涸,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河流最终慢慢淤堵,水长城退出历史舞台

公元1125年,灭掉辽国的金国突然掉头南下,迅速越过河北攻击北宋首都,而在其经过的河北之地,往昔的水长城已经不复当年雄风,呜咽而过的河水,再次见证了战争的烟霾,历史有时不忍猝读。

靖康耻,最终没落的水长城也庇护不了宋朝

结语:

中原王朝失去燕云十六州后,在北方游牧民族强大骑兵震慑之下,河北之地成为了主战场,而随着宋朝两次北伐失利,宋辽双方战争激化,在北面的辽国骑兵的威逼之下,宋朝最终依托河北有利条件,发展起了水上长城,并取得了不小的功效,然而随着后来两国关系趋缓,水长城最终没落,直到金国灭宋,宋朝警醒但为时已晚,此刻的水长城已经无法保护宋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金国骑兵呼啸南下而去,靖康之耻旋即发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朝永远的心病
[原创]小说燕云十六州 - ※历史※ -【以史为鉴】 - 赤诚公社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除了长城,古代还有水长城和树长城,游牧骑兵在华北望“洋”兴叹
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丢失导致中原政权屡次被欺辱
燕云十六州对北宋究竟有多重要?非常重要,命门一般
为什么宋王朝无法击败北方草原帝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