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上的九句狠话,每一句都对后人影响深远

其实,人类历史的每段时期都有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通俗地说也就是狠话。而这些从不同群体口中所迸发出来的铿锵语调,最终却汇集成了普识思想,被深深地镌刻在民族的性格当中,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我们中华民族自然也不例外,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就曾有不少狠话,这些话每每再次被人提起,都会令人感到一阵发自灵魂深处的战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公元前227年,易水之畔,寒风如刀。

白衣胜雪,燕太子丹正率领家臣们,向即将启程的荆轲和秦舞阳等一行人,拱手作别。

此去咸阳,深入虎狼之地,承天下之望,作奋力一搏,虽结果难料,但必难以生还。

生离死别之际,荆轲慨然长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歌声合着高渐离的凄凉乐声,令送行的燕臣无不泪下。

当是时,六国都在秦人的阴影之下瑟瑟发抖,却有一人,孤身逆行,进入咸阳,无视生死,誓取秦君之性命。

虽然荆轲刺秦最终失败,但他在易水之畔说出的这句狠话,却让后世无数人为之重复。

每每人们奔赴战场之时,脑海中所想到的那句话,往往就是这句。

壮士一去不复还!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当楚国最后的希望——项燕所率领的主力大军在涡水崩溃之后,秦军的兵锋迅速抵达寿春城下,楚王熊负刍最终绝望被俘。

昔日强悍无匹的战国巨无霸——楚国灭亡,从国土面积来看,楚不弱于秦;从披甲执锐的武士来看,楚不弱于秦;从文臣武将来看,楚不弱于秦。

但偏偏楚国还是输了,这让楚人既不甘心、也不情愿,面对秦军的杀戮和侵夺,败退而去的楚人发下了最后的毒誓: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谁都没有想到,这句话竟然真的一语成谶。十六年后,秦国灭亡,而当时主导灭秦战争的,恰恰正是一帮楚人。

而后来,这句话也成为了每个王朝的最后倔强,即便己方势弱,但只要一息尚存,就绝不轻言放弃!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从夏启结束了禅让之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能够站在权力顶峰的人群不是王侯、就是贵族。

然而偏偏大泽乡里的这群苦力们,却能够破天荒地喊出了一个影响数千年,带着穿越感的狠话。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赋予普通人群们敢于反抗的勇气,将昔日王侯将相之间的游戏准则,彻底打破。从此之后,人民真正成为了历史的推动者,他们以极为惨烈的代价,推动着历史最终趋向前方。

自此之后,人民还多了一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作用,时刻告诫着王朝统治者们,悠着点,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会给你一个说法。

明犯强汉者 虽远必诛。

这是汉臣陈汤给汉武帝的一封上书,建议朝廷对于西逃郅支单于派重兵灭之。

明犯强汉者 虽远必诛。

纵远隔千里,但你只要敢作对,不老实,必灭之。这句狠话,霸气十足,令人不禁神往,当年的西域、中亚各国,该以如何敬畏的态度来对待那时的汉使、汉人。

这是一个王朝为给后世之人留下的底气和原则,时刻提醒着人们:

中国的老传统就是,不惹事,但绝不怕事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北宋熙宁年间,在年轻的宋神宗支持之下,王安石开始主导变法。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变法本身就是一场极为深刻的革命,想要打破旧制,就要面临着无数既得利益者的反扑和阻挠。

从吴起到商鞅,从赵武灵王到北魏孝文帝,每一场改革,无不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然而,此时的王安石却将自己置于了雷霆的最顶端,他像一个斗士,倔强地迎接着八方苦雨,十方雷电。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只要下定决心,就要排除一切万难,王安石的这句狠话,为后世当政的改革者,展示了改革者应有的基本素养。

千年之后,另一位当政者的话,再次翻述了王安石的精神:

不管是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千古艰难唯一死,死对于所有人来讲,都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这个难题忽必烈曾经将其摆到了一个人的面前,南宋丞相文天祥。

国家沉沦将亡,自己不幸被俘,狱中的文天祥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元朝这个时候递来的高官厚禄,确实很诱惑。

然而这个看似柔弱的文人,却用一句再狠不过的话,堵回了所有人的质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比起好死不如赖活着,其实我还有另外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当时的文天祥选了,后来很多人也循着他的道路,为国家、民族,践行着自己最后的忠贞和决然。

正是这句狠话,让中国苦难历史当中,无数位仁人志士,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正义、理想,奋不顾身。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很多人都知道虎门禁烟的林则徐,至于禁烟之后他去哪儿了不甚了解。当年迫于外国的压力,朝廷流放了林则徐,在充军伊犁的途中,林则徐路过西安,途径家门之时,家里有人问道:

你这样值得吗?

林则徐用这句狠话来回答: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个人的生死不重要,个人的荣辱不重要,只要为了国家好,民族好,还有什么斤斤计较的呢

这句话,令西方个人主意思想对比之下相形见绌,人类毕竟是个集体社会,倘若每个人都仅仅趋向自保,那么人类社会必然会是一盘散沙。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和平年代,也正是有着无数不计荣辱、不计个人的英雄,在默默地为众人负重前行,用行动践行着一百多年前的这句狠话

抗战时期,作为战区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曾多次在上阵遗书上重复着国父的这句遗训:

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

也正是这句狠话,让大将甘于冲锋,让无数抗战之士,甘于用血肉之躯,筑成一座新的长城,我们的民族,也因为这句话,最终得以保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九句话,此生无悔入华夏,你最喜欢哪一句!
江西省十大历史名人,王安石和欧阳修,文天祥和黄庭坚!
广东三大族群为什么集体意识那么强?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三个重要原因,历史分析
成语之中的春秋历史31:罪莫大焉——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部编版九下 · 第22课《陈涉世家》知识点、同步练习、教案、学案、PPT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