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鸡骨白算和田玉吗?和玉大叔聊一聊和田玉鸡骨白到底有没有收藏价值!

最近有玉友拿出一件“高白玉件”请大叔一起品鉴,大叔看到以后发现这件料子的色度确实挺白,可惜这肉质结构不太理想,明显感觉到“生”;同时也不见和田玉特有的油脂光泽,而是一种泛着陶瓷乳白质感的颜色,更像一块白色的石头,没错,这位玉友收藏的就是所谓的“鸡骨白玉器”了。

和田玉的白色和肉质水平总是一对“冤家”,基本上想要白,那么肉质大多不会太理想;反观往往肉质细腻的料子白度又不好,这里面的原因当然也受制科学因素,和田玉的细腻质感,有一部分来源阳起石的成分,阳起石本身颗粒结合细密,但本身颜色是非常深沉的绿甚至近黑。汇集单纯的透闪石在高纯度状态下就显得比较“白”,可本身的晶胞排列组合比较无序,导致肉眼看起来结构不算理想。

鸡骨白的玉器在市场中有两个方向,成因也大不同,首先就是高古玉鸡骨白,古玉在我国历史极为悠久,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已经出土了玉饰品,就按现在的考古发现来说,像余姚的河姆渡,山东大汶口等远古遗址都有挖掘处各式各样的玉件,这其中就有一些玉件看起来表面蒙一层像石灰一样的东西,白色的斑驳感很强,就像石灰墙时间长了略有掉渣一样的古朴感觉。

这类玉件被收藏圈形象的称之为“鸡骨白”或者是“鱼肚白”,其实古玉出现这样的状态,成因大多是常年埋藏在地下,在复杂的环境中受到了地压、地气、地湿等复合作用,在玉器表面产生了一些钙化或者是氧化灰化的效果,表面呈现出“白花花”的感觉。也有一些人认为是古玉常年埋藏,受到一些有机物的温热影响产生钙化效应,比如中国古玉文化的泰斗杨伯达先生就是这样论述的:“鸡骨白之所以形成,主要是受氢氟酸使然”。

不管是哪种形成机制,在和田玉的分类中类似效果都属于沁色,本质上是因为玉器在长时间的复杂环境中,外观的透明度以及表面颜色产生变化的现象。比如说和田玉籽料的沁色,就是长时间被冰川融水+高盐碱的土壤效应叠加不断的附着铁等金属元素,产生蚀变反应沁入其他原本不属于透闪石的颜色。

当然,如今的和田玉“优化”手段——染色工艺其实也能做出类似的效果,提升玉石的古朴感与售价。玉石的优化手段早有所记载,在清朝陈性所撰写的《玉纪》中,就已经有描述:将新玉以火烧之,遂成鸡骨白色,俗称“伪石灰古”的记录,当然用火烧肯定对玉质损伤极大,现代的仿古工艺基本都是使用酸处理,化工的方式是既简单又快捷,上文杨伯达先生已经点出了要点:一定特殊比例的氢氟酸,就能让玉器展现出明显的“白化”现象。当白化厚度超过0.01MM的时候可以看出效果,超过0.05就相当明显了。

现代和田玉也存在少数的“鸡骨白籽料”,大多数是因为伴生氧化钙的围岩,或者是料子杂质含量比较多,含有不少的大理石、碳酸钙等成分,类似的料子往往因玉化程度不够而玉质不佳,乏人问津,所以市场上很少有人需要现代玉石的鸡骨白鉴别,今天的内容希望能为玉友们提供一些新的知识观点。

←和玉大叔官方售玉微信

有趣的小哥等你来撩

仅售玉使用,鉴玉请公众号留言

喜欢大叔的文章,请帮大叔点一下“在看”和“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和田玉偏色料的下一个王者,和田玉山料黄口料究竟有什么魔力?
关于和田玉的十大误区!看完等于少吃三年“药”!
一空说玉:不要单拎一个“白”去玩和田玉
糖玉?糖白玉?两者有什么区别?
收藏玉器重质不重量
如何“养”好一块玉?几步让你的玉越来越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