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遗中国:傈僳族阿尺木刮|傈僳族|山羊|维西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傈僳族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维西历史上交通闭塞,傈僳族少与外界往来,生产方式基本处于半农半牧阶段。山羊是家家必养的牲畜,羊与维西傈僳人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阿尺木刮”亦与山羊有关,是维西傈僳人传统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生动表现。

傈僳族阿尺木刮

  “阿尺目刮”的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每队1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参舞者分为男女两队,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目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绝。

傈僳族阿尺木刮

  “阿尺目刮”舞蹈的跳法共有十多种,包括“左倮邓”(舞圆环)、“腊腊邓”(进退舞步)、“洒托闭”(三步跺脚)、“阿尺邓”(跳山羊)、“别别玛”(舞旋风)等,其中“玛夺担”(寻求爱侣)、“矣然邓”(迎宾客、)等在特定场合才跳,不同的跳法还配有大圆圈、直纵队、半圆弧等不同的队形。“阿尺木刮”舞蹈形式热烈奔放,风格独特,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动作及声音都明显模仿山羊及游牧生活中的一些事,具有浓厚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它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讲述了傈僳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向往幸福生活的质朴情感。www.cktcw.com

傈僳族阿尺木刮

  “阿尺木刮”舞者的服饰十分独特,据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记载,表演“阿尺木刮”时“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裤”。这种别具一格的服饰到20、21世纪已不多见,在“阿尺木刮”表演中仍保持“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的惟有叶枝镇境内的傈僳族。

  “阿尺木刮”涉及傈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阿尺木刮作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阿尺木刮舞蹈形式热烈奔放,风格独特,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

  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阿尺木刮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胡顺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阿尺木刮:“山羊的歌舞”
傈僳族阿尺木刮
邓州韩舞培训加鼓通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舞蹈
民族特色·傈僳族 | 具有高艺术价值的民族舞蹈:阿尺目刮
傈僳族传统民歌文化
云南人唱了N年的“山羊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