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铁5、6师合编铁5师医院——中铁15局集团医院战友们

  阅读更多美文

                            制  作  者  简  历

       赵良勇,山西平遥县南依涧公社南依涧村人,1958年农历3月初六出生,1965年9月在南依涧村上小学,因“文革”缘故,直至1973年2月在南依涧村上初中任班长,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4年10月兼校团支部书记,1975年2月在南依涧村上高中,任高四班班长兼校团支部书记、公社团委副书记。

       1976年12月应届高中毕业入伍后,在铁道兵第五师原22团卫生队任文书、卫生员、炊事员。1980年卫生队随22团撤销后分到铁道兵第五师医院,但仍与其他人员住在卫生队。1981年1月到铁道兵第五师医院内科先后任卫生员、库房保管员、炊事员、内科食堂给养员,1982年1月立三等功一次,1982年12月2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4月到铁道兵第五师医院政治处任代理干事。  

       1984年随铁道兵兵改工后一直在中铁十五局集团中心医院工作。1984年兼医院团委副书记,1987年7月取得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大专毕业证书,1987年12月被中铁十五局录用为干部后任医院政治处干事,1991年2月任医院办公室副主任,1994年3月任医院办公室主任,1998年11月任医院行政副院长,2005年12月任医院工会主席,2007年10月任医院工会主席兼医院办公室主任。

       2009年底医院撤销后,分到中铁十五局集团南京分公司,先后任黄山至祁门高速项目书记、南京滨江大道项目书记。2013年3月南京分公司改为指挥部,分到中铁十五局集团四公司任党委副处级调研员。

       2018年3月退休居住在洛阳。

  新疆胡杨,在维吾尔语中称为英雄树,它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朽后根系深扎在沙漠继续保护着生态。

       胡杨这种顽强不屈、勇敢抗争、傲然屹立、磅礴向上的精神,也正是铁道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精神所在。

       胡杨这种不死、不倒、不朽、永存的活力,又正是铁道兵精神至今还得以传颂、继承、发扬、永不消失的活力所在。

       铁五师22团、25团撤销了,铁六师撤销了,铁道兵撤销了,铁十五局医院撤销了,但他们走过的段段历史,竖起的座座丰碑、创造的个个神话,谱写的曲曲凯歌永留人间!

  天山雪莲,生长在海拨2400米至3400米的山坡、峡谷、石缝、水边、草甸。既是难得一见的名花异草,有观赏价值,又是一种名贵中药,可作药用,更是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爬山涉水、无惧高寒、乐于奉献、纯洁无暇的象征。

  院长任恩汉与女儿任小平在阿拉沟留影。

(图片为任小平提供)

  阿拉沟的桥,是进入医院的必经之桥,它留下了许多官兵的靓影和青春。上图为内科王景标等在桥上留影。

  辅诊所秦王燕(左1)、内科王唯(左2)、检验科徐凯京(左3)、辅诊所乔昕(左4)在桥上留影。

  药房胡允芬在桥上留影。背景中的平房,应该是三支部的食堂。(图片为胡允芬提供)

  桥下既能留影,又能嬉水,还能抓泥鳅过把馋瘾。上图为药房胡允芬在阿拉沟桥下留影。(图片为胡允芬提供)

  王化珍(前)李锦芬在这座桥上合影。

  阿拉沟的小桥,是连接医院的人行木桥,它除了应急紧急情况外,也是平时步行出入医院的方便之路,还是医院在河里吊水挑水的地方。上图为内科王唯(左1)、药房何一(左2)、检验科徐凯京(左5)、内科苗秀珍(左7)等在小桥上合影。

  还是在这个小桥上,内科代丽华(左2)等合影。

  阿拉沟的大门。在这里照个像留个影是医院官兵的一种乐趣、享受和纪念。上图为药房胡允芬在阿拉沟医院大门前留影。(图片为胡允芬提供)

  内科杜欣在阿拉沟医院大门前留影。

  内科张宏玮在阿拉沟医院大门前留影。

  内科吕妙飞等在阿拉沟医院大门前合影。                吕妙飞,籍贯河北,1954年2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5月入团,1975年退伍到北京天坛医院。

  内科姜菊林(前)等在阿拉沟医院大门前留影。

       姜菊林,陕西吴前县周湾公社周湾大队,1955年2月出生,1974年12月入伍,1979年退伍到陕西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门诊部梁丽明、王桂荣、张桂云、何凤鸣在阿拉沟医院大门前合影。(图片为李桂萍提供)

  马兰女兵与陈容平在阿拉沟大门口合影。(图片为李桂萍提供)

  药房叶远福、邴吉昌在阿拉沟医院大门前合影。(图片为叶远福提供)

  药房叶远福(左1)、邴吉昌(左3)、邓连贵(左5)等在医院大门前合影。(图片为叶远福提供)

  药房叶远福、内科王兴华合影。

(图片为叶远福提供)

  药房叶远福、外科陈树坤在阿拉沟合影。(图片为叶远福提供)

  阿拉沟的河,养育着阿拉沟的人,滋润着阿拉沟的草和木,她清澈见底,灵动又冰凉。在这里留影显得更爽。女兵们住帐篷期间的夏天,没少到阿拉沟河洗头,也没少到河岸红柳树边的大石头上偷偷乘凉。上图是劳卫所丁绍福在阿拉沟河留影。

  上图为检验室徐凯京、药房何一在阿拉沟河边留影。

  上图为外科欧桂碧(左)、吴天英合影。(图片为欧桂碧提供)

  许许多多铁二代们也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铁道兵,也为自己曾经是铁道兵的一员感到光荣和自豪,她们是传承铁道兵传统和文化的最美接力者。

       上图为苏军、任小平、白凤英、陈萍在阿拉沟河嬉水留影。

       苏军,籍贯山西临猗,1960年3月出生。1981年12月到医院。

       陈萍,籍贯江苏,1962年9月出生,1981年12月到医院。(图片为任小平提供)

  图中照片,上:白凤英(左)、任小平(中)、范云珍(右)。左下:任小平(左)苏军(右)。右下:朱江艾(前左)任小平(前右)刘玉霞(后左)邱湘明(后右)。

       范云珍,籍贯山西洪洞,1960年5月出生,1976年11月25日入团,1977年9月至1979年9月在第十九冶金属建筑公司医院农场,1979年12月3日经新疆乌市劳动局同意招工到医院后任护理员,1982年5月到洛阳铁五师基地任护理员,1983年9月至1986年9月在山西临汾地区卫校学习,1986年9月在医院外科任护理员,1987年12月任外科医士,1990年2月3日任妇产科医士,1991年10月任妇产科医师,2000年7月19日晋升为妇产科主治医师,1998年12月取得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临床医学毕业证书。

       朱江艾,山西秸山,1959年11月出生,1974年5月入团,1977年11月到医院后在外科任卫生员,1978年3月在铁五师医院卫训队学习,1978年11月在外科任卫生员,1980年10月在山西临汾地区卫生学校学习并毕业,1983年1月在山西侯马277部队医院实习,1983年7月在山西侯马内燃机配件厂任医师,1989年11月调入医院,1991年2月7日在医院妇产科任医师(局人〔l991〕293号),2000年7月9日晋升为妇产科主治医师(院劳人〔2000〕3号)。(图片为任小平提供)

  上图为宋建伟(左1)、侯宪武(左2)、任小平(左3)、王文仓在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合影。

       高昌故城在吐鲁番市东40公里的哈拉和卓乡,有外城,内城,皇城,距火焰山沟沟口7公里,是西汉屯田部队所建,这座2000多年的故城,发掘过五百多座古墓,出土了文书、钱币、木雕俑,还有墓志、绘画、桃木器皿等,数量惊人,所以在30年前,它就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为任小平提供)

  嬉完阿拉沟河,又嬉鱼儿沟水。鱼儿沟没有鱼,盛产煤炭;鱼儿沟没有河,是阿拉沟河流淌下来的水。

  嬉完阿拉沟河,又到鱼儿沟水。鱼儿沟没有鱼,盛产煤炭;鱼儿沟没有河,是阿拉沟河流淌下来的水。

  阿拉沟的山,阿拉沟的水,阿拉沟铁五师医院的女兵们都是那么美,她们是当年阿拉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她们在阿拉沟谱写了又一支真实的芳华交响曲。

  众姐妹在阿拉沟合影。

  众姐妹在阿拉沟合影。

       李建丽(后右1),籍贯北京,1955年12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5年11月入党。

  秦王燕等在阿拉沟河留影。

  阿拉沟的山,阿拉沟的水,老铁无论走到哪都离不开山和水。(图片为王长祥提供)

  上图为陈连祥、王长祥等战友在阿拉沟合影。

(图片为王长祥提供)

  上图为外科王迎湘(前)与王利生合影。

       王利生,河北固安县苏桥公社新庄大队,1959年7月出生,1976年1月入团,1978年3月入伍,1983年6月调入铁五师24团卫生队。(图片为王迎湘提供)

  上图为外科黄广蓉、欧桂碧、吴天英合影。(图片为欧桂碧提供)

  阿拉沟的冰,无瑕晶莹,美丽冻人,是阿拉沟的又一道风景线,也是官兵喜欢留影、滑冰的好地方。上图为检验科徐凯京(上)、方芬香(下左1)等战友在阿拉沟河冰面上留影。

  辅诊所所长韩福魁(前左2)与徐凯京(前左3)、周新生(后左2)朱延禄(后左4)等战友们合影。

       朱延禄,河南内乡县余关公社,1936年8月出生,1956年3月入伍,1959年9月入党,转业到河南省洛阳市拖拉机厂职工医院。

  门诊部战友们合影。从左至右,前排:何凤鸣、张桂云、梁丽明、王桂荣;中排:茅复兴、艾长林、杨诗祥;后排:陈金龙、车文贵。(照片为李桂萍提供)

  内科王天池(后左1)、罗利刚(后左5)、王景标(后左6)、王慎远(前左1)、陈卫峰(前左2)、张德荣(前左3)、张公训(前左4)等在阿拉沟合影。(图片为张德荣提供)

  内科杨励(左)、王唯合影。

       杨励,籍贯辽宁,1952年6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1970年7月入团,1991年转业到平安保险陕西分公司寿险体检中心。

  内科王民立,四川涪陵人,1950年12月21日出生,1969年12月入伍新训后分到铁五师特务连,1971年10月在四川医学院学习,1974年4月在川医毕业后分配到铁五师医院内科后随同部队进入新疆阿拉沟,1975年1月初调到青海铁十师医院。

  内科金慧英(前左)、李建丽(前中)与检验科徐凯京(前右)、外科吴清芳(后左)、杨丽(后中)、闫新民合影。

       吴清芳,籍贯河北,1955年5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5年8月入党,从医院调到其它部队后于1984年3月转业到北京市海淀区计委,

       闫新民,籍贯山西,1952年3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3年5月入党,1984年1月1日兵改工后在陕西咸阳中铁二十局中心医院工作。

  内科贾佳、刘富青等战友合影。

       贾佳,1970年1月入伍,从医院调到其他部队后,于1986年转业到北京市急救中心。

  内科苗秀珍等战友合影。

  内科马志红、孙长生夫妇合影。

       孙长生,籍贯江苏,山东省沂源县悦庄公社马庄,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9月入团,1975年5月3日入党,1976年退伍到山东省成套设备局。

       马志红,籍贯山东,1954年6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8月入团,1976年9月入党,1978年退伍到山东省济南铁路局旅游广告公司。

  内科李言华(后左1)等战友合影。

       李言华,湖南宜章县瑶岗仙钨矿向阳村,1970年12月入伍,1974年1月入团,1977年退伍到湖南省宜章县无线电厂。

  内科刘玉成(前左1)、刘文波(前左2)、刘西社(后左1)、段庚富(后左2)闫汉章(后左3)1983年12月24日在新疆阿拉沟合影。(图片为段庚富提供)

  内科陈雄(后左3)、何凤鸣(前左1)等1977年度广西籍女兵在阿拉沟合影。

  内科梁春兰等战友在阿拉沟合影。

  内科段庚富(右)与战友。(图片为段庚富提供)

  内科段庚富(后)、刘山过(前)等战友合影。(图片为段庚富提供)

  内科谢丛喜、贺国祥与齐荣祥等湖北籍战友合影。(图片为齐荣祥提供)

  内科谢丛喜、贺国祥、杨本国与齐荣祥、胡光占等湖北籍战友合影。(图片为齐荣祥提供)

  检验科战友合影。从左至右,后:XXX、刘玉成、车文贵、苗现存; 前:邱光萍、王玉华、XXX。

(图片为王玉华提供)

  上图从左至右,前排李桂琴、张桂云;后排卢建梅、米娜。(图片为李桂萍提供)

  检验科王玉华(左)邱光萍合影。(图片为王玉华提供)

  药房胡允芬(前左2)、王成玉(前左3)等战友合影。

       王成玉,山东沂水县高桥公社梨园沟大队,1952年3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5年5月入党,转业到山东淄博百货站。(图片为胡允芬提供)

  药房胡允芬(前左2)、杜永利(前左3)等河北(现天津)籍战友在阿拉沟合影。(图片为胡允芬提供)

  药房叶远福(左)与赵大明(中)刘培华在阿拉沟留影。

       赵大明,四川涪陵县南沱公社新民二队,1956年10月出生,1976年12月入伍,1977年10月入团。

  药房叶远福(左1)、邓连贵(左4)、邴吉昌(左5)等合影。(图片为叶远福提供)

  药房李东玉和外科王利生合影。(图片为李东玉提供)

      李东玉,河北固安牛驼公社牛驼大队,1958年12月出生,1977年2月在社办企业参加工作,1978年3月入伍在铁五师医院战士,1991年10月任医院药剂科药士(局人〔1991〕420号),1995年7月任药剂科药师(院劳人〔1995〕230号)。

  院务处陈连祥(右)周建文合影。(图片为周建文提供)

  院务处吴荣华(前左)、王长祥(前右)与李秀波(后左)、李东玉合影。(图片为王长祥提供)

  院务处苏号民(前左)、周建文(前右)、李俊武(后左)、张昌年(后中)、赵常宏合影。

       李俊武,陕西武功县大庄公社大东四队,1956年8月出生,1974年12月入伍。

       苏号民,陕西兰田县东方红公社新房街,1959年2月出生,1975年1月入团,1978年12月入伍,1982年12月入党。(图片为张昌年提供)

  院务处王长祥与战友合影。(图片为王长祥提供)

  院务处王长祥、杨德胜合影。(图片为王长祥提供)

  院务处王长祥在阿拉沟保养车辆。看到亥1--5xxxx的车牌就感到格外亲切,可惜它已成为历史。(图片为王长祥提供)

  院务处刘国旗、吴荣华合影。(图片为刘国旗提供)

  院务处岑树明、王文仓合影。(图片为岑树明提供)

  院务处王保昌与铁五师原22团仓库战友合影。

       王保昌,辽宁沈阳市,1960年6月出生,1978年12月入伍,入伍后在铁五师22团仓库任战士,1985年11月随中国铁建职工在伊拉克萨达姆水坝(摩苏尔水坝)施工两年三个月,1992年12月入党,1997年6月30日取得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证书,2009年底医院撤销后负责医院住宅区的物业管理工作。(图片为王保昌提供)

  医院总机班人员1982年合影。从左至右,前:王春梅、陈萍;后:王玉华、张桂云、陈榕平。

       陈榕平,籍贯安徽,1962年3月出生,1981年12月到铁五师医院总机班。(图片为李桂萍提供)

  又一张同省(区)、同年、同一个排齐刷刷的新兵全家福,而且是青一色的女兵。上图为1982年度新疆马兰女兵与她们的军医、班长们合影。从左至右,后排:陈兴花、张桂云、吕风梅、卢建梅、高红霞(新兵一班班长)、常绍兰(门诊部医生)、马安萍(新兵二班班长)、吴桂芹、王玉华、李桂琴;前排:米娜、魏秀梅、李桂萍、王春梅、龚长华、刘培丽、赵玉兰、李戈华。

       李桂萍,籍贯山东,1963年12月出生于新疆马兰,1981年10月25日入伍,入伍后在铁五师医院内科任战士,1982年5月入团,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在河南新乡地区卫校学习并毕业,毕业后在内科工作,1986年调铁十五局卫生处中心防疫站任护师。

       王玉华,籍贯山东泰安,1962年12月出生,团员,1981年10月25日入伍,入伍后在铁五师医院任战士,1982年5月入团,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在河南新乡地区卫校护士班学习并毕业,1987年12月任医院门诊部护士,1991年10月任门诊部护师(局人〔1991〕492号)。

       张桂云,籍贯山东,1964年9月出生,1981年10月25日入伍后在铁五师医院门诊部任战士,1983年回马兰基地工作,现已退休。

       吴桂芹,籍贯安徽,1963年11月出生,1981年10月25日入伍后在铁六师医院任战士,后铁五师医院内科任战士,1983年退伍回马兰基地546医院工作,后随丈夫转业到西安市中心医院工作。

       魏秀梅,籍贯山东,1963年1月出生,1981年10月25日入伍在铁六师医院任战士,后到铁五师医院内科任战士,1983年退伍回马兰基地工作,现退休。

       卢建梅,籍贯四川,1964年3月出生,1981年10月25日入伍后在铁五师医院外科任战士,1982年7月入团,1983年退伍回马兰基地工作,后随丈夫转业到四川遂宁市政府,现已退休。

       赵玉兰,1963年2月出生,1981年10月25日从新疆马兰基地入伍,新兵训练后分铁五师医院外科,1982年底调入马兰基地546医院,复员后回山东烟台工作,现已退休。

       王春梅,籍贯河北,1962年12月出生,1981年10月25日从新疆马兰基地入伍,新兵训练后分铁五师医院总机班,1982年调成都后又到石家庄铁道学院,现已退休。(图片为李桂萍提供)


  1982年度新疆马兰女兵与新兵排军医、排长、班长们的合影。从左至右,前排:马安萍(新兵二班班长、铁五师医院)、吴桂琴、吕风梅、李桂琴、米娜、卢建梅、张桂云、王玉华、魏秀梅;后排:赵玉兰、刘培丽、王春梅、常绍兰(五师门诊部军医)、高宁(新兵排排长、铁五师特务连)、邵里海(五师通信科科长)、高洪霞(新兵班一班班长、铁五师医院)李桂萍、龚长华、李戈华。(图片为李桂萍提供)

  1982年度新疆马兰女兵在新兵排与军医、班长合影。从左至右,前排:魏秀梅、张桂云、卢建梅、王玉华;后排:吴桂琴、李桂萍、王春梅、常绍兰、刘培丽、马安萍。(图片为李桂萍提供)


  1982年度新疆马兰女兵在新兵排与班长合影。从左至右,前排:李桂萍、高洪霞、刘培丽、王春梅;后排:张桂云、吴桂琴、卢建梅、魏秀梅、王玉华。(图片为王玉华提供)

  1982年度新疆马兰女兵与班长合影。(图片为李桂萍提供)

  上图为李桂萍、龚长华、李戈华、魏秀梅、卢建梅、吴桂琴、赵玉兰拼图照。(图片为李桂萍提供)

  上图为张桂云、魏秀梅、卢建梅、吴桂琴拼图照。(图片为李桂萍提供)

  维吾尔族邻居。刚到阿拉沟17公里时,离医院的帐篷不远,住着一家维吾尔族人。有爸爸妈妈,一个姐姐19岁,一个妹妹五岁,一个弟弟四岁。维吾尔族的小朋友长的特别漂亮,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姐姐常常带着她的冬不拉,领着弟弟妹妹到医院的帐篷里来玩。维吾尔族的小朋友特别大方,而且生来就擅长舞蹈。姐姐弹起了冬不拉,弟弟妹妹就会跟着音乐自己跳舞,有时候姐姐也跳。他们跳舞都没有人教过他们,生来就会跳舞,舞姿妙曼,特别可爱。她的妈妈长的胖胖的,嘴唇上的毛毛很长有点像胡子。他们会在河滩地上,用卵石搭成炉子,然后烤囊。他们烤的囊厚厚的,特别香,特别好吃。这就是那个24团宣传干事小朝给他们照的相。图片及文字来自《女兵的故事》。

  铁五师原22团卫生队卫训班学员1978年11月合影。从左至右,前排:xxx、赵良勇、xxx、刘善禄、xxx、曹茂建、李守明;二排:陈和平、杨友权、郭修云、李元昌、李国华、xxx、xxx、xxx;三排的名字暂未知道。

  铁五师原22团卫生队卫训班学员1979年10月合影。从左至右,前排:杨友权、xxx、李建忠、xxx、杨礼全、xxx、王伟林;二排:孙子德、茅复兴、李国华、李元昌、姚显达、李学宁、xxx、李品容;三排:温吕方、马振明、王明宏、xxx、权志军、赵良勇、xxx、王小建。

  铁五师原22团卫生队张瑞英带领赵良勇等在八一公社(现阿拉沟乡)为蒙古族群众服务。

  铁五师原22团卫生队张瑞英(中)何执松(左)赵良勇合影。

  铁五师原22团卫生队的战友们。有宋作德、王建荣、张发松、潘现明、梁义民、向厚来、赵良勇(抱孩子者)、周建新、车锡友、雍清友、裴治安、吴禄华、尉建国、陆卫兵等。

  铁五师原22团卫生队山西平遥籍5名战友合影。从左至右,前:权志军、裴治安;后:温吕方、杨生厚、赵良勇。

  铁五师原22团接兵战友1976年12月在山西平遥古城留影。有:赵正华、曾志红、高贵芳、李友、刘家玉等。

  部队时期的最后用笺。

  吴堪生夫妇2017年4月来洛留影。

       吴堪生,广东海康县北和公社吴蓬大队人,1951年出生,1969年4月入伍,1970年1月入党,1980年铁五师22团撤销后由22团仓库到医院外科任政治协理员。

  车丕祥1976年5月在新兵连、1979年9月在第一军医大学医疗系上学时留影。

  1996年和2001年,两场百年不遇的洪灾袭击了阿拉沟,医院的旧址也未幸免。眼前的这条河,河那边的三个石山包,石山包上的蓄水池,断臂残垣的营房,营房背后的天山脚,山脚下依然翠绿的白杨树、灌木丛,每一样都能唤起战友们的思念和回忆。怀念阿拉沟的山和水,更怀念阿拉沟的军营和战友!

  三十多年过去了,门还是那个门,但没有了神气,树还是那棵树,但没有了朝气,地还是那块地,但没有了人气,灶还是那个灶,但没有了热气。这些虽然没有了,但曾经在这里奉献过青春的每个人都没有忘记她,都深深地爱恋着她、思恋着她!

  这些年来,医院一拨又一拨的人不远千里,不辞辛劳,再回阿拉沟,重渡阿拉沟河,又进当年的驻地,为的就是圆一个梦,一个梦寐以求的梦。

       上图为药房何一重回医院时所照。

       相信以后还会有一拨又一拨人故地重游,寻找当年的梦!

  飘扬的“八一”军旗上永远铭刻着这样一支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大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这是战争年代铁道兵发出的铿锵誓言。

       “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这是抗美援朝时朝鲜人民对铁道兵的赞誉。

       “劳动光荣,当铁道兵光荣”、“汗水溶化千层岩,风枪打通万重山 ”,这是铁道兵战士在恶劣环境中锤炼出来的豪言壮语 。

       “灾情就是命令,抢险就是战斗 ” ,每当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到自然灾害威胁的时候,铁道兵总是挺身而出,奔赴现场。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祖国铁路建设的突击队”。35年来,铁道兵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和钢铁动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铁道兵,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山雪莲——五师医院.江苏徐州.张宏玮
天山脚下阿拉沟,铁道兵伤员的血管里流淌着通信兵战友的血。
静静的阿拉沟河
安卧在破冢里的忠魂
阿拉沟,教我如何不想它……(上篇)
铁五师杜洪宁——【原创歌曲】阿拉沟的女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